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德國 (浪漫之路)自駕10日游最終章——慢步法蘭克福





很多導游都在和客人講解著塔樓的歷史和詳情,我就自己查閱了一下, 法蘭克福 大教堂原名聖巴托洛梅烏斯教堂,是為紀念耶穌12使徒之一的聖巴托洛梅烏斯而於13世紀修建,迄今已有600餘年曆史。雖然 法蘭克福 教堂在歷史上從未有紅衣主教駐留,但由於1356年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頒佈《金璽詔書》,規定帝國皇帝從七位選帝候中選出,選舉地就在教堂的密室內,因而教堂又被稱為皇帝大教堂,之後從1562年到1792年間曾有10個皇帝在此加冕。教堂歷經大火焚毀和二戰時的轟炸,多次損毀和重建。珍寶室內陳列有大主教們在加冕典禮時穿的華麗衣袍,600餘年來 法蘭克福 教堂經過不斷修複和擴建,優秀的藝術家們將其才華應用在教堂每一個細節裝飾上,不論聖壇、油畫、迴廊還是浮雕均堪稱藝術珍品。高95米的教堂主樓建於15世紀,是一幢哥特式塔樓,游人可登 上高 40和75米的兩處觀景平臺,一覽周圍風景。
教堂入口在主 塔下 方,從一扇厚重的大門進入教堂,門口有一個工作人員不知是中午休息時間快到了還是限流亦或是擔心光照太多損壞了教堂內部設施,反正我進去沒多久就把大門給關上了。但是進出教堂的人還是非常多,教堂內部其實不大,十字佈局的內部結構,十字中間放置著很多禱告用的長條座椅,東面頂頭是一個十字架,兩側有一座管風琴,牆壁上雕刻有各種故事的壁畫雕塑,整個教堂屋頂非常之高,內部相對來說比較幽暗,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教廷力量的神秘和詭異。由於內部人很多,我也不想坐在長椅上冥想,所以沒多久我就從這陰暗的氛圍中逃了出來。











沿著採爾大街一路向西,就能到達老歌劇院,其實我這個游覽路線從這裡開始有點繞了,應該是先採爾大街——老歌劇院——美因塔——銀行區這麼走比較順,由於有老婆的任務,所以我第一站放在了歌德故居,正常來說應該是歌德故居在 羅馬 廣場看完後作為最後一站的,現在老歌劇院 和美 因塔反而最後又來繞了一下。
從採爾購物中心走大概10分鐘就能達到老歌劇院,一座3層中世紀歌劇院建築,歌劇院廣場上一泓噴泉在循環流淌著清澈的流水。中世紀的歌劇院建築樣式非常獨特,走進裡面如今竟然還是用作歌劇院的用途,各個時間段都有表演的場次在這裡舉行,要想進去必須要買票看劇才可,於是只能在歌劇院的前廳兜了一圈就出來了。
在廣場上向南又能看到銀行區那雄偉的天際線,德意志銀行、美因塔、彭博社、UBS大樓等等一大排摩天大樓出現在眼前。沒多久老婆就打電話過來說已經找到吃飯點了,竟然又是在 羅馬 廣場上,於是原路返回在廣場上吃完中飯後我們回到酒店取車。
老歌劇院簡介:位於 法蘭克福 新舊建築交匯處的老歌劇院建於1880年。與附近毗鄰的摩天大樓相比, 希腊 風格的外觀與圓拱型窗戶充滿古典美感,帶有濃郁的後文藝復興風格。歌劇院的內部裝飾則是富麗堂皇的巴 洛克 風格,是一座完美模仿 巴黎 歌劇院的優雅建築,1880年落成後,當時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親自為其舉行了開幕典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老歌劇院毀於戰火,直到1976年 德國 政府才開始對其稱為“ 德國 最美遺跡”的老歌劇院進行復建,並於1981年重新落成開幕。重建後的老歌劇院, 希腊 式的山型門楣、列柱和拱廊,以及屋頂頂端的飛馬雕像,都散髮出一種輝煌時代的高雅魅力。內部裝飾則充滿現代風格,除了用作歌劇、音樂會和舞臺劇的藝術表演外,還經常有各種國際性的會議在老歌劇院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