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愛或不愛,他都在那裡(中)
一個地方獃得越久,當陌生感消失的時候,出游的驚喜會漸漸減退,驀然迴首卻多了情感的羈拌。因此,縱使日後開始厭煩在 加德滿都 的灰塵里穿梭,也對擁堵的交通十分無語,內心卻分明感受到,加都,即便不是我未來魂牽夢縈的愛戀,但也會是某個清晨醒來悵然若失的過往。因此,儘管 博卡拉 和 奇特旺 有著不一樣的風情,仍想將筆墨多留在 加德滿都 ,這座從天上看去籠罩在無盡塵土中的都市。
(4)
當第一次去 加德滿都 杜巴, 帕坦 , 巴德崗 ,猴廟,大佛塔,燒屍廟等世界遺產,內心滿懷著期待,腦中滿是 印度 電影的異國風情。這種期待的反差在於,一是 印度 和 尼泊爾 都有自己的建築風格,儘管 尼泊爾 85%的人信仰 印度 教,但建築風格自成一體,包括 尼泊爾 國旗(全球唯一非矩形國旗,下圖2)都是本地寺廟一側的剪影,雙三角,如下圖,類似於 中國 唐代的風格。 而 印度 教的風格更愛使用弧線。我不知道弧線或穹頂是否是融合了伊斯蘭的風格,但很明顯受到了來自西方的影響, 印度 西北 部的入口造成外來民族多次統治 印度 ,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對建築歷史感興趣的可以深入瞭解。 續上,這種反差還在於,二是我沒想到日後會如此多次地去往以上各景點。譬如,半年內 巴德崗 就去了七次。頻繁往返各景點,很難還有什麼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驚喜和情緒,更多的是為朋友拍照,感興趣的就為他們講解一些,當然,任何旅游景區為了吸引游客,導游都會加上一些故事,真真假假,而歷史已成過往,在歷史中尋求真相,是歷史學家的專業。簡單記錄一下個人對 加德滿都 景區的瞭解,有的道聽途說,有的查閱過,因此,毫無疑問我說的也不一定全對,也有瞭解失誤的地方。
第一次對我衝擊最大的毫無疑問是燒屍廟(Pashupati Nath)。跟不少人討論過,這翻譯可能是方便國人記憶,升仙廟更好聽和恰當一點,畢竟這是 尼泊爾 人民對逝去家人的美好期待。在本地語言中,Pashupati是濕婆神的一位化身( 印度 教有三大神,梵天—最高神,相當於上帝;創造神—毗濕奴;破壞神—濕婆。關於這三大神的傳說太多,就不細說了,濕婆神有無數的化身),Nath是寺廟,因此,直譯的話就是一位神仙的寺廟。但由於翻譯問題,導致有Pashupati的國內都以為是燒屍,不過是一名字罷了,也有很多 尼泊爾 人是這名字,在 巴德崗 賣酸奶的旁邊,也有一座寺廟是紀念這位神(有可能是導游誤翻譯),導致有不少游客不停看裡面是否在燒屍體。在燒屍廟景區, 尼泊爾 聖河巴格馬蒂(Bagemati)穿流而過,最終流向 南亞 人民最神聖河流— 恆河 。對我而言,燒屍廟景區是最有 印度 感覺的地方。第一次來的時候,黃昏四點過,夜幕就要來臨。 ↑加德滿都 由於從不同入口進入,我一進去就到了燒屍台旁邊,正在燃燒,內心還是有些發怵。
大家都坐在河的對面,看親人為逝者沐浴,然後燃燒,化為灰燼,拋入河中,生命從來到去,不留一絲痕跡,氣氛是沉悶的,你可能會在這氣氛中去思考生與死。我看到熊熊燃燒的火焰,看到河中的兩個人影,我感覺有點情緒,卻最終不知道該怎麼去形容。後來有一個朋友離職回國前給我說,他還是去了燒屍廟,回來在路上大聲痛哭一場。 我並不相信宗教,這種個體的感觸想來也概不相同。只是想到生命,即使不是宗教,也會總有什麼,讓人覺得內心起伏。
黑夜開始籠罩,出景區時,在橋上看見許多打鬧的猴子,一個年輕人坐在寺廟的燈光下玩手機,一切,又生生不息。 後來又去過幾次燒屍廟,但已無初次的感慨,或許是陪伴朋友,或許來的時間不對,倒是遇到一些推廣 尼泊爾 “2020旅游年”的記者,順便也幫著宣傳一下,畢竟,這可是我第二故土 尼泊爾 呀。
加德滿都 杜巴廣場是來加都後去的第一個景區,概因入職體檢完畢想去逛逛,被一熱心大姐幫助打車,本想去 帕坦 杜巴(更近),但不知大姐怎麼給司機說成了 加德滿都 杜巴。後來又多次光臨此地,因為此處是國人拍鴿子的熱門打卡地,也是看活女神的地方,離泰米爾一公里,步行可到達。 關於 加德滿都 杜巴廣場—寺廟之城,網上介紹很多,目前很多地方仍在修複之中。活女神每幾小時會出來一次接受朝拜,而活女神,本身是很不幸的,初潮之後還俗,很少有人敢將神仙娶回家。
至於 帕坦 杜巴—藝術之城,木工雕刻工藝可謂精美。如果從修 建水 平來看,個人更喜歡 帕坦 。 來到最後一個杜巴, 巴德崗 杜巴廣場—露天博物館。 巴德崗 意為“糧倉”,可見農業條件較好,此處也是318公路在 尼泊爾 延伸線的終結點,在尼國叫“科達里”公路,到達 巴德崗 前可見一塊石碑,有中尼兩國文字,於1968年建好。
巴德崗 較為乾凈,一位 英國 作家寫到“只要 巴德崗 還在,就值得你飛躍大半個地球來看他”。文字的描述是驚人的,另一本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也將 尼泊爾 的神秘展露給世人。很多時候,神秘感給人以想象,當面紗揭開,發現可能不過如此。
巴德崗 的酸奶,木器也較為知名。 五層佛塔,是網上牽手照的熱門打卡點。 巴德崗 也是我第一次與本地朋友游玩和第一次抽胡拉水煙的地方。當天傾盆大雨,坐在高塔旁邊,賞雨賞閣抽胡卡,別有一種風味。 享譽盛名的黃 金門 ,首次融合了佛教和 印度 教的風格,在那個時期的金屬工藝中,並不容易製作出來,無奈 尼泊爾 不是文藝復興之地,流芳百世的程度顯然不能與 佛羅倫薩 的“天堂之門”相比。但東西方製作工藝(當時應無工藝交流)在同一區間段差不多,文明發展齊頭併進,不知是巧合還是其他原因,而東西方藝術史和文明史的時間線,很多時候都有這種巧合。 最後,再來看看猴廟和佛塔吧。
猴廟位於半山腰, 印度 教和佛教交匯其中,朝拜者各拜各的,毫無排他性,其實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點。縱歡宗教起源與發展,不同時期,有時兼容並包,有時認為對方是異端邪教, 比如 基督(被政治需要—政教合一—政治需要,當然另一條線與猶太教和新教的鬥爭太長了),伊斯蘭(幾乎政教合一),佛教(被政治需要,不斷適應改良),不同宗教發展及改良過程,充滿了殺戮與鬥爭,但也讓很多人內心有著至善的信仰,感興趣的可以去瞭解 印度 教和佛教在 南亞 大陸如何演化,並非一成不變。 猴廟也是登高望遠之地,可俯瞰整個加都。
(4)
當第一次去 加德滿都 杜巴, 帕坦 , 巴德崗 ,猴廟,大佛塔,燒屍廟等世界遺產,內心滿懷著期待,腦中滿是 印度 電影的異國風情。這種期待的反差在於,一是 印度 和 尼泊爾 都有自己的建築風格,儘管 尼泊爾 85%的人信仰 印度 教,但建築風格自成一體,包括 尼泊爾 國旗(全球唯一非矩形國旗,下圖2)都是本地寺廟一側的剪影,雙三角,如下圖,類似於 中國 唐代的風格。 而 印度 教的風格更愛使用弧線。我不知道弧線或穹頂是否是融合了伊斯蘭的風格,但很明顯受到了來自西方的影響, 印度 西北 部的入口造成外來民族多次統治 印度 ,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對建築歷史感興趣的可以深入瞭解。 續上,這種反差還在於,二是我沒想到日後會如此多次地去往以上各景點。譬如,半年內 巴德崗 就去了七次。頻繁往返各景點,很難還有什麼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驚喜和情緒,更多的是為朋友拍照,感興趣的就為他們講解一些,當然,任何旅游景區為了吸引游客,導游都會加上一些故事,真真假假,而歷史已成過往,在歷史中尋求真相,是歷史學家的專業。簡單記錄一下個人對 加德滿都 景區的瞭解,有的道聽途說,有的查閱過,因此,毫無疑問我說的也不一定全對,也有瞭解失誤的地方。
第一次對我衝擊最大的毫無疑問是燒屍廟(Pashupati Nath)。跟不少人討論過,這翻譯可能是方便國人記憶,升仙廟更好聽和恰當一點,畢竟這是 尼泊爾 人民對逝去家人的美好期待。在本地語言中,Pashupati是濕婆神的一位化身( 印度 教有三大神,梵天—最高神,相當於上帝;創造神—毗濕奴;破壞神—濕婆。關於這三大神的傳說太多,就不細說了,濕婆神有無數的化身),Nath是寺廟,因此,直譯的話就是一位神仙的寺廟。但由於翻譯問題,導致有Pashupati的國內都以為是燒屍,不過是一名字罷了,也有很多 尼泊爾 人是這名字,在 巴德崗 賣酸奶的旁邊,也有一座寺廟是紀念這位神(有可能是導游誤翻譯),導致有不少游客不停看裡面是否在燒屍體。在燒屍廟景區, 尼泊爾 聖河巴格馬蒂(Bagemati)穿流而過,最終流向 南亞 人民最神聖河流— 恆河 。對我而言,燒屍廟景區是最有 印度 感覺的地方。第一次來的時候,黃昏四點過,夜幕就要來臨。 ↑加德滿都 由於從不同入口進入,我一進去就到了燒屍台旁邊,正在燃燒,內心還是有些發怵。
大家都坐在河的對面,看親人為逝者沐浴,然後燃燒,化為灰燼,拋入河中,生命從來到去,不留一絲痕跡,氣氛是沉悶的,你可能會在這氣氛中去思考生與死。我看到熊熊燃燒的火焰,看到河中的兩個人影,我感覺有點情緒,卻最終不知道該怎麼去形容。後來有一個朋友離職回國前給我說,他還是去了燒屍廟,回來在路上大聲痛哭一場。 我並不相信宗教,這種個體的感觸想來也概不相同。只是想到生命,即使不是宗教,也會總有什麼,讓人覺得內心起伏。
黑夜開始籠罩,出景區時,在橋上看見許多打鬧的猴子,一個年輕人坐在寺廟的燈光下玩手機,一切,又生生不息。 後來又去過幾次燒屍廟,但已無初次的感慨,或許是陪伴朋友,或許來的時間不對,倒是遇到一些推廣 尼泊爾 “2020旅游年”的記者,順便也幫著宣傳一下,畢竟,這可是我第二故土 尼泊爾 呀。
加德滿都 杜巴廣場是來加都後去的第一個景區,概因入職體檢完畢想去逛逛,被一熱心大姐幫助打車,本想去 帕坦 杜巴(更近),但不知大姐怎麼給司機說成了 加德滿都 杜巴。後來又多次光臨此地,因為此處是國人拍鴿子的熱門打卡地,也是看活女神的地方,離泰米爾一公里,步行可到達。 關於 加德滿都 杜巴廣場—寺廟之城,網上介紹很多,目前很多地方仍在修複之中。活女神每幾小時會出來一次接受朝拜,而活女神,本身是很不幸的,初潮之後還俗,很少有人敢將神仙娶回家。
至於 帕坦 杜巴—藝術之城,木工雕刻工藝可謂精美。如果從修 建水 平來看,個人更喜歡 帕坦 。 來到最後一個杜巴, 巴德崗 杜巴廣場—露天博物館。 巴德崗 意為“糧倉”,可見農業條件較好,此處也是318公路在 尼泊爾 延伸線的終結點,在尼國叫“科達里”公路,到達 巴德崗 前可見一塊石碑,有中尼兩國文字,於1968年建好。
巴德崗 較為乾凈,一位 英國 作家寫到“只要 巴德崗 還在,就值得你飛躍大半個地球來看他”。文字的描述是驚人的,另一本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也將 尼泊爾 的神秘展露給世人。很多時候,神秘感給人以想象,當面紗揭開,發現可能不過如此。
巴德崗 的酸奶,木器也較為知名。 五層佛塔,是網上牽手照的熱門打卡點。 巴德崗 也是我第一次與本地朋友游玩和第一次抽胡拉水煙的地方。當天傾盆大雨,坐在高塔旁邊,賞雨賞閣抽胡卡,別有一種風味。 享譽盛名的黃 金門 ,首次融合了佛教和 印度 教的風格,在那個時期的金屬工藝中,並不容易製作出來,無奈 尼泊爾 不是文藝復興之地,流芳百世的程度顯然不能與 佛羅倫薩 的“天堂之門”相比。但東西方製作工藝(當時應無工藝交流)在同一區間段差不多,文明發展齊頭併進,不知是巧合還是其他原因,而東西方藝術史和文明史的時間線,很多時候都有這種巧合。 最後,再來看看猴廟和佛塔吧。
猴廟位於半山腰, 印度 教和佛教交匯其中,朝拜者各拜各的,毫無排他性,其實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點。縱歡宗教起源與發展,不同時期,有時兼容並包,有時認為對方是異端邪教, 比如 基督(被政治需要—政教合一—政治需要,當然另一條線與猶太教和新教的鬥爭太長了),伊斯蘭(幾乎政教合一),佛教(被政治需要,不斷適應改良),不同宗教發展及改良過程,充滿了殺戮與鬥爭,但也讓很多人內心有著至善的信仰,感興趣的可以去瞭解 印度 教和佛教在 南亞 大陸如何演化,並非一成不變。 猴廟也是登高望遠之地,可俯瞰整個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