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系列-- 維也納,愛在黎明破曉前

藝術史博物館由八個分館構成,位於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與 霍夫 堡皇宮相對就是主館,珍藏著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數百年的藝術珍品。
建議大家安排一天的時間在這個博物館中,絕對值得。
我們購票是在博物館入口處購買,排隊的人很少,門票是成人14歐元/人,19歲以下是免費的。

哈布斯堡家族是 歐洲 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從13世紀魯道夫一世(Rudolf I)擔任神聖 羅馬 帝國的皇帝開始,直到拿破侖成為 歐洲 霸主,1918年奧匈帝國衰敗為止,這一家族的興衰都與 歐洲 歷史息息相關。



“我製作了兩個手掌一般大的軀體,相對而坐,雙腳交織,仿佛大海的波濤延伸到陸地。大海被我刻成男性,他擁有一艘豪華大船,裡面放足了鹽巴,船體上刻了四條海馬,右手執一把三叉戟。大地則被我刻成女性,是我想象中最美麗而優雅的女子形象,她腳下有個裝飾華美的寺廟,裡面置放著胡椒,身旁則有地球上最漂亮的動物們。” 薩利埃拉鹽罐的八方和底座還刻有寓意為四季和一天時間(黎明、白日、暮色、黑夜)的圖案。
著名雕塑家 Benvenuto Cellini 創作的這個精美的 “薩利埃拉鹽罐” 被稱為 “雕塑中的蒙娜麗莎”。

2003年5月 “薩利埃拉鹽罐” 在博物館失竊,直到2006年才被找到。偷竊者往往是為了利益,而 “薩利埃拉鹽罐” 的偷盜者卻在投案自首後給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理由。他對警方說:“我只是想告訴博物館,你們的防盜設施毫無用處!”
這位年紀半百的肇事者原來是位經驗充足的防盜報警專家,作案之前,他與當時的藝術史博物館館長及其團隊碰過頭,就博物館的防盜設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但館長覺得他杞人憂天,對其方案很不以為然,此事便不了了之。很快,這位防盜報警專家深夜入館,輕而易舉地搬走了“薩利埃拉鹽罐”。
這個偷竊理由讓輿論一片嘩然,報道鋪天蓋地,有些甚至把偷盜者寫成勇士。失而復得的 “薩利埃拉鹽罐” 身價百倍,備受世界矚目。人們從各地慕名而來,博物館因禍得福,門票銷量大漲。而這位防盜報警專家被判五年有期徒刑,消失於世界。
勃魯蓋爾、維米爾與朱塞佩

博物館內還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勃魯蓋爾(Bruegel)藝術收藏。每一件都獨一無二,在藝術史上擁有著無法超越的地位。
博物館藏品太多,我指列出幾幅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品。如上圖,就是老彼得·勃魯蓋爾在1563年創作的“巴別塔”,也是這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維也納 藝術博物館一共有12幅老彼得·勃魯蓋爾的作品,乃世界之最。以下再列兩幅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作品:



維米爾是繼哈爾斯、倫勃朗之後獨樹一幟於17世紀中期的大家,一生只活了43歲,死後又被人遺忘,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藝術評論家們重新發現,從此名聲日隆,給了他以應有的地位。他被稱為“沉睡了兩個世紀的司芬克斯”,“謎一樣的畫家”。
他一生只畫了45幅畫作,而其中僅有35幅留存於世。這些數字讓他成為藝術史上著名畫家裡作品數量最少的一位。維米爾最著名的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收藏於 荷蘭 海牙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中。


朱塞佩•阿爾欽博托的作品充滿了幻想、荒誕、怪異、游戲的因素,但這不代表他的作品沒有深層的內涵,也不能否定其中存在多種解讀的可能性。我們把阿爾欽博托置於文藝復興的大背景中進行解讀時,可以發現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也是一位人文主義學者,與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相似,也是一位全才。他在自然、詩歌、人文主義、哲學和文學等方面皆有造詣,並把它們有效地運用到創作中。
朱塞佩·阿爾欽博托是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他既有扎實的寫實主義功底,卻在主流之外開闢了自己的天地。“組合肖像”繪畫用獨特的視角、豐富的意涵給人們呈現出藝術家帶有哲學思辨的眼光和想法,至今仍啟發著後世藝術家的創作。


最美咖啡館維也納 藝術史博物館不僅收藏著諸多稀世珍寶,而且還藏有 維也納 最美的咖啡館(之一)。
以下分別是俯拍和仰拍兩種視角所得畫面,驚艷。


DAY 4 維也納--湖區 晨跑多瑙島在 維也納 的四晚都是住在多瑙河的多瑙島邊上。這一片屬於 維也納 新區,聯合國分部-- 維也納 聯合國城就坐落於此。
多瑙島是一個人工島,主要是作為休閑區,島上有許多酒吧餐廳。為了準備幾天后的馬拉松,早晨起得來就會到島上跑一跑。
時間有限的朋友並不建議專程來一趟多瑙島, 維也納 這麼大,去一些更有意思的地方吧。


下美景宮內有一座巴 洛克 風格博物館。建築群就位於花園對面。






克利姆特在2009年 英國 泰晤士 報公佈的、由140萬公眾參與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的200位藝術家” 中超越莫奈位列第三(僅次於畢加索、塞尚)。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1862——1918)是奧利地國寶級藝術家、 維也納 分離派的創始者。所謂分離派,顧名思義,即與傳統的美學觀、與保守的學院派藝術“分離”。分離派成立於1897年,是新藝術運動在 奧地利 發展的表現,他們追求畫面的裝飾性,主張藝術的獨創性與自由,正如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學導論》中說:“藝術家的首要目標是使自己自由,並且把作品傳達給其他一些願望同樣被抑制的人們,使這些人得到同樣的發泄。他那最個性化的、充滿願望的幻想在他的表達中得到實現,但它們經過了轉化,緩和了幻想中顯得唐突的東西,掩蓋了幻想個性化的起因,並遵循美的規律,用快樂這種補償方式取悅人,這時它們才變成了藝術作品。“
1897年開始,克裡姆特步入了他的“黃金時期”,“黃金”一詞,一指克裡姆特當時的繪畫方式。十八世紀 日本 的浮世繪畫家喜多川歌麿用雲母粉處理畫面背景,製造豪華效果,創造了別具一格的“雲母摺”,而百年後的克裡姆特更為奢華。一定程度上受到做金匠的父親的影響,他開始採用金銀箔片、螺鈿等富有 光澤 的元素入畫,並借鑒 意大利 中世紀鑲嵌壁畫的手法,使畫面呈現一種“璀璨”之感,具有極強的裝飾性。
二也指此階段是克裡姆特創作的巔峰時期,他在這十數年裡創作的《吻》、《阿黛爾·布羅克·鮑爾》等金色裝飾風格畫作,成為後世提起克裡姆特,必然會想到的傑作。 比如 在2006年以1.35億美元成交、一舉成為當年交易市場上最貴藝術品的《阿黛爾·布洛赫·鮑爾》。畫中的女子是一位銀行家兼糖業巨頭的妻子,姿態優雅,著黃金裙裝,被稱為是“ 奧地利 的蒙娜麗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