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楓葉飄色時(下) ——美國、加拿大之東部自駕
沿 尼亞加拉 公園路行駛,這是一條被二戰時期世界領袖之一的 英國 首相 丘吉爾 稱之為“世界上最適宜在周日午後開車兜風” 的風景路。
行駛約十三公里就到了 尼亞加拉 河的一個S轉彎處,名叫昆士頓高地公園。這個高地非常有意思: 它山腳下是1.2億年前 尼亞加拉 大瀑布誕生的地方,殖民時代皮毛之路的大西洋水運航道與五 大湖 區陸路Portage Road的連結處, 加拿大 著名的740公裡布魯斯步道的起點,同時也是1812年第二次美英戰爭重要的戰場遺址。高地公園的最高處立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布魯克紀念碑。1812年10月,身穿紅色戰袍,頭戴三角帽和金緞帶的 加拿大 英軍指揮官少將布魯克爵士,由湖濱小鎮的 喬治 堡馳援昆士敦高地,被美軍狙擊手擊中陣亡,1824年立碑以資紀念。現在裝飾著藝術雕刻的柱狀紀念碑為1853年重建。
這場美英戰爭還誕生了一位 加拿大 女英雄勞拉.謝科德。她的紀念碑上刻著兩件英勇事跡:毫不畏懼地從 美國 軍人的槍口下救出她的丈夫;歷經艱難險阻,步行32公里為英軍通風報信,從而避免英軍設在Beavers Dam的指揮部陷落。
昆士頓高地公園不遠處,可以看到深受人們喜愛的巨大花鐘、 尼亞加拉 人工運河水電站和 萊維 斯頓-昆士頓大橋。 萊維 斯頓-昆士頓大橋橫跨 尼亞加拉 河的 加拿大 和 美國 兩岸,是彩虹橋的姊妹橋,我們從 美國 的五指湖返回 加拿大 的 多倫多 ,就是從這條橋過口岸關閘的。
一路前行還有蝴蝶生態保護園、鳥類王國、 尼亞加拉 瀑布漩渦等景點,我們都予以忽略,直奔 尼亞加拉 大瀑布這一主題而去。
平緩的 尼亞加拉 河從北美五 大湖 之老四 伊利 湖向著北面的 安大略湖 流出,來到河的中游時,遇上了巨大的斷崖,河水洶涌奔騰而下,以其5,720立方米/秒的年均流量,形成世界第一大瀑布,又成為與 伊瓜蘇瀑布 、 維多利亞瀑布 並稱為世界三大跨國瀑布。
第一次來時剛下車,就聽到遠遠傳來的轟鳴如雷聲,甚為震人心玄,原來印第安語稱 “ 尼亞加拉 ”就是“雷神之水”的意思。第二個直觀感覺是沿河不斷迎臉飄來的瀑布水霧,以致當時相機蒙上了霧氣,拍出來的照片都是朦朦朧朧的;但正是這些瀰漫的水霧,隨著光照和觀察角度的變化,變幻出不同位置、不同長度的彩虹。
這次再來,心情已不再那麼激動,而是以已有的信息慢慢去印證,去體驗。進入視線的第一個鏡頭,便是 加拿大 和 美國 的分界橋——彩虹橋和 美國 瀑布,這是屬於 美國 的公羊島,將 尼亞加拉 大瀑布一分為二,右側的就叫 美國 瀑布。 美國 人特別精明,在 美國 瀑布中有一塊岩石(月亮島)將瀑布稍作分隔,那面被分隔的小瀑布就起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叫“新娘面紗瀑布”。 公羊島左側的 加拿大 瀑布,呈弧形展開,又稱為“馬蹄瀑布”。向著馬蹄瀑布走去,衝天的水霧仿佛成了天上的雲朵。來到距離馬蹄瀑布水面只有幾米的平頂岩,洶涌而強勁的水勢有如千軍萬馬,席卷而下,猛然跌入雲霧飄渺的霧中少女池。這裡就是當年印第安人祭祀雷神之水,被選中的“霧中少女”乘獨木舟墜入飛瀑的地方。而我眼前的馬蹄瀑布,猶如巨大的空洞,好像立馬要將人吸入其中!看的真是驚心動魄啊! 尼亞加拉 馬蹄瀑布小視頻
尼亞加拉 大瀑布無論在 加拿大 一側還是 美國 一側,都可以“水陸空”360度觀看。所謂“水”,就是乘坐“霧中少女”號游船或穿下隧道,到瀑布底邊觀望;所謂“空”,就是登上瞭望塔(台)或山頂高樓,甚至搭乘直升飛機,俯瞰大瀑布。我們於中午時分,登上了 加拿大 的天空塔,看到了 尼亞加拉 河迤邐而來、奔騰而去和整個瀑布的壯觀畫面。
現在的 尼亞加拉 大瀑布是如此的波瀾壯闊,兩百多年前的原生態瀑布又是怎樣的呢?博物館收藏的幾幅油畫為我們揭示了這一秘密。同時代的 英國 著名作家狄更斯在《 美國 札記》中描繪道:“我們走過瀑布地區的每個角落,從不同角度觀賞瀑布……即使 特納 在其全盛時期創作的最好的水彩畫,也未能表現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靈、如此虛幻,而又如此輝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象是騰空飛起,進入天堂……”
加拿大 一側的 尼亞加拉瀑布城 ,旅游服務業非常繁榮,酒店餐廳林立,娛樂場所眾多,杜莎夫人蠟像館、德古拉城堡、各式賭場、鬼屋、摩天輪、游藝廳、恐龍園隨處可見,游客熙熙攘攘。尤其入夜的克利夫頓山大道上,霓虹閃爍、人山人海,吃喝玩樂樣樣俱全,像個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