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時空穿越,想說愛你不容易----廈門+馬來西亞(檳城、馬六甲、吉隆坡)10日游





“ 廈門 給了一個初來乍到的過客一些意料之外的震撼。
先至小島 鼓浪嶼 ,聽聞全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懷著好奇的心境踩一踩腳下的磚瓦,看一看周遭的環境,卻沒有發現太多特別。當一天慢生活結束,才明白在這裡,不需要文化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托,只散散步,駐足小店鋪,隨鼎沸人聲移步至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便充盈滿心歡喜。沒有汽車,只有步行,一路走一路問地去往目的地,原始的生活狀態讓我想到木心的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回到 廈門 市區,開始嗅到海濱城市氣息。住在曾厝垵,身處鬧市,看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從繁忙工作狀態切換為繁忙游覽。走街串巷,身懷絕技、心懷夢想的年輕人不計其數,他們在此經商,疲憊卻快樂。其實想想,混跡在人群中,做一個俗人多好。晚風微涼,海浪似在心頭敲擊,可以看到一兩顆星。四天不足以讓人瞭解 廈門 ,但能夠使人愉悅自己。
收拾好滿心的感慨,乘離開祖國的航班前往旅途下一站。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第二站、世界文化遺產--檳城喬治市 孫中山與檳城最初我以為 檳城 就是一個城市,其實不是, 檳城 是一個州的名字, 喬治 市是它的一個重要城市首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實際上是 喬治 市。在馬來語中 檳城 稱為檳榔嶼(Pulau Pinang),這是因為早期島上遍植檳榔樹而得此名。1786年8月11日, 英國 東 印度 公司的代表,法 蘭西 斯·萊特船長(Captain Francis Light), 從 吉打 蘇丹 取得檳島,並命名其為“威爾斯王子島”(Prince of Wales Island),把登陸地稱為 喬治 市,爾後成為 檳城 的首府。 檳城 因此成為 英國 最早在遠東殖民的貿易自由港。
喬治 市於2008年7月7日與 馬六甲 正式登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清單中。
由於缺乏官方對華人歷史的保存與維護,加上主流歷史的排斥,很多年輕一代的 檳城 華人都不知道百年來 檳城 對 中國 的影響。
1905-1911年間,孫 中山 先生至少5次踏足 檳城 ,並於1910年在這裡策划了黃花崗起義,從而掀開了辛亥革命的大幕。1910年 廣州 新軍起義失敗後,孫 中山 將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從 新加坡 遷到 檳城 ,附設於打銅仔街120號的 檳城 閱書報社內。當年11月,孫 中山 先生在這裡召開會議,討論發起黃花崗起義,併發表演說進行募捐,這次會議史稱“ 庇能會議”。(註:庇能是 檳城 Penang音譯的舊稱。)12月,孫 中山 又在此創辦《光華日報》,為革命作群眾和輿論準備,如今,這份報紙已經成為世界報業史上發行最悠久的華文報。舊時當地的華人對孫 中山 先生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說是恩情更為確切,沒有孫 中山 就沒有當地的華文教育,更沒有當地華人的發展,孫 中山 在 馬來西亞 為華人延續了中華文化。
1870年,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 德國 學習科學。後回到 英國 ,掌握了英文、 德文 、法文、拉丁文、 希腊 文。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 愛丁堡 大學錄取,並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 卡萊爾 的賞識。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又赴 德國 萊比錫 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此時,辜鴻銘獲文、哲、理、神等十三個博士學位,會操九種語言。而40年後,當林語堂來到 萊比錫 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在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一書中曾提及辜鴻銘。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1880年,辜鴻銘結束自己14年的求學歷程返回故鄉 檳城 。
1881年,遇到馬建忠並與其傾談三日,思想發生重大改變,隨即辭去殖民政府職務,學習 中國 文化。
1883年,開始在英文報紙《字 林西 報》上發表題為“ 中國 學”的文章開始,他昂首走上宣 揚中 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
1885年,辜鴻銘前往 中國 ,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委任為“洋文案”(即外文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