西域行---返程回拉薩(7)
三天的 林芝 適應生活基本結束,帶著興奮、帶著激情,更多的是帶著留戀就要離開了,清晨7點20分登上了返程的巴士,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導游引領我們,去向這裡的另一個少數民族門巴告別。也去瞭解了尚未被國家承認的第57個民族——強巴族群。 門巴族是 中國 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分佈於 中國 西藏 自治區東南部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 錯那 縣以南的門隅地區,其餘居住在 墨脫 、 林芝 等縣。在我國實際控制區以內的僅有7475人,其餘生活在 錯那 縣南部的印控區人口5萬餘人,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門巴族人主要信仰苯教和喇嘛教。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製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係。 尼洋閣就坐落在 林芝 八一鎮娘乳崗前邊,是一座高36.9米的藏式建築,是 西藏 的第一座閣樓,傳說是當年工布王為 西藏 本土苯教的開山祖師辛饒米沃所建的一座傳教宮殿,其建築風格可以稱得上是 林芝 一帶建築的代表作。歷史上的尼洋閣自建成之日起,曾數次被毀,歷經磨難,近年 福建 省作為援藏項目,經過重建和發掘整理,如今的尼洋閣,又散髮出了新的光彩。正是在這座神奇的建築里, 中國 兩個人口最少的民族、兩個沒有文字的民族——門巴族和珞巴族的傳統文化重獲生機。 我們8點進館參觀看到,博物館共分為14個展廳,分別從民族服飾、農耕文化、狩獵文化、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等十多個方面,集中展示了藏東南各族群的民間傳統文化。館內收藏有工布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集中展示了工布藏族、珞巴族、門巴族、僜人等幾個族群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演繹區,手藝精湛的民間藝人現場展示八蓋木鎖、工布畢秀、唐卡、傳統藏香、 墨脫 石鍋、易貢藏刀、珞巴族、門巴族竹編等製作技藝,游客可現場學藝並親自動手參與,感受藏族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登臨閣上,可俯視 林芝 八一鎮全貌,能看到尼洋河上最大的“跨橋”、“娘乳”兩塊濕地,還可仰望阿布堆珠、比日神山、峈萊山、老虎山、窮布增根等眾神山。 陳導還介紹了這裡的歷史文化,一個還沒納入56個民族之列的民族——強巴族,就住在這裡,他們沒有單獨的文字,沒有單獨的語言。在游園中,我還拍了了一朵棵格桑花,雖不太美,但總算親眼所見吧。 再見了! 林芝 ,再見了雪域 江南 。 巴士一路西行,途中在秀巴古堡短暫歇息。古堡也叫戎堡,即通常人們所說的烽火臺,在 工布江達 縣境內有多處古堡群,而這裡的秀巴古堡群是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古堡群由5個高低不同的堡壘組成,間距大約為30至50米,各個堡壘相互呼應,互為犄角。秀巴千年古堡相傳是1600多年前松贊干布在征戰中,為方便軍隊之間的聯絡以及屯兵和防禦,修築了具有統治標誌的古堡群。經專家的實地考證,證實古堡始建於唐朝後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比佈達拉宮還早300年。 11點車到阿沛新村,阿沛新村位於米拉山麓、尼洋河畔、川藏公路旁。這裡曾經是阿沛家族的領地,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阿沛·阿旺晉美就成長在這裡。整個新村由 福建 省援建,經過規劃,道路、自來水、綠地、活動場地等一應俱全,一排排兩層藏式小樓彩飾一新。在高高飄揚的國旗下顯得格外豪華和氣派;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種滿了奇花異草和各種果樹,點綴著美麗的家園。吸引和在川藏公路上往來行人驚異的目光。 返程的路上,看到了兩件趣事,一件是在兩江紅美食城吃過午飯,就在飯店前的河中,成群的水鳥在戲水,成雙成對,酷似鴛鴦,經詢問:這種水鳥叫麻鴨,又稱愛情鳥,它們一生成對,相依為命,生兒育女,當其中一隻病老去世,另一隻就圍著配偶日夜旋轉守護,最後咬住樹枝把脖子扭斷,殉葬死去。這純真的愛情,無私的情誼,真是人間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都難比擬,可歌可泣,值得稱頌呀! 二是路過邦傑達草原,遠遠看到山坡上,搭著無數篷帳,有黑有白,導游講:那黑帳是住夫妻家人的,那白帳住的就是待嫁姑娘,這裡男人比武論英雄,每年比武完後,夜晚帶上牛肉,就去白帳求婚,你知道拿肉是幹嗎嘛?哈哈!是去喂藏熬的,不賄賂守門的狗,你是得不到心上人的呀。 車行進在川藏路上,在 林芝 地區尼洋河中段,山體陡峭聳峻,連綿逶迤,巍峨如筍,陡岩峭壁,群峰鬥奇,山頂白雲繚繞,迂迴盤山,在奔騰的河水中,一塊巨石矗立河心,上刻“中流砥柱”四個大字,道路較窄,好不容易把車停下,便匆匆跑去江邊留了一影, 這裡是為尼洋河第一大峽谷,“中流砥柱” 這塊巨石兀然立於山高溝深,河流湍急的尼洋河中,背靠神 佛山 ,相傳是工布地區的守護神—工尊德姆修煉時的座椅,高有百尺左右,起中流砥柱、輓狂瀾於將倒之作用。明朝參議蔡潮在這塊巨石上建了一個亭子,取名為“跨鰲”亭,併在上面題了“砥柱中流”四個字。康熙四十九年,郡伯蘇稷 新建 上下兩亭,易名 小金 山,併在崖間題有“雙亭盪雲海,一柱砥風濤”之句。 汽車穿山越嶺一路奔波,途徑墨竹,越過 達孜 縣,早早就返回了 拉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