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遇見馬拉松
↑東區畫廊 在東德西德分離期間, 柏林 牆西側成為藝術家作畫的場所。 柏林 牆倒塌之後,一些藝術家在長期保留牆段的東側一面作畫,逐漸形成了今日的東區畫廊。
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這段 柏林 牆上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
這幅 和平 鴿很顯然表達了對於 和平 的希望。 ↑東區畫廊 這幅跳牆者則表達了冷戰時期東德人希望逃離的渴望。 ↑東區畫廊 長達1.3公里的東區畫廊中,畫作一幅接著一幅。
↑東區畫廊 這些繪畫作品中經常能看到熟悉的面容。 ↑東區畫廊 ↑東區畫廊 ↑東區畫廊 最為著名的畫作當屬畫家弗魯貝爾創作的《兄弟之吻》,這幅畫作源於前蘇聯領導人勃 列日 涅夫與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的會晤照片,畫作表現了冷戰時期的藝術家對政治與人性的深刻思考。 ↑東區畫廊 游客們紛紛在這幅畫前合影留念,模仿接吻是最為常見的pose。 ↑東區畫廊 這兩位馬拉松運動員也掛著完賽獎牌在此拍照留念。 ↑東區畫廊 這幅畫像是表現海浪,它彩色多變的圖形吸引了許多人拍照,先後看到了好幾位馬拉松運動員以畫為背景對獎牌拍照。 ↑東區畫廊 ↑東區畫廊 在 柏林 大教堂附近就曾看到幾個人團夥詐騙行人,在這裡又看到了團夥詐騙,詐騙手法基本相同。主騙將道具擺好,然後快速變換位置,讓行人猜。主騙背後大幅海報上的人翻著白眼,似乎對這種老套的行騙手法表示藐視。
↑東區畫廊 畫廊盡頭施普雷河上的奧伯鮑姆橋是一座美麗的雙層橋,橋上有兩個裝飾性的尖塔。1961年東德修建 柏林 牆後,奧伯鮑姆橋成為東 柏林 與西 柏林 邊界的一部分。奧伯鮑姆橋見證了 柏林 曾經的分裂,現在它又成為 柏林 統一的重要標誌。 ↑奧伯鮑姆橋 不能遺忘的歷史在 波茨坦 廣場的 西北 角,也有一片 柏林 牆遺跡。 柏林 牆殘片中是曾經的 柏林 牆歷史照片,吸引了許多游人駐足觀看。 ↑波茨坦廣場 ↑波茨坦廣場 右下角的照片是昔日 柏林 牆 勃蘭登堡 門邊防檢查站,與其對比的如今的 勃蘭登堡 門。我們在昨天才剛剛見證過馬拉松選手在 勃蘭登堡 門抵達終點。 ↑波茨坦廣場 距此不遠處則是大屠殺紀念館。在足球場大小的露天紀念館里,2711塊水泥石塊仿佛石棺一般,沉寂肅穆的氣氛仿佛在控訴曾經慘絕人寰的過往,警醒著人們不要忘記歷史,要警惕納粹的複活。 ↑大屠殺紀念館 國會大廈登穹頂德國 國會大廈全稱為“帝國國會大廈大會場”,宏偉的建築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 洛克 式的多種建築風格,是 德國 統一的象徵。
德國 國會大廈現在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免費對游客開放,但需要持護照提前預約。 ↑國會大廈 門楣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鑲嵌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的興 建始 於1871年德法戰爭中戰勝 法國 之後。從選址到徵集設計方案,再到建造,經歷了20餘年才告落成。
二戰開始後,國會大廈被希特勒作為軍事工事,蘇聯紅軍在攻剋 柏林 的戰役中,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作為最後戰勝希特勒的象徵。戰鬥中大廈遭到炮彈重創,穹頂也被炸毀。
歷經百年滄桑與戰火,國會大廈已殘缺不整。在修複國會大廈的國際競標中, 英國 建築師諾爾曼· 福斯特 爵士的方案中標。
在 福斯特 的修複方案中,保留建築外牆不變,將室內全部掏空,以鋼結構重做內部結構體系。改造後的國會大廈成為一座具有古老莊嚴外殼的現代化全 新建 築。 ↑國會大廈 中央穹頂已經毀於二戰, 福斯特 以鋼為骨架,以玻璃為幕牆,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玻璃穹頂,成為 柏林 的新地標。 ↑國會大廈 玻璃穹頂表現了當代建築美學,同時又是建築技術上的傑作。一支漏斗狀的柱子從頂端懸下,“漏斗”上鑲嵌著360塊活動鏡面,把陽光折射進漏斗下方的議會全體會議大廳,從而降低了照明能源消耗。為了不讓直射的陽光晃眼,在玻璃圓頂的內側安裝了可移動的鋁網,由電子計算機按照太陽的運動自動調控位置,能源來自於國會大廈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 ↑國會大廈 我們從國會大廈底層乘坐電梯直接到達頂層平臺,巨大的玻璃穹頂令人炫目,流動的線條與光感帶給人新奇的感覺。 ↑國會大廈 穹頂里的“漏斗”清晰可見。 ↑國會大廈 在平臺上眺望,施普雷河在城市中穿過。 ↑國會大廈 鬱郁蔥蔥的蒂爾加滕公園像是城市的綠肺,遠處白色的建築是世界文化之家。 ↑國會大廈
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這段 柏林 牆上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
這幅 和平 鴿很顯然表達了對於 和平 的希望。 ↑東區畫廊 這幅跳牆者則表達了冷戰時期東德人希望逃離的渴望。 ↑東區畫廊 長達1.3公里的東區畫廊中,畫作一幅接著一幅。
↑東區畫廊 這些繪畫作品中經常能看到熟悉的面容。 ↑東區畫廊 ↑東區畫廊 ↑東區畫廊 最為著名的畫作當屬畫家弗魯貝爾創作的《兄弟之吻》,這幅畫作源於前蘇聯領導人勃 列日 涅夫與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的會晤照片,畫作表現了冷戰時期的藝術家對政治與人性的深刻思考。 ↑東區畫廊 游客們紛紛在這幅畫前合影留念,模仿接吻是最為常見的pose。 ↑東區畫廊 這兩位馬拉松運動員也掛著完賽獎牌在此拍照留念。 ↑東區畫廊 這幅畫像是表現海浪,它彩色多變的圖形吸引了許多人拍照,先後看到了好幾位馬拉松運動員以畫為背景對獎牌拍照。 ↑東區畫廊 ↑東區畫廊 在 柏林 大教堂附近就曾看到幾個人團夥詐騙行人,在這裡又看到了團夥詐騙,詐騙手法基本相同。主騙將道具擺好,然後快速變換位置,讓行人猜。主騙背後大幅海報上的人翻著白眼,似乎對這種老套的行騙手法表示藐視。
↑東區畫廊 畫廊盡頭施普雷河上的奧伯鮑姆橋是一座美麗的雙層橋,橋上有兩個裝飾性的尖塔。1961年東德修建 柏林 牆後,奧伯鮑姆橋成為東 柏林 與西 柏林 邊界的一部分。奧伯鮑姆橋見證了 柏林 曾經的分裂,現在它又成為 柏林 統一的重要標誌。 ↑奧伯鮑姆橋 不能遺忘的歷史在 波茨坦 廣場的 西北 角,也有一片 柏林 牆遺跡。 柏林 牆殘片中是曾經的 柏林 牆歷史照片,吸引了許多游人駐足觀看。 ↑波茨坦廣場 ↑波茨坦廣場 右下角的照片是昔日 柏林 牆 勃蘭登堡 門邊防檢查站,與其對比的如今的 勃蘭登堡 門。我們在昨天才剛剛見證過馬拉松選手在 勃蘭登堡 門抵達終點。 ↑波茨坦廣場 距此不遠處則是大屠殺紀念館。在足球場大小的露天紀念館里,2711塊水泥石塊仿佛石棺一般,沉寂肅穆的氣氛仿佛在控訴曾經慘絕人寰的過往,警醒著人們不要忘記歷史,要警惕納粹的複活。 ↑大屠殺紀念館 國會大廈登穹頂德國 國會大廈全稱為“帝國國會大廈大會場”,宏偉的建築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 洛克 式的多種建築風格,是 德國 統一的象徵。
德國 國會大廈現在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免費對游客開放,但需要持護照提前預約。 ↑國會大廈 門楣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鑲嵌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的興 建始 於1871年德法戰爭中戰勝 法國 之後。從選址到徵集設計方案,再到建造,經歷了20餘年才告落成。
二戰開始後,國會大廈被希特勒作為軍事工事,蘇聯紅軍在攻剋 柏林 的戰役中,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作為最後戰勝希特勒的象徵。戰鬥中大廈遭到炮彈重創,穹頂也被炸毀。
歷經百年滄桑與戰火,國會大廈已殘缺不整。在修複國會大廈的國際競標中, 英國 建築師諾爾曼· 福斯特 爵士的方案中標。
在 福斯特 的修複方案中,保留建築外牆不變,將室內全部掏空,以鋼結構重做內部結構體系。改造後的國會大廈成為一座具有古老莊嚴外殼的現代化全 新建 築。 ↑國會大廈 中央穹頂已經毀於二戰, 福斯特 以鋼為骨架,以玻璃為幕牆,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玻璃穹頂,成為 柏林 的新地標。 ↑國會大廈 玻璃穹頂表現了當代建築美學,同時又是建築技術上的傑作。一支漏斗狀的柱子從頂端懸下,“漏斗”上鑲嵌著360塊活動鏡面,把陽光折射進漏斗下方的議會全體會議大廳,從而降低了照明能源消耗。為了不讓直射的陽光晃眼,在玻璃圓頂的內側安裝了可移動的鋁網,由電子計算機按照太陽的運動自動調控位置,能源來自於國會大廈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 ↑國會大廈 我們從國會大廈底層乘坐電梯直接到達頂層平臺,巨大的玻璃穹頂令人炫目,流動的線條與光感帶給人新奇的感覺。 ↑國會大廈 穹頂里的“漏斗”清晰可見。 ↑國會大廈 在平臺上眺望,施普雷河在城市中穿過。 ↑國會大廈 鬱郁蔥蔥的蒂爾加滕公園像是城市的綠肺,遠處白色的建築是世界文化之家。 ↑國會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