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適的十一自駕游
十一,是下半年僅有的一個長假,堅決不能浪費。幾個朋友早早相約自駕出行,無奈計劃不如變化快,臨近出發,朋友突然有事,說好的計劃泡湯了。為了平復驛動的心,決定獨自出行。
很多人無法理解一個人的旅行,覺得是件無聊的事。其實,很多感悟、思想只有在一個人獨處時才能獲得。因為有充足的時間讓思緒信馬由韁、任意馳騁,不受約束,沒有打擾,這是難得的好時光! 6點多出發,迎著秋日的 朝陽 ,愉快地開始了說走就走的旅行。為了躲避車流高峰,選擇了不是熱門旅游地、相對偏僻的 吉林 集安 。 京哈線 扶餘 至 長春 高速修路,轉國道走了一段,車略多,好在沒發生嚴重滯留。過了 長春 ,車輛就少了,看來選擇這條路線是對的。到 通化 560公里,如果走國道,限速80,將是多麼難熬的過程啊! 梅河口 到 通化 ,過去沒走過這條線,公路兩側規劃建設的真不錯,整潔寬敞,車輛不多,應該是挺安靜的地方。 途徑一休息點,夕陽的餘暉為萬物鑲嵌了金色的輪廓,涼亭晚照,風光妖嬈。 朝陽 與晚霞令人賞心悅目,如同人生,少年和老年應該是美好的階段,少年是希望,老年是安詳,沒有太多的生活壓力,沒有複雜的情感糾葛,簡單的生活最快樂。驕陽如中年人,為了生活,只能拼命燃燒自己,不容易啊! 第二天早上,離開 通化 市,向 集安 進發。 通化 市是 吉林 省下轄地級市,位於 吉林 省南部,與 朝鮮 民主主義人民 共和 國的慈江道隔 鴨綠江 相望,下轄兩區三縣,代管 集安 市、 梅河口 市兩個縣級市;三分之二以上面積為山區,屬 長白山 系,2017年總人口217.15萬。 出城後,霧氣逐漸加重,視線驟然下降。好在車輛不多,暢通無阻。本打算從 集安 沿邊界線走到 丹東 ,但地圖標識基本都是鄉村路,很曲折。為了安全穩妥,還是回 通化 走高速比較好。 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時間尚早,但交警已經開始疏導交通,警察叔叔不容易,節假日也不能與家人團聚。看這陣勢,肯定是今天游人多的地方,不去湊熱鬧了。 集安 是全域旅游地,就連路過的小村子,都被打造成旅游景觀。 集安 市與 朝鮮 民主主義人民 共和 國隔 鴨綠江 相望,邊境線長203.5公里,是我國對朝三大口岸之一,素有“ 東北 小 江南 ”之稱。 跟隨“女朋友”凱立德到第一個景點,門票30元,也可以買聯票,四個景點原價120元,優惠價80元,再看博物館還打5折,可以。這是禹山貴族墓地導覽圖。景點內有多座高句麗晚期壁畫墓,五盔墳五號墓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五號墓,高句麗貴族墓葬,建約公元6世紀末。截尖方錐形封土石室壁畫墓,封土邊長25米,高8米。五號墓墓室為長方形,四壁按方位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梁枋繪蟠龍等,對研究高句麗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重要意義。 進到墓室,陰森黑暗。其實是一個窄小、簡單的墓室,四周有壁畫,禁止拍照。這是壁畫複製品。 五盔墳四號墓,高句麗貴族墓葬。截尖方錐形封土石室壁畫墓, 封丘 周長160米,高8米。墓室用大塊花崗岩砌築,近方形,主壁繪四神,間以火焰、蓮花、漢裝人物、怪獸等,約為6世紀末。
四神墓。被譽為“ 東北 亞藝術寶庫”的高句麗壁畫墓,記載了 中國 古代 東北 少數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華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包括部分壁畫墓在內的 中國 高句麗貴族墓葬,最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壁畫,多數高句麗壁畫墓已嚴密封閉保護。 出禹山貴族墓不遠,就是好太王碑景點,這是入口處的複製品。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被譽為“ 海東 第一古碑”,立於公元414年。好太王碑在書法界也有很高的價值與知名度,眾多書法名家都受到過它的影響。 好太王碑實物現已被保護在玻璃亭內,禁止拍照。此碑為高句麗第二十代 長壽 王為其父談德所建的紀功碑。立於晉義煕十年,角礫岩粗製而成,近方柱狀,高6.39米,寬1-2米,四面環刻1775個漢字,可辨1590個字左右。碑文涉及高句麗建國神話、早起王系、好太王攻城掠地的功業、守陵制度等。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考古史料。好太王碑的發現,確認了自中世紀以來被世人遺忘的高句麗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 東南亞 考古遺跡中占有重要地位。 祭壇遺址 太王陵,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好太王陵墓。好太王(374-412)名談德,全謚“過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陵墓為階壇積石石室墓,現墓葬高14米,東邊長62.5米,北邊長68米,西邊長66米,囡邊長63米。階壇8級,砌石21層,底邊有巨大的護墳石。距好太王碑360米,建於公元391年。 長壽 王陵是第三個景點,距離好太王碑景點不是很遠。 長壽 王陵,又名將軍墳,是現存最完整的石結構陵墓,為高句麗第二十代王 長壽 王之陵,建於公元5世紀。外觀呈截尖方錐形,有“東方金字塔”的美譽。陵墓為方壇階梯石室墓,正方形,邊長31.58米,高13.1米。墓頂有一50餘噸巨石封蓋,墓基環周有11塊10餘噸的巨石倚護。 東北 側有陪墳多座,西南200米有祭祀遺址,面積5公頃。 文獻記載中的“ 長壽 王”“體貌魁傑、志氣豪邁”,他繼承了父親“好太王”創下的基業,繼續開拓疆土,為向 朝鮮半島 南部發展,他把都城遷到了 平壤 。高句麗政權在“ 長壽 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成為 東北 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這位小朋友是紅領巾義務講解團成員,正在認真講解。 長壽 王陵1號陪墳,階壇形制與將軍墳略同,只是規模較小,無大塊護墳石。高4.72米,邊長9.22米,墓室用3塊巨石圍成,上加巨型蓋石為頂,墓門以大石封堵。 驅車6公里後,來到第四個景點:丸都山城。
瞭望台,是丸都山城內做瞭望警戒用的 高臺 建築,視野開闊,近收山城,遠眺國內。東西長16.7米,南北寬11.4米,高5.5米。 丸都山城是高句麗前期的都城國內城的守備城,平時用作儲放兵械糧草,戰時可恃險固守。209年,山上王移都山城。244年,曹魏毋丘儉攻伐高句麗,丸都山城遭到洗劫,此後,山城荒蕪了近一百年,至公元342年,故國原王再次移都大都城,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前燕的軍隊又一次攻陷了高句麗,故國原王只得倉皇逃命,丸都山城幾經盛衰,終於成了歷史陳跡。 山城古井,直徑0.45米,深4.5米,開鑿時間已無從考證。據說水質清冽甘甜,沖泡茶飲,其香更醇,非其它地表水可比。 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早中期的王城,始建於公元3年,初名尉那岩城。公元198年,山上王以此為王都,稱丸都城。公元342年,丸都山城主要建築毀於戰火。山城為不規則長方形,城址周長6947米,城牆構築充分利用自然山勢的走向,城內有大型宮殿址、瞭望台、戍卒居住地等建築及門址、蓄水池、墓葬等。 陵墓前有明顯的提示牌,告知游客禁止攀爬,結果就是像現在這樣。我真想提醒他們:別把裡面先人吵醒,把你們拉下去陪葬。看他們搔首弄姿、醜態百出的樣子,說沒素質實在太輕了。我也為國家的法規制度悲哀,明令禁止的規定如同廁紙,踐踏道德的行為好似兒戲。因為執法不嚴,導致有法不依,鬧劇頻出。我乃小民,唯有一聲嘆息! 集安 洞溝古墓群東起青石鎮長川村,西至麻線鄉安子溝,北抵丸都山,南臨 鴨綠江 ,在14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現存古墓7000餘座,是目前保存高句麗墓葬數量最多、分佈最廣、內涵最豐富的遺存。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高句麗古跡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在 集安 市周圍的平原上,分佈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高句麗”(“句”讀作“勾”),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北方人一般讀“高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 中國 東北 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
很多人無法理解一個人的旅行,覺得是件無聊的事。其實,很多感悟、思想只有在一個人獨處時才能獲得。因為有充足的時間讓思緒信馬由韁、任意馳騁,不受約束,沒有打擾,這是難得的好時光! 6點多出發,迎著秋日的 朝陽 ,愉快地開始了說走就走的旅行。為了躲避車流高峰,選擇了不是熱門旅游地、相對偏僻的 吉林 集安 。 京哈線 扶餘 至 長春 高速修路,轉國道走了一段,車略多,好在沒發生嚴重滯留。過了 長春 ,車輛就少了,看來選擇這條路線是對的。到 通化 560公里,如果走國道,限速80,將是多麼難熬的過程啊! 梅河口 到 通化 ,過去沒走過這條線,公路兩側規劃建設的真不錯,整潔寬敞,車輛不多,應該是挺安靜的地方。 途徑一休息點,夕陽的餘暉為萬物鑲嵌了金色的輪廓,涼亭晚照,風光妖嬈。 朝陽 與晚霞令人賞心悅目,如同人生,少年和老年應該是美好的階段,少年是希望,老年是安詳,沒有太多的生活壓力,沒有複雜的情感糾葛,簡單的生活最快樂。驕陽如中年人,為了生活,只能拼命燃燒自己,不容易啊! 第二天早上,離開 通化 市,向 集安 進發。 通化 市是 吉林 省下轄地級市,位於 吉林 省南部,與 朝鮮 民主主義人民 共和 國的慈江道隔 鴨綠江 相望,下轄兩區三縣,代管 集安 市、 梅河口 市兩個縣級市;三分之二以上面積為山區,屬 長白山 系,2017年總人口217.15萬。 出城後,霧氣逐漸加重,視線驟然下降。好在車輛不多,暢通無阻。本打算從 集安 沿邊界線走到 丹東 ,但地圖標識基本都是鄉村路,很曲折。為了安全穩妥,還是回 通化 走高速比較好。 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時間尚早,但交警已經開始疏導交通,警察叔叔不容易,節假日也不能與家人團聚。看這陣勢,肯定是今天游人多的地方,不去湊熱鬧了。 集安 是全域旅游地,就連路過的小村子,都被打造成旅游景觀。 集安 市與 朝鮮 民主主義人民 共和 國隔 鴨綠江 相望,邊境線長203.5公里,是我國對朝三大口岸之一,素有“ 東北 小 江南 ”之稱。 跟隨“女朋友”凱立德到第一個景點,門票30元,也可以買聯票,四個景點原價120元,優惠價80元,再看博物館還打5折,可以。這是禹山貴族墓地導覽圖。景點內有多座高句麗晚期壁畫墓,五盔墳五號墓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五號墓,高句麗貴族墓葬,建約公元6世紀末。截尖方錐形封土石室壁畫墓,封土邊長25米,高8米。五號墓墓室為長方形,四壁按方位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梁枋繪蟠龍等,對研究高句麗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重要意義。 進到墓室,陰森黑暗。其實是一個窄小、簡單的墓室,四周有壁畫,禁止拍照。這是壁畫複製品。 五盔墳四號墓,高句麗貴族墓葬。截尖方錐形封土石室壁畫墓, 封丘 周長160米,高8米。墓室用大塊花崗岩砌築,近方形,主壁繪四神,間以火焰、蓮花、漢裝人物、怪獸等,約為6世紀末。
四神墓。被譽為“ 東北 亞藝術寶庫”的高句麗壁畫墓,記載了 中國 古代 東北 少數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華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包括部分壁畫墓在內的 中國 高句麗貴族墓葬,最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壁畫,多數高句麗壁畫墓已嚴密封閉保護。 出禹山貴族墓不遠,就是好太王碑景點,這是入口處的複製品。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被譽為“ 海東 第一古碑”,立於公元414年。好太王碑在書法界也有很高的價值與知名度,眾多書法名家都受到過它的影響。 好太王碑實物現已被保護在玻璃亭內,禁止拍照。此碑為高句麗第二十代 長壽 王為其父談德所建的紀功碑。立於晉義煕十年,角礫岩粗製而成,近方柱狀,高6.39米,寬1-2米,四面環刻1775個漢字,可辨1590個字左右。碑文涉及高句麗建國神話、早起王系、好太王攻城掠地的功業、守陵制度等。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考古史料。好太王碑的發現,確認了自中世紀以來被世人遺忘的高句麗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 東南亞 考古遺跡中占有重要地位。 祭壇遺址 太王陵,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好太王陵墓。好太王(374-412)名談德,全謚“過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陵墓為階壇積石石室墓,現墓葬高14米,東邊長62.5米,北邊長68米,西邊長66米,囡邊長63米。階壇8級,砌石21層,底邊有巨大的護墳石。距好太王碑360米,建於公元391年。 長壽 王陵是第三個景點,距離好太王碑景點不是很遠。 長壽 王陵,又名將軍墳,是現存最完整的石結構陵墓,為高句麗第二十代王 長壽 王之陵,建於公元5世紀。外觀呈截尖方錐形,有“東方金字塔”的美譽。陵墓為方壇階梯石室墓,正方形,邊長31.58米,高13.1米。墓頂有一50餘噸巨石封蓋,墓基環周有11塊10餘噸的巨石倚護。 東北 側有陪墳多座,西南200米有祭祀遺址,面積5公頃。 文獻記載中的“ 長壽 王”“體貌魁傑、志氣豪邁”,他繼承了父親“好太王”創下的基業,繼續開拓疆土,為向 朝鮮半島 南部發展,他把都城遷到了 平壤 。高句麗政權在“ 長壽 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成為 東北 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這位小朋友是紅領巾義務講解團成員,正在認真講解。 長壽 王陵1號陪墳,階壇形制與將軍墳略同,只是規模較小,無大塊護墳石。高4.72米,邊長9.22米,墓室用3塊巨石圍成,上加巨型蓋石為頂,墓門以大石封堵。 驅車6公里後,來到第四個景點:丸都山城。
瞭望台,是丸都山城內做瞭望警戒用的 高臺 建築,視野開闊,近收山城,遠眺國內。東西長16.7米,南北寬11.4米,高5.5米。 丸都山城是高句麗前期的都城國內城的守備城,平時用作儲放兵械糧草,戰時可恃險固守。209年,山上王移都山城。244年,曹魏毋丘儉攻伐高句麗,丸都山城遭到洗劫,此後,山城荒蕪了近一百年,至公元342年,故國原王再次移都大都城,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前燕的軍隊又一次攻陷了高句麗,故國原王只得倉皇逃命,丸都山城幾經盛衰,終於成了歷史陳跡。 山城古井,直徑0.45米,深4.5米,開鑿時間已無從考證。據說水質清冽甘甜,沖泡茶飲,其香更醇,非其它地表水可比。 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早中期的王城,始建於公元3年,初名尉那岩城。公元198年,山上王以此為王都,稱丸都城。公元342年,丸都山城主要建築毀於戰火。山城為不規則長方形,城址周長6947米,城牆構築充分利用自然山勢的走向,城內有大型宮殿址、瞭望台、戍卒居住地等建築及門址、蓄水池、墓葬等。 陵墓前有明顯的提示牌,告知游客禁止攀爬,結果就是像現在這樣。我真想提醒他們:別把裡面先人吵醒,把你們拉下去陪葬。看他們搔首弄姿、醜態百出的樣子,說沒素質實在太輕了。我也為國家的法規制度悲哀,明令禁止的規定如同廁紙,踐踏道德的行為好似兒戲。因為執法不嚴,導致有法不依,鬧劇頻出。我乃小民,唯有一聲嘆息! 集安 洞溝古墓群東起青石鎮長川村,西至麻線鄉安子溝,北抵丸都山,南臨 鴨綠江 ,在14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現存古墓7000餘座,是目前保存高句麗墓葬數量最多、分佈最廣、內涵最豐富的遺存。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高句麗古跡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在 集安 市周圍的平原上,分佈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高句麗”(“句”讀作“勾”),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北方人一般讀“高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 中國 東北 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