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三日談:長夏悠悠風物好
↑蘇州大學 ▲ 光影百年 ↑蘇州大學 ▲ 尊師軒 ↑蘇州大學 ▲ I ❤ suda ↑蘇州大學 ▲ 蘇大網紅烤鴨泡飯,在莘園食堂一樓 ↑蘇州大學 ▲ 食堂托盤上印的 蘇州 大學
題外話:蘇大不僅是蘇大人的記憶,也有一點個人的另類記憶。遙想高中時,必做的數學習題冊之一就是 蘇州 大學出版社出的《高中數學教學與測試》,簡稱“蘇大”,折磨過多少數學白痴啊。甚至還有同學編了對聯,揶揄蘇大和另一本習題冊《精編》:天大地大不如蘇大,左邊右邊難及精編,橫批:學海無涯。當時我們的心愿就是帶著一本“蘇大”去蘇大門口,把“蘇大”踩在腳下照張相。當我真的站在蘇大門口,想來此事,唯有噗嗤一笑,那也是十幾年前的青春回憶了。
↑蘇州定慧寺 ▲ 蘇大附近的定慧寺 ↑蘇州定慧寺 ▲ 據說蘇軾也曾在寺中居住 ↑蘇州定慧寺 ▲ 遠觀雙塔 ▲ 蘇大附近的雙塔菜市場,周圍也有不少蒼蠅館子呢
躲進博物館
昆曲博物館在 平江 路中段的小巷裡,之所以用躲,是躲 開平 江路的喧鬧,躲開夏日午後的燥熱不安,躲進驚情600年昆曲的前世今生。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昆曲博物館的主建築是全晉會館,當時的晉商建起高屋大宅是尋常之事吧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昆曲博物館的小互動 ↑中國昆曲博物館 ▲ 館內也如同一個小小園林
昆曲博物館的展廳按時間順序介紹了昆曲的歷史沿革,一代一代的作詞人、譜曲者和角兒,如何將昆曲從地方小劇種變成了全國性的當紅炸子雞,又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昆曲博物館 ▲ 與昆曲的歷史有關的任務,最右很熟悉哦,徐文長嘛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戴上耳機聽昆曲的選段,看著牆上的老照片,仿佛回到了百年前 ↑中國昆曲博物館 ▲ 博物館的佈置也有藝術感 ↑中國昆曲博物館 ▲ 館內的佈置 ↑中國昆曲博物館 ▲ 《牡丹亭》最為人熟知的一段唱詞 ↑中國昆曲博物館 ▲ 午後有零星游人參觀
走過歷史的長廊,出了展館,眼前出現了一個宏大的建築——古戲臺。這是昆曲博物館的最有價值的“展品”。古戲臺的構造,貝聿銘都曾盛贊,戲臺的頂部雕刻精緻,蘊藉獨特,據說還用了聲音原理,使音效達到最佳。
↑中國昆曲博物館 ▲ 古戲臺
古戲臺的對面一間大廳,是現在每周六下午昆曲博物館演出的戲臺,複原的是明代昆曲的演出場所,戲臺的樣式和配色都很古樸但不失華美,雖然不是周六下午來的,但站在戲臺前腦補一下,在這裡聽戲,應該是相當的有氛圍。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每周六下午,在這個舞臺會有昆曲的展演
除了歷史的介紹和戲臺的展出,昆曲博物館還有很多其他的陳列, 比如 戲文、 比如 戲服、 比如 配樂的樂器等等,總之是一個瞭解昆曲歷史的好去處。 ↑中國昆曲博物館 ▲ 華麗的戲服 ↑中國昆曲博物館 ▲ 繁多的曲牌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昆劇臉譜 ↑中國昆曲博物館 ▲ 館內陳設很有古典意蘊 ↑中國昆曲博物館 ▲ 從昆曲博物館出來,旁邊是百花書局,裡面有很多與昆曲有關的音像製品 ▲ 亂入一張路上買的酸奶,作為有酸奶癖好的人,第一次喝這個口味
有人研究過為什麼 江南 一帶的人喜甜,結論是,因為 江南 富庶,當年不是 富裕 地區,哪裡有糖這麼高級的調料,就算有,糖哪裡又經得起這麼造。
不知道這一邏輯關係是不是正確,但是 江南 一帶富庶豐饒是坐實了的。正是因為在食材在調味上選擇性都很大, 蘇州 人的飲食精緻細膩講究時令,此行姑蘇,吃到了不少夏天才有的美食。 白蝦飽滿了三蝦面,是一道初夏時令吃食。
都知道 蘇州 吃面講究,去吃一碗三蝦面大約是一年裡普通人能講究的極致了。既然如此,就要講究的徹底一點。
↑裕興記面館 ▲ 裕興記門口關於三蝦面的介紹
首先,蘇式面是澆頭面,簡而言之就是光面配各式菜,菜烹飪好後澆在光面上,這菜便是澆頭。而三蝦能成為澆頭,全年裡也僅有一個多月。
所謂三蝦,指的是蝦仁、蝦籽和蝦黃。選取 太湖 白米蝦中的帶蝦籽的母蝦,手工將蝦仁、蝦籽、蝦黃分別剝離,再混合灼制。想想母蝦又能有多長時間是帶著蝦籽呢,而且食材雖然常見,可這“一分為三”的過程相當費工夫。
↑裕興記面館 ▲ 趕著面館開門不久就來吃,店里還沒啥人
上桌時,一盤白嫩的蝦仁被點點咖色的蝦籽裹住,點綴著些許蝦黃,看著就食欲大開。
↑裕興記面館 ▲ 被蝦籽包裹的蝦仁,星點蝦黃點綴其間
其次,澆頭面的湯頭也很重要,湯頭分白湯紅湯,區別在於醬油。早晨的頭湯最清鮮,特別是白湯麵,更講究湯頭的清亮,所以自然要趕早吃才最是老 蘇州 的風格。
題外話:蘇大不僅是蘇大人的記憶,也有一點個人的另類記憶。遙想高中時,必做的數學習題冊之一就是 蘇州 大學出版社出的《高中數學教學與測試》,簡稱“蘇大”,折磨過多少數學白痴啊。甚至還有同學編了對聯,揶揄蘇大和另一本習題冊《精編》:天大地大不如蘇大,左邊右邊難及精編,橫批:學海無涯。當時我們的心愿就是帶著一本“蘇大”去蘇大門口,把“蘇大”踩在腳下照張相。當我真的站在蘇大門口,想來此事,唯有噗嗤一笑,那也是十幾年前的青春回憶了。
↑蘇州定慧寺 ▲ 蘇大附近的定慧寺 ↑蘇州定慧寺 ▲ 據說蘇軾也曾在寺中居住 ↑蘇州定慧寺 ▲ 遠觀雙塔 ▲ 蘇大附近的雙塔菜市場,周圍也有不少蒼蠅館子呢
躲進博物館
昆曲博物館在 平江 路中段的小巷裡,之所以用躲,是躲 開平 江路的喧鬧,躲開夏日午後的燥熱不安,躲進驚情600年昆曲的前世今生。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昆曲博物館的主建築是全晉會館,當時的晉商建起高屋大宅是尋常之事吧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昆曲博物館的小互動 ↑中國昆曲博物館 ▲ 館內也如同一個小小園林
昆曲博物館的展廳按時間順序介紹了昆曲的歷史沿革,一代一代的作詞人、譜曲者和角兒,如何將昆曲從地方小劇種變成了全國性的當紅炸子雞,又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昆曲博物館 ▲ 與昆曲的歷史有關的任務,最右很熟悉哦,徐文長嘛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戴上耳機聽昆曲的選段,看著牆上的老照片,仿佛回到了百年前 ↑中國昆曲博物館 ▲ 博物館的佈置也有藝術感 ↑中國昆曲博物館 ▲ 館內的佈置 ↑中國昆曲博物館 ▲ 《牡丹亭》最為人熟知的一段唱詞 ↑中國昆曲博物館 ▲ 午後有零星游人參觀
走過歷史的長廊,出了展館,眼前出現了一個宏大的建築——古戲臺。這是昆曲博物館的最有價值的“展品”。古戲臺的構造,貝聿銘都曾盛贊,戲臺的頂部雕刻精緻,蘊藉獨特,據說還用了聲音原理,使音效達到最佳。
↑中國昆曲博物館 ▲ 古戲臺
古戲臺的對面一間大廳,是現在每周六下午昆曲博物館演出的戲臺,複原的是明代昆曲的演出場所,戲臺的樣式和配色都很古樸但不失華美,雖然不是周六下午來的,但站在戲臺前腦補一下,在這裡聽戲,應該是相當的有氛圍。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每周六下午,在這個舞臺會有昆曲的展演
除了歷史的介紹和戲臺的展出,昆曲博物館還有很多其他的陳列, 比如 戲文、 比如 戲服、 比如 配樂的樂器等等,總之是一個瞭解昆曲歷史的好去處。 ↑中國昆曲博物館 ▲ 華麗的戲服 ↑中國昆曲博物館 ▲ 繁多的曲牌 ↑中國昆曲博物館 ▲ 昆劇臉譜 ↑中國昆曲博物館 ▲ 館內陳設很有古典意蘊 ↑中國昆曲博物館 ▲ 從昆曲博物館出來,旁邊是百花書局,裡面有很多與昆曲有關的音像製品 ▲ 亂入一張路上買的酸奶,作為有酸奶癖好的人,第一次喝這個口味
有人研究過為什麼 江南 一帶的人喜甜,結論是,因為 江南 富庶,當年不是 富裕 地區,哪裡有糖這麼高級的調料,就算有,糖哪裡又經得起這麼造。
不知道這一邏輯關係是不是正確,但是 江南 一帶富庶豐饒是坐實了的。正是因為在食材在調味上選擇性都很大, 蘇州 人的飲食精緻細膩講究時令,此行姑蘇,吃到了不少夏天才有的美食。 白蝦飽滿了三蝦面,是一道初夏時令吃食。
都知道 蘇州 吃面講究,去吃一碗三蝦面大約是一年裡普通人能講究的極致了。既然如此,就要講究的徹底一點。
↑裕興記面館 ▲ 裕興記門口關於三蝦面的介紹
首先,蘇式面是澆頭面,簡而言之就是光面配各式菜,菜烹飪好後澆在光面上,這菜便是澆頭。而三蝦能成為澆頭,全年裡也僅有一個多月。
所謂三蝦,指的是蝦仁、蝦籽和蝦黃。選取 太湖 白米蝦中的帶蝦籽的母蝦,手工將蝦仁、蝦籽、蝦黃分別剝離,再混合灼制。想想母蝦又能有多長時間是帶著蝦籽呢,而且食材雖然常見,可這“一分為三”的過程相當費工夫。
↑裕興記面館 ▲ 趕著面館開門不久就來吃,店里還沒啥人
上桌時,一盤白嫩的蝦仁被點點咖色的蝦籽裹住,點綴著些許蝦黃,看著就食欲大開。
↑裕興記面館 ▲ 被蝦籽包裹的蝦仁,星點蝦黃點綴其間
其次,澆頭面的湯頭也很重要,湯頭分白湯紅湯,區別在於醬油。早晨的頭湯最清鮮,特別是白湯麵,更講究湯頭的清亮,所以自然要趕早吃才最是老 蘇州 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