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之國梵蒂岡,宗教、藝術、人文的那些故事
引言2016年9月第一次踏上 歐洲 之旅,第一站選擇了 意大利 ,也許是對熱衷於 歐洲 文化的發源、文藝復興的盛世,或是《 羅馬 假日》的浪漫橋段,從 羅馬 出發,拉開了 歐洲 人文和藝術之旅的序幕。
有關攻略部分:
1\. 聖彼得 大教堂:建議上午去,廣場+大教堂+登頂,人少、排隊快、風景好。大教堂免費,登頂爬樓梯5歐,電梯7歐,建議電梯,電梯後還有330臺階。註意:教堂需脫帽,衣著不可露肩,不可喧嘩。
2\. 梵蒂岡 博物館:官網預約( http://mv.vatican.va ),16歐門票+4歐預約費,VISA搞定,攻略百度。當然不預約排隊也就幾小時而已。博物館建議下午去,人再多也不影響你看作品,建議提前瞭解館內藏品及大師傑作,否則就是走馬觀花。
3\. 聖天使城堡:離 梵蒂岡 很近,建議晚上去,聖天使城堡夜景非常漂亮,城堡內相對普通,不建議參觀。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廣場 ↑西斯廷禮拜堂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聖天使城堡 梵蒂岡見到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時,我們踏上去往國中之國 梵蒂岡 的路上了。
雖然對 梵蒂岡 未有過深瞭解,但在 羅馬 這片土地上,卻未覺這是個國家,沒有國界線,沒有森嚴守衛,沒有進出障礙,這儼然是 羅馬 的一部分,完全顛覆了你對領土的認知,但卻有對宗教對世人的影響有了些新的認知,精神上的世界超越國界、領土甚至輪迴。如此彈丸之地,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也是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廣場有人說: 羅馬 ,其實也是貝爾尼尼(Bernini)的 羅馬 。從 梵蒂岡 開始將會講述一個關於貝爾尼尼的故事。
【 聖彼得 廣場】
聖彼得 廣場位於 聖彼得 教堂前,是 羅馬 最大的廣場,巴 洛克 風格,是貝爾尼尼最大建築作品, 聖彼得 廣場及教堂很多雕塑亦出自貝爾尼尼及他的學生之手。
貝爾尼尼生在文藝復興盛世之後,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對於一般的藝術家來說,這是相當不幸,即使是天才,能在大師的光環下脫穎而出,而這實在太難。貝爾尼尼是幸運的, 羅馬 的藝術落後於文藝復興中心的 佛羅倫薩 , 羅馬 要復興,要大師的誕生,而貝爾尼尼當逢其中。
年輕開始為教會工作,後受教皇烏爾班八世的寵愛,在這一時期, 羅馬 雕塑的印記就是貝爾尼尼。
登頂 聖彼得 大教堂,就可以俯瞰整個廣場,中心對稱的圓拱形建築,恢弘壯麗。廣場周圍有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圓柱,圓柱上面是140個聖人像。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 尖石 碑,是來自公元40年從 埃及 運來的巨大的圓柱。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 大教堂】
世界第一大的圓頂建築,米開朗基羅主導建築設計,內藏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傑作若干。最早的大圓頂建築為 佛羅倫薩 聖母百花大教堂,形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建築的新風尚, 羅馬 教皇的不甘心和野心驅使,長達120年的重建工程,圓頂終於超越了 佛羅倫薩 ,終成世界第一。 ↑聖彼得廣場 大教堂的入口處放置了鎮殿之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哀悼基督》又名《聖殤》,作品的題材取自聖經故事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作品一經展出,立即轟動了整個 羅馬 城,而此時的米開朗基羅只有24歲,這一時期我認為是“天才”的米開朗基羅時期。
這件作品並非是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反而更貼近於巴 洛克 風格,如果沒有署名,更容易讓我聯想到作者是貝爾尼尼。早期天才的米開朗基羅,更在於技藝的表現,風格也更加多變,作品也趨向完美。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沉澱,大量個人思索帶入了作品的生命中,即使那些未完成的雕塑,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作者期望的賦予。也許這就是從天才蛻變成大師的必經之路吧。 ↑哀悼基督雕像 大教堂值得看的作品依然很多: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教堂圓頂,世界第一大的圓頂建築,貝爾尼尼設計的青銅華蓋和鍍金青銅寶座,拉斐爾的壁畫《基督升天》,以及教堂內無所名家的雕塑作品,給人的感覺除了震撼以外,就是奢華了。對於我這樣的無神論者,無宗教信仰的人,實在無法判斷這背後的是與非,但無法迴避的是,皇權社會剝奪的是百姓,而教權社會剝削的是教徒,但無論怎樣,沒有集權的社會制度,也很難有今天可以看到這樣恢弘的歷史遺跡。歷史上的偏執狂們為人類留下了璀璨的財富,我們後世該如何評價他們的功過是非呢?不同的角度亦會有不同的結果。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大教堂外左邊的大門有皇家衛隊守衛,皇家衛隊就是 梵蒂岡 國家的軍隊。衛士們個個高大魁梧,他們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他們都是來自 瑞士 的雇佣兵,而這個歷史已經持續了有五百年的歷史。據說在16世紀初教皇受到了神聖 羅馬 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教皇,100多個 瑞士 衛兵戰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於是決定世世代代雇佣 瑞士 衛兵保衛教堂。
追述 瑞士 雇佣兵的歷史也非常有趣。 瑞士 雇佣兵在中世紀以驍勇善戰、持久頑強著稱,原因是為了保護家園不受侵略, 成功 的擊敗過 羅馬 帝國與 法國 這些強大鄰國,在大國林立的 歐洲 大陸,夾縫中的 瑞士 也 成功 的生存下來,並且他們“永久中立”的價值觀逐漸被 歐洲 各國所認可和尊重。
↑聖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 博物館】
梵蒂岡 博物館總面積達5.5萬平方米,占 梵蒂岡 國土的八分之一,博物館前身是教皇宮廷,主要用於收集和保存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博物館就像本藝術編年史,保存著從古 希腊 、古 羅馬 、古 埃及 、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到現代藝術的收藏珍寶。其中西斯廷教堂和拉斐爾畫室是 梵蒂岡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由於博物館藏品實在太過於豐富,真的細細品味,想必幾天也走不出去的。藝術對個人而言,我認為依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關於他人的品味或世俗的界定,我選擇去看那些我崇拜與欣賞的、震撼與感動的、啟迪與思索的作品。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拉奧孔》阿格桑德 羅斯
作者阿格桑德 羅斯 等,創作於約公元前一世紀,古 希腊 雕塑作品。
它講述的事情是《特洛伊木馬》的故事,拉奧孔為阻止木馬進入特洛伊,拉奧孔將長矛向木馬擲去,此舉激怒了天神,天神派出海蛇勒死了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
這件雕塑作品就是海蛇纏繞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即將斃命的絕望瞬間。即使你不瞭解其中故事,雕塑也能給你極大的震撼,一種悲傷由心而生。從拉奧孔的神態中感受到那種精神上的絕望和無奈,肉體中的悲哀與痛苦。
讓我驚訝的是這是件公元前的雕塑作品,即將是當時米開朗基羅見過,亦是贊嘆“不可思議”,即使以16世紀文藝復興的標準來看,它仍不輸於任何大師的傑作。對標下 中國 的歷史維度,應該是秦始皇統一 中國 ,那時期我們也有震驚世界的群體雕塑“兵馬俑”。
我想這也許是東方與西方,從一開始的藝術的意識形態就大為不同,統治階級的藝術態度也完全不同,西方藝術越來越走向開放,不僅僅有宗教,更有人文精神、個人情感、色彩表達,而我們卻離世界的軸心越來越遠。 ↑梵蒂岡博物館 《 雅典 學派》拉斐爾
《 雅典 學院》是一副極具浪漫色彩的壁畫,它崇拜 希腊 精神,渴望在繪畫中將不同時代、地域、學派的大家匯聚於此,他們在自由地討論,情緒熱烈,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精華。這種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的美好嚮往,就是拉斐爾的宿願。
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拉斐爾的自畫像(右二)也出現在壁畫中,可見此時只有26歲的拉斐爾是多麼渴望未來能夠比肩於蘇格拉底、亞裡斯多德這樣的偉人。
我覺得這幅畫非常能夠代表拉斐爾的藝術風格,一個年輕天才的自我修煉,張揚而又恃才傲物,極強的進取心與好勝心,渴望成為這個時代的偉人。可惜拉斐爾37歲英年早逝,如果他還能有20年,我們今天真的無法想象,歲月與經歷在天才身上會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果。 ↑梵蒂岡博物館 《創世》《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梵蒂岡 的西斯廷禮拜堂,基本上被米開朗基羅承包了,這裡的壯觀程度,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而在教會地位並不高的西斯廷教皇,卻因米開朗基羅而名垂不朽。
《創世》米開朗基羅畫了整整4年,完成了1080平米的棚頂壁畫,你要知道棚頂壁畫需要仰頭90度,顏料隨時會滴到眼睛里,即使沒有滴落,眼睛畫久了也會流淚,20米高空四年作業,而這樣的傑作,只是米開朗基羅一個人的戰鬥。33歲年輕的米開朗基羅接受這份工作,到37歲完工,已累得像個老者。天才已經蛻變,從此被譽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而這隻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巔峰而已。
24年之後,在同樣的地方,米開朗基羅創作了《最後的審批》,此時已年逾六十。過程與結果不用說我們都能想象。
西斯廷禮拜堂可以代表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風格,用“完美”來形容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再貼切不過,而正是這種完美的表現,他走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巔峰,大多時的時光留給了“世人”而不是自己。
世人皆愛最初的完美的《哀悼基督》,而我對最後一件並非細膩的《哀悼基督》更情有獨鐘,也許把自己化身於雕塑之中,已經無需多言。 ↑西斯廷禮拜堂 《 聖傑羅姆 》達 芬奇
這件作品是達 芬奇 的一件未完成的作品,雖未完成,但構圖與底稿已十分完整,尤其是人物部分,你能深深感受那種滄桑與磨難。據說達 芬奇 未完成的作品反而對後世藝術創作影響更大,因為能夠從其未完成作品中看出技術和方法,得而習之。
“未完成”我覺得更適合代表達 芬奇 的藝術風格,達 芬奇 是天才中的全才,後世評價為博學家,對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數學、生理、物理、天文等學科都有深入的研究,有大約6000頁的手稿被保留下來,其中不乏飛行器、坦克、直升機等研究。
正是這樣的博才,興趣和熱愛是內心驅使的動力,達 芬奇 與米開朗基羅剛好相反,他把時間大多留給了自己,而非“世人”,所以一旦興趣使然,很有可能就忘卻了“完成”。這樣的大師一生所完成的繪畫只有10幾幅,幾乎每幅都是曠世傑作。達 芬奇 像謎一樣的存在,豈是天才和大師能夠形容得了,而世間真能為自己內心而傲物者又有幾何?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 博物館其他經典藏品:
《思考者》羅丹;
《基督升天》拉斐爾;
《下十字架》 卡拉 瓦喬;
《 威尼斯 總督》提香;
↑梵蒂岡博物館 走到 梵蒂岡 博物館的終點,就會路過最著名的“螺旋樓梯”,樓梯的視覺令人炫目,無數的游客在這裡拍照,不同的角度都有奇趣的風景。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聖天使城堡【聖天使城堡】
夜幕即將降臨, 梵蒂岡 周邊的美景已初露姿色,那就是聖天使城堡的夜景。
聖天使堡建立於公元2世紀, 羅馬 皇帝哈德良設計並指揮建造,來作為他自己以及其繼承者的安息之地。現在的聖天使堡則是一座國家博物館,城堡內部的藏品與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還是有很大差距,但天使城堡的魅力不在於內部,而是在於它的外景,聖天使城堡與天使橋融為夜幕最美的風景線。
聖天使橋被譽為“台伯河上最美麗的橋梁”,橋上有形態各異的12尊天使的雕像,每個天使手上都拿著一樣耶穌受刑的刑具,這十二尊天使都出自貝爾尼尼之手,這座橋也是一件巴 洛克 風格的傑作。 ↑聖天使城堡 ↑聖天使城堡 ↑聖天使城堡 隨想一天的旅程進入尾聲,不再行動,不再思考,只是靜靜的坐在台伯河邊的餐廳,吃著 意大利 美食,聽著街頭藝術家的手風琴演奏,看著街頭行走的路人們,或匆匆,或嬉鬧,或攜手漫步,一個異國友人善意的微笑,你已不知身在何處。
當旅行的時候,靈魂反而跟不上自己的腳步,無拘無束,飄蕩在自我的空間里,不再受肉體與精神的束縛。旅行的每一天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我想到那些新生兒,每天睡醒之後,都是興高采烈的迎接著他們新的一天。
也許這才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吧,或者說我們本該如此。
\--------
樓主的 意大利 之旅,要寫的東西有點多,樓主喜歡記錄每個去到城市,所以會逐一寫過,此篇為第一篇,下一篇 羅馬 ,未完待續......
樓主的 意大利 之旅: 梵蒂岡 \- 羅馬 \- 比薩 \- 五漁村 \- 佛羅倫薩 \- 威尼斯 \- 米蘭
有關攻略部分:
1\. 聖彼得 大教堂:建議上午去,廣場+大教堂+登頂,人少、排隊快、風景好。大教堂免費,登頂爬樓梯5歐,電梯7歐,建議電梯,電梯後還有330臺階。註意:教堂需脫帽,衣著不可露肩,不可喧嘩。
2\. 梵蒂岡 博物館:官網預約( http://mv.vatican.va ),16歐門票+4歐預約費,VISA搞定,攻略百度。當然不預約排隊也就幾小時而已。博物館建議下午去,人再多也不影響你看作品,建議提前瞭解館內藏品及大師傑作,否則就是走馬觀花。
3\. 聖天使城堡:離 梵蒂岡 很近,建議晚上去,聖天使城堡夜景非常漂亮,城堡內相對普通,不建議參觀。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廣場 ↑西斯廷禮拜堂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聖天使城堡 梵蒂岡見到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時,我們踏上去往國中之國 梵蒂岡 的路上了。
雖然對 梵蒂岡 未有過深瞭解,但在 羅馬 這片土地上,卻未覺這是個國家,沒有國界線,沒有森嚴守衛,沒有進出障礙,這儼然是 羅馬 的一部分,完全顛覆了你對領土的認知,但卻有對宗教對世人的影響有了些新的認知,精神上的世界超越國界、領土甚至輪迴。如此彈丸之地,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也是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廣場有人說: 羅馬 ,其實也是貝爾尼尼(Bernini)的 羅馬 。從 梵蒂岡 開始將會講述一個關於貝爾尼尼的故事。
【 聖彼得 廣場】
聖彼得 廣場位於 聖彼得 教堂前,是 羅馬 最大的廣場,巴 洛克 風格,是貝爾尼尼最大建築作品, 聖彼得 廣場及教堂很多雕塑亦出自貝爾尼尼及他的學生之手。
貝爾尼尼生在文藝復興盛世之後,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對於一般的藝術家來說,這是相當不幸,即使是天才,能在大師的光環下脫穎而出,而這實在太難。貝爾尼尼是幸運的, 羅馬 的藝術落後於文藝復興中心的 佛羅倫薩 , 羅馬 要復興,要大師的誕生,而貝爾尼尼當逢其中。
年輕開始為教會工作,後受教皇烏爾班八世的寵愛,在這一時期, 羅馬 雕塑的印記就是貝爾尼尼。
登頂 聖彼得 大教堂,就可以俯瞰整個廣場,中心對稱的圓拱形建築,恢弘壯麗。廣場周圍有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圓柱,圓柱上面是140個聖人像。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 尖石 碑,是來自公元40年從 埃及 運來的巨大的圓柱。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 大教堂】
世界第一大的圓頂建築,米開朗基羅主導建築設計,內藏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傑作若干。最早的大圓頂建築為 佛羅倫薩 聖母百花大教堂,形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建築的新風尚, 羅馬 教皇的不甘心和野心驅使,長達120年的重建工程,圓頂終於超越了 佛羅倫薩 ,終成世界第一。 ↑聖彼得廣場 大教堂的入口處放置了鎮殿之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哀悼基督》又名《聖殤》,作品的題材取自聖經故事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作品一經展出,立即轟動了整個 羅馬 城,而此時的米開朗基羅只有24歲,這一時期我認為是“天才”的米開朗基羅時期。
這件作品並非是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反而更貼近於巴 洛克 風格,如果沒有署名,更容易讓我聯想到作者是貝爾尼尼。早期天才的米開朗基羅,更在於技藝的表現,風格也更加多變,作品也趨向完美。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沉澱,大量個人思索帶入了作品的生命中,即使那些未完成的雕塑,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作者期望的賦予。也許這就是從天才蛻變成大師的必經之路吧。 ↑哀悼基督雕像 大教堂值得看的作品依然很多: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教堂圓頂,世界第一大的圓頂建築,貝爾尼尼設計的青銅華蓋和鍍金青銅寶座,拉斐爾的壁畫《基督升天》,以及教堂內無所名家的雕塑作品,給人的感覺除了震撼以外,就是奢華了。對於我這樣的無神論者,無宗教信仰的人,實在無法判斷這背後的是與非,但無法迴避的是,皇權社會剝奪的是百姓,而教權社會剝削的是教徒,但無論怎樣,沒有集權的社會制度,也很難有今天可以看到這樣恢弘的歷史遺跡。歷史上的偏執狂們為人類留下了璀璨的財富,我們後世該如何評價他們的功過是非呢?不同的角度亦會有不同的結果。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大教堂外左邊的大門有皇家衛隊守衛,皇家衛隊就是 梵蒂岡 國家的軍隊。衛士們個個高大魁梧,他們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他們都是來自 瑞士 的雇佣兵,而這個歷史已經持續了有五百年的歷史。據說在16世紀初教皇受到了神聖 羅馬 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教皇,100多個 瑞士 衛兵戰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於是決定世世代代雇佣 瑞士 衛兵保衛教堂。
追述 瑞士 雇佣兵的歷史也非常有趣。 瑞士 雇佣兵在中世紀以驍勇善戰、持久頑強著稱,原因是為了保護家園不受侵略, 成功 的擊敗過 羅馬 帝國與 法國 這些強大鄰國,在大國林立的 歐洲 大陸,夾縫中的 瑞士 也 成功 的生存下來,並且他們“永久中立”的價值觀逐漸被 歐洲 各國所認可和尊重。
↑聖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 博物館】
梵蒂岡 博物館總面積達5.5萬平方米,占 梵蒂岡 國土的八分之一,博物館前身是教皇宮廷,主要用於收集和保存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博物館就像本藝術編年史,保存著從古 希腊 、古 羅馬 、古 埃及 、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到現代藝術的收藏珍寶。其中西斯廷教堂和拉斐爾畫室是 梵蒂岡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由於博物館藏品實在太過於豐富,真的細細品味,想必幾天也走不出去的。藝術對個人而言,我認為依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關於他人的品味或世俗的界定,我選擇去看那些我崇拜與欣賞的、震撼與感動的、啟迪與思索的作品。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拉奧孔》阿格桑德 羅斯
作者阿格桑德 羅斯 等,創作於約公元前一世紀,古 希腊 雕塑作品。
它講述的事情是《特洛伊木馬》的故事,拉奧孔為阻止木馬進入特洛伊,拉奧孔將長矛向木馬擲去,此舉激怒了天神,天神派出海蛇勒死了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
這件雕塑作品就是海蛇纏繞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即將斃命的絕望瞬間。即使你不瞭解其中故事,雕塑也能給你極大的震撼,一種悲傷由心而生。從拉奧孔的神態中感受到那種精神上的絕望和無奈,肉體中的悲哀與痛苦。
讓我驚訝的是這是件公元前的雕塑作品,即將是當時米開朗基羅見過,亦是贊嘆“不可思議”,即使以16世紀文藝復興的標準來看,它仍不輸於任何大師的傑作。對標下 中國 的歷史維度,應該是秦始皇統一 中國 ,那時期我們也有震驚世界的群體雕塑“兵馬俑”。
我想這也許是東方與西方,從一開始的藝術的意識形態就大為不同,統治階級的藝術態度也完全不同,西方藝術越來越走向開放,不僅僅有宗教,更有人文精神、個人情感、色彩表達,而我們卻離世界的軸心越來越遠。 ↑梵蒂岡博物館 《 雅典 學派》拉斐爾
《 雅典 學院》是一副極具浪漫色彩的壁畫,它崇拜 希腊 精神,渴望在繪畫中將不同時代、地域、學派的大家匯聚於此,他們在自由地討論,情緒熱烈,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精華。這種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的美好嚮往,就是拉斐爾的宿願。
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拉斐爾的自畫像(右二)也出現在壁畫中,可見此時只有26歲的拉斐爾是多麼渴望未來能夠比肩於蘇格拉底、亞裡斯多德這樣的偉人。
我覺得這幅畫非常能夠代表拉斐爾的藝術風格,一個年輕天才的自我修煉,張揚而又恃才傲物,極強的進取心與好勝心,渴望成為這個時代的偉人。可惜拉斐爾37歲英年早逝,如果他還能有20年,我們今天真的無法想象,歲月與經歷在天才身上會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果。 ↑梵蒂岡博物館 《創世》《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梵蒂岡 的西斯廷禮拜堂,基本上被米開朗基羅承包了,這裡的壯觀程度,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而在教會地位並不高的西斯廷教皇,卻因米開朗基羅而名垂不朽。
《創世》米開朗基羅畫了整整4年,完成了1080平米的棚頂壁畫,你要知道棚頂壁畫需要仰頭90度,顏料隨時會滴到眼睛里,即使沒有滴落,眼睛畫久了也會流淚,20米高空四年作業,而這樣的傑作,只是米開朗基羅一個人的戰鬥。33歲年輕的米開朗基羅接受這份工作,到37歲完工,已累得像個老者。天才已經蛻變,從此被譽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而這隻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巔峰而已。
24年之後,在同樣的地方,米開朗基羅創作了《最後的審批》,此時已年逾六十。過程與結果不用說我們都能想象。
西斯廷禮拜堂可以代表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風格,用“完美”來形容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再貼切不過,而正是這種完美的表現,他走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巔峰,大多時的時光留給了“世人”而不是自己。
世人皆愛最初的完美的《哀悼基督》,而我對最後一件並非細膩的《哀悼基督》更情有獨鐘,也許把自己化身於雕塑之中,已經無需多言。 ↑西斯廷禮拜堂 《 聖傑羅姆 》達 芬奇
這件作品是達 芬奇 的一件未完成的作品,雖未完成,但構圖與底稿已十分完整,尤其是人物部分,你能深深感受那種滄桑與磨難。據說達 芬奇 未完成的作品反而對後世藝術創作影響更大,因為能夠從其未完成作品中看出技術和方法,得而習之。
“未完成”我覺得更適合代表達 芬奇 的藝術風格,達 芬奇 是天才中的全才,後世評價為博學家,對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數學、生理、物理、天文等學科都有深入的研究,有大約6000頁的手稿被保留下來,其中不乏飛行器、坦克、直升機等研究。
正是這樣的博才,興趣和熱愛是內心驅使的動力,達 芬奇 與米開朗基羅剛好相反,他把時間大多留給了自己,而非“世人”,所以一旦興趣使然,很有可能就忘卻了“完成”。這樣的大師一生所完成的繪畫只有10幾幅,幾乎每幅都是曠世傑作。達 芬奇 像謎一樣的存在,豈是天才和大師能夠形容得了,而世間真能為自己內心而傲物者又有幾何?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 博物館其他經典藏品:
《思考者》羅丹;
《基督升天》拉斐爾;
《下十字架》 卡拉 瓦喬;
《 威尼斯 總督》提香;
↑梵蒂岡博物館 走到 梵蒂岡 博物館的終點,就會路過最著名的“螺旋樓梯”,樓梯的視覺令人炫目,無數的游客在這裡拍照,不同的角度都有奇趣的風景。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聖天使城堡【聖天使城堡】
夜幕即將降臨, 梵蒂岡 周邊的美景已初露姿色,那就是聖天使城堡的夜景。
聖天使堡建立於公元2世紀, 羅馬 皇帝哈德良設計並指揮建造,來作為他自己以及其繼承者的安息之地。現在的聖天使堡則是一座國家博物館,城堡內部的藏品與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還是有很大差距,但天使城堡的魅力不在於內部,而是在於它的外景,聖天使城堡與天使橋融為夜幕最美的風景線。
聖天使橋被譽為“台伯河上最美麗的橋梁”,橋上有形態各異的12尊天使的雕像,每個天使手上都拿著一樣耶穌受刑的刑具,這十二尊天使都出自貝爾尼尼之手,這座橋也是一件巴 洛克 風格的傑作。 ↑聖天使城堡 ↑聖天使城堡 ↑聖天使城堡 隨想一天的旅程進入尾聲,不再行動,不再思考,只是靜靜的坐在台伯河邊的餐廳,吃著 意大利 美食,聽著街頭藝術家的手風琴演奏,看著街頭行走的路人們,或匆匆,或嬉鬧,或攜手漫步,一個異國友人善意的微笑,你已不知身在何處。
當旅行的時候,靈魂反而跟不上自己的腳步,無拘無束,飄蕩在自我的空間里,不再受肉體與精神的束縛。旅行的每一天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我想到那些新生兒,每天睡醒之後,都是興高采烈的迎接著他們新的一天。
也許這才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吧,或者說我們本該如此。
\--------
樓主的 意大利 之旅,要寫的東西有點多,樓主喜歡記錄每個去到城市,所以會逐一寫過,此篇為第一篇,下一篇 羅馬 ,未完待續......
樓主的 意大利 之旅: 梵蒂岡 \- 羅馬 \- 比薩 \- 五漁村 \- 佛羅倫薩 \- 威尼斯 \- 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