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公裡外的另一個世界—歐洲大陸初探


住在擁有一個五米全景陽臺的房間
感覺像是偷來的時光







莫扎特故居👇

它是薩爾次堡最美的購物街。從頂級品牌到當地特色的小店應有盡有,最特別的是每家商店的標牌都沿襲著古老傳統的鐵藝招牌,有人把老街形容成像一條巨大的蜈蚣,趴在那裡。從老街的兩邊散佈出去的許許多多條小巷,好似蜈蚣的腿一樣又細又密。
老街上有享譽世界的鐵藝招牌。在老街上閑逛,你會發現,整條街上每家店鋪的招牌(也就是商號)都是用鐵鑄造的,懸掛在外面,這些招牌上還保留著古代的驛車號、車輪、鵝、鹿、以及掛著帽子、鞋、雨傘等標誌,很形象的告訴人們這家店鋪是賣什麼的,而且你也可以通過它的符號知道這家商號的名字,比方說,鐵藝招牌上是帽子,就知道這家店鋪是賣帽子的;鐵藝招牌上是鞋,就知道這家店鋪是賣鞋的;鐵藝招牌上是雨傘,就知道這家店鋪是賣雨傘的


一開始來之前我家人還擔心我這是個購物團,事實上是你在 東歐 ,想買東西都不一定買得到,今天禮拜,明天游行,後天又要紅日了,反正五月份貌似是只有八天上班,而且他們上班也是不可能好好上班的,中間得去喝杯咖啡,掛一個休息5min的標簽,半個小時你都不一定能見到人





這裡我就來介紹一下,其實也是扒的百科: 卡拉 揚(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於薩爾斯堡, 奧地利 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
卡拉 揚在指揮舞臺上活躍70年。他帶領過 歐洲 眾多頂尖的樂團,並且曾和 柏林 愛樂樂團有過長達34年的合作關係。他熱衷於錄音和導演,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資料(到1988年為止他發行超過1億張唱片約700款錄音),包括眾多的管弦樂,歌劇錄音和歌劇電影,涵括從巴 洛克 到後浪漫主義 歐洲 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貝多芬的交響曲還被多次錄製。
卡拉 揚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甚至在中文領域被人稱為“指揮帝王”。
微微低頭,緊閉雙眼,手執指揮棒,抬起雙手,屏住呼吸,空氣也在那一刻凝息……每一次站在指揮台開始指揮前,總會看到 卡拉 揚這副沉默的樣子。一剎那間,整部樂曲在腦海形成,一切都掌握在 卡拉 揚手中。 卡拉 揚像皇帝一樣,駕馭了整支管弦樂團,只等他揮動指揮棒,樂聲便隨之奏起。
1988年3月,在 卡拉 揚去世前一年,傳記作家理查德·奧斯本曾與指揮家 卡拉 揚有過以下一組對話:
奧:“人們說,當你站在指揮臺上開始指揮演出時……”
卡:“是的,我知道。這讓我感到無比幸福。”
身為“指揮帝王”, 卡拉 揚可謂是面臨不少的壓力,無知者與嫉妒者對於 卡拉 揚的批評聲也是絡繹不絕的。他生前的錄音數量,至今無人能比,唱片的銷量也是傲絕群雄的。 卡拉 揚在藝術和商業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觀看 卡拉 揚的指揮錄像,在一個嚴肅的表情背後,充滿的是對音樂的享受。他同樣也會被他所指揮的音樂所感動流涕, 卡拉 揚是極度熱愛音樂的,這點絲毫不亞於曾經非常忌憚他的威廉·福特文格勒。
他的一生都在尋找最完美的音樂,還未有人能像他一樣30年始終忠於同一支管弦樂團,他空前絕後地與自己的樂團融為一體,水乳交融。
米拉貝爾花園(Mirabell Gardens)最初被稱為阿爾特瑙,又被人稱為 大理 石宮。這座巴 洛克 式花園宮殿,據說這是 阿爾卑斯山 以北最美的建築,在 歐洲 也是獨一無二的。米拉貝爾花園保留了當年埃爾拉赫的創作風格,是一個集聚了 羅馬 雕塑、噴泉、花園、迷宮的巴 洛克 式花園。
但是在去過了美泉宮的花園之後,我覺得這米拉貝爾花園只是一個普通的後花園,吸引我的並不是裡面的鮮花或是雕塑,而是在裡面演奏手風琴的藝人。(後話後話




(小聲bb)

(雖然我當時就覺得,她這麼說,有70分的原因是因為 聖沃爾夫岡 是自費項目hhh)


我們踏上游船,船上播放著音樂之聲的原聲帶音樂,我們在湖上繞山而行,最後到達 聖沃爾夫岡 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