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入最美客廳 聖馬可廣場立體游覽指南
“這裡是 歐洲 最美的客廳,只有天空才配做她的穹頂”,1797年,不可一世的征服者拿破侖·波拿巴站在聖馬可廣場(Piazza di San Marco)上發出瞭如此感慨,然後隨手把這間客廳連同整座大House—— 威尼斯 城送給了 奧地利 人,結束了 威尼斯 共和 國長達1100年的歷史。
無論在風光無限的 共和 國時期,被外族統治的沒落時期,還是在忙亂喧囂的如今,矜持華貴的 威尼斯 從沒降低過自己的身段,就那麼一成不變又風姿綽約地矗立在水中,靜候著各路名流和更多像我這樣的無名游客不請自來,走進她這間銷魂的廣場客廳。 身為 威尼斯 的各種中心,聖馬可廣場被城裡最輝煌的教堂、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場所和最體面的餐館兒店鋪環繞簇擁,把萬千寵愛都揣進了自己的懷中。如果趕上當地的重要節慶,甚至連打聽在哪舉辦的必要都沒有,直接奔這兒來準錯不了。
沒準你早就聽說過:在整個 威尼斯 ,只有聖馬可廣場才有資格被稱作“Piazza( 意大利 語中廣場的意思)”,而其它的廣場無論大小,一律只配叫做“Campi”。憑著薄如蟬翼的 意大利 語底子,我估摸Campi在中文里的意思差不多相當於“一片兒空地”。 80多年前,一名叫做朱自清的 中國 騷客在關於 威尼斯 的旅行游記中是這麼描述聖馬可廣場的:“ 威尼斯 不單是明媚,在 聖馬克 方場走走就知道。這個方場南面臨著一道運河;場中偏東南便是那可以望遠的鐘樓。 威尼斯 最熱鬧的地方是這兒,最華妙莊嚴的地方也是這兒。除了西邊,圍著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築,東邊居中是 聖馬克 堂,卻有了八九百年——鐘樓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門”;教堂左首是“老衙門”。這兩溜兒樓房的下一層,現在滿開了鋪子。鋪子前面是長廊,一天到晚是來來去去的人。緊接著教堂,直伸向運河去的是公爺府;這個一半屬於小方場,另一半便屬於運河了。”
是不是已經被滿篇濃濃鄉土氣息的譯名給整懵圈了?來,我替你翻譯翻譯,而且保證比朱老師描述得還要詳細:
背對著華麗麗的聖馬可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 Marco),面向西方,被三面柱廊包圍著的聖馬可廣場會敞亮地出現在眼前,一覽無遺,沿著順時針方向,你將一一看到: ▲ 左手身高98.6米的全城制高點、 方正 夯實的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 ▲ 始建於1586年、遵循著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修建的新行政官邸大樓(Procuratie Nuove),在連綿的拱廊下,是一家挨一家的咖啡廳、餐館、藝術品商店、奢侈品店和畫廊…… ▲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拿破侖翼樓(Ala Napoleonica), 希腊 式的拱門上刻著古代神祇的浮雕。在短暫統治 威尼斯 的期間,拿破侖強行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在1810年左右將原有新舊行政官邸大樓的翼樓和連接這兩座建築的聖傑米尼亞諾教堂(Chiesa di San Geminiano)拆除,改為現在的模樣,據說這招致了 威尼斯 人強烈的敵意; ▲ 新行政官邸大樓和拿破侖翼樓相接的一部分現在是著名的科雷爾博物館(Museo Correr),裡面珍藏著 威尼斯 歷代的雕像、繪畫、錢幣、古地圖、兵器、航海用具和總督用品等各式老物件兒; ▲ 占據廣場北側的是初建於12世紀的最古老建築、16世紀一場大火後由原先的兩層重建為三層的舊行政官邸大樓(Procuratie Vecchie),在連綿的拱廊下,依舊是一家挨一家的咖啡廳、餐館、藝術品商店、奢侈品店和畫廊…… ▲ 最後是右手方向、夾在舊行政官邸大樓和聖馬可大教堂之間的聖馬可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鐘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為航海用途設計的大鐘在整個瀉湖水域都能看到,高高在上地炫耀著 威尼斯 的財富和榮耀。鐘塔頂端兩個摩爾人撞擊大鐘的青銅雕像尤其顯眼,整點時刻哥倆會準時用手中的鎚子撞鐘報時。鐘 塔下 的拱門通往城市的主要街道Merceria,連接著聖馬可廣場與城市的商業中心裡亞托爾(Rialto)。
不出意外的話,在我條理如此清晰地解析了廣場上一長串鐘樓、鐘塔和行政大樓之後,你依然難以分清東南 西北 and子午卯酉。對你的不求甚解我表示深深理解,不如把那一嘟嚕旅游指南都拋到腦後,來嘗嘗下麵這道聖馬可廣場の海陸空三棲立體游覽拼盤兒,我猜會更對你的胃口—— Uno 海上視角托馬斯•曼在他的同性戀巨著《 威尼斯 之死》里寫道:“(主人公)阿申巴赫想:坐火車進入 威尼斯 就像從後門走進一棟宮殿一樣,到像 威尼斯 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來,應該像他現在這樣,搭船由海路前來,那才是宮殿的正門。”
別以為聖馬可廣場只是個搔首弄姿的繡花枕頭,這片游客雲集的勝地同時擔任著 威尼斯 水上 交通樞紐的功能,多條當地特色的 水上 巴士Vaporetto(並不是你們耳熟能詳的貢多拉)都會經過這裡,這一站共有A、B、C、D 四個碼頭。
無論你搭乘哪條水巴前來,或者在哪個碼頭上岸,聖馬可廣場早就在大運河的水道邊向你張開了懷抱,鐘塔的銅像、教堂的穹頂、紅磚的鐘樓由遠及近撩撥著神經,托馬斯•曼所說的宮殿正門已經到了。 做為宮殿的客廳,上岸一步就能到達,是不是顯得太沒有檔次了?矜持的 威尼斯 人依據地形,別出心裁地在聖馬可廣場南側和運河邊的斯拉夫人堤岸之間修建了一座附屬的廣場——聖馬可小廣場(Piazzetta di San Marco)。
雖說只是聖馬可廣場的小弟,這座同名小廣場可不僅僅是個擺設,不但在過去充當著舉辦集市和執行死刑的地點,廣場上的兩根白色 石柱 (Colonne di San Marco e San Todaro)更是 威尼斯 的象徵之一。在顯赫一時的 威尼斯 共和 國時期,這兩根柱子組成了 威尼斯 正式的國門, 石柱 上分別雕刻著城市的第一位守護神聖狄奧多和代表另一位守護神聖馬可的飛獅。 穿過 石柱 ,在左手藏書上百萬冊的聖馬可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和右手哥特風的總督宮(Palazzo Ducale)的夾道歡迎下走過宛如細長過道般的小廣場,富麗堂皇的城市客廳豁然眼前。感謝托馬斯•曼的大力推薦,海上視角果然名不虛傳——前戲足足噠。 TIPS:聖馬可和他的飛獅
既然 威尼斯 的主教座堂、主廣場都以守護神聖馬可命名,不介紹下這位聖徒怎麼合適?
身為耶穌70門徒之一的聖馬可在基督遇難後隨 聖彼得 輾轉去往 羅馬 ,創作出四福音書中的《馬可福音》;隨後,聖馬可又從 羅馬 跨越 地中海 前往 埃及 的 亞歷山大 港傳教,成為 亞歷山大 港首任主教,被尊為 非洲 基督教會的締造者,並最終在那裡殉難。
聽上去似乎和 威尼斯 扯不上半毛錢關係啊?別急,讓時間飛一會兒,來到公元828年。相傳兩個吃了豹子膽的 威尼斯 商人竟然從 亞歷山大 港偷出了聖馬可的遺骨運回到自己的家鄉, 威尼斯 總督立馬在同一年興建教堂,內設陵墓保護聖馬可的遺骸,這就是聖馬可大教堂的最初版本,聖馬可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城市的保護神。
傳說聖馬可特別擅長出現在野外傳教說法(也不知道野外哪來的那麼多人),因此有“曠野之王”的美譽,為了匹配,又把萬獸之中的“曠野之王” 獅子 變成了自己的坐騎,還配上了一對天使的翅膀,從此飛獅就成了聖馬可的象徵。
我個人認為更靠譜的說法是:早在公元前飛獅就已是 威尼斯 人的崇拜之物,聖馬可成為城市保護神後,後人將古老的 獅子 形象與新來的聖徒融合附會在一起,這也是 威尼斯 的飛獅雕像遠多於聖馬可雕像的原因。 Due 陸地視角1861年,時任 威尼斯 領事的 美國 作家威廉•迪恩•霍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在日記中寫到:“如果問起一名 威尼斯 父親他兒子的職業,他會驕傲地回答:‘他在廣場上!’,也就是說,他拿著根手杖,戴著潔白的手套,在弗羅里安咖啡館中,瞧著窗外路過的仕女。”
“他在廣場上!”——多麼 意大利 式的回答,我喜歡這種不著調的閑散。
事實上,直到今天,廣場上仍然聚集著大把難以分辨是游客還是本地人的閑篇兒,在陽光、咖啡和鴿子的陪伴下以欣賞過往靚女為樂,任時光荏苒, 威尼斯 就這麼我行我素的浪……漫著。 聖馬可廣場最不缺少的就是露天咖啡座,如果你能自動屏蔽掉漫山遍野的游客和如影隨形的商販乞丐,找回一份百年前的怡然自得並不困難,畢竟,開業二三百年的老店就有好幾家。
新行政官邸大樓一側開業於1720年的弗洛里安咖啡館(Caffè Florian)是聖馬可廣場,唔,應該是全 威尼斯 ,唔,甚至是整個 歐洲 咖啡館界的神話。咖啡館內部裝潢保留著19世紀初的模樣, 大理 石桌面、紅絨面座椅、洛可可式的精緻牆壁,分為 中國 廳、東方廳、四季廳、鏡廳和自由廳等若干個咖啡間,拜倫、歌德、狄更斯、夏多布 里昂 、魯賓斯坦和海明威都愛來這兒喝上一杯。 威尼斯 人特別鐘愛這個古舊如初的地方,不知用什麼詞來形容她才更適合,乾脆管這兒叫做“咖啡博物館”。 靠窗口那把椅背上鑲著“Ernest Miller Hemingway”小銅牌的“海明威座椅”尤其出名,據說《老人與海》就是在這個座位上誕生的。如果你也想像海明威那樣安坐在椅子上構思闖作一段兒,那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奢望收起來了:不排上會兒隊,要在椅子上坐一下或者拍張照片都不容易。 對面舊行政官邸大樓一側的拉維納咖啡館(Caffè Lavena)和誇德里咖啡館(Caffè Quadri)同樣名聲在外,前者深受大作曲家瓦格納的寵愛,後者則有司湯達、大仲馬、普 魯斯特 等大腕級客戶捧場。 1775年開業的誇德里咖啡館由 奧地利 人投資,當時 威尼斯 共和 國和奧匈帝國關係緊張,於是誇德里便成了親奧人士的據點,對面的弗洛里安則是本土派的陣營。時光荏苒,今天這兩個國家都已灰飛煙滅,但廣場南北兩側的咖啡館卻依然保持著相互較勁的節奏,雙方的助興樂隊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廣場終日的喧嘩中演奏著自己的卓然不凡。 有時候,浪漫是一回事兒,享受浪漫是另一回事兒:那是需要成本滴。
雖然聖馬可廣場上的咖啡廳姿態各異,但有一點倒是出奇一致:物美價不廉,甚至連臨近樂隊的咖啡座都要收取音樂欣賞費用。
即便在以精明狡猾著稱的 意大利 人中, 威尼斯 人的精明狡猾也是公認的,還是從未踏上過 意大利 國土的莎士比亞老師眼光獨到,要不怎麼會寫出流芳百世的《 威尼斯 商人》?
不願意挨宰的話,不如在廣場露天堆放的長條板凳上吃著Gelato曬著太陽發發獃。別瞧這些三五一堆的長條板凳不起眼,卻有著雙重功能:當廣場被淹沒的時候,它們就是供人們踩著穿越廣場的“道路”。
聖馬可廣場是整個 威尼斯 地勢的最低點,每當漲潮或下大雨時,會成為最先被淹的地方。廣場上修建的排水溝本是為了讓雨水直接流入大運河,卻在漲潮時成了個BUG:每天亞德里亞海潮漲時分,大運河的河水會順著排水溝從廣場的地下涌出,形成潭潭積水。連年的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逐漸上漲,冬天潮水最高的時候廣場會被完全淹沒。1900年的時候,聖馬可廣場每年會被淹上個十來次,可如今,每年要被淹上百次之多! 很久以前 威尼斯 就已入選了“全球XX大即將消失的景點榜單”,過去的100年裡,城市的地基已經下沉了24釐米,有專家信誓旦旦地預言整座城市將在2050年被海水完全淹沒。而坐在和煦的陽光下,看著廣場上熙熙攘攘、興高采烈的人群,你會像當地人一樣把這當成個危言聳聽的笑話,上帝怎麼會捨得將這麼精緻的地方沉入水下?除非 威尼斯 人對上帝點的咖啡也收8歐一杯的價格,外加6歐的聽曲兒費。
TIPS:喂不喂鴿子,這是個問題
在 威尼斯 ,喂喂聖馬可廣場上的鴿子是最受游客歡迎的項目。從小販手裡花一歐買來的少得可憐的玉米粒甚至讓我懷疑是否夠腳下那隻胖鴿子的飯量。但在 威尼斯 喂鴿子其實是種違法行為,警告不聽還會被罰款,顯得特別不近人情。這也是市政府的無奈之舉,因為數量眾多的鴿子給廣場上的雕塑和建築帶來了嚴重破壞。不過,在當地人眼中,市政府純屬多此一舉:“廣場上沒有鴿子,看起來就像樹沒有葉子一樣,那還算什麼聖馬可廣場?” Tre 空中視角無論從本身的高度還是排隊的長度,你都無法身處聖馬可廣場而忽視聖馬可鐘樓的存在。
這座初建於12世紀的四方形紅磚高塔是如此的厚重挺拔,讓人不由感嘆她在千年的歲月中經歷了多少風雨而兀自屹立,終成 威尼斯 的地標。
但真的是這樣麽?
其實,就在不算遙遠的1902年,聖馬可鐘樓曾在幾天之內從開裂到完全倒塌,變成一砣廢墟。所幸,當時無人傷亡,唯一遭受噩運的是一隻管理員的貓。
威尼斯 人對這座鐘樓是如此看重,在事故發生的當天下午就決定依照原樣重建鐘樓,並加強內部支撐以防止悲劇再度上演。僅僅十年之後,鐘樓再次高高矗立在聖馬可廣場的東南角,直到今天。 別瞧造型簡單,聖馬可鐘樓卻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少山寨版,從臨近的 德國 (基爾市政廳)到遙遠的 南非 (伊麗莎白港鐘樓)、澳洲(布 裡斯本 市政廳)和 美國 ( 西雅圖 國王街車站、 紐約 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 伯克利 校園內的薩瑟鐘樓等),遍地開花,而最讓我們熟悉的應該就是 澳門 威尼斯 人度假村裡的那座仿品了。
回看這座正宗的原版鐘樓:50米高的巨型紅磚立柱上頂著安放了五座大鐘的拱形鐘樓,再上方的方形建築外牆刻有 獅子 與正義女神的雕像,最上方是金字塔狀的尖塔,頂端放置著金色的天使長加百利造型風向標。
與身後華麗繁複的聖馬可大教堂相比,朴實的鐘樓怎麼看都顯得有點寒酸,但專業的說法是:這種簡約的設計風格與毗鄰的大教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美感,你們感受一下。
無論在風光無限的 共和 國時期,被外族統治的沒落時期,還是在忙亂喧囂的如今,矜持華貴的 威尼斯 從沒降低過自己的身段,就那麼一成不變又風姿綽約地矗立在水中,靜候著各路名流和更多像我這樣的無名游客不請自來,走進她這間銷魂的廣場客廳。 身為 威尼斯 的各種中心,聖馬可廣場被城裡最輝煌的教堂、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場所和最體面的餐館兒店鋪環繞簇擁,把萬千寵愛都揣進了自己的懷中。如果趕上當地的重要節慶,甚至連打聽在哪舉辦的必要都沒有,直接奔這兒來準錯不了。
沒準你早就聽說過:在整個 威尼斯 ,只有聖馬可廣場才有資格被稱作“Piazza( 意大利 語中廣場的意思)”,而其它的廣場無論大小,一律只配叫做“Campi”。憑著薄如蟬翼的 意大利 語底子,我估摸Campi在中文里的意思差不多相當於“一片兒空地”。 80多年前,一名叫做朱自清的 中國 騷客在關於 威尼斯 的旅行游記中是這麼描述聖馬可廣場的:“ 威尼斯 不單是明媚,在 聖馬克 方場走走就知道。這個方場南面臨著一道運河;場中偏東南便是那可以望遠的鐘樓。 威尼斯 最熱鬧的地方是這兒,最華妙莊嚴的地方也是這兒。除了西邊,圍著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築,東邊居中是 聖馬克 堂,卻有了八九百年——鐘樓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門”;教堂左首是“老衙門”。這兩溜兒樓房的下一層,現在滿開了鋪子。鋪子前面是長廊,一天到晚是來來去去的人。緊接著教堂,直伸向運河去的是公爺府;這個一半屬於小方場,另一半便屬於運河了。”
是不是已經被滿篇濃濃鄉土氣息的譯名給整懵圈了?來,我替你翻譯翻譯,而且保證比朱老師描述得還要詳細:
背對著華麗麗的聖馬可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 Marco),面向西方,被三面柱廊包圍著的聖馬可廣場會敞亮地出現在眼前,一覽無遺,沿著順時針方向,你將一一看到: ▲ 左手身高98.6米的全城制高點、 方正 夯實的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 ▲ 始建於1586年、遵循著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修建的新行政官邸大樓(Procuratie Nuove),在連綿的拱廊下,是一家挨一家的咖啡廳、餐館、藝術品商店、奢侈品店和畫廊…… ▲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拿破侖翼樓(Ala Napoleonica), 希腊 式的拱門上刻著古代神祇的浮雕。在短暫統治 威尼斯 的期間,拿破侖強行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在1810年左右將原有新舊行政官邸大樓的翼樓和連接這兩座建築的聖傑米尼亞諾教堂(Chiesa di San Geminiano)拆除,改為現在的模樣,據說這招致了 威尼斯 人強烈的敵意; ▲ 新行政官邸大樓和拿破侖翼樓相接的一部分現在是著名的科雷爾博物館(Museo Correr),裡面珍藏著 威尼斯 歷代的雕像、繪畫、錢幣、古地圖、兵器、航海用具和總督用品等各式老物件兒; ▲ 占據廣場北側的是初建於12世紀的最古老建築、16世紀一場大火後由原先的兩層重建為三層的舊行政官邸大樓(Procuratie Vecchie),在連綿的拱廊下,依舊是一家挨一家的咖啡廳、餐館、藝術品商店、奢侈品店和畫廊…… ▲ 最後是右手方向、夾在舊行政官邸大樓和聖馬可大教堂之間的聖馬可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鐘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為航海用途設計的大鐘在整個瀉湖水域都能看到,高高在上地炫耀著 威尼斯 的財富和榮耀。鐘塔頂端兩個摩爾人撞擊大鐘的青銅雕像尤其顯眼,整點時刻哥倆會準時用手中的鎚子撞鐘報時。鐘 塔下 的拱門通往城市的主要街道Merceria,連接著聖馬可廣場與城市的商業中心裡亞托爾(Rialto)。
不出意外的話,在我條理如此清晰地解析了廣場上一長串鐘樓、鐘塔和行政大樓之後,你依然難以分清東南 西北 and子午卯酉。對你的不求甚解我表示深深理解,不如把那一嘟嚕旅游指南都拋到腦後,來嘗嘗下麵這道聖馬可廣場の海陸空三棲立體游覽拼盤兒,我猜會更對你的胃口—— Uno 海上視角托馬斯•曼在他的同性戀巨著《 威尼斯 之死》里寫道:“(主人公)阿申巴赫想:坐火車進入 威尼斯 就像從後門走進一棟宮殿一樣,到像 威尼斯 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來,應該像他現在這樣,搭船由海路前來,那才是宮殿的正門。”
別以為聖馬可廣場只是個搔首弄姿的繡花枕頭,這片游客雲集的勝地同時擔任著 威尼斯 水上 交通樞紐的功能,多條當地特色的 水上 巴士Vaporetto(並不是你們耳熟能詳的貢多拉)都會經過這裡,這一站共有A、B、C、D 四個碼頭。
無論你搭乘哪條水巴前來,或者在哪個碼頭上岸,聖馬可廣場早就在大運河的水道邊向你張開了懷抱,鐘塔的銅像、教堂的穹頂、紅磚的鐘樓由遠及近撩撥著神經,托馬斯•曼所說的宮殿正門已經到了。 做為宮殿的客廳,上岸一步就能到達,是不是顯得太沒有檔次了?矜持的 威尼斯 人依據地形,別出心裁地在聖馬可廣場南側和運河邊的斯拉夫人堤岸之間修建了一座附屬的廣場——聖馬可小廣場(Piazzetta di San Marco)。
雖說只是聖馬可廣場的小弟,這座同名小廣場可不僅僅是個擺設,不但在過去充當著舉辦集市和執行死刑的地點,廣場上的兩根白色 石柱 (Colonne di San Marco e San Todaro)更是 威尼斯 的象徵之一。在顯赫一時的 威尼斯 共和 國時期,這兩根柱子組成了 威尼斯 正式的國門, 石柱 上分別雕刻著城市的第一位守護神聖狄奧多和代表另一位守護神聖馬可的飛獅。 穿過 石柱 ,在左手藏書上百萬冊的聖馬可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和右手哥特風的總督宮(Palazzo Ducale)的夾道歡迎下走過宛如細長過道般的小廣場,富麗堂皇的城市客廳豁然眼前。感謝托馬斯•曼的大力推薦,海上視角果然名不虛傳——前戲足足噠。 TIPS:聖馬可和他的飛獅
既然 威尼斯 的主教座堂、主廣場都以守護神聖馬可命名,不介紹下這位聖徒怎麼合適?
身為耶穌70門徒之一的聖馬可在基督遇難後隨 聖彼得 輾轉去往 羅馬 ,創作出四福音書中的《馬可福音》;隨後,聖馬可又從 羅馬 跨越 地中海 前往 埃及 的 亞歷山大 港傳教,成為 亞歷山大 港首任主教,被尊為 非洲 基督教會的締造者,並最終在那裡殉難。
聽上去似乎和 威尼斯 扯不上半毛錢關係啊?別急,讓時間飛一會兒,來到公元828年。相傳兩個吃了豹子膽的 威尼斯 商人竟然從 亞歷山大 港偷出了聖馬可的遺骨運回到自己的家鄉, 威尼斯 總督立馬在同一年興建教堂,內設陵墓保護聖馬可的遺骸,這就是聖馬可大教堂的最初版本,聖馬可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城市的保護神。
傳說聖馬可特別擅長出現在野外傳教說法(也不知道野外哪來的那麼多人),因此有“曠野之王”的美譽,為了匹配,又把萬獸之中的“曠野之王” 獅子 變成了自己的坐騎,還配上了一對天使的翅膀,從此飛獅就成了聖馬可的象徵。
我個人認為更靠譜的說法是:早在公元前飛獅就已是 威尼斯 人的崇拜之物,聖馬可成為城市保護神後,後人將古老的 獅子 形象與新來的聖徒融合附會在一起,這也是 威尼斯 的飛獅雕像遠多於聖馬可雕像的原因。 Due 陸地視角1861年,時任 威尼斯 領事的 美國 作家威廉•迪恩•霍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在日記中寫到:“如果問起一名 威尼斯 父親他兒子的職業,他會驕傲地回答:‘他在廣場上!’,也就是說,他拿著根手杖,戴著潔白的手套,在弗羅里安咖啡館中,瞧著窗外路過的仕女。”
“他在廣場上!”——多麼 意大利 式的回答,我喜歡這種不著調的閑散。
事實上,直到今天,廣場上仍然聚集著大把難以分辨是游客還是本地人的閑篇兒,在陽光、咖啡和鴿子的陪伴下以欣賞過往靚女為樂,任時光荏苒, 威尼斯 就這麼我行我素的浪……漫著。 聖馬可廣場最不缺少的就是露天咖啡座,如果你能自動屏蔽掉漫山遍野的游客和如影隨形的商販乞丐,找回一份百年前的怡然自得並不困難,畢竟,開業二三百年的老店就有好幾家。
新行政官邸大樓一側開業於1720年的弗洛里安咖啡館(Caffè Florian)是聖馬可廣場,唔,應該是全 威尼斯 ,唔,甚至是整個 歐洲 咖啡館界的神話。咖啡館內部裝潢保留著19世紀初的模樣, 大理 石桌面、紅絨面座椅、洛可可式的精緻牆壁,分為 中國 廳、東方廳、四季廳、鏡廳和自由廳等若干個咖啡間,拜倫、歌德、狄更斯、夏多布 里昂 、魯賓斯坦和海明威都愛來這兒喝上一杯。 威尼斯 人特別鐘愛這個古舊如初的地方,不知用什麼詞來形容她才更適合,乾脆管這兒叫做“咖啡博物館”。 靠窗口那把椅背上鑲著“Ernest Miller Hemingway”小銅牌的“海明威座椅”尤其出名,據說《老人與海》就是在這個座位上誕生的。如果你也想像海明威那樣安坐在椅子上構思闖作一段兒,那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奢望收起來了:不排上會兒隊,要在椅子上坐一下或者拍張照片都不容易。 對面舊行政官邸大樓一側的拉維納咖啡館(Caffè Lavena)和誇德里咖啡館(Caffè Quadri)同樣名聲在外,前者深受大作曲家瓦格納的寵愛,後者則有司湯達、大仲馬、普 魯斯特 等大腕級客戶捧場。 1775年開業的誇德里咖啡館由 奧地利 人投資,當時 威尼斯 共和 國和奧匈帝國關係緊張,於是誇德里便成了親奧人士的據點,對面的弗洛里安則是本土派的陣營。時光荏苒,今天這兩個國家都已灰飛煙滅,但廣場南北兩側的咖啡館卻依然保持著相互較勁的節奏,雙方的助興樂隊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廣場終日的喧嘩中演奏著自己的卓然不凡。 有時候,浪漫是一回事兒,享受浪漫是另一回事兒:那是需要成本滴。
雖然聖馬可廣場上的咖啡廳姿態各異,但有一點倒是出奇一致:物美價不廉,甚至連臨近樂隊的咖啡座都要收取音樂欣賞費用。
即便在以精明狡猾著稱的 意大利 人中, 威尼斯 人的精明狡猾也是公認的,還是從未踏上過 意大利 國土的莎士比亞老師眼光獨到,要不怎麼會寫出流芳百世的《 威尼斯 商人》?
不願意挨宰的話,不如在廣場露天堆放的長條板凳上吃著Gelato曬著太陽發發獃。別瞧這些三五一堆的長條板凳不起眼,卻有著雙重功能:當廣場被淹沒的時候,它們就是供人們踩著穿越廣場的“道路”。
聖馬可廣場是整個 威尼斯 地勢的最低點,每當漲潮或下大雨時,會成為最先被淹的地方。廣場上修建的排水溝本是為了讓雨水直接流入大運河,卻在漲潮時成了個BUG:每天亞德里亞海潮漲時分,大運河的河水會順著排水溝從廣場的地下涌出,形成潭潭積水。連年的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逐漸上漲,冬天潮水最高的時候廣場會被完全淹沒。1900年的時候,聖馬可廣場每年會被淹上個十來次,可如今,每年要被淹上百次之多! 很久以前 威尼斯 就已入選了“全球XX大即將消失的景點榜單”,過去的100年裡,城市的地基已經下沉了24釐米,有專家信誓旦旦地預言整座城市將在2050年被海水完全淹沒。而坐在和煦的陽光下,看著廣場上熙熙攘攘、興高采烈的人群,你會像當地人一樣把這當成個危言聳聽的笑話,上帝怎麼會捨得將這麼精緻的地方沉入水下?除非 威尼斯 人對上帝點的咖啡也收8歐一杯的價格,外加6歐的聽曲兒費。
TIPS:喂不喂鴿子,這是個問題
在 威尼斯 ,喂喂聖馬可廣場上的鴿子是最受游客歡迎的項目。從小販手裡花一歐買來的少得可憐的玉米粒甚至讓我懷疑是否夠腳下那隻胖鴿子的飯量。但在 威尼斯 喂鴿子其實是種違法行為,警告不聽還會被罰款,顯得特別不近人情。這也是市政府的無奈之舉,因為數量眾多的鴿子給廣場上的雕塑和建築帶來了嚴重破壞。不過,在當地人眼中,市政府純屬多此一舉:“廣場上沒有鴿子,看起來就像樹沒有葉子一樣,那還算什麼聖馬可廣場?” Tre 空中視角無論從本身的高度還是排隊的長度,你都無法身處聖馬可廣場而忽視聖馬可鐘樓的存在。
這座初建於12世紀的四方形紅磚高塔是如此的厚重挺拔,讓人不由感嘆她在千年的歲月中經歷了多少風雨而兀自屹立,終成 威尼斯 的地標。
但真的是這樣麽?
其實,就在不算遙遠的1902年,聖馬可鐘樓曾在幾天之內從開裂到完全倒塌,變成一砣廢墟。所幸,當時無人傷亡,唯一遭受噩運的是一隻管理員的貓。
威尼斯 人對這座鐘樓是如此看重,在事故發生的當天下午就決定依照原樣重建鐘樓,並加強內部支撐以防止悲劇再度上演。僅僅十年之後,鐘樓再次高高矗立在聖馬可廣場的東南角,直到今天。 別瞧造型簡單,聖馬可鐘樓卻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少山寨版,從臨近的 德國 (基爾市政廳)到遙遠的 南非 (伊麗莎白港鐘樓)、澳洲(布 裡斯本 市政廳)和 美國 ( 西雅圖 國王街車站、 紐約 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 伯克利 校園內的薩瑟鐘樓等),遍地開花,而最讓我們熟悉的應該就是 澳門 威尼斯 人度假村裡的那座仿品了。
回看這座正宗的原版鐘樓:50米高的巨型紅磚立柱上頂著安放了五座大鐘的拱形鐘樓,再上方的方形建築外牆刻有 獅子 與正義女神的雕像,最上方是金字塔狀的尖塔,頂端放置著金色的天使長加百利造型風向標。
與身後華麗繁複的聖馬可大教堂相比,朴實的鐘樓怎麼看都顯得有點寒酸,但專業的說法是:這種簡約的設計風格與毗鄰的大教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美感,你們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