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天美加古墨四國親子游-(10)確認過眼神,就是那個Montréal 6.5-6.7


最後姑姑和小妹先去車站買票往奧林匹克公園,我和Ian直接到車站見。他在科學中心這大半天解放天性,玩得太嗨皮了,到街上走了幾步就喊累,我抱了一會兒也乏力,只好背著一路走。
也就是在這一路,我們悠閑地走過老城區,穿越唐人街,我問Ian:走在異國的街頭,你在想什麼呢?
他說:我在想著,怎麼能給他們多捐點錢。。。我是不是該高興,“大佬”們都愛捐錢啊~

在獲得1976年的夏季奧運會舉辦權之後,1971年,為了使地鐵經過奧運會主會場並延伸到25號公路(Honoré-Beaugrand), 蒙城 開始延長綠線(1號線)地鐵,以便於運送來參觀奧運會的游客。這項工程在1976年準時完成。
地鐵座位很不規整,好多地方左一個座右一個座,人坐下來側對或正對著,下腳的空間很小。我一直比較好奇,老外們的身材比較健碩,大隻人群也多,這樣的座位及某些狹小的飛機座位設計是怎麼考慮的。
我們這趟坐綠線還趕上了地鐵罷工,在悶熱的車廂里生生等了幾十分鐘,乘客們似乎已經對此習以為常了,只是在開動時稀稀拉拉地給予了掌聲。

蒙特利爾 天文館(Montréal Planetarium)於1964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當時主要是作為1967年在 蒙特利爾 召開的世博會建築群中的一部分,但是直至今日, 蒙特利爾 天文館,仍是 加拿大 最大的天文館,也是 加拿大 境內現存最古老的天文館。由當時的建築師David-Barrot-Boulva負責修建,斥資約1200萬加元。
這是一個為參觀者揭開宇宙奇觀的天文館,除了各種星體攝影作品外,更有可讓游客參與其中的電腦化展品,並加播特別效果的星體電影等。









沒有纜,沒有梯,只有一個升降式的車廂能斜著上塔頂,遠看很像一座揚帆遠航的巨輪。
蒙特利爾 奧林匹克公園是1976年 蒙特利爾 奧運會的主會場,但其最後竣工是在奧運會結束14年之後。體育場和斜塔共計花費了12億美元。當地人把體育場戲稱為“大O”,一來指它的形狀為圓形,二來指該項目花費巨大,直至2006年才將貸款還清。


然而,由於設計上的失誤、施工上的難度,使這一突破常理的獨特設計在現實面前處處碰壁。在試驗階段,粗大的鋼纜一次次被相繼拉斷,獨特新穎、開啟閉合的頂棚夢想始終沒有實現,最後不得不將巨大的頂棚牢牢焊接住。不僅夢想沒有成為現實,而且投資一再增加。當年奧運會開幕時斜塔還沒有完工,直到奧運結束十幾年後才正式完工,據說還沒有完全按照原來的設計來完成。
1976年 蒙特利爾 奧運會最終順利閉幕了,但是虧損巨大讓 加拿大 深陷債務危機,當年申奧 成功 時的 加拿大 總理特魯多也成為了全 蒙城 乃至整個魁省百姓最痛恨的人。
其實除了奧運事件外, 蒙城 百姓容不下特魯多,還有個重要原因:魁省法裔獨立勢力大,而特魯多強烈反對 魁北克 脫離聯邦獨立,並通過公投否決,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值得一提的是,特魯多對我國有著特別的意義,他於1968年4月20日-1979年6月4日任 加拿大 第19任 加拿大 總理,1970年10月13日,在特魯多總理的主導下,中加正式建交,早於中美、中日建交。
這位上世紀70年代與我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先驅者,於2000年逝世,享年80歲,葬禮就是在聖母大教堂舉行的。




比起世界上其他斜塔需要儘力維護而不致於倒塌, 蒙特利爾 斜塔建造伊始就是有意為之,這也是最特別之處了。
塔高165米,傾斜度45度,從斜塔底部到塔頂,傾斜的角度逐漸加大,從23°增加到 63.4° 。




當得到肯定回答後,他用略顯生硬地中文說出了一長串 中國 領導人的名字,併在接下來的等待時間內都用中文跟我們聊天。
令人驚訝的是,他是完全出於興趣自學了中文,能說到這麼流利可以自由交流的程度,可見下了一番苦心。有毅力能堅持的人舉手投足都顯得特別有魅力。
下塔時由這位工作人員指引,我們坐了上層,緊挨著控制室和駕駛員,也能更清晰地向上拍到軌道。


展覽位於市中心的一個大型商場內,展出了一千多個時尚芭比娃娃,來自世界各地收藏家的捐贈,有很多是限量版珍藏。
這裡採取捐款形式入場參觀,所有門票收入將捐給一個叫“Make a Wish”的基金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