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吉隆坡)的酒館對我(們)打了烊:姐妹們浪在大馬的快樂時光
游玩Tips:
一般酒店前臺會提供MARKING GEORGETOWN的地圖,裡面有20多幅壁畫及52個鐵塑漫畫的圖片及位置圖,壁畫分佈於 喬治 城各個角落,有些壁畫比較隱秘,要多花些心思去找到後,很有一種找到藏寶圖的喜悅感哦~ 卧佛寺濱城真是一個宗教文化混合的地方,所以在馬拉西亞這個伊斯蘭教國家也能看得到佛教寺廟。
這個景點純粹是迷路誤打誤撞進去的,如果去過 泰國 的卧佛寺,那這個卧佛寺真是小巫見大巫的既視感,不過宗教信仰,不能分大佛小佛。
建於19世紀的卧佛寺融合了 中國 、 泰國 和 緬甸 的建築風格,華麗且精雕細琢。寺內供奉著一尊長達33米,是排名世界第三大的卧佛像。
到達方式:
可選擇搭乘103路巴士至Wat ChaiyamangalaramBuddhist Temple站,下車後步行即可到達;或者選擇搭乘RapidPenang巴士10路或者103路均可到達,打車的話跟司機說去sleeping buddha即可。
開放時間:
7:00-18:00
門票:
免費。 進入寺廟後,在陽光照射下,滿眼的金碧輝煌,那一刻有一種到了 泰國 寺廟的感覺。
寺廟的建築設計模仿了 泰國 佛殿的建築風格,寺門口還供奉著兩頭守護龍,是 馬來西亞 佛教徒必到來朝拜的一個宗教性旅游景點。 寺內正殿內的卧佛(釋迦牟尼)全長33公尺,高6公尺,全身用金箔裝飾。佛像慈眉善目,眼睛和腳指甲都由貝殼鑲嵌,佛身則貼有金箔,金碧中不失莊嚴。卧佛像身後有12座生肖立佛像。寺內還有一些靈灰塔,有點類似於 中國 的十八羅漢,但是風格不同。
卧佛寺對面就是緬佛寺,緬佛寺是 馬來西亞 唯一的一座 緬甸 佛教系的寺院,緬族佛教徒稱為“大眾拜佛寺”。緬族佛教徒來 檳城 已經有200年的歷史,據說當時的政府依賴軍隊以維持治安,所以很多 緬甸 人都在那個時候帶著家屬飄洋過海到來 喬治 市,漸漸的, 緬甸 人在這裡落地生根,其人口數目也逐漸的龐大起來,因此他們覺得需要一個適當的膜拜場所來進行宗教活動,就建立了緬佛寺。 姓氏橋檳城 姓氏橋是華人在 檳城 最早的聚集處,老一輩人在這裡靠捕魚為生,他們從陸地向大海一根木樁一根木樁往裡打,逐漸延伸出去,慢慢就形成了現在特有的海上木屋區。
所謂的“橋”並不是指什麼橋梁,而是建於海上的木屋,以木柱架高,猶如幾個小村落,頗有濃濃甘榜風情。姓氏橋,根據姓氏分為不同的區域,包括姓周橋、姓林橋、姓陳橋等等。其中,姓周橋算是姓氏橋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姓氏橋的屋身外畫還塗上了 檳城 特有的創意壁畫,僑民絕大部門來自於 福建 一帶。 這裡以姓氏來劃分橋上住宅,原來有9座橋,現在拆得還剩6座,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範圍內了。
橋上有很多分岔路,走進去別有一番水上人家的風景。 整座橋從岸邊延伸到海裡,每條橋上住的都是同一個姓氏的人,橋的開頭必定會有一個廟堂,盡頭面對大海的也必定是廟堂,供奉的是媽祖,護佑以打漁為生的居民。 去的時候好像正好是當地什麼節日,到處張燈結彩如同我們過年一樣的熱鬧氣氛。
Day4 檳城——蘭卡威今天的行程是去 檳城 的小 印度 走走,巧合的是在酒店吃早餐的時候,碰到酒店一個熱情的 印度 小哥,聽說我們今天要離開 檳城 ,又是和我們合影,又是做了一個漂亮的果盤,說是法語一路平安的意思,真的很暖心。 檳城小印度檳城 的小 印度 ,就是 印度 人的聚居地,這邊基本都是一些 印度 風格的建築。步入小 印度 ,滿眼就是 印度 美女與 印度 大漢,大街上到處放著 印度 風情的歌曲,讓你恍若到了 印度 一樣。街兩邊的招牌充滿了 印度 風情,有各式 印度 商店,有很多的香料店、服裝店、 印度 美食,閑逛感受下風土人情也不錯。 馬裡安曼印度廟(Sri Mariammam Temple)馬裡 安曼 神廟外有非常明顯的標誌,就是大量的 印度 神雕像,色彩鮮艷,神態逼真。門口處有一高塔,上面全是各式人物的雕刻,游客可以入內參觀、拍照,不過需要脫鞋。寺廟裡面參拜的基本都是 印度 人。 檳城美食來 馬來西亞 的四天內,從 吉隆坡 到 檳城 ,滿眼的中文,許多美食都類似粵菜、閩南古早味,所以很多時候會有錯覺自己還沒離開 廣東 一樣。很多餐廳的名字也很有意思。
有些人說,到了 檳城 如果沒有品嘗 檳城 的美食,就失去了來 檳城 的意義。由於 檳城 華人很多,又多以 福建 、 廣東 人為主,看了下許多攻略推薦的美食,有很多差不多類似於 潮汕 美食,對於從 廣東 過來的人來說,因為吃過太多,所以對所謂的網紅餐廳也降低了很多興趣。
一般酒店前臺會提供MARKING GEORGETOWN的地圖,裡面有20多幅壁畫及52個鐵塑漫畫的圖片及位置圖,壁畫分佈於 喬治 城各個角落,有些壁畫比較隱秘,要多花些心思去找到後,很有一種找到藏寶圖的喜悅感哦~ 卧佛寺濱城真是一個宗教文化混合的地方,所以在馬拉西亞這個伊斯蘭教國家也能看得到佛教寺廟。
這個景點純粹是迷路誤打誤撞進去的,如果去過 泰國 的卧佛寺,那這個卧佛寺真是小巫見大巫的既視感,不過宗教信仰,不能分大佛小佛。
建於19世紀的卧佛寺融合了 中國 、 泰國 和 緬甸 的建築風格,華麗且精雕細琢。寺內供奉著一尊長達33米,是排名世界第三大的卧佛像。
到達方式:
可選擇搭乘103路巴士至Wat ChaiyamangalaramBuddhist Temple站,下車後步行即可到達;或者選擇搭乘RapidPenang巴士10路或者103路均可到達,打車的話跟司機說去sleeping buddha即可。
開放時間:
7:00-18:00
門票:
免費。 進入寺廟後,在陽光照射下,滿眼的金碧輝煌,那一刻有一種到了 泰國 寺廟的感覺。
寺廟的建築設計模仿了 泰國 佛殿的建築風格,寺門口還供奉著兩頭守護龍,是 馬來西亞 佛教徒必到來朝拜的一個宗教性旅游景點。 寺內正殿內的卧佛(釋迦牟尼)全長33公尺,高6公尺,全身用金箔裝飾。佛像慈眉善目,眼睛和腳指甲都由貝殼鑲嵌,佛身則貼有金箔,金碧中不失莊嚴。卧佛像身後有12座生肖立佛像。寺內還有一些靈灰塔,有點類似於 中國 的十八羅漢,但是風格不同。
卧佛寺對面就是緬佛寺,緬佛寺是 馬來西亞 唯一的一座 緬甸 佛教系的寺院,緬族佛教徒稱為“大眾拜佛寺”。緬族佛教徒來 檳城 已經有200年的歷史,據說當時的政府依賴軍隊以維持治安,所以很多 緬甸 人都在那個時候帶著家屬飄洋過海到來 喬治 市,漸漸的, 緬甸 人在這裡落地生根,其人口數目也逐漸的龐大起來,因此他們覺得需要一個適當的膜拜場所來進行宗教活動,就建立了緬佛寺。 姓氏橋檳城 姓氏橋是華人在 檳城 最早的聚集處,老一輩人在這裡靠捕魚為生,他們從陸地向大海一根木樁一根木樁往裡打,逐漸延伸出去,慢慢就形成了現在特有的海上木屋區。
所謂的“橋”並不是指什麼橋梁,而是建於海上的木屋,以木柱架高,猶如幾個小村落,頗有濃濃甘榜風情。姓氏橋,根據姓氏分為不同的區域,包括姓周橋、姓林橋、姓陳橋等等。其中,姓周橋算是姓氏橋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姓氏橋的屋身外畫還塗上了 檳城 特有的創意壁畫,僑民絕大部門來自於 福建 一帶。 這裡以姓氏來劃分橋上住宅,原來有9座橋,現在拆得還剩6座,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範圍內了。
橋上有很多分岔路,走進去別有一番水上人家的風景。 整座橋從岸邊延伸到海裡,每條橋上住的都是同一個姓氏的人,橋的開頭必定會有一個廟堂,盡頭面對大海的也必定是廟堂,供奉的是媽祖,護佑以打漁為生的居民。 去的時候好像正好是當地什麼節日,到處張燈結彩如同我們過年一樣的熱鬧氣氛。
Day4 檳城——蘭卡威今天的行程是去 檳城 的小 印度 走走,巧合的是在酒店吃早餐的時候,碰到酒店一個熱情的 印度 小哥,聽說我們今天要離開 檳城 ,又是和我們合影,又是做了一個漂亮的果盤,說是法語一路平安的意思,真的很暖心。 檳城小印度檳城 的小 印度 ,就是 印度 人的聚居地,這邊基本都是一些 印度 風格的建築。步入小 印度 ,滿眼就是 印度 美女與 印度 大漢,大街上到處放著 印度 風情的歌曲,讓你恍若到了 印度 一樣。街兩邊的招牌充滿了 印度 風情,有各式 印度 商店,有很多的香料店、服裝店、 印度 美食,閑逛感受下風土人情也不錯。 馬裡安曼印度廟(Sri Mariammam Temple)馬裡 安曼 神廟外有非常明顯的標誌,就是大量的 印度 神雕像,色彩鮮艷,神態逼真。門口處有一高塔,上面全是各式人物的雕刻,游客可以入內參觀、拍照,不過需要脫鞋。寺廟裡面參拜的基本都是 印度 人。 檳城美食來 馬來西亞 的四天內,從 吉隆坡 到 檳城 ,滿眼的中文,許多美食都類似粵菜、閩南古早味,所以很多時候會有錯覺自己還沒離開 廣東 一樣。很多餐廳的名字也很有意思。
有些人說,到了 檳城 如果沒有品嘗 檳城 的美食,就失去了來 檳城 的意義。由於 檳城 華人很多,又多以 福建 、 廣東 人為主,看了下許多攻略推薦的美食,有很多差不多類似於 潮汕 美食,對於從 廣東 過來的人來說,因為吃過太多,所以對所謂的網紅餐廳也降低了很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