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獨一無二的歐羅巴流浪記: 挪威,冰島,捷克,奧地利,匈牙利,克羅地亞22日 ( 下)
↑美景宮 下麵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古斯塔夫.克裡姆特的名作,也是美泉宮甚至 奧地利 整個名族最值得驕傲的藏品。克裡姆特是一位抽象主義藝術家,也是 維也納 分離派的領軍人物。作為 奧地利 國寶級的大師,他的名字對 中國 普羅大眾來說,可能沒有梵高,莫奈或者畢加索那樣如雷貫耳,但他在西方確實備受推崇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他最的畫作《艾蒂爾肖像一號》在2006年以1.35億美元的高價賣出,打破了畢加索《拿煙斗的男孩》1.04億美元的拍賣紀錄,成了當時世界上最貴的畫作。10年後,他的《艾蒂爾肖像二號》, 以更高的1.5億美元賣出。 ↑美景宮 上圖是作於1901年的《友弟德和赫羅 弗尼 斯的頭》取材於聖經舊約的《友弟德傳》:友弟德是一位猶太寡婦,美麗機敏。亞述人侵占了 耶路撒冷 ,男人們都軟弱無能,友弟德暗中決定要殺掉侵略者的將軍赫羅 弗尼 斯。友弟德利用自己的美色騙取了赫羅 弗尼 斯的信任,帶著自己最親信的僕人,進出赫羅 弗尼 斯的軍營帳篷。在一次赫羅 弗尼 斯飲醉酒後,友弟德將其頭顱砍下,無人統帥的亞述軍隊也隨之潰敗了。嚇退了亞述侵略軍,拯救了 以色列 人民 (取自維基百科)。 友弟德的臉上有著風騷和墮落的成熟女人的韻味,充滿了誘惑的感覺,面部微微上揚以示 成功 後的驕傲。這一幕標志著女人可以以性為武器,戰勝陽剛的男人。克裡姆特特意忽略這個畫面背後的敘事性,赫羅 弗尼 斯只被露出來以小部分,不瞭解背景故事的人甚至不會註意到這個被砍下的頭顱。這幅畫的一大特色-也是畫家以後的一大標誌性特點-就是用金箔作畫:黑色和金色的對比更加彰顯優雅和張揚的風格。 ↑美景宮 上圖是美景宮的震宮之寶《吻》,是克裡姆特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沒有之一!它已經被印成了無數的明信片,冰箱貼,圍巾等紀念品,能近距離觀賞原作的我們是何等幸運。克林姆在1903年前往 意大利 時獲得使用金箔的靈感。他在參觀拉溫納時,見到了聖維塔教堂內的拜占廷 馬賽 克壁畫。對他來說, 馬賽 克鑲嵌畫的扁平的特點正好可以增加金箔的 光澤 度。從此,他開始使廣泛用金箔及銀箔來作畫,開啟了他的“黃金時代”,也是他藝術生涯的巔峰時期。《吻》作於1907到1908之間,畫中相擁而吻得情侶的衣袍用新藝術風格和藝術工藝運動時期流行的有機圖案裝點。《吻》的整體風格也代表了當時 歐洲 流行的 法國 世紀末精神,透過感官上的奢靡傳達出一種頹廢的氣息。畫的背景激發出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的衝突,和又德加的一些作品風格有些類似。金箔的大量使用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 馬賽 克鑲嵌畫和泥金裝飾手抄本。令人吃驚的是,眼前這幅價值 連城 的名畫竟然是半成品,克裡姆特並未完工,就被 奧地利 政府買走後展出了。 ↑美景宮 上圖的肖像畫是克裡姆特繪於1889年的《索尼婭.克尼普斯》,是邁入 維也納 分離主義風格的轉型之作。早年學畫的克裡姆特專攻現實主義,曾經被我們昨天路過的城堡劇院聘用為壁畫師,專為劇作和演員作畫。19世紀流行的現實主義畫風被他玩得爐火純青,作為壁畫師也開始小有名氣,但這並不是他內心所向;經過5年的沉寂和藝術探索,他用這幅風格迥異的《索尼婭.克尼普斯》奠定了他在世紀末新流行的 維也納 分離主義運動先驅者的明星地位。從此,他不再接壁畫活兒,而是專門為上流社會的人畫肖像畫,主要側重在女性肖像畫。《索尼婭.克尼普斯》裡人物的眼神和表情還是用的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轉型對克裡姆特來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但很明顯的是,整體畫風顏色的清淡柔和與略帶渾濁的質感,都和他早期的光彩奪目的劇院壁畫風格大相徑庭。 ↑美景宮 上圖是克裡姆特的“黃金時代”的另一代表作,《芙里扎.萊得勒》,作於1906年。芙里扎.萊得勒是 維也納 大學一位世界知名的工程學教授的妻子。她坐的椅子呈現出眼睛似的花紋,完全是靠畫家想象出來的,和初稿里寫實的畫法完全不一樣。金箔和銀箔零散的點綴著背景和地毯,有點像偷窺孔(地攤上的菱形金箔很像眼睛),給作品增添了一層神秘感。女人頭後方幾何圖案拼貼出的橢圓形(應該是彩色玻璃窗),有著相框一般的作用,讓觀賞畫作的人註意力集中在女人的臉上。這種類似“相框“的”處理方式被克裡姆特反覆應用。但這種類似 馬賽 克的裝飾性半圓形,比克裡姆特之前的“相框”要複雜得多,應該是受到了 西班牙 文藝復興後期畫家委拉斯凱茲和古 埃及 藝術對女性頭髮的處理方式的影響。 ↑維也納 上圖是 西班牙 畫家委拉斯凱茲的作品,克裡姆特在 維也納 的博物館里看到它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畫中女性的髮型和頭飾也代表著她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對人性本身的壓抑;克裡姆特的《芙里扎.萊得勒》里,女性頭髮後面的半圓形裝飾可能也有類似的寓意。 ↑美景宮 上圖是克裡姆特作於1917-1918年間的《亞當和夏娃》,還沒有完成,他就突然病逝了。 維也納 分離派之所以叫分離派,是出於他們有著和傳統的現實主義完全劃清界限的決心。因此,開始走分離主義風格的克裡姆特也很少以傳統的宗教主題作畫,這幅《亞當和夏娃》是唯一的例外。雖然是老掉牙的宗教主題,克裡姆特的視角依然不落俗套,把大部分的版面都留給了“主角”夏娃,亞當成了可有可無的背景,沿襲了他對女性身體的一貫痴迷。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夏娃的右手還沒有畫完。 ↑美景宮 上圖是克裡姆特作於1912年的《Schloss Kammer公園大道》。1890年代後期開始,克裡姆特時長畫風景畫,特別是在他每年夏天去風景如畫的小鎮-Salzkammergu(離薩爾斯堡不遠)避暑時。 相對於受人委托而作的肖像畫,畫風景畫成了他解壓的一種業餘舒壓的方式;隨著畫家的名氣越來越大,這些隨意而作的風景畫也開始受到人們的追捧。 ↑美景宮 上圖是克裡姆特作於1914年的《阿特塞的別墅》,這個別墅據說是克裡姆特和他的情人( 奧地利 時裝設計師-艾米麗.佛勒格)的愛巢,1914到1916年間克裡姆特都在這裡消夏。艾米麗的姐姐很早就嫁給了克裡姆特的哥哥,所以她從小就認識了克裡姆特,兩人雖然最終沒有結婚,卻是維持了數十年的伴侶關係。克裡姆特不但多次畫過她的肖像,還曾經把自己認識的社會名流介紹給她訂製時裝。克裡姆特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快叫艾米麗來”,他死後一半的遺產都留給了她。 ↑美景宮 上圖是克裡姆特作於1909年的《阿特湖畔的別墅》,又一副他的消夏時光的風景畫。克裡姆特是當地第一個擁有機動船的人,還一度造成轟動。這幅畫應該是他把船開到湖心時,在船上即興創作的,通過對倒影描繪,讓湖面有了鏡面一般的質感。這幅畫的用色和技法,頗有梵高的風範。 ↑卡爾教堂 參觀完上美景宮,我們回到 維也納 市區。在 Karlsplatz 地鐵站下車,不遠處就是上圖的查理教堂。巴 洛克 式的教堂建於1716至1737年間,是公認的 維也納 最壯觀的大教堂,也是這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個人認為它最大的特色是兩旁刻滿浮雕的大型 羅馬 柱,模仿的古 羅馬 的 圖拉 真柱而建。無論白天夜晚,教堂前的噴水池邊總有人閑坐著打發時光 。 ↑卡爾教堂 名滿 歐洲 的巴 洛克 音樂家 安東 尼奧·維瓦爾第的靈柩一度埋於該教堂,後來又被丟失了。查理教堂幾乎每周都有 安東 尼奧·維瓦爾第和莫扎特的古典音樂會,旺季的時候一周會有好幾場,門票在40-50歐元左右。單獨進教堂參觀的門票是8歐,我們由於看過太多教堂,已經有了審美疲勞,就沒有入內參觀。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今天的第二站是阿爾貝蒂娜美術館,步行去美術館的路上再次路過國家歌劇院。媽咪實在是走不動了,我只得讓她在歌劇院這裡休息,我獨自前往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去看我酷愛的莫奈的畫展。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呵呵,疲憊不堪的媽咪在歌劇院的迴廊側面邊坐著小憩 。初秋的陽光灑在身上暖洋洋的, 甚是舒服,她一直期待能在 維也納 的睡夢中邂逅她最愛的茜茜公主 。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不少當地人坐在草坪上曬太陽,一派休閑模樣,兩旁就是車水馬龍的戒指路,絲毫不影響他們的 日光 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下圖是歌劇院的背面,阿爾貝蒂娜博物館離歌劇院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白色真是 維也納 的主色調啊,如果這些建築沒了精美的浮雕,整個帝都怕是會非常單一無趣吧。 ↑維也納 下圖就是今天下午的重頭戲: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博物館以前是阿爾貝公爵的官邸,他是一位和哈布斯堡家族聯姻的 德國 王子,他的妻子就是瑪麗亞.德蕾莎女王的女兒。這裡最早的藏品是他從 布魯塞爾 帶過來的一系列畫作,阿爾貝和當時的 奧地利 駐 威尼斯 大使杜拉佐 一起,立志把這裡打造成一座與眾不同的世界級博物館。二戰時,博物館的建築遭到了盟軍炸彈的狂轟濫炸,戰後用了多年時間才得以重建。現今的藏品主要是現代畫家的名作,包括了畢加索,馬蒂斯,莫奈,梵高等世界級大師的眾多作品,熱愛藝術的朋友請一定不要錯過這裡。展廳不大,1-2小時可以逛完。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博物館臨街的一層有一個十分大氣的海神雕塑。海神尼普頓和他的妻子薩喀亞坐在貝殼前面,他們的基座由三個男性人魚托起,他們代表了海神和他妻子的兒子-半人半魚的特裡同。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當天有莫奈的展覽,100多幅他的作品掛滿了整整一層樓。16歐的門票,個人覺得超值!進門處又見斯芬克斯,這一對比美景宮那裡的含蓄了很多,至少沒有坦胸露乳。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克勞德.莫奈是印象派的開山鼻祖,是這個流派最多產和最從一而終的實踐者。“印象派”這個名字就源自於他1874年的名作-《印象.日出》(非下圖)。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流派和作畫方式,印象派在初期並沒有得到 法國 主流藝術界的追捧,印象派畫家的作品無法進入註重傳統的 巴黎 沙龍,他們只得自己舉辦獨立畫展。莫奈的《印象.日出》就是在第一次舉辦的印象派畫展上的展品,大約有3500人前來觀看,這幅畫當時並沒有賣出。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與畫室里精描細繪的傳統油畫相比,印象派註重的是光影作用下的自然風光,都採用現場寫生的形式,以極快的速度捕捉自然界流動的光影。每副畫創作時間極短,因為拖太長時間的話,自然光線會發生變化,就無法捕捉當下真實的畫面了。畫完就不再修改,算是即興創作。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基於以上的特點,印象派的很多畫都給人一種很潦草,未完成的感覺,導致初期很難被主流藝術圈接受。在我看來,恰恰是這種潦草給了印象派的畫獨具一格的生命力。自然界里,光影和色彩轉瞬即逝,印象派的快速寫實手法,抓住的是最真實的瞬間;當場完成繪畫的時間限制,也對作畫者的技法要求更高。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作為一名高產的畫家,莫奈有2000多幅油畫傳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睡蓮”系列。睡蓮之於莫奈 ,就像嚮日葵之於梵高,很多後世的人已經把他們划上了等號。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從1883年起,莫奈就在 吉維尼 的鄉間別墅定居,1890年底買下房子和周圍的地後,他就在這裡建造了大規模的私家花園和池塘。即使雇佣了7個園丁,花園的佈局和設計,花材的挑選,他都還是親力親為。這裡就成了後來舉世聞名的莫奈花園,一年要接待50萬游客。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讓莫奈花園聲名大噪的,就是他的一系列就地取景的睡蓮畫作。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白色的睡蓮是 法國 本地的品種,加上從 埃及 和南美進口的外來品種,池塘里就有了,黃, 藍,粉等多種顏色。為求盡善盡美,莫奈要求其中一名園丁,每天划著船,用水清洗池塘里每朶蓮花上的灰塵,清洗乾凈之後他才開始作畫。他認為這樣池塘的水才能倒影出睡蓮真正的顏色。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婦人游船的畫,被用作了這次莫奈展的海報。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由於長期在室外寫生,莫奈在60多歲時患上了白內障。當時的 法國 總統,找來了最好的醫生為他手術。好讓他為世間留下更多的傑作。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有誰能想到,這位日後 法國 國寶級的畫家,曾經因為得不到賞識,在20幾歲的時候窮困潦倒,無法養活自己和家人,在1868年曾經跳橋自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