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風吹自涅瓦河(俄羅斯世界杯行之聖彼得堡)






“This one,and this one...that is all,thank you” 可以說是很方便了~
支持刷卡。 聖彼得堡 、 莫斯科 多數地方都支持刷visa、mastercard信用卡。銀聯卡被吞的我們全程基本刷visa, 聖彼得堡 機場那台ATM機只能取6000盧布,但也足夠我們用到最後了。






時光很慢。



喀山 大教堂專為存放 俄羅斯 東正教的重要聖物-- 喀山 上帝之母聖像而建造,並因此而得名。它的外貌具有典型的當時帝國風格的特征。大教堂正門兩側有造型嚴謹的古典式柱廊向外延伸,宏偉壯觀,形成一個半圓形廣場,柱廊的後面露出高達70米的教堂圓頂,教堂前的廣場上有一座花崗岩噴泉,還有兩位俄國統帥 庫圖 佐夫和巴克萊·德·托利的紀念像。建築師在設計這座教堂時遇到不少困難。根據東正教教規要求聖堂必須面向東方,因而必然造成教堂往往是側面對著主要大街。建築師們採取了把側面設計得十分壯觀的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因為人們一看氣度非凡的柱廊,就忘記了這不是教堂的正面。這種處理方法極其大膽,富有特色。
大教堂正面的浮雕、北面柱廊上的雕刻、殿內裝飾和油畫均出自名家之手。 喀山 大教堂的內部不大像一般的教堂,而更像一座宮殿。它明亮、輕快,以柱列分隔的長形主堂高大寬敞,中央穹頂輝煌華麗,仰視可見一幅聖母圖,周邊飾以聖經人物雕刻和水彩壁畫。(沒有拍照)

1612-1613年間,當由德特裡·玻扎爾斯基公爵所組成的民兵,在解救被 波蘭 軍隊所占領的 莫斯科 的戰役中,亦帶著這塊聖像畫。在 喀山 聖母的庇護之下,俄國軍隊在與 波蘭 軍隊的交戰獲得了空前的勝利,從此該聖像畫被視為俄國軍隊的守護神。1710年從 莫斯科 運送一幅無論在造型,或構圖上類似 喀山 聖母的聖像畫至 聖彼得堡 。當俄皇保羅一世訪問 羅馬 期間,曾下令於 聖彼得堡 的涅夫斯基大道上興建一座以 羅馬 的聖玻勒可萊·得· 托里 彼得教堂為設計藍本的石造教堂,整個工程歷時十年。這是一座獨一無二的俄式禮拜堂。





建築本身是19世紀早期 俄羅斯 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作,就館藏而言,美術收藏品達40萬件,對12~20世紀的整個 俄羅斯 美術史,可以說是收攬無餘。這所博物館的藏品主要是由米哈 伊洛 夫宮的藏品和沙皇郊區行宮以及彼得堡顯貴--尤蘇波夫、舒瓦洛夫和舍列梅季耶夫家族的實用藝術作品構成的。博物館里保存著從彼得一世到尼古拉二世沙皇家族的不少物品。
小學課本上記憶猶新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1869年,正在彼得堡繪畫學院學習的列賓來到涅瓦河河畔游玩,他無意中看到一群黑色的、閃著油光的物體艱難地向前移動。他的好奇心頓起,等到他靠近之後,才發現原來那是一群套著繩索在拉平底貨船的縴夫。縴夫們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形象在列賓的心中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從此,列賓就想創作一幅表現縴夫苦役般的勞動景象的作品。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里耶夫一起來到伏爾加河河畔寫生。 俄羅斯 的母親河那美麗的風光給列賓極大的震動,他從來沒有如此親近地看過自已的母親河,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幕卻使他的心陣痛起來。涅瓦河河畔的那一幕再次上演了,一群蓬頭垢面、衣衫樓的縴夫拉著沉重的平底貨船,艱難地向前移動著。列賓的創作激情被觸發了,在隨後3年時間里,他專門到伏爾加河旅行了兩次,他採訪縴夫,和縴夫們交朋友,併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寫生。1873年,《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終於完成了。
在畫作完成後不久,弗拉迪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就把畫買走,當做俄國現實主義繪畫的標誌性作品,在全 歐洲 巡迴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