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看世界-突尼斯
第四章 旅行紀實 一、旅游勝地-哈馬馬特飛機抵達 突尼斯城 後,乘大巴直接開往毗鄰 地中海 的 哈馬馬特 ,住進旅游區的海景房,夜裡被海浪聲驚醒,清晨站在陽臺上發現賓館離 地中海 岸邊只有百十米的距離 。 哈馬馬特 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海灣既無礁石,也不見排天巨浪。海灘上白色的沙子細膩、柔軟,海邊綠樹成蔭,氣候四季皆宜。想必旅游旺季將游客如雲,現在則不然,有些冷清。 哈馬馬特 原是一個古老的漁港,現在分老城和旅游區兩部分。老城由腓尼基人建立,仍然保留著近千年以前的格局,毀壞的部分建築也按原樣修葺。古堡是老城最高的建築,是 哈馬馬特 的象徵,牆高15米,牆頂寬約3米,站在古堡頂上,近處的老城區和遠處的旅游區盡收眼底。城內窄小的衚衕曲曲彎彎,呈儲黃色或白色,有的地段窄得只容兩人擦肩而過。兩邊的民居大門古色古香。如今 哈馬馬特 是 突尼斯 的海濱療養勝地,成為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二、伊斯蘭聖地-凱魯萬從 突尼斯 東部到中西部,中途經過 凱魯萬 。 凱魯萬 是阿拉伯人進入 北非 最早的居住地,有1400多年曆史。當年阿拉伯遠征軍的統帥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他意識到要長期統治 北非 人,除了行政手段外,還必須用宗教控制他們的精神。於是修建清真寺,讓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不斷融合,促使柏柏爾人逐漸皈依伊斯蘭教,因此, 凱魯萬 被稱為伊斯蘭教第四大聖地。9世紀 凱魯萬 曾經是 阿格拉 比德王朝的首都,雖然11世紀後因 突尼斯城 的興起而失去首都地位,但幾個世紀以來都是 北非 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凱魯萬 著名景點有奧克巴清真寺、撒哈卜陵墓和 阿格拉 比德大蓄水池等。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奧克巴清真寺奧克巴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在 北非 建立的第一個清真寺,有1000多年曆史,地位與 麥加 、麥地那和 耶路撒冷 清真寺相當, 突尼斯 人認為,在此做七次禮拜等於到 麥加 朝聖一次。院內用 大理 石鋪地,大殿大門採用橄欖樹木料,很結實。清真寺內可容納5000人同時做禮拜,被聯合國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意思的是寺內的600根柱子,式樣五花八門,有 羅馬 式和拜占廷式的,也有阿拉伯風格的;材料有花崗岩的也有 大理 石的;柱子高矮不一,矮柱子用石頭墊高,一幅拼湊起來的畫面讓人十分不解。原來 羅馬 式和拜占庭式柱子直接拆自於古 羅馬 原有的建築,這讓我想起了 印度 新德里 的顧特卜塔,也是伊斯蘭教徒進入 印度 時修建的,相同的做法,把其他教派的廟宇拆掉,柱子直接用在清真寺上。看來伊斯蘭教民崇尚拿來主義,能用即用,不像 羅馬 人實行大破大立,占領一個地區後會毀滅一切,換上全新的 羅馬 帝國文化,也正因為如此,才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的 希腊 、波斯和 意大利 風格的建築。 2.西迪·撒哈卜陵墓凱魯萬 有一百多座伊斯蘭聖人陵墓,最有名的是聖人西迪·撒哈卜陵墓,據說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親密友人(也有一種說法是先知的理髮師)。7世紀時從 麥加 返回 突尼斯 ,不僅帶回了大量經文,還有先知的三根鬍鬚,聖人死後與先知鬍鬚一起葬在 凱魯萬 。17世紀當地人為聖人修建了別緻的陵墓,也被稱為“鬍鬚陵”。後來又以陵墓為中心建起一座清真寺,寺內的雕刻、瓷磚、燈飾、鐵藝都很精美,牆壁裝飾主要採用三種顏色:黃色、藍色和綠色,屬 安達盧西亞 式風格。 清真寺
有意思的是寺內的600根柱子,式樣五花八門,有 羅馬 式和拜占廷式的,也有阿拉伯風格的;材料有花崗岩的也有 大理 石的;柱子高矮不一,矮柱子用石頭墊高,一幅拼湊起來的畫面讓人十分不解。原來 羅馬 式和拜占庭式柱子直接拆自於古 羅馬 原有的建築,這讓我想起了 印度 新德里 的顧特卜塔,也是伊斯蘭教徒進入 印度 時修建的,相同的做法,把其他教派的廟宇拆掉,柱子直接用在清真寺上。看來伊斯蘭教民崇尚拿來主義,能用即用,不像 羅馬 人實行大破大立,占領一個地區後會毀滅一切,換上全新的 羅馬 帝國文化,也正因為如此,才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的 希腊 、波斯和 意大利 風格的建築。 2.西迪·撒哈卜陵墓凱魯萬 有一百多座伊斯蘭聖人陵墓,最有名的是聖人西迪·撒哈卜陵墓,據說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親密友人(也有一種說法是先知的理髮師)。7世紀時從 麥加 返回 突尼斯 ,不僅帶回了大量經文,還有先知的三根鬍鬚,聖人死後與先知鬍鬚一起葬在 凱魯萬 。17世紀當地人為聖人修建了別緻的陵墓,也被稱為“鬍鬚陵”。後來又以陵墓為中心建起一座清真寺,寺內的雕刻、瓷磚、燈飾、鐵藝都很精美,牆壁裝飾主要採用三種顏色:黃色、藍色和綠色,屬 安達盧西亞 式風格。 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