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為探尋文藝復興的你開一扇小窗
↑古羅馬遺址 晚餐,一個本地人多於游客的小館,佐餐紅酒超級便宜,餐前麵包也很棒!餐後甜點提拉米蘇,在 意大利 文里的意思是“馬上把我帶走”,意指吃了此等美味,就會幸福得飄飄然、宛如登上仙境。果不其然,一勺入口,嘴裡仿佛迎來了春回大地的芬芳,幸福感油然而生,迄今為止吃過最好吃的提拉米蘇!! ↑羅馬 Day4 羅馬 差點兒就錯失了的博爾蓋塞美術館2020/02/23 博爾 蓋塞美術館 - 西班牙 階梯 - 破船噴泉 - 許願池( 特雷維 噴泉)
博爾 蓋塞美術館,曾經是Roma pass 3日通票首選的兩個景點之一,另一個是古 羅馬 鬥獸場,原因很簡單,這兩個地方的門票最貴。但是現在美術館已經不認Roma pass,需要額外花錢訂票,而且一天只有3場,每場2小時的參觀時間,一場結束之後要先清場,所以進去之後一定要趕緊看,館藏太多很可能看不完。
羅馬 早高峰的公交車,真擠啊! 博爾 蓋塞美術館離Termini火車站有點遠,坐了快40分鐘的公交車才到。換票、存包又花去了不少時間,閔大仙還非要租個英文講解器,不知道他哪裡來的自信。
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文藝復興的時間脈絡。
按照百度百科的概念,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 新興 資產階級要求的 歐洲 思想文化運動(解釋果然很百度)。14世紀,也就是13几几年,此時是 中國 的元朝統治時期(元朝1271年-1368年),而明朝從1368年-1644年 ,也就是說文藝復興基本上跨越了元朝的中後期以及整個明朝。而巴 洛克 承接了文藝復興,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 歐洲 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所以基本上是存在於明朝晚期直至康乾時期。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文藝復興三傑中,除了達 芬奇 (1452-1519)歲數稍微大一點,米開朗基羅(1475-1564)和拉斐爾(1483-1520)基本上是同時期的人物,老米就比小拉大了8歲,而拉斐爾在學習繪畫技法的時候就大量了臨摹了達 芬奇 的作品,是達 芬奇 的小迷弟。
卡拉 瓦喬 (1571-1610)屬於從文藝復興到巴 洛克 時期的承上啟下式的人物,而貝爾尼尼基本上處於巴 洛克 風格早期發展的時代。
博爾 蓋塞的鎮館之寶無疑是貝爾尼尼的那幾座雕塑作品。說起來真慚愧,去之前壓根不知道貝爾尼尼是誰。國內對於西方藝術的教育非常粗線條,以至於說起文藝復興,仿佛只有達 芬奇 、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孰不知,除了這三位,其實還有大量的非常傑出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一些作品甚至能夠超越達、米、拉。
Po出貝爾尼尼的兩張自畫像,早期還是一副青澀少年的模樣,後期就以牛氣哄哄的自信形象出現了。 去到 意大利 之前,我一直非常猶豫是不是要去 博爾 蓋塞美術館看一眼,一人20歐的門票外加2歐的預定費,著實不便宜,應該是整個 羅馬 門票最貴的地方,直到我在網上看到了鎮館之寶之一的雕塑《普魯托和普洛塞爾皮娜(Pluto and Proserpina)》,以及著名的抱大腿細節表現,去,必須要去! 博爾 蓋塞美術館內禁止拍照,所有圖片都是我在網上找的。
貝爾尼尼出生在16世紀末,是巴 洛克 時期擎 天柱 式的人物。所謂的巴 洛克 時期(主要興盛在17世紀)是文藝復興之後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我對所謂的巴 洛克 風格瞭解得很有限,直觀的感受就是非常華麗且些許浮誇,進而發展到後期土豪得一塌糊塗的洛可可風格。我想我對巴 洛克 風格的印象過於刻板和片面了。所以,誰能告訴我,到底巴 洛克 風格是個啥?????
雕塑《普魯托和普羅塞耳皮娜》的題材來源於 羅馬 神話,冥王Pluto(就是 希腊 神話里的哈迪斯)愛上了穀物女神(又叫豐收女神)色列斯的女兒普羅塞耳皮娜,就是那個亂射箭的愛神丘比特搞的鬼。冥王將一朵水仙花帶到大地,被Proserpina摘下,摘下的一瞬間,冥王從冥界沖了出來將她擄走做了冥後。無論是 羅馬 神話還是 希腊 神話,強搶民女似乎是各路大神的最愛,如果老婆不是搶來的,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神。閨女被搶了,她媽媽豐收女神每日以淚洗面,世界萬物都沒有了生機。沒辦法,朱庇特( 希腊 神話中的宙斯)出面,希望冥王將人家閨女還回去。但是冥王使詐,騙Proserpina吃了6顆冥石榴,所以她每年需要在冥界待上6個月。Proserpina不在人間的那6個月里,萬物枯竭,這就是為什麼會有秋冬季節的原因。閔大仙說,這不就相當於蹲移民監嘛~
同樣的神在 希腊 神話里一個名字,在 羅馬 神話里又是另一個名字,常常傻傻分不清楚,我一直以為朱庇特就是愛神丘比特,想不到竟是萬神之王的宙斯。我之前一直納悶,為什麼 歐洲 有那麼多的朱庇特神廟, 給一個光身子小娃娃建那麼多神廟幹嘛? 這幅名作有很多細節的地方,值得湊近了好好端詳,除了神奇地通過 大理 石表現出的肉感和吹彈可破的細滑皮膚,還有冥王搶到老婆之後得意洋洋的表情,涮羊肉一般的鬍子捲兒,Proserpina試圖從冥王手中逃脫連腳趾頭都在使勁兒的細節,張緊的肌肉中凸出的血管線條,衣服的褶皺,甚至是最下角冥界看門的三頭犬咆哮的表情,你只能感嘆貝爾尼尼他真是個天才,23歲完成的作品就能到達如此高度,想想自己23歲的時候在幹嘛?
我覺得貝爾尼尼在雕塑方面的成就,最突出的一點在於他特別擅長表現運動中突然靜止的定格畫面,他的那些雕塑作品,例如《普魯托和普洛塞爾皮娜》、《阿波羅與達芙妮》還有另一個版本的《大衛》,都是對突然靜止的定格畫面的描繪,仿佛運動中的人物突然定格在來按下相機快門的那一刻,只不過現代傻瓜相機換成了只有天才才能完成的雕塑,要不說雕塑,是斧鑿刀刻的精靈,精靈一詞真是太精妙了。 另一座鎮館之寶,是貝爾尼尼的雕塑《阿波羅和達芙妮》,同樣是一件以古 羅馬 神話為主題的作品。又是那個小胖子丘比特搞的得鬼,他向阿波羅射了一支金箭,向達芙妮射了一支鉛箭,就這樣,一個瘋狂地愛上了另一個,而一個卻永遠不會愛上另一個,這就是達芙妮寧願變成一棵月桂樹,也不願意做阿波羅女朋友的原因。這座雕塑,描繪的就是阿波羅追上達芙妮的時候,達芙妮正在變成月桂樹的景象。從雕塑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達芙妮,雙腳和雙腿已逐漸變成了月桂樹的樹根,而雙手和頭髮也正在變成月桂樹的樹葉。
之前還驚嘆貝爾尼尼在雕塑《普魯托和普洛塞爾皮娜》里對肌肉、皮膚無與倫比的表現,在看到這座《阿波羅和達芙妮》雕塑之後,我就這麼盯著看了很長時間,就這麼看著。你得時刻提醒自己,人物的鮮活動感是來自於一尊硬邦邦冰冰涼的 大理 石,月桂樹的薄葉片是從整塊 大理 石浮躁雕刻而出,我只想問貝爾尼尼一句話:HOW? 貝爾尼尼的另一幅作品《大衛》。和前兩件作品相比,這件年輕時的大衛雕塑似乎就不那麼抓人眼球了。比起米開朗基羅那一幅更有名的成年《大衛》,此時的大衛成形於即將成名之前,他即將用他的小彈弓(投石器)砸中巨人歌利亞並砍下他的頭顱。不過,在頂著老米成年《大衛》的巨大壓力,貝爾尼尼還能另闢創作空間來創作另一座大衛題材的雕塑,內心挑戰權威的小鬥志還是值得表揚的。 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在文藝復興期間是一個很常見的作品題材,講述的是《聖經》中牧羊人大衛(後來 以色列 的王)用迷你投石器輕鬆戰勝腓力士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另一幅頗為有名的是 卡拉 瓦喬的油畫作品《手提歌利亞人頭的大衛》,同樣收藏在 博爾 蓋塞美術館。有意思的是,這個被大衛提著的歌利亞的人頭,其實是 卡拉 瓦喬的自畫像,而此時的 卡拉 瓦喬因為打架鬥毆殺了人過起了流放的生活。 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雕塑作品,是 安東 尼奧·卡諾瓦(對,就是之前那個忒修斯戰勝半人馬的作者)在1805-1808年以拿破侖最喜歡的妹妹波利娜為原型的雕塑。其他人物細節不多說,我覺得這座雕塑最厲害的部分,在於床榻上的軟墊和靠枕,紋理褶皺令人不禁疑惑,這是真的軟墊和枕頭吧? 由於雕塑作品著實令人驚嘆了,竟忘了2個小時的參觀時限。樓上的繪畫作品看得匆匆忙忙,還有好幾個展廳沒來得及欣賞,工作人員就開始清場了,太遺憾了!為了彌補遺憾,我們花了25歐在紀念品商店買了一本介紹 博爾 蓋塞美術館館藏作品的書,雖然是英文的,好歹也能翻一翻看看究竟是錯過了哪些曠世佳作。
比如 說 卡拉 瓦喬的這幅《拿水果籃的男孩》以及之前提到的《手提歌利亞人頭的大衛》。我對 卡拉 瓦喬瞭解很少,他似乎是一個技法超群的畫家和市井流氓小混混的集合體,而且他的大部分作品背景都是黑乎乎的,然後一束光打在畫面主角的臉上,以一種黑暗、暴力、血腥還有眼神迷離的男色形象出現,盛傳 卡拉 瓦喬是個基佬,他那幾幅小青年作品畫的就是他們小男寵明尼蒂。為什麼大師們這麼愛搞基? 下麵這幅同樣是 卡拉 瓦喬的名作《酒神 巴庫 斯》,收藏在 佛羅倫薩 的烏菲茲美術館,人物原型還是那個小情人明尼蒂,當然是不是小情人都是後人猜測,當時並沒有實錘。嬰兒肥的小鮮肉,半裸的身體,微醺的迷離眼神,快拉到太陽穴的修長眉毛,仿佛在說:come on baby~ 卡拉 瓦喬《猶迪殺死荷羅浮尼 -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598,取材至聖經舊約中的故事。暴力中充滿了血腥,表現手法相當直接, 卡拉 瓦喬要是活在現在,絕對能去HBO混個編劇或是服化道總監。 卡拉 瓦喬《扮作酒神的自畫像 - self portrait as bacchus》1594,又叫《病態的酒神》,中毒一般的面容,真是一言難盡,大師的世界我們不懂。 博爾 蓋塞美術館里還有不少拉斐爾的作品,可惜一幅也沒看到。
帶著無比的遺憾從 博爾 蓋塞美術館里出來,門口的公園裡閑逛一會兒,享受一下生活在 羅馬 的悠閑。
接下來還有幾個景點需要打卡,分別是 西班牙 階梯、破船噴泉和 特雷維 噴泉(Fontana di Trevi)。
特雷維 噴泉又叫“許願池”噴泉,打卡意義多過景點本身,是 羅馬 最後一件巴 洛克 傑作,凡是來 羅馬 的人多半都要往裡丟硬幣許願,以求能有機會再次回來,這可能是《 羅馬 假日》里的一個梗。許願靈不靈我是不知道,人是真多,里三層外三層,丟完硬幣(就剩下10cent)拍個照片趕緊撤。 ↑羅馬特雷維噴泉 ↑羅馬特雷維噴泉 西班牙 階梯之所以人滿為患,多半也是因為奧黛麗赫本和電影《 羅馬 假日》的緣故,就因為電影里的赫本在 西班牙 階梯吃了個冰激凌,導致階梯附近的冰激凌店貴到離譜,12歐一個三球冰激凌,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 ↑西班牙臺階 午餐的帕尼尼,強烈推薦,超好吃! 意大利 版的肉夾饃,強烈推薦! ↑羅馬 街邊的一家禮品店,非常形象的一套國際象棋,再也不用擔心國王、王后分不清的問題了。喜歡這禮品店的色調,價錢有點嚇人。 ↑羅馬 晚餐找了旅館附近的一家中餐館,大眾點評還有折扣券。我們這個旅館附近有個 中國 商鋪一條街,好多 溫州 人、 東北 人在這裡開小店賣衣服和百貨,今天是大年三十,幾個 東北 姐姐也來這家中餐館聚餐,還開了一瓶價值不菲(十幾歐)的紅酒,旅居 意大利 的華人漂泊在外,感受到了鄉愁。 Day5 佛羅倫薩 飯·禱·愛2020/01/24 佛羅倫薩 聖母百花大教堂 意甲聯賽: 佛羅倫薩 VS 熱那亞
早上5點55的火車,italo高鐵,為啥怎麼早?當然是因為便宜啦!反正倒時差早晨4點就能醒,趕緊利用起來。天還沒亮,收拾好行囊,我們又出發了。 ↑羅馬 茱莉亞·羅伯茨主演的一部電影,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eat, pray, love》,中文譯名《飯·禱·愛》 。電影的故事情節我已經忘了,好像挺矯情的,但是用“飯·禱·愛”來概括文藝復興發源地的 佛羅倫薩 ,非常貼切,為什麼呢?字面意思,飯: 佛羅倫薩 的美食比 羅馬 要好一百倍,著名 佛羅倫薩 烤牛排更是使得一到晚上街道上到處烤肉香撲鼻,禱:標誌建築聖母百花大教堂, 佛羅倫薩 繁榮時代的見證者,愛: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吧,這可是 意大利 呀。 ↑佛羅倫薩 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到達了 佛羅倫薩 SMN火車站,這個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連續幾天的好天氣結束,在 佛羅倫薩 的這幾天一直是陰雨綿綿,感受到了典型的 地中海 氣候。
我們到得太早,酒店還不能辦理入住,不過能夠免費寄存行李,前臺的老大爺非常nice,就是 意大利 人的英語實在是不敢恭維,幾乎所有英語單詞的結尾都要再加上一個元音,看看那些咖啡中常見的 意大利 詞彙,Espresso,Macchiato,Americano,Cappuccino,哪個不是以元音結尾的。所以, 意大利 歌劇之所以如此著名,跟 意大利 語的發音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大部分的詞彙都是以元音結尾,非常容易發音洪亮,想來也是,如果詞彙多是以輔音結尾,唱著唱著就沒聲兒了,自然也好聽不到哪裡去。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的第一站,不用多說,自然非聖母百花大教堂莫屬了,離我們的酒店很近,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清晨,天空下起雨來,找一家路邊咖啡館,解決一進一齣的兩件人生大事。 佛羅倫薩 和 羅馬 的物價,比起 維也納 還算比較接地氣,但是起步價也不低,只要進到咖啡館隨便點點兒什麼, 比如 說2個可頌、2杯咖啡,基本上就得15-20歐(3個人)。街邊披薩店的散裝披薩,可能是能填飽肚子的最便宜的食物了,4.5歐一塊兒四方的大披薩,絕對管飽,就好比在國內買個饅頭、燒餅、大餅雞蛋也能吃飽類似。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那種乍一看覺得很奇怪,怎麼還有教堂長成這個樣子,但是特別耐看,越端詳越好看的建築。我本來都沒打算買票進去參觀,無奈小朋友一聽可以爬鐘樓和穹頂來了精神,只好去買票,而且只賣套票18歐,包含鐘樓、穹頂、地宮、洗禮堂和博物館,主教堂免費。聖母百花我之前沒做功課,現場有點抓瞎。登穹頂的時間需要在另外一臺機器上預約,約好時間之後有點傻眼,門兒在哪裡?繞著整個大教堂主體轉了得有一圈,終於摸清楚了鐘樓、穹頂、主教堂的入口。還有些時間,先去爬鐘樓,過程就不多說了,兩眼一抹黑地在差不多一人寬的小窄道里爬樓梯,就這麼一圈一圈的爬呀爬呀,要了半條老命。從鐘樓上可以俯瞰 佛羅倫薩 的全貌,但遠處的大吊車甚是煞風景。這座鐘樓的設計者是 大名 鼎鼎的喬托Giotto,擁有 歐洲 繪畫之父的頭銜,文藝復興萌芽時期繪畫界的傑出代表,好吧,我承認我以前並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聖母百花大教堂
從鐘樓上下來,快到預約登穹頂時間了,趕緊去排隊,此時兩腿發軟。排隊的隊伍很長,因為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也在排隊,屬於那種看大家排隊我也排著吧的那種,甚至有人都還沒買票就在排隊 。毛毛細雨一直在下,黑人兄弟們叫賣著雨傘。在 意大利 ,各大熱門景點周圍都能看到黑人兄弟賣小商品的聲音,好多人,一茬接一茬,基本就賣兩樣東西:雨傘和自拍桿~ 就他們這點商業頭腦,溫飽如何保證?
隊伍緩慢向前,過了快20分鐘,還沒能挪到門口,只能厚著臉皮往前擠,挨個兒問:你是預約9:30的那撥兒麽?果然,前面的人要麼就是約的時間靠後,要麼就是傻乎乎不知道為啥排隊,一臉懵逼的看著我們,你說啥?艾瑪,可算是進門了。
聖母百花大教堂內,同樣有一幅巨大的天頂畫作品《末日審判》,是米開朗基羅的學生喬爾喬•瓦 薩里 所繪,基本上是一層一層升騰的畫面佈局,底部是地獄上方是天堂。雖然這幅巨大的《末日審判》人物眾多,人物細節描繪得也很到位,但總覺得比起他老師的作品還差點什麼,立意亦或是思想層面,整體表現過於直白,尤其是底層壞人被惡魔拖入地獄的場景,完全是所見即所得,觀者沒有太多想象的空間。這麼看來,畫家與藝術大師之間的差距,關鍵,還是在於思想,能夠透過作品表達三觀的是大師,透過作品表達作品本身的是畫家。 ↑聖母百花大教堂
博爾 蓋塞美術館,曾經是Roma pass 3日通票首選的兩個景點之一,另一個是古 羅馬 鬥獸場,原因很簡單,這兩個地方的門票最貴。但是現在美術館已經不認Roma pass,需要額外花錢訂票,而且一天只有3場,每場2小時的參觀時間,一場結束之後要先清場,所以進去之後一定要趕緊看,館藏太多很可能看不完。
羅馬 早高峰的公交車,真擠啊! 博爾 蓋塞美術館離Termini火車站有點遠,坐了快40分鐘的公交車才到。換票、存包又花去了不少時間,閔大仙還非要租個英文講解器,不知道他哪裡來的自信。
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文藝復興的時間脈絡。
按照百度百科的概念,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 新興 資產階級要求的 歐洲 思想文化運動(解釋果然很百度)。14世紀,也就是13几几年,此時是 中國 的元朝統治時期(元朝1271年-1368年),而明朝從1368年-1644年 ,也就是說文藝復興基本上跨越了元朝的中後期以及整個明朝。而巴 洛克 承接了文藝復興,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 歐洲 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所以基本上是存在於明朝晚期直至康乾時期。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文藝復興三傑中,除了達 芬奇 (1452-1519)歲數稍微大一點,米開朗基羅(1475-1564)和拉斐爾(1483-1520)基本上是同時期的人物,老米就比小拉大了8歲,而拉斐爾在學習繪畫技法的時候就大量了臨摹了達 芬奇 的作品,是達 芬奇 的小迷弟。
卡拉 瓦喬 (1571-1610)屬於從文藝復興到巴 洛克 時期的承上啟下式的人物,而貝爾尼尼基本上處於巴 洛克 風格早期發展的時代。
博爾 蓋塞的鎮館之寶無疑是貝爾尼尼的那幾座雕塑作品。說起來真慚愧,去之前壓根不知道貝爾尼尼是誰。國內對於西方藝術的教育非常粗線條,以至於說起文藝復興,仿佛只有達 芬奇 、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孰不知,除了這三位,其實還有大量的非常傑出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一些作品甚至能夠超越達、米、拉。
Po出貝爾尼尼的兩張自畫像,早期還是一副青澀少年的模樣,後期就以牛氣哄哄的自信形象出現了。 去到 意大利 之前,我一直非常猶豫是不是要去 博爾 蓋塞美術館看一眼,一人20歐的門票外加2歐的預定費,著實不便宜,應該是整個 羅馬 門票最貴的地方,直到我在網上看到了鎮館之寶之一的雕塑《普魯托和普洛塞爾皮娜(Pluto and Proserpina)》,以及著名的抱大腿細節表現,去,必須要去! 博爾 蓋塞美術館內禁止拍照,所有圖片都是我在網上找的。
貝爾尼尼出生在16世紀末,是巴 洛克 時期擎 天柱 式的人物。所謂的巴 洛克 時期(主要興盛在17世紀)是文藝復興之後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我對所謂的巴 洛克 風格瞭解得很有限,直觀的感受就是非常華麗且些許浮誇,進而發展到後期土豪得一塌糊塗的洛可可風格。我想我對巴 洛克 風格的印象過於刻板和片面了。所以,誰能告訴我,到底巴 洛克 風格是個啥?????
雕塑《普魯托和普羅塞耳皮娜》的題材來源於 羅馬 神話,冥王Pluto(就是 希腊 神話里的哈迪斯)愛上了穀物女神(又叫豐收女神)色列斯的女兒普羅塞耳皮娜,就是那個亂射箭的愛神丘比特搞的鬼。冥王將一朵水仙花帶到大地,被Proserpina摘下,摘下的一瞬間,冥王從冥界沖了出來將她擄走做了冥後。無論是 羅馬 神話還是 希腊 神話,強搶民女似乎是各路大神的最愛,如果老婆不是搶來的,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神。閨女被搶了,她媽媽豐收女神每日以淚洗面,世界萬物都沒有了生機。沒辦法,朱庇特( 希腊 神話中的宙斯)出面,希望冥王將人家閨女還回去。但是冥王使詐,騙Proserpina吃了6顆冥石榴,所以她每年需要在冥界待上6個月。Proserpina不在人間的那6個月里,萬物枯竭,這就是為什麼會有秋冬季節的原因。閔大仙說,這不就相當於蹲移民監嘛~
同樣的神在 希腊 神話里一個名字,在 羅馬 神話里又是另一個名字,常常傻傻分不清楚,我一直以為朱庇特就是愛神丘比特,想不到竟是萬神之王的宙斯。我之前一直納悶,為什麼 歐洲 有那麼多的朱庇特神廟, 給一個光身子小娃娃建那麼多神廟幹嘛? 這幅名作有很多細節的地方,值得湊近了好好端詳,除了神奇地通過 大理 石表現出的肉感和吹彈可破的細滑皮膚,還有冥王搶到老婆之後得意洋洋的表情,涮羊肉一般的鬍子捲兒,Proserpina試圖從冥王手中逃脫連腳趾頭都在使勁兒的細節,張緊的肌肉中凸出的血管線條,衣服的褶皺,甚至是最下角冥界看門的三頭犬咆哮的表情,你只能感嘆貝爾尼尼他真是個天才,23歲完成的作品就能到達如此高度,想想自己23歲的時候在幹嘛?
我覺得貝爾尼尼在雕塑方面的成就,最突出的一點在於他特別擅長表現運動中突然靜止的定格畫面,他的那些雕塑作品,例如《普魯托和普洛塞爾皮娜》、《阿波羅與達芙妮》還有另一個版本的《大衛》,都是對突然靜止的定格畫面的描繪,仿佛運動中的人物突然定格在來按下相機快門的那一刻,只不過現代傻瓜相機換成了只有天才才能完成的雕塑,要不說雕塑,是斧鑿刀刻的精靈,精靈一詞真是太精妙了。 另一座鎮館之寶,是貝爾尼尼的雕塑《阿波羅和達芙妮》,同樣是一件以古 羅馬 神話為主題的作品。又是那個小胖子丘比特搞的得鬼,他向阿波羅射了一支金箭,向達芙妮射了一支鉛箭,就這樣,一個瘋狂地愛上了另一個,而一個卻永遠不會愛上另一個,這就是達芙妮寧願變成一棵月桂樹,也不願意做阿波羅女朋友的原因。這座雕塑,描繪的就是阿波羅追上達芙妮的時候,達芙妮正在變成月桂樹的景象。從雕塑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達芙妮,雙腳和雙腿已逐漸變成了月桂樹的樹根,而雙手和頭髮也正在變成月桂樹的樹葉。
之前還驚嘆貝爾尼尼在雕塑《普魯托和普洛塞爾皮娜》里對肌肉、皮膚無與倫比的表現,在看到這座《阿波羅和達芙妮》雕塑之後,我就這麼盯著看了很長時間,就這麼看著。你得時刻提醒自己,人物的鮮活動感是來自於一尊硬邦邦冰冰涼的 大理 石,月桂樹的薄葉片是從整塊 大理 石浮躁雕刻而出,我只想問貝爾尼尼一句話:HOW? 貝爾尼尼的另一幅作品《大衛》。和前兩件作品相比,這件年輕時的大衛雕塑似乎就不那麼抓人眼球了。比起米開朗基羅那一幅更有名的成年《大衛》,此時的大衛成形於即將成名之前,他即將用他的小彈弓(投石器)砸中巨人歌利亞並砍下他的頭顱。不過,在頂著老米成年《大衛》的巨大壓力,貝爾尼尼還能另闢創作空間來創作另一座大衛題材的雕塑,內心挑戰權威的小鬥志還是值得表揚的。 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在文藝復興期間是一個很常見的作品題材,講述的是《聖經》中牧羊人大衛(後來 以色列 的王)用迷你投石器輕鬆戰勝腓力士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另一幅頗為有名的是 卡拉 瓦喬的油畫作品《手提歌利亞人頭的大衛》,同樣收藏在 博爾 蓋塞美術館。有意思的是,這個被大衛提著的歌利亞的人頭,其實是 卡拉 瓦喬的自畫像,而此時的 卡拉 瓦喬因為打架鬥毆殺了人過起了流放的生活。 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雕塑作品,是 安東 尼奧·卡諾瓦(對,就是之前那個忒修斯戰勝半人馬的作者)在1805-1808年以拿破侖最喜歡的妹妹波利娜為原型的雕塑。其他人物細節不多說,我覺得這座雕塑最厲害的部分,在於床榻上的軟墊和靠枕,紋理褶皺令人不禁疑惑,這是真的軟墊和枕頭吧? 由於雕塑作品著實令人驚嘆了,竟忘了2個小時的參觀時限。樓上的繪畫作品看得匆匆忙忙,還有好幾個展廳沒來得及欣賞,工作人員就開始清場了,太遺憾了!為了彌補遺憾,我們花了25歐在紀念品商店買了一本介紹 博爾 蓋塞美術館館藏作品的書,雖然是英文的,好歹也能翻一翻看看究竟是錯過了哪些曠世佳作。
比如 說 卡拉 瓦喬的這幅《拿水果籃的男孩》以及之前提到的《手提歌利亞人頭的大衛》。我對 卡拉 瓦喬瞭解很少,他似乎是一個技法超群的畫家和市井流氓小混混的集合體,而且他的大部分作品背景都是黑乎乎的,然後一束光打在畫面主角的臉上,以一種黑暗、暴力、血腥還有眼神迷離的男色形象出現,盛傳 卡拉 瓦喬是個基佬,他那幾幅小青年作品畫的就是他們小男寵明尼蒂。為什麼大師們這麼愛搞基? 下麵這幅同樣是 卡拉 瓦喬的名作《酒神 巴庫 斯》,收藏在 佛羅倫薩 的烏菲茲美術館,人物原型還是那個小情人明尼蒂,當然是不是小情人都是後人猜測,當時並沒有實錘。嬰兒肥的小鮮肉,半裸的身體,微醺的迷離眼神,快拉到太陽穴的修長眉毛,仿佛在說:come on baby~ 卡拉 瓦喬《猶迪殺死荷羅浮尼 -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598,取材至聖經舊約中的故事。暴力中充滿了血腥,表現手法相當直接, 卡拉 瓦喬要是活在現在,絕對能去HBO混個編劇或是服化道總監。 卡拉 瓦喬《扮作酒神的自畫像 - self portrait as bacchus》1594,又叫《病態的酒神》,中毒一般的面容,真是一言難盡,大師的世界我們不懂。 博爾 蓋塞美術館里還有不少拉斐爾的作品,可惜一幅也沒看到。
帶著無比的遺憾從 博爾 蓋塞美術館里出來,門口的公園裡閑逛一會兒,享受一下生活在 羅馬 的悠閑。
接下來還有幾個景點需要打卡,分別是 西班牙 階梯、破船噴泉和 特雷維 噴泉(Fontana di Trevi)。
特雷維 噴泉又叫“許願池”噴泉,打卡意義多過景點本身,是 羅馬 最後一件巴 洛克 傑作,凡是來 羅馬 的人多半都要往裡丟硬幣許願,以求能有機會再次回來,這可能是《 羅馬 假日》里的一個梗。許願靈不靈我是不知道,人是真多,里三層外三層,丟完硬幣(就剩下10cent)拍個照片趕緊撤。 ↑羅馬特雷維噴泉 ↑羅馬特雷維噴泉 西班牙 階梯之所以人滿為患,多半也是因為奧黛麗赫本和電影《 羅馬 假日》的緣故,就因為電影里的赫本在 西班牙 階梯吃了個冰激凌,導致階梯附近的冰激凌店貴到離譜,12歐一個三球冰激凌,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 ↑西班牙臺階 午餐的帕尼尼,強烈推薦,超好吃! 意大利 版的肉夾饃,強烈推薦! ↑羅馬 街邊的一家禮品店,非常形象的一套國際象棋,再也不用擔心國王、王后分不清的問題了。喜歡這禮品店的色調,價錢有點嚇人。 ↑羅馬 晚餐找了旅館附近的一家中餐館,大眾點評還有折扣券。我們這個旅館附近有個 中國 商鋪一條街,好多 溫州 人、 東北 人在這裡開小店賣衣服和百貨,今天是大年三十,幾個 東北 姐姐也來這家中餐館聚餐,還開了一瓶價值不菲(十幾歐)的紅酒,旅居 意大利 的華人漂泊在外,感受到了鄉愁。 Day5 佛羅倫薩 飯·禱·愛2020/01/24 佛羅倫薩 聖母百花大教堂 意甲聯賽: 佛羅倫薩 VS 熱那亞
早上5點55的火車,italo高鐵,為啥怎麼早?當然是因為便宜啦!反正倒時差早晨4點就能醒,趕緊利用起來。天還沒亮,收拾好行囊,我們又出發了。 ↑羅馬 茱莉亞·羅伯茨主演的一部電影,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eat, pray, love》,中文譯名《飯·禱·愛》 。電影的故事情節我已經忘了,好像挺矯情的,但是用“飯·禱·愛”來概括文藝復興發源地的 佛羅倫薩 ,非常貼切,為什麼呢?字面意思,飯: 佛羅倫薩 的美食比 羅馬 要好一百倍,著名 佛羅倫薩 烤牛排更是使得一到晚上街道上到處烤肉香撲鼻,禱:標誌建築聖母百花大教堂, 佛羅倫薩 繁榮時代的見證者,愛: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吧,這可是 意大利 呀。 ↑佛羅倫薩 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到達了 佛羅倫薩 SMN火車站,這個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連續幾天的好天氣結束,在 佛羅倫薩 的這幾天一直是陰雨綿綿,感受到了典型的 地中海 氣候。
我們到得太早,酒店還不能辦理入住,不過能夠免費寄存行李,前臺的老大爺非常nice,就是 意大利 人的英語實在是不敢恭維,幾乎所有英語單詞的結尾都要再加上一個元音,看看那些咖啡中常見的 意大利 詞彙,Espresso,Macchiato,Americano,Cappuccino,哪個不是以元音結尾的。所以, 意大利 歌劇之所以如此著名,跟 意大利 語的發音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大部分的詞彙都是以元音結尾,非常容易發音洪亮,想來也是,如果詞彙多是以輔音結尾,唱著唱著就沒聲兒了,自然也好聽不到哪裡去。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 的第一站,不用多說,自然非聖母百花大教堂莫屬了,離我們的酒店很近,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清晨,天空下起雨來,找一家路邊咖啡館,解決一進一齣的兩件人生大事。 佛羅倫薩 和 羅馬 的物價,比起 維也納 還算比較接地氣,但是起步價也不低,只要進到咖啡館隨便點點兒什麼, 比如 說2個可頌、2杯咖啡,基本上就得15-20歐(3個人)。街邊披薩店的散裝披薩,可能是能填飽肚子的最便宜的食物了,4.5歐一塊兒四方的大披薩,絕對管飽,就好比在國內買個饅頭、燒餅、大餅雞蛋也能吃飽類似。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那種乍一看覺得很奇怪,怎麼還有教堂長成這個樣子,但是特別耐看,越端詳越好看的建築。我本來都沒打算買票進去參觀,無奈小朋友一聽可以爬鐘樓和穹頂來了精神,只好去買票,而且只賣套票18歐,包含鐘樓、穹頂、地宮、洗禮堂和博物館,主教堂免費。聖母百花我之前沒做功課,現場有點抓瞎。登穹頂的時間需要在另外一臺機器上預約,約好時間之後有點傻眼,門兒在哪裡?繞著整個大教堂主體轉了得有一圈,終於摸清楚了鐘樓、穹頂、主教堂的入口。還有些時間,先去爬鐘樓,過程就不多說了,兩眼一抹黑地在差不多一人寬的小窄道里爬樓梯,就這麼一圈一圈的爬呀爬呀,要了半條老命。從鐘樓上可以俯瞰 佛羅倫薩 的全貌,但遠處的大吊車甚是煞風景。這座鐘樓的設計者是 大名 鼎鼎的喬托Giotto,擁有 歐洲 繪畫之父的頭銜,文藝復興萌芽時期繪畫界的傑出代表,好吧,我承認我以前並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聖母百花大教堂
從鐘樓上下來,快到預約登穹頂時間了,趕緊去排隊,此時兩腿發軟。排隊的隊伍很長,因為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也在排隊,屬於那種看大家排隊我也排著吧的那種,甚至有人都還沒買票就在排隊 。毛毛細雨一直在下,黑人兄弟們叫賣著雨傘。在 意大利 ,各大熱門景點周圍都能看到黑人兄弟賣小商品的聲音,好多人,一茬接一茬,基本就賣兩樣東西:雨傘和自拍桿~ 就他們這點商業頭腦,溫飽如何保證?
隊伍緩慢向前,過了快20分鐘,還沒能挪到門口,只能厚著臉皮往前擠,挨個兒問:你是預約9:30的那撥兒麽?果然,前面的人要麼就是約的時間靠後,要麼就是傻乎乎不知道為啥排隊,一臉懵逼的看著我們,你說啥?艾瑪,可算是進門了。
聖母百花大教堂內,同樣有一幅巨大的天頂畫作品《末日審判》,是米開朗基羅的學生喬爾喬•瓦 薩里 所繪,基本上是一層一層升騰的畫面佈局,底部是地獄上方是天堂。雖然這幅巨大的《末日審判》人物眾多,人物細節描繪得也很到位,但總覺得比起他老師的作品還差點什麼,立意亦或是思想層面,整體表現過於直白,尤其是底層壞人被惡魔拖入地獄的場景,完全是所見即所得,觀者沒有太多想象的空間。這麼看來,畫家與藝術大師之間的差距,關鍵,還是在於思想,能夠透過作品表達三觀的是大師,透過作品表達作品本身的是畫家。 ↑聖母百花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