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逝殆盡的浪漫 【巴黎/維也納/佈達佩斯/布拉格】
到達 巴黎 之前,一直覺得預留的時間有些多,可經過了五天才發覺,這些天遠遠不足以瞭解這座城市,和體會這座城市的好與壞。
忙碌的幾天總覺得這裡似乎少了些什麼,就在離開 巴黎 飛到 維也納 的一刻,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感覺。 巴黎 的浪漫, 巴黎 的那些傳奇和堅持,早就隨著時代的變遷慢慢發生了變化。看著 維也納 的街頭和穿梭在 維也納 機場的人,你才能感受到, 巴黎 缺少的,恰恰就是 歐洲 該有的一種陌生感。
巴黎 實在是太像 上海 ,或 東京 ,或任何一個全球一線城市。看似不同的文化,卻又共通的人情,正是這些城市在高速發展之後漸漸同質化的結果。
所以我不是那麼愛 巴黎 ,但我又願意來這裡。
因為少了陌生之後,這裡還有舒適和熟悉。 淡金色的維也納如果金色也有一個差別,那 維也納 一定是淡金色。有些褪色的,不那麼耀眼的,又有些過時的金色。
在 布拉格 的時候,朋友一直跟我說。
“我覺得你對 維也納 有偏見”
因為我一直說, 維也納 並不是一個友好的城市。這裡的“友好”不是排外,也不是一個貶義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這個城市所呈現的一種特征。 維也納 並不像一個觀光旅游城市,因為沒有什麼非常“經典”的“景點”,也沒有什麼特別美的風景。 維也納 似乎存在於自己的閉環當中,並沒有要打開自己的意思。除了Stephan大教堂門口的熱鬧,其餘任何一條街道,都像極了春節期間的 上海 ,冷清的像一座空城。可當夜幕降臨,你又會驚訝的發現,如果你不定座位,竟然連走三五條街都找不到一家可以直接落座的餐廳。 (超市的Salami和Cheese是大愛,便宜又好吃,金色大廳聽完音樂會,回到住處可以繼續小酌)
所以到了 維也納 ,你需要跟得上他的節奏和他的不友好,習慣提前1-2天給晚餐定位子,習慣空無一人的街道,和英文不太好的說德語的本地人。
維也納 是音樂之都,雖然平時街上見不到什麼人,反而所有音樂會都是場場爆滿。金色大廳的音樂會的票很早就售罄,等七點多到了金色大廳進場的時候,還發現有很多同胞游客臨時在排隊搶買音樂會當天的站票。 不過站票據說只有300張,且每個人只能自己買一張,數量有限還是看到很多 中國 游客沒有買到票遺憾離去。 歐洲 人比較守規矩也很習慣提前預定,因此無論是音樂會還是其他各類演出,都儘量提前預定才比較保險。 (教堂的四重奏曲目) 既然來了 維也納 自然也要體驗本地的音樂會,分別在兩個晚上預定了金色大廳的交響樂(Anton Buckner Symphony No.5)和St. Anna Church的四重奏(Haydn & Beethoven Program)。金色大廳著實出人意料地小和破,可能確實這些年被吹捧的有些厲害,成為了很多國內藝術家鍍金的包裝,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小音樂廳,音響效果還說的過去,但可能真的沒那麼跟得上當代的藝術審美與技術需求了。但在教堂中的小音樂會,確實很精美,四位演奏家也都非常優秀。加上教堂自身的迴響,氛圍更加溫馨。
(跳舞的房子) 束縛著的自由【關於茜茜公主的一切】
維也納 所有景點,可能都離不開一個人——茜茜公主。從美泉宮,到美景宮,再到 霍夫 堡,幾乎都是因茜茜公主而出名。當然,這也是大多數來 奧地利 的游客心心念念的人了。美景宮以藝術展為主,主要以Klimt,巴 洛克 及其他展覽為主,偶爾也見到幾幅Edvard Munch的畫。Klimt的吻,就在這裡。但相比之下,始終更喜歡席勒的肖像畫。而美泉宮與 霍夫 堡,幾乎展示的都是茜茜公主夫婦的生活,和特蕾莎女皇的故事。 而且值得說的是,美泉宮與 霍夫 堡都有中文語音導覽,包含在門票內。一路跟蹤隨著導覽聽茜茜公主和特蕾莎女皇的故事,對 奧地利 和茜茜公主都會有更深的瞭解。這兩個地點如果聽導覽大約都需要2個小時左右,可以根據需要規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