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日記 —— 突尼斯(上)
↑凱魯萬 ↑凱魯萬 ↑凱魯萬 ↑凱魯萬 ↑凱魯萬
午餐衛星地點圖。
.
旁邊就是一所學校,周圍相當一個範圍的學生們會定期來此學習古蘭經和穆斯林禮儀,保證宗教傳統代代相傳。 ↑凱魯萬
凱魯萬 的游覽軌跡。
.
快抵達 托澤爾 時,路邊有一家挺大的家樂福超市。 ↑托澤爾
位於 撒哈拉沙漠 邊緣的 突尼斯 古城 托澤爾 素有 ”沙漠之門” 的美稱,是一塊沙漠綠洲,有1000多公頃的椰棗林,登高遠望, 托澤爾 仿佛是茫茫大漠中的碧玉。酒店設施不錯,可以在露天、室內游泳池活動活動筋骨·。 ↑托澤爾 ↑托澤爾 ↑托澤爾 ↑托澤爾
今日總行程:480.11公里。
.
.
D10(3.15)托澤爾——杜茲——吉藍堡
.
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沙漠東西約長5600公里,南北在1300公里至1900公里之間,橫貫 非洲 大陸北部,約占 非洲 總面積32%。 撒哈拉沙漠 (Sahara Desert)形成於約250萬年前,是世界僅次於 南極洲 的第2大荒漠,面積約906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減去一個 四川 省的概念。
撒哈拉沙漠 將 非洲 大陸分割成兩部分, 北非 和南部黑 非洲 ,這兩部分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該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最冷月份平均溫度與北部副熱帶地區基本相同,有的時候日溫差特別大,在 北非 的黎波里 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 “朝穿皮襖午穿紗” 來形容,從酷熱到寒冷之間的瞬間轉換,其冷便可想而知,至春末夏初很熱,50℃的高溫並不稀罕,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
今天我們要進入撒哈拉大沙漠,中途游覽一系列 好萊塢 大片的外景地;沙漠綠洲,觀大漠落日,宿沙漠帳篷酒店。
因為當晚要住帳篷酒店,帳篷里沒有太大的地方,所以大件行李全部留在了昨晚酒店,只帶當天需要的洗漱、貴重的物品和拍照設備。
一早6:30就集合上了 4X4 的越野車,出發。 ↑托澤爾 ↑托澤爾
迎著旭日向大漠疾馳。 ↑撒哈拉沙漠
清晨,穿上外套還有些冷,沙漠氣候早晚涼,不知中午是什麼溫度。 ↑撒哈拉沙漠
初升的陽光打亮了大漠,車行在路上,滿眼都是一團團的草,草與草之間盡顯裸露的沙丘。
走在這片荒漠中,不禁想起二戰在這裡進行的 突尼斯 戰役,此役的勝利被很多人認為是影響全局的轉折性戰役之一。鐵血社區的花竹對此曾有帖子,頗有見地。以下一段為轉錄:
本人認為, 歐洲 最大的轉折點是 北非 的 突尼斯 戰役。的確,在消滅德軍精銳部隊方面上蘇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如果把德軍的所有戰線統統列出來做一個比較分析,難道大家誰都沒有想,為什麼希特勒會命令德軍冒著三線作戰的風險去幫著 意大利 進攻 北非 ?僅僅是對法西斯國家間的兄弟義氣?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國戰國時期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雖然在制度上調動起來民眾的積極性,但國力依然遠遠落後於其他六國,於是乎,秦國做出了改變其命運的一個決定——吞併巴蜀,這塊六國都沒有利益糾紛的不毛之地,一下子大大拓寬了秦國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以及豐厚的糧食產量,使得秦國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僅次於第一大楚國的超級大國。
再回來看,如果德軍當時擊敗 北非 的英軍,那麼盟軍的勢力將徹底被逐出 非洲 ,當時在 非洲 的 歐洲 列強殖民地—— 英國 被打跑了, 法國 已經投降了, 德國 收復自己原來的殖民地, 美國 鞭長莫及(似乎也沒有),那麼廣袤的 非洲 大地還有什麼能抵擋得住德軍機械化部隊哪怕一個師的侵吞?
再看看 非洲 有什麼:廣闊的土地,數量龐大的人口還有戰爭中消耗量巨大的銅, 德國 最缺的錳、石油,製造原子彈的鈾,甚至黃金、鑽石,以及其他礦產資源。有了這些, 德國 還用得著去打什麼蘇聯,尤其是那個倒霉的斯 大林 格勒?躺下來吃老本都能吃到今天!向東遊蕩占領 中東 獲取更豐厚的石油資源,甚至可以向西發展南美的法西斯勢力,為下一步對抗 美國 做鋪墊。當然了,別指望希特勒還會再分一半給 意大利 ,不吞併他本土就不錯了。
但是 突尼斯 的失敗,使得德軍損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不說,法西斯勢力被逐出 北非 ,盟軍順勢由 北非 登陸 意大利 ,從南方威脅 歐洲 腹地,迫使德軍不得不從本來就不富足的軍力中抽調人手去防守除 西班牙 以外的由 意大利 至 挪威 的廣闊海岸線,處處防備又處處兵力不足。最終失去了西線戰爭的主動權。
德意“ 非洲 ”集團軍群被殲。該集團軍群在 突尼斯 損失30多萬人,其中被俘約24萬人(一說13—15萬人)。盟國攻占了 地中海 的整個 北非 沿岸,從而保障了 地中海 交通線的安全,併為進攻 西西里 島和亞平寧半島創造了有利條件。
七十年前,這裡曾是浴血拼殺的戰場,力量與智慧、勇敢與懦弱、勝利與失敗,相互交織你來我往。終於,同盟國同仇敵愾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書寫出人類紛爭的宏偉篇章。
耳畔,似乎還能聽到坦克轟鳴,槍炮炸響。
↑撒哈拉沙漠
如今,野駱駝悠閑地在這片荒漠上生兒育女,養育後代。 ↑撒哈拉沙漠
拐彎了。 ↑撒哈拉沙漠
沙漠車轍延向遠方。 ↑撒哈拉沙漠
前面出現了一個大沙丘,我們是頭車,地導坐在我們的車上,他用生硬的漢語指著:駱駝、駱駝!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可不是嗎,真像只 北非 的單峰駱駝。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翻過一道山崗,居高臨下有一處基地。(此照片為團友提供)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這裡就是·電影《 英國 病人》的拍攝外景地,該片改編自僑居 加拿大 多倫多 的著名作家邁克爾·翁達傑的獲獎同名小說。這是一個以戰爭和沙漠為背景的跨越時空的愛情悲劇。影片耗資2700萬美元。 英國 、 美國 、 澳大利亞 、 意大利 、 法國 、 德國 、 突尼斯 以及聯合國的200人參加了影片的攝製工作。影片在穿梭 尼斯 境內的 撒哈拉沙漠 實景拍攝,畫面壯觀、絢麗,堪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媲美。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影片以時空交錯和愛情主題交叉的蒙太奇方式展開對故事的敘述,過去與現在,愛情與戰爭,回憶與現實,錯落有致,條理分明,並不瑣碎。整部影片在過去的世界與現在的時間里來回穿梭,彼此銜接非常自然。現實與回憶有機地融合成一幅絢麗的歷史畫捲,既氣勢磅礴又細膩動人。個人的命運和遭遇放在推至遠景的歷史框架中,淋漓盡致地抒發著人類最內在的情感,噴發出強烈的愛恨交織的情感洪流。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該片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電影配樂、最佳音樂、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9項大獎 。並獲 英國 演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劇本、最佳電影配樂、最佳攝影、最佳攝影6項大獎和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電影配樂2項大獎。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午餐衛星地點圖。
.
旁邊就是一所學校,周圍相當一個範圍的學生們會定期來此學習古蘭經和穆斯林禮儀,保證宗教傳統代代相傳。 ↑凱魯萬
凱魯萬 的游覽軌跡。
.
快抵達 托澤爾 時,路邊有一家挺大的家樂福超市。 ↑托澤爾
位於 撒哈拉沙漠 邊緣的 突尼斯 古城 托澤爾 素有 ”沙漠之門” 的美稱,是一塊沙漠綠洲,有1000多公頃的椰棗林,登高遠望, 托澤爾 仿佛是茫茫大漠中的碧玉。酒店設施不錯,可以在露天、室內游泳池活動活動筋骨·。 ↑托澤爾 ↑托澤爾 ↑托澤爾 ↑托澤爾
今日總行程:480.11公里。
.
.
D10(3.15)托澤爾——杜茲——吉藍堡
.
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沙漠東西約長5600公里,南北在1300公里至1900公里之間,橫貫 非洲 大陸北部,約占 非洲 總面積32%。 撒哈拉沙漠 (Sahara Desert)形成於約250萬年前,是世界僅次於 南極洲 的第2大荒漠,面積約906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減去一個 四川 省的概念。
撒哈拉沙漠 將 非洲 大陸分割成兩部分, 北非 和南部黑 非洲 ,這兩部分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該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最冷月份平均溫度與北部副熱帶地區基本相同,有的時候日溫差特別大,在 北非 的黎波里 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 “朝穿皮襖午穿紗” 來形容,從酷熱到寒冷之間的瞬間轉換,其冷便可想而知,至春末夏初很熱,50℃的高溫並不稀罕,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
今天我們要進入撒哈拉大沙漠,中途游覽一系列 好萊塢 大片的外景地;沙漠綠洲,觀大漠落日,宿沙漠帳篷酒店。
因為當晚要住帳篷酒店,帳篷里沒有太大的地方,所以大件行李全部留在了昨晚酒店,只帶當天需要的洗漱、貴重的物品和拍照設備。
一早6:30就集合上了 4X4 的越野車,出發。 ↑托澤爾 ↑托澤爾
迎著旭日向大漠疾馳。 ↑撒哈拉沙漠
清晨,穿上外套還有些冷,沙漠氣候早晚涼,不知中午是什麼溫度。 ↑撒哈拉沙漠
初升的陽光打亮了大漠,車行在路上,滿眼都是一團團的草,草與草之間盡顯裸露的沙丘。
走在這片荒漠中,不禁想起二戰在這裡進行的 突尼斯 戰役,此役的勝利被很多人認為是影響全局的轉折性戰役之一。鐵血社區的花竹對此曾有帖子,頗有見地。以下一段為轉錄:
本人認為, 歐洲 最大的轉折點是 北非 的 突尼斯 戰役。的確,在消滅德軍精銳部隊方面上蘇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如果把德軍的所有戰線統統列出來做一個比較分析,難道大家誰都沒有想,為什麼希特勒會命令德軍冒著三線作戰的風險去幫著 意大利 進攻 北非 ?僅僅是對法西斯國家間的兄弟義氣?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國戰國時期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雖然在制度上調動起來民眾的積極性,但國力依然遠遠落後於其他六國,於是乎,秦國做出了改變其命運的一個決定——吞併巴蜀,這塊六國都沒有利益糾紛的不毛之地,一下子大大拓寬了秦國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以及豐厚的糧食產量,使得秦國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僅次於第一大楚國的超級大國。
再回來看,如果德軍當時擊敗 北非 的英軍,那麼盟軍的勢力將徹底被逐出 非洲 ,當時在 非洲 的 歐洲 列強殖民地—— 英國 被打跑了, 法國 已經投降了, 德國 收復自己原來的殖民地, 美國 鞭長莫及(似乎也沒有),那麼廣袤的 非洲 大地還有什麼能抵擋得住德軍機械化部隊哪怕一個師的侵吞?
再看看 非洲 有什麼:廣闊的土地,數量龐大的人口還有戰爭中消耗量巨大的銅, 德國 最缺的錳、石油,製造原子彈的鈾,甚至黃金、鑽石,以及其他礦產資源。有了這些, 德國 還用得著去打什麼蘇聯,尤其是那個倒霉的斯 大林 格勒?躺下來吃老本都能吃到今天!向東遊蕩占領 中東 獲取更豐厚的石油資源,甚至可以向西發展南美的法西斯勢力,為下一步對抗 美國 做鋪墊。當然了,別指望希特勒還會再分一半給 意大利 ,不吞併他本土就不錯了。
但是 突尼斯 的失敗,使得德軍損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不說,法西斯勢力被逐出 北非 ,盟軍順勢由 北非 登陸 意大利 ,從南方威脅 歐洲 腹地,迫使德軍不得不從本來就不富足的軍力中抽調人手去防守除 西班牙 以外的由 意大利 至 挪威 的廣闊海岸線,處處防備又處處兵力不足。最終失去了西線戰爭的主動權。
德意“ 非洲 ”集團軍群被殲。該集團軍群在 突尼斯 損失30多萬人,其中被俘約24萬人(一說13—15萬人)。盟國攻占了 地中海 的整個 北非 沿岸,從而保障了 地中海 交通線的安全,併為進攻 西西里 島和亞平寧半島創造了有利條件。
七十年前,這裡曾是浴血拼殺的戰場,力量與智慧、勇敢與懦弱、勝利與失敗,相互交織你來我往。終於,同盟國同仇敵愾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書寫出人類紛爭的宏偉篇章。
耳畔,似乎還能聽到坦克轟鳴,槍炮炸響。
↑撒哈拉沙漠
如今,野駱駝悠閑地在這片荒漠上生兒育女,養育後代。 ↑撒哈拉沙漠
拐彎了。 ↑撒哈拉沙漠
沙漠車轍延向遠方。 ↑撒哈拉沙漠
前面出現了一個大沙丘,我們是頭車,地導坐在我們的車上,他用生硬的漢語指著:駱駝、駱駝!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可不是嗎,真像只 北非 的單峰駱駝。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翻過一道山崗,居高臨下有一處基地。(此照片為團友提供)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這裡就是·電影《 英國 病人》的拍攝外景地,該片改編自僑居 加拿大 多倫多 的著名作家邁克爾·翁達傑的獲獎同名小說。這是一個以戰爭和沙漠為背景的跨越時空的愛情悲劇。影片耗資2700萬美元。 英國 、 美國 、 澳大利亞 、 意大利 、 法國 、 德國 、 突尼斯 以及聯合國的200人參加了影片的攝製工作。影片在穿梭 尼斯 境內的 撒哈拉沙漠 實景拍攝,畫面壯觀、絢麗,堪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媲美。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影片以時空交錯和愛情主題交叉的蒙太奇方式展開對故事的敘述,過去與現在,愛情與戰爭,回憶與現實,錯落有致,條理分明,並不瑣碎。整部影片在過去的世界與現在的時間里來回穿梭,彼此銜接非常自然。現實與回憶有機地融合成一幅絢麗的歷史畫捲,既氣勢磅礴又細膩動人。個人的命運和遭遇放在推至遠景的歷史框架中,淋漓盡致地抒發著人類最內在的情感,噴發出強烈的愛恨交織的情感洪流。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
該片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電影配樂、最佳音樂、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9項大獎 。並獲 英國 演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劇本、最佳電影配樂、最佳攝影、最佳攝影6項大獎和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電影配樂2項大獎。 ↑昂克邁日勒《英國病人、星球大戰》拍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