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萬塔游記
↑馬哈伽納揚僧院 它很配合我的鏡頭,出現各種姿勢,非常棒的熊孩子。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這裡就是僧人睡覺休息的房子。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這裡就是僧人吃飯的地方。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楊僧院在 曼德勒 城南10多公里的阿馬拉布拉古城,建於1914年,是 緬甸 最大的佛學院。這座 緬甸 最著名的僧院,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東塔曼湖邊,近2000名僧侶學員來自 緬甸 各地,學習四年畢業後,回到原來的寺廟繼續修行,或者到其他寺院傳授佛學。 ↑馬哈伽納揚僧院 十點半沒到,身披僧袍手托飯缽的僧人們,從各自的僧舍來到飯堂門口匯聚,沿著大道悄無聲息地排成兩行。長長的隊伍像兩根色帶流絡繹不絕,從飯堂的門口伸向僧院的盡頭。 ↑馬哈伽納揚僧院 外面兩排擠滿了手捧相機翹首以盼的游人,他們沉默不語,等待著什麼。僧俗同流可以如此恬然自在,一起游走在共同的世界。近在咫尺,對各自似乎絲毫無關、無染、無礙。同台吃飯,各自修行。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朝聖“千人僧飯”,更多人感受到的,是一股守樸全真的清流,仍留一份淳樸之真於現世。“挾懷朴素,不樂權榮”,除去心浮氣躁與急功近利。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修行,給比丘們帶來一派空寂超脫的美,即使是年紀尚幼的小沙彌,低垂沉靜的眼神中,也透出的從容、謙卑與篤定。超越古典與現代的英氣,透過絳紅色的僧袍悄然流出。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按照佛界戒律,化緣托缽必須打著赤腳,目光不能左右顧盼,只能到望著眼前三尺之內。身體要裹得嚴嚴密密,吃飯的時候方可露出右臂,表示對信眾佈施的尊重與感恩。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緬甸 信奉小乘佛教,嚴格實行佛陀立定“過午不食”和“托缽乞食”的戒律,每天只吃兩餐,清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和上午10點左右沿街化緣。從午後到第二天, 除喝水之外, 不再吃任何食品。由於很多施主到僧院捐贈佈施,在僧院里學習修行的僧侶,不再需要上街行乞化緣了。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十點半一到,壯觀的“千人僧飯”開始,施主與僧人分別排成兩行。僧侶們靜默有序的緩緩移動,施主們把盛得滿滿的米飯和各種食物,分贈給各位僧人。牆上懸掛藍顏色的牌子,詳細記載著各位施主捐贈的數目。說是僧人用餐,更象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宗教儀式。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馬哈伽納揚僧院 僧侶“過午不食”和“托缽乞食”戒律,出自佛經。其中 “過午不食”,少欲知足、有利專心修行;“托缽乞食”,可以福利世人,給眾生種福機會。平等乞食,不論貧富貴賤同等對待。 ↑馬哈伽納揚僧院 社會學有人早就說,宗教不僅是信仰,更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文化現象,是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範,比哲學更高一個層次。 ↑馬哈伽納揚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