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靜謐的激情


一個外語專業讓我遠渡法 蘭西 。兩個城市,三年時間,學習、工作、旅居讓我走遍了大半個 歐洲 。從擦鞋到吃飯,64歲的 法國 “媽媽”和他75歲的男朋友,顛覆性地改造了我的三觀。再渡重洋,我來到了美利堅。又一年的學習,在一望無際的玉米田所包圍的小鎮里,我感受到了經濟危機對美帝人民的深刻影響。四年,我分別和 墨西哥 人、猶太人、 凱爾 特人、 馬裡 人、 法國 人、 牙買加 人分別一起同住過半年以上。不同文化、宗教、習俗的碰撞,即便有矛盾,也讓人回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從10年底回家後的七年裡,走過亞太。18年的一次工作調動讓我有幸在之後的幾年裡移居拉美,那片離我們最遙遠的大陸。但這次不再是獨自上路。
在這裡,旅行從不心血來潮,不需要怠工辭職,不總是高端奢華,不刻意節衣縮食,偶爾刺激冒險,偶爾縱情享樂,喜歡歷史建築,也愛人文地理,不靠美女萌娃拉流量,不靠流量換生計,既背娃上天下地(3個月只會喝奶拉屎那種),又攜老攀山涉水(65歲以上進門都免票那種)。有空寫寫游記,既為自己在記憶模糊之前記錄下曾經的點滴,也為家人留住那些一起走過的日子,希望下半場還是那麼精彩。
已經補好的作業:
伊朗 :貝殼裡的珍珠 http://www.mafengwo.cn/i/8642730.html




















雖也偶有幾輛 韓國 和 日本 的旅游大巴經過,但總的來說,除了前來緬懷當年殖民時期輝煌歷史的 法國 游客,游客數量不多。 法國 的政府機構占據了首都主幹道上的顯要位置,所有的路名也用 老撾 語和法語雙語書寫,但在全球化的大潮下,會說法語的年輕人已是寥寥。
總統府旁的玉佛寺曾因供奉 泰國 的國寶玉佛而得名。在玉佛輾轉落入暹羅人手中後,玉佛寺又在戰亂中被毀。直到20世紀30年代在 法國 人的幫助下得以重建。事實上,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古跡,都是在 法國 的幫助下修複和重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