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旅行日記之三 ——奧特韋國家森林公園.奧特威角燈塔.坎貝爾國家公園
第一次遇到野生考拉。 因今天的主攻目標是在 大洋路 上的 坎貝爾港 國家公園,所以匆匆回到了風光旖旎的 大洋路 上。
坎貝爾港 國家公園是一個沿海的自然景觀公園,坐落在 維多利亞州 大洋路 西端坎貝爾小灣入口王子鎮一帶海邊的天然峽谷上,距 吉朗 市西南向208公里,是以 亞歷山大 •坎貝爾船長的名字命名的,(為什麼以他的名字命名?我遍查百度也沒有個所以然,只好人云亦云了)。公園建於1964年,面積已由初建時的700公頃逐漸擴展到1750公頃(26250畝)。整個公園是一段綿亘32公里,懸崖之下伴著狹 長沙 灘的海岸風景線。在這道風景線上,布羅著許多全國有名的景點,包括 洛克 阿德大峽谷、 倫敦 斷橋、哨兵石和 霹靂 洞,還有 澳大利亞 大洋路 地標性的景觀十二使徒岩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2600多萬年以前的海底岩石,經過侵蝕風化打磨沖刷,給這裡留下了奇形怪狀的海岬 石柱 、千姿百態的沙岩孔洞、幽迷縱深的峽谷海道和鬆軟的沙灘,還有歷史在這裡不斷演繹著的許許多多令人盪氣的故事。奇特的景觀,吸引了眾多的各國游客前來觀景、休閑、衝浪、拍照,感受與享受自然。這裡的常住居民只有200餘人,但接待的游客卻要超過他們多少倍。
回到 大洋路 ,遇到的第一個景點叫作吉布森石階。這是一條在 大洋路 海岸線的峭壁步道。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由人工開鑿出的一條86級臺階的階梯步道通向海灘。據說,起先是當年的土澳先民為了方便下海,在峭壁上開鑿了一條簡單的臺階小道,後來一個叫吉布森的移民進行了完善,又修了扶手,人們就把這裡叫這裡叫作吉普森石階。沿著階梯步道下來,另一番迷人的海邊景緻,被海水沖蝕的懸崖底部和澎湃的海浪之間是一片鬆軟的沙灘,一群群海鷗悠閑的覓食、嬉戲,脫掉鞋子行走在沙灘上,有一種被一雙溫柔之手按摩的感覺。前面由有兩塊高大的岩 石柱 ,就是十二使徒岩最前面的兩根。在近距離觀看這些 石柱 ,可以感受到岩石的質感,似乎更加壯觀。
沿著 大洋路 繼續前行,十二使徒岩即在眼前,這是 坎貝爾港 國家公園的一個精華景點。何為十二使徒岩?簡單一點說,就是以矗立在海灣沿岸的十二根形象各異的風化岩 石柱 組成的一個自然景觀。又名十二門徒石。形成原因主要是由遠古時期海底生物變化而成的。有關資料考證,2600萬年前,這一地區還在海底,海洋動物死後,富含鈣質的有殼類生物等的骨殼堆積在海底,慢慢形成了一層厚達260米的石灰岩,於冰河時期露出海面。再經風吹日曬,雨水侵蝕,海浪沖刷等,鬆軟的岩體擊刷脫落,而留下了一些奇形怪狀的海岩石體。
最初這裡的岩石體柱子有十二根,有些柱子像豬形,被當地人稱為“母豬和小豬”;到了20世紀50年代,隨著知名度的的提高,人們又賦予了它們所崇拜的宗教色彩,與耶穌的十二個使徒相聯繫,稱為“十二使徒岩”。隨著風化蠶食,有幾根已經倒塌消失,現在剩下的只有八根,而且還存在著逐年被蠶食消亡的危機感。大自然的神威是很難琢磨的的,它能夠創造奇觀,也可以毀滅之。起碼目前是誰也無法阻止的。
坎貝爾公園是一個不收門票的自然景觀,為了規範管理,2000年初,當地政府在 大洋路 邊十二門徒岩景點處建造了游客服務中心,建了停車場和廁所等。旅游客還可以選擇搭乘直升機,俯瞰整個景色。
駕車繼而前行, 洛克 阿德大峽谷出現在眼前。此處又稱為“阿德湖峽”。這裡也在一片灘塗彎曲懸崖險峻的海岸線上,是一個綜合複雜的景區奇觀,在這可以觀賞懸崖峭壁與大海島礁之間所形成的峽谷景觀,沿著右側的一條小路下到峽谷懸道海邊,漫步沙灘上,感覺是一處及好的幽靜休閑之地。兩個年輕人激動不已,在海峽間反覆蹦跳著留影,家人旅游小團體也在這裡照了合影照。
然而,在上岸返回的路上,走到沉船遺址觀景台,我看到海水從峽谷兩側高大的懸崖峭壁間涌入,衝撞在岩石上,捲起巨浪滔天,濤聲陣陣,似乎在用一種悲壯的表情,向人們訴說著當年在這裡發生的一些故事。
十九世紀,這裡是運送流放罪犯或移民到 維多利亞州 和 新南威爾士 州的主要航運 通道 。因這裡海峽崎嶇,暗礁錯綜,風急浪高,又沒有 燈塔 ,時常濃霧瀰漫,使得海難事故時有發生。此處景區的名稱 洛克 阿德就連著一起海難事故。它是由一艘在此海域遇難的“ 洛克 阿德”號船的名字而來的。
故事起源於1878年3月2日,一艘名叫 洛克 阿德號,載重1693噸的大型帆船,滿載乘客與貨物,從 英國 倫敦 向 墨爾本 出發了。船上共54人,其中船員36名,乘客18名。乘客中,有一個醫生家庭最引人註意,他們一家八口是從 英國 移居到澳洲來的。5月31日,漫長的旅程即將結束,全船舉行了一個慶祝活動。可是,就在這天夜裡,他們真的結束了旅程,有52人永遠結束了生命的旅程。 洛克 阿德號不幸遭遇強風暴,撞上島礁石崖而沉沒大海,全船隻有2人生還。生還的兩人一位是一名18歲的學帆船專業的小伙子湯姆,他依靠身邊的救生艇飄到峽谷岸邊的海灘上,等他從昏迷中醒來後,聽到不遠處有微弱的求救聲,他很吃力的爬起來,救下了一位與他同樣的遇險者,是一位17歲年輕的姑娘,叫伊娃。後來湯姆仍然立志於航海事業,但是伊娃姑娘雖然很感激湯姆的救命之恩,卻因他執著於航海事業,害怕會經受再度失去親人的痛苦,就沒有同意和他結婚。結果湯姆真的當了海員幾年後果然再次死於海難中。而伊娃終身未嫁,活到80多歲。後人為了紀念這些遇難者,修築了52座墳墓,並將這個地方取名為 洛克 阿德大峽谷。
從 洛克 阿德大峽谷前行不遠處,就是著名的 倫敦 橋。 倫敦 斷橋也是一處純天然的海岸景觀,原來這個岩石是突出海面與陸地連接的岬,由於海浪的侵蝕沖刷,在岩石下方出現了兩個圓洞,形成了個雙拱形石橋,人們稱其為“ 倫敦 橋”。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時分,與陸地連接的圓洞突然塌落,與大陸脫離,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斷橋景觀。人們就叫它為“ 倫敦 斷橋”。
來到 澳大利亞 幾天的感受,感到 這裡真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度,公益福利簡直很奢侈。公園幾本不收費,停車場不收費,高速路不收費(後來聽說有部分級別高的穿城高速也收費,反正我們沒遇上),就連小賣部飲食點都很少。致使我們到兩點多鐘了,飢腸轆轆還沒有找到能果腹的地方。直到兩點以後走到一個叫 克拉克 鎮的加油站,才遇上一個麥當勞快餐店,這才吃午餐,匆匆趕回 墨爾本 。因為在規定時間內,要還租車。 海鷗戲浪——吉布森石階一景 十二門徒岩一角 記錄 洛克 阿德大峽谷海難故事的牌子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倫敦 橋一角
坎貝爾港 國家公園是一個沿海的自然景觀公園,坐落在 維多利亞州 大洋路 西端坎貝爾小灣入口王子鎮一帶海邊的天然峽谷上,距 吉朗 市西南向208公里,是以 亞歷山大 •坎貝爾船長的名字命名的,(為什麼以他的名字命名?我遍查百度也沒有個所以然,只好人云亦云了)。公園建於1964年,面積已由初建時的700公頃逐漸擴展到1750公頃(26250畝)。整個公園是一段綿亘32公里,懸崖之下伴著狹 長沙 灘的海岸風景線。在這道風景線上,布羅著許多全國有名的景點,包括 洛克 阿德大峽谷、 倫敦 斷橋、哨兵石和 霹靂 洞,還有 澳大利亞 大洋路 地標性的景觀十二使徒岩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2600多萬年以前的海底岩石,經過侵蝕風化打磨沖刷,給這裡留下了奇形怪狀的海岬 石柱 、千姿百態的沙岩孔洞、幽迷縱深的峽谷海道和鬆軟的沙灘,還有歷史在這裡不斷演繹著的許許多多令人盪氣的故事。奇特的景觀,吸引了眾多的各國游客前來觀景、休閑、衝浪、拍照,感受與享受自然。這裡的常住居民只有200餘人,但接待的游客卻要超過他們多少倍。
回到 大洋路 ,遇到的第一個景點叫作吉布森石階。這是一條在 大洋路 海岸線的峭壁步道。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由人工開鑿出的一條86級臺階的階梯步道通向海灘。據說,起先是當年的土澳先民為了方便下海,在峭壁上開鑿了一條簡單的臺階小道,後來一個叫吉布森的移民進行了完善,又修了扶手,人們就把這裡叫這裡叫作吉普森石階。沿著階梯步道下來,另一番迷人的海邊景緻,被海水沖蝕的懸崖底部和澎湃的海浪之間是一片鬆軟的沙灘,一群群海鷗悠閑的覓食、嬉戲,脫掉鞋子行走在沙灘上,有一種被一雙溫柔之手按摩的感覺。前面由有兩塊高大的岩 石柱 ,就是十二使徒岩最前面的兩根。在近距離觀看這些 石柱 ,可以感受到岩石的質感,似乎更加壯觀。
沿著 大洋路 繼續前行,十二使徒岩即在眼前,這是 坎貝爾港 國家公園的一個精華景點。何為十二使徒岩?簡單一點說,就是以矗立在海灣沿岸的十二根形象各異的風化岩 石柱 組成的一個自然景觀。又名十二門徒石。形成原因主要是由遠古時期海底生物變化而成的。有關資料考證,2600萬年前,這一地區還在海底,海洋動物死後,富含鈣質的有殼類生物等的骨殼堆積在海底,慢慢形成了一層厚達260米的石灰岩,於冰河時期露出海面。再經風吹日曬,雨水侵蝕,海浪沖刷等,鬆軟的岩體擊刷脫落,而留下了一些奇形怪狀的海岩石體。
最初這裡的岩石體柱子有十二根,有些柱子像豬形,被當地人稱為“母豬和小豬”;到了20世紀50年代,隨著知名度的的提高,人們又賦予了它們所崇拜的宗教色彩,與耶穌的十二個使徒相聯繫,稱為“十二使徒岩”。隨著風化蠶食,有幾根已經倒塌消失,現在剩下的只有八根,而且還存在著逐年被蠶食消亡的危機感。大自然的神威是很難琢磨的的,它能夠創造奇觀,也可以毀滅之。起碼目前是誰也無法阻止的。
坎貝爾公園是一個不收門票的自然景觀,為了規範管理,2000年初,當地政府在 大洋路 邊十二門徒岩景點處建造了游客服務中心,建了停車場和廁所等。旅游客還可以選擇搭乘直升機,俯瞰整個景色。
駕車繼而前行, 洛克 阿德大峽谷出現在眼前。此處又稱為“阿德湖峽”。這裡也在一片灘塗彎曲懸崖險峻的海岸線上,是一個綜合複雜的景區奇觀,在這可以觀賞懸崖峭壁與大海島礁之間所形成的峽谷景觀,沿著右側的一條小路下到峽谷懸道海邊,漫步沙灘上,感覺是一處及好的幽靜休閑之地。兩個年輕人激動不已,在海峽間反覆蹦跳著留影,家人旅游小團體也在這裡照了合影照。
然而,在上岸返回的路上,走到沉船遺址觀景台,我看到海水從峽谷兩側高大的懸崖峭壁間涌入,衝撞在岩石上,捲起巨浪滔天,濤聲陣陣,似乎在用一種悲壯的表情,向人們訴說著當年在這裡發生的一些故事。
十九世紀,這裡是運送流放罪犯或移民到 維多利亞州 和 新南威爾士 州的主要航運 通道 。因這裡海峽崎嶇,暗礁錯綜,風急浪高,又沒有 燈塔 ,時常濃霧瀰漫,使得海難事故時有發生。此處景區的名稱 洛克 阿德就連著一起海難事故。它是由一艘在此海域遇難的“ 洛克 阿德”號船的名字而來的。
故事起源於1878年3月2日,一艘名叫 洛克 阿德號,載重1693噸的大型帆船,滿載乘客與貨物,從 英國 倫敦 向 墨爾本 出發了。船上共54人,其中船員36名,乘客18名。乘客中,有一個醫生家庭最引人註意,他們一家八口是從 英國 移居到澳洲來的。5月31日,漫長的旅程即將結束,全船舉行了一個慶祝活動。可是,就在這天夜裡,他們真的結束了旅程,有52人永遠結束了生命的旅程。 洛克 阿德號不幸遭遇強風暴,撞上島礁石崖而沉沒大海,全船隻有2人生還。生還的兩人一位是一名18歲的學帆船專業的小伙子湯姆,他依靠身邊的救生艇飄到峽谷岸邊的海灘上,等他從昏迷中醒來後,聽到不遠處有微弱的求救聲,他很吃力的爬起來,救下了一位與他同樣的遇險者,是一位17歲年輕的姑娘,叫伊娃。後來湯姆仍然立志於航海事業,但是伊娃姑娘雖然很感激湯姆的救命之恩,卻因他執著於航海事業,害怕會經受再度失去親人的痛苦,就沒有同意和他結婚。結果湯姆真的當了海員幾年後果然再次死於海難中。而伊娃終身未嫁,活到80多歲。後人為了紀念這些遇難者,修築了52座墳墓,並將這個地方取名為 洛克 阿德大峽谷。
從 洛克 阿德大峽谷前行不遠處,就是著名的 倫敦 橋。 倫敦 斷橋也是一處純天然的海岸景觀,原來這個岩石是突出海面與陸地連接的岬,由於海浪的侵蝕沖刷,在岩石下方出現了兩個圓洞,形成了個雙拱形石橋,人們稱其為“ 倫敦 橋”。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時分,與陸地連接的圓洞突然塌落,與大陸脫離,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斷橋景觀。人們就叫它為“ 倫敦 斷橋”。
來到 澳大利亞 幾天的感受,感到 這裡真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度,公益福利簡直很奢侈。公園幾本不收費,停車場不收費,高速路不收費(後來聽說有部分級別高的穿城高速也收費,反正我們沒遇上),就連小賣部飲食點都很少。致使我們到兩點多鐘了,飢腸轆轆還沒有找到能果腹的地方。直到兩點以後走到一個叫 克拉克 鎮的加油站,才遇上一個麥當勞快餐店,這才吃午餐,匆匆趕回 墨爾本 。因為在規定時間內,要還租車。 海鷗戲浪——吉布森石階一景 十二門徒岩一角 記錄 洛克 阿德大峽谷海難故事的牌子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倫敦 橋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