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臘風土記】- 柬埔寨、泰國6天5晚漫游記

【癩王平臺 (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位於鬥象 臺北 邊,是一座7米高的平臺,平臺周邊的護牆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刻。癩王平臺是當時的皇家火葬場所在地,因平臺上立有一座裸體但沒有性別的真人大小的“癩王”雕像而得名。它是吳哥的又一個未解之迷,為什麼叫“癩王”則眾說不一,有人說因為發現是佈滿青苔,也有人說雕像是一位染上麻風病的國王,傳說至少有兩位吳哥國王患有麻風病,這尊雕像可能就代表他們當中的一位,有一種更容易令人接受的說法認為這是死神雅瑪的的雕像,而這個平臺實際上是皇室的火葬場。原雕像已送往 金邊 國家博物館收藏,現在的是複製品。




【十二生肖塔(Prasat Suor Prat )】
在癩王台和戰象台對面,一共十二個磚制塔樓。十二生肖塔又稱為審判塔,建造於西元12世紀末,正對鬥象台。之所以被稱為十二生肖塔,是因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和 中國 的十二生肖類似。十二生肖塔又有“鋼索塔”之稱,據說原來是關押犯人的地方(會在 塔里 放入毒物且不提供吃喝,關他幾天如果沒死的話就是無罪,反之就是有罪),也有說是給鬥象台位置權貴表演走鋼絲的地方,現在已經風化嚴重。

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記載十二生肖塔為 “天獄”。原文是這樣記載的:兩家爭訟,莫辨曲直。國宮之對岸有小石塔十二座,令一人各坐一塔中,其外兩家自以親屬互相隄防。或坐一二日,或三四日。其無理者必獲證候而出,或身上生瘡癤,或咳嗽熱證之類;有理者畧無纎事。以此剖判曲直,謂之天獄。
話說 柬埔寨 的歷史,居然要依靠我國古代學者的記載才能探尋一二,也是夠諷刺了。
【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
周薩神廟位於大吳哥城以東。該寺廟修建於12世紀中葉,是一座 印度 教寺廟,屬於小吳哥建築風格,是吳哥古跡中一座較小的寺廟。“Say” 是一個高棉人的名,而“Chau” 一詞是 印度 語“王”、“Tevoda”一詞是 印度 語“神仙”,則整個名稱的意思應是“Say 王的神”。而“Say 王”具體是誰,或是一種誤傳,尚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為紀念索亞娃曼一世而建,或是與舉行索亞娃曼一世遺留下的某種傳統儀式有關。
周薩神廟雖然規模不大,但值得 中國 游客特別關註:因為它是由 中國 工作隊負責維修的。周薩神廟 維修項目很多,現存9座單體建築中除西塔門保存較好之外,其餘8座建築毀壞情況極為嚴重。 中國 工作隊經過多年努力,使其狀況有所好轉,以達到它的姐妹殿托瑪農神廟的水平。從寺廟的北門進入,可以見到工作正在將雕刻精美的門楣複原。整體結構先是一個走道,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一個十字形大門,圍牆還沒有修好,裡面是十字形主寺,主塔比較高大,前面有很長的拱廊,兩邊各有一個圖書館,後面是兩個十字形的小寺,主寺的正後方還有一個小廟。



【托瑪儂神廟(Thommanon) 】
在周薩神廟對面,就是它的姊妹托瑪儂神廟。托瑪儂神廟與周薩神廟的建築形式完全一樣,位置也相對稱。雖然很小,但基本結構與吳哥寺一樣,可算得上一座縮微模型。 雕工精細的托瑪儂神廟,小而美,供奉著濕婆和毗濕奴。和女王宮一樣,托瑪儂神廟也有體態豐滿的麗華塔女神,不過主塔的麗華塔女神站比較比直,沒有舞蹈的動作,感覺比較莊重,身上的裝飾品很多,頭上還有帶著棕糖樹花,是吳哥地區的重要農作物,露出豐滿的胸部,細腰長裙,手上還拿著蓮花,長耳下還垂掛著耳飾,可以說非常的莊嚴華麗。 由於20世紀60年代EFEO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複,所以它的狀況比破敗的 周薩神廟 好得多。





【 茶膠 寺 (Ta Keo )】
茶膠 寺也被稱為塔高寺、達高神寺,位於吳哥王城勝利門以東300米,塔布蘢寺 西北 ,建於10世紀末-11世紀初,是 吳哥窟 古跡中的一座 印度 教金剛寶座塔式廟宇,供奉濕婆。這座寺廟由跋摩五世(Jayavarman V)興建,但半途而廢。 茶膠 寺遺跡可見祭壇上的五座密檐式方塔,是高棉的第一座全砂岩石建築,堅硬的長條青石,整齊的堆積在三層平臺上,為扇山金字塔結構,五座蓮花塔底層平臺長120米、寬100米,中央塔高50米。荼膠寺並沒有經過很多裝飾,這讓它在裝修精美的 柬埔寨 建築作品中奪目而出。但也正是它的簡潔建築風格讓它享有一定的建築地位,它的藍圖顯示了人類精神和欣賞品味的發展。登上 茶膠 寺的頂端,四周可見鬱郁蔥蔥的綠色樹林,還能俯瞰吳哥城全貌。







整個下午我們都留給了 吳哥窟 ,畢竟這次就是為了它而來的。

【 吳哥窟 (Angkor Wat)】
吳哥窟 又稱吳哥寺、小吳哥,我們平時常見的那個 吳哥窟 照片就是它了。 吳哥窟 作為 柬埔寨 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 吳哥窟 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 中國 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
吳哥窟 建在三層臺階的地基上,每層台基四周都有石雕迴廊,浮雕大多取材於 印度 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與《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寺廟中央大道兩旁是九頭蛇形欄桿, 柬埔寨 傳說中,九頭蛇會帶來風調雨順。寺廟周圍是護城河和水池,不是為了保護寺廟,而是為了通過水中的倒影,使寺廟顯得更加神聖雄偉。 吳哥窟 是人的傑作,但每個設計都是為了體現神性。置身於 吳哥窟 的佛像間,已經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領地還是人的空間。








↑ 四面迴廊每一面都有2個故事。建議游覽前瞭解一下壁畫故事,以免走馬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