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奧地利]每一個真實的現在,都是我們曾經幻想的未來
↑維也納 ↑維也納 ▼ 維也納 路上的行人與車輛寥寥無幾,但需要註意的是,這裡的車速真的是快,不管是大車還是小車轉彎都是踩著油門飛馳而過,經常會聽到“嗚”的一聲,感覺一陣風從身邊飛馳而過。 ↑維也納 ▼此時已是夜晚10點半,深藍色的天空,依舊如此通透和明亮。我們和同行的小伙伴們也結束了近三小時的“座談會” 。由於今天行程結束的早,大家都不謀而合的在街邊逛了逛,回來時正好在酒店樓下相遇,就這樣我們坐在酒店樓下的餐廳談天說地,也聊了聊各自的生活。這次同行的有位阿姨是清華大學的教授,這晚她給我們上了一節關於“人生”的課程,還給我們出了不少“難題”,我們這些學渣拿出筆和紙在餐桌上做了半天題,感受了一把當學霸的自豪。阿姨今晚課程的中心思想就是清華的學生很優秀,他們的人生才是具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的。“課程”結束後,我們同行的小伙伴相視一笑。清華大學是國內毋庸置疑的教育首府,從那裡畢業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會成為世人眼中的 成功 者,可是我們也不能否定這個社會上靠體力勞動的基層工作者,因為他們的付出對於這個社會來說也同樣重要,在我們看來每個人不管職業貴賤,收入高低,只要努力進取,就會有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However,阿姨今天說的還是挺正能量的,我們聽聽也挺好。 ↑維也納 瓦豪河谷(梅爾克)▼據說瓦豪河谷是多瑙河中最美麗的一段,好多外國小朋友在這邊的娛樂設施玩的不亦樂乎,我們也感受了一把童年的時光。 梅爾克修道院▼位於 梅爾克 山岩上的這個修道院毗鄰瓦豪河谷,可以俯瞰多瑙河。這個本篤會修道院,莊嚴地聳立於該地區的優美風景之中,無論是乘車還是乘船從老遠就映入眼帘。 梅爾克 修道院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76年,它當時是巴奔堡家族利奧波德一世為自己修建的一座城堡,隨著巴奔堡勢力的不斷擴張,在遷都 維也納 後,利奧波德二世將這座城堡送給了天主教本篤會。1089年本篤會的修道士開始在這裡居住修行。1702年和1736年改建後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巴 洛克 風格。這裡有精美的壁畫,金碧輝煌的教堂,圖書館藏有無數中世紀手稿。這10萬冊中世紀書籍,涵蓋宗教、哲學、科學及醫學,由於其名望和學術價值,在1780年到1790年約瑟夫二世大量解散 奧地利 的修道院時, 梅爾克 修道院得以幸免,並且逃過了拿破侖戰爭的破壞。 ↑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 梅爾克 修道院的入園參觀也是需要預約的,可惜只有德語和英語講解,沒有中文講解。所以建議大家去之前可以提前查閱下相關文獻和資料。 ↑瓦豪河谷 ↑梅爾克修道院 ▼修道院內部依舊是不允許拍照的,入口大廳已經是足夠震撼人心了。粉色的裝飾使整個空間溫暖和明亮,也滿足了我們的少女心。 ↑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流線造型的旋轉樓梯營造出華麗又不失典雅的氛圍,一圈又一圈的輪迴,仿佛讓我迷失在時光的隧道里。 ↑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鮮艷明快的色調搭配華麗的裝飾與雕刻,讓我們對這個巴 洛克 建築外觀的修道院流連忘返。 ↑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哈爾施塔特哈爾施塔特 的“Hall”可能源自於古克爾特語的“鹽”,得名於村莊附近的鹽礦,歷史上這一地區就因鹽而致富。因此這裡又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鎮”或“世界最古老的鹽都”。這裡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高低錯落,而且一樓一式。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在 哈爾施塔特 小鎮上,隨處可見用木頭做的木牌來指引方向,還有用木頭做的路標來指示各具特色的小店和餐廳,建築物上的木頭雕飾也各具特色。其實 哈爾施塔特 人喜歡木頭是有緣由的。據說幾千年前, 哈爾施塔特 人就在此開采山鹽。鹽礦工人每天要從山腳爬上幾百米高的山峰,再下滑到深深的鹽礦底部去工作。而保護他們安全的就是“木滑道”。在小鎮的廣場上,背著一個大木鹽桶的鹽礦工人雕像,似乎向游客訴說有關木頭和鹽的傳奇。 ↑哈爾施塔特 這裡的居民似乎個個都是藝術家。每戶人家的木門全打開著,裡面展示並出售他們自製的各種手工藝品:色彩斑斕的陶瓷擺件,別緻的水晶球掛件,當然,最吸引眼球的還是木雕藝術品,有可愛的動物卡通造型,也有現代感十足的生活物品,還有名人的雕像等。我個人認為這裡是此次行程中購買紀念品最好的地方,奈何我的行李箱太小,不然真的想裝一箱子小玩意兒回國。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這裡真的太美了,如果還有機會再來,我一定要多住上幾天!想象著住在臨湖而建的庭院旅館,清晨推窗見湖,猶如在欣賞一幅畫捲。十分推薦 哈爾施塔特 小鎮,也是此次行程中最美的小鎮。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哈爾施塔特 相機記錄不了她的美,所以,我們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買相機,為下次的旅行做好了準備。 ↑哈爾施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