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不僅僅有水
威尼斯 ,這座建設在潟湖上的 水城 ,肇發於公元453年,“ 威尼斯 共和 國”曾經自成一統達千年,數不盡的風流倜儻發生在這裡,從未中斷。
威尼斯 ,有莎士比亞的背書,也有馬克吐溫的描述。作為文藝復興的精華之地,“藝術與貿易高於信仰”的理念使這座城市有神、更有人。這座城市有“ 歐洲 最美麗的客廳”-聖馬可廣場,也有“貢多拉”小舟不舍晝夜地將人們送往僻靜的水巷,找到自己的香艷。
沒人爭論 威尼斯 是王還是後,但她有“亞德里亞海女王”的頭銜。中文有“柔情似水”的意境,我們想看看她的水一般的香艷和風流。 第一節 電影《卡薩諾瓦》-威尼斯情聖關於 威尼斯 的文字汗牛充棟,城市的美色張貼在文明世界的角角落落。想近距離瞭解 威尼斯 ,不如看看《卡薩諾瓦》這部電影。
卡薩諾瓦是 威尼斯 人,度娘說:“賈 科莫 •卡薩諾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1725年4月2日-1798年6月4日),極富傳奇色彩的 意大利 冒險家、作家、“追尋女色的風流才子”。18世紀享譽 歐洲 的大情聖。生於 意大利 威尼斯 ,卒於波希米亞的達克斯(現 捷克 杜克卓夫)。”
維基百科說:“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 2 April 1725 – 4 June 1798) was an Italian adventurer and author from the Republic of Venice. His autobiography, Histoire de ma vie (Story of My Life),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authentic sources of the customs and norms of European social life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He has become so famous for his often complicated and elaborate affairs with women that his name is now synonymous with "womanizer"(他的名字就是好色之徒的同義詞).
He associated with European royalty, popes, and cardinals, along with luminaries such as Voltaire, Goethe, and Mozart. He spent his last years in Bohemia as a librarian in Count Waldstein's household, where he also wrote the story of his life.
這部電影說的是他的風流。電影在 威尼斯 實景拍攝,幾乎所有的 威尼斯 著名景點、小橋流水的風貌,貢多拉穿梭在各種風月無限的情景之間。我無意在此劇透,但這部電影值得你看兩遍,去 威尼斯 之前和離開 威尼斯 之後。認識 威尼斯 ,認識 威尼斯 人,一個大寫的Venetian!
此外,推薦卡薩諾瓦的自傳《我的一生》。他把自己描述成可以不吃飯但一定要戀愛的 意大利 男人,他的人生盛宴的大菜就是性。他願意盡一切肉體能力換來短暫的快樂。從高雅的公爵夫人到禁欲的修女,從娼妓到未及花季,他情趣之廣泛、之另類、口味之重,總能超出普通人的想象。例如,在書里他對自己初夜的描述,花言巧語和一對姊妹共處一室,併在天亮之前得到了她們的處女之身;他白天和伏爾泰坐而論道,晚上和三個名門閨秀共度良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6c527801012db8.html )
威尼斯 的香艷,此為一斑。
第二節 威尼斯,藝術與貿易高於信仰的城邦意大利 是文藝復興之地,文藝復興的中心在 佛羅倫薩 ,而 威尼斯 則以大寫的人字參與了文藝復興。
中學老師告訴我們,文藝復興的精彩是:以人、而不是以神看待世界。在這一點上, 威尼斯 更加將宗教卸下神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平常做買賣、看戲,周日去教堂做禮拜,日子過的“又紅又專”。
從洪荒之地到文藝之都, 威尼斯 有著千年不易。
離題的鋪墊-從野蠻到文明歐洲 的中世紀(Medieval Ages,5世紀-15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用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宗教好像一種邪教,那是一個“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不僅黑暗、無知,更加野蠻。有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勇敢的心》,說的是中世紀的故事,其中最為鞭撻的是抗爭封建領主享有女性的初夜權。初夜權的占有並不僅僅存在於中世紀的 歐洲 ,但這的確是社會黑暗與野蠻的標誌。
中世紀還有另外一件事,就是“十字軍東征”(1096-1291)。這是一場血腥的宗教戰爭,一共十次,歷時近200年,可以看作是 羅馬 天主教皇准許的宗教擴張與掠奪。 學院美術館藏品,“ 耶路撒冷 城破日”(Francesco Hayez, Destruction of Temple of Jerusalem, 1867)
有意思的是,在十字軍東征的戰爭中, 歐洲 人從東方阿拉伯人手裡取得失傳已久的古 希腊 古 羅馬 先賢的著作,這些書後來成為文藝復興的思想來源。所謂復興,就是回歸古 希腊 和古 羅馬 時代, 歐洲 於是重拾先賢們理性的思考和實證的經驗,給曾高度繁榮的西方古典文化續上香火。例如歐幾裡得、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這些先賢的著作和文藝思潮,對中世紀霸道的天主教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形象地腦補一下,拿到“羊皮書”的 歐洲 土鱉們可能會驚呼:“我靠,俺們的祖先真是牛啊,政教合一把文化摧殘成這樣,咱們得復興起來”。
從中世紀的“愚弄與迷信”走向復興時期的“信仰與真理”的過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的過程漫長複雜,期間教會的勢力還在,人們的老腦筋還在,於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既然不能明著反教會,咱們就宣稱是復 興文 藝吧。 (學院美術館藏品,墮落、地獄、人間、天堂)
長話短說, 佛羅倫薩 、 米蘭 和 威尼斯 是文藝復興發祥地,科學與藝術是文藝復興的兩大主題,藝術中的繪畫,最形象地展示了從神到人的精彩。雖然依舊敬拜神、贊美神、表現神,但擬人化,神更像人了。
(學院美術館藏品)
輪到 威尼斯 加入文藝復興,這裡的 威尼斯 畫派獨樹一幟,場面、技術、顏色、格局、構圖、敘事方式都發自人間,耶穌、門徒、信眾,無論長幼,都大膽地寬衣解帶,袒胸露臀,色彩鮮艷和敘事方式是 威尼斯 畫派標誌性特征,許多作品是 威尼斯 的標誌和 意大利 的名片。
(學院美術館藏品) 威尼斯共和國-文藝的搖籃養育 威尼斯 畫派的是 威尼斯 共和 國,一個存在了一千年的美麗而強悍的城邦國家(687-1797)。大航海之前, 威尼斯 曾在西方世界稱雄海上五百年。這個從上百個小島上升起的小小的城邦國家,曾經將三千艘貨船從那片美麗的潟胡駛出,與全世界進行貿易。 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許多城邦國家不同, 威尼斯 實行的是民主制度,總督不是世襲的。在宗教方面, 威尼斯 也是獨樹一幟的,信奉天主教卻不受 羅馬 教皇約束。 威尼斯 主教由 威尼斯 參議院提名後,由執政官通知教皇,教皇可以否決,但不能自推候選人。
(學院美術館藏品,貝利尼,“聖馬可廣場上的隊列”)
繁榮的貿易,民主的制度,很容易成為人文主義的溫床和藝術家的搖籃。在 威尼斯 ,融匯了 佛羅倫薩 畫派、拜占庭藝術和 北歐 弗蘭德斯畫派風格的色彩明朗、風格絢爛、歡快激情的 威尼斯 畫派誕生了。 第三節 再訪威尼斯-看各類美術館我們也曾經到訪,浮光掠影地飄過這裡。再訪 威尼斯 ,沒有理由不去看看 威尼斯 畫派的大作,沒有理由不去著名的“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打卡。心中秉持著“不懂看了就可以裝懂了”的信念,安排了兩天的時間,去了四家博物館:
\- 聖方濟會榮耀聖母大教堂,看提香
\- 聖馬可大會堂,看丁托列托
\-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看 威尼斯 畫派(詳細網絡資料請點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798190100rg05.html )
\- 威尼斯 古根海姆美術館,看現代藝術
美術館,是這次 威尼斯 之行的頭彩,請耐心觀看。 提香的“聖母升天圖”在 威尼斯 的聖方濟會榮耀聖母大教堂(Basilica dei Frari),祭壇之上,是提香的“聖母升天圖”(The Assumption)被譽為“ 威尼斯 文藝復興最偉大的氣勢恢宏的宗教壁畫”,據說和米開朗基羅有一比。 作為繪畫和歷史知識不足的 中國 游客怎麼看懂這幅畫,的確是個問題。套用“解構”的方法,回答:畫家是誰?作品講述了什麼故事?有什麼繪畫技術特點?作品的歷史地位?
歸納網絡資料,畫家提香名聲顯赫。他畫著迷人自信的金髮女神卻享有著國王一般地位,他是傳奇畫家提香。
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1488/1490–1576),是 意大利 文藝復興後期 威尼斯 畫派的代表畫家。10歲開始的學畫,發現和開發了他繪畫的天才。和他同時代的名家很多,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其中畫家瓦薩利曾評價說:在 意大利 ,沒有人能和提香的繪畫天才相比,無論是拉斐爾或是達 芬奇 都趕不上他。(網絡照片)
在聖方濟會榮耀聖母大教堂,提香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完成了“聖母升天圖”(1516-1518),在這裡,提香一共畫了20年,教堂內遍佈他的作品。死後,提香又葬在這裡,離他的“聖母升天圖”不遠。
這是個為畫生死的文藝復興大家。
拆開看畫的故事-上天堂“聖母升天圖”(assumption of Mary)的故事背景很簡單,主題就是死後上天堂。聖經上沒說過聖母升入天堂, 羅馬 教廷倒是有個解釋:“無原罪的天主之母,卒世童貞 瑪利亞 ,在完成她在塵世的旅程之後,靈魂肉身一起被提升進入天國的光榮里”。這是一個所有基督徒追求的境界,在世界末日,靈魂和肉體都得到救贖,去天堂見上帝。據說這是最高水平的救贖。
“聖母升天圖”要講的就是這個信理,還是有點難度。畢竟世俗對“罪sin”無法理解,對“救贖redemption”毫不在意,在人們的追求中,靈魂的安詳遠比不上肉體的歡愉,一句“你不信上帝you don’t believe in God”應該是天譴前的嚴肅提示,但只能招來世俗的恥笑。斗膽瞎問一句: 中國 講“跳出三界外、不再五行中”,聖母升天的信理應該在哪裡呢?
故事中,有上帝、聖母和信眾等三類人神,上帝在上、聖母居中,信眾自下向上仰望。這種構圖據說很生動,和 羅馬 教廷習慣的“莊嚴肅穆”有別,但不失莊嚴,算是創新。
畫的構圖-三分天下位於畫面最頂端的上帝通過鷹一般下沖的形象將升天的運動合併留存在畫面中。上帝與小天使美妙的弧度構成一個圓,而圖中的聖母頭部正好位於圓心。 畫幅中央的聖母衣袂飄飄,身軀矯健,在活潑的小天使的簇擁下扶搖直上,仿佛為一種激情所驅使,張開雙臂接受來自天國的擁抱。 畫的下部,人間的聖徒們仰首觀看聖母升天的奇跡,似乎有一股向上的力量要引領他們去追隨升天的聖母。上帝與聖徒的兩股力量使整個畫面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和理想的和諧。 看畫的話不懂西洋古典油畫和歷史,只能走馬觀花看熱鬧,上心的人會慕名看大家名作。至於畫外的理解,見仁見智。
不是信徒難以理解聖母升天式的救贖(Redemption),這是信徒的終極信仰追求,當世界末日來臨,最後的審判降臨,肉體與靈魂的救贖是何等的要命。世間主持信徒臨終禱告的牧師見多了生死,面對提香這幅畫,應該熱淚盈眶吧。
這裡的問題是:我們大伙紅塵萬丈之中,個個罪孽深重(sin,not criminal),好像克 林頓 在一次早餐會上說的:“我們都是罪人”(we are all sinners.),這如何救贖呢?阿門!(網絡資料連接: http://www.woaihuahua.com/baike/youhua/renwu/2971.html ) 提香是王即使是慕名崇拜提香也沒錯。他拒絕成為宮廷畫師,國王可以成為他家宴的座上賓,國王能為他撿起掉在地上的畫筆。只有這樣的 威尼斯 、這樣的提香,才能畫出那些充滿著絢麗色彩、異端風格、“離經叛道”的作品,才能扛起 威尼斯 畫派的大旗。他的神作《烏比諾的維納斯》中,維納斯光溜溜無一絲牽掛,活脫脫一個美麗的尤物。
提香才是 威尼斯 共和 國真正的“國王”。他年近九旬歲死於瘟疫(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稱提香天年86/88歲),據說他的葬禮莊嚴、規模空前,可比國葬。
僅僅從構圖的角度將,提香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靈感,“聖母升天圖”的構圖就是一例。儘管我們是看熱鬧的游客,對於如此名氣的大家名作,我們按照解說,駐足細細看來看去,起碼看到聖母的頭的確在圓心位置。這種精妙的構圖,對喜歡攝影的人啟發尤佳。 聖洛克大會堂-丁托列托500歲聖洛 克大會堂內的壁畫,幾乎全是丁托列托所畫。這是一座慈善和宗教聖地,原因是 威尼斯 共和 國曆史通過這裡延續至今。
聖洛 克大會堂建於1478年, 聖洛 克是瘟疫併入的主保聖人,在瘟疫流行的年代,患者來此祈求痊愈並捐贈或奉獻,後來成為富有的兄弟會所在地,並受到教皇的冊封。再後來,拿破侖占領 威尼斯 後,他頒佈法令終結了 威尼斯 共和 國,但對這座大會堂法外開恩,其建築和教堂等不動產得以保存,並將大量藝術品彙集於此。直到今天,仍有富有的三百多名兄弟會成員仍然堅守著古老的慈善使命,呵護著會堂內非凡的藝術遺產。 “ 聖洛 克大會堂”講究的正門
威尼斯 有許多“公會組織”,成員是在俗教徒,都是各行各業有錢的中產居民,不是貴族,但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貴族可以加入公會組織,但只能“打工”。藝術、信仰、工匠、民族等6大公會在 威尼斯 共和 國時代,在宗教信仰和慈善援助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中Battuti公會最為富有,承擔著主導作用,成立了“ 聖洛 克大會堂”。宗教組織神秘,好像電影《教父》第二集有所涉及,誰知道今天有多少“宗教公會”,又都在幹些什麼呢?
在不少西方電影里,可以看到自我鞭撻行為場景,這就是Battuti公會倡導的公開懺悔的方式,宗教觸及靈魂,公開的自我鞭撻則同時震撼了靈魂和肉體。這也許就是宗教救贖的世俗體現吧。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16世紀 意大利 威尼斯 畫派著名畫家。今年是他冥壽500歲的年份。看了不少資料,都說他是提香的學生,雖然他和提香相處的一般。他的畫場面大,有點磅礴的意思。他想集提香和米開朗基羅之大成,是個受到提香“嫉妒”的 威尼斯 畫派大家。
丁托列托是“土著” 威尼斯 人,畢生在 威尼斯 畫畫。一生中,在 聖洛 克大會堂(Chiesa San Rocco)畫了20年,我們覺得這裡應該稱作“丁托列托大會堂”才對。這裡沒有虧待丁先生,正在修複他兩幅技術高超的畫作,準備他冥壽500歲的紀念活動。
丁托列托,和提香一樣,“離經叛道”地將聖經的故事背景搬到人間的閨房和野外,保養優雅、皮膚細膩的貴族女性常常被他“剝光”,用來展示他驚人的畫技。畫技此外,他的畫常有宏大寬廣的場面佈置。在大場面的畫作中,丁托列托將不同時間、不同角色的人們呈現在同一空間里,賦予各種姿態、服飾和表情,讓你覺得一張照片拍攝了一臺大戲的全部。
聖洛 克大會堂是供奉瘟疫庇護神的廟堂,20年的時間,讓丁托列托在這裡留下了史詩般的作品。 聖洛克大會堂-史詩般的連環畫二樓大廳的《舊約全書》連環畫,從1575到1587,畫了十幾年。神的憐憫中,天使呼嘯而下,為瘟疫之中的 威尼斯 人送來麵包。 亞當和夏娃“連環畫”中有赤裸的亞當和夏娃,豐腴美麗的夏娃和渾身肌肉的亞當在叢林中赤身裸體,不偷嘗禁果還能幹什麼?!寬衣解帶,表達了對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欲主義極度厭惡。 耶穌受難以基督受刑為題材的畫很多,這幅場面最大。畫面中央,是剛立起的基督受刑的十字架,人們都註視著他。 瑪利亞 和使徒們撲倒在十字架下,另外兩個強盜正在做釘死基督耶穌的準備。所有的人都以十字架為軸心,運動著,而且都極生動有力。畫面上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光,而人物就在這層光的明暗裡浮現出來,極像一場大戲中的劇情高潮一幕。 耶穌割禮第一次看到耶穌割包皮的畫,是在 墨西哥 的塔斯克城,沒想到在 聖洛 克大會堂,丁托列托也有此作。依舊是場面大、人物多、戲劇性強。 無論是提香還是丁托列托,我們都是第一次遇到,從沒認真關註過。但是,當我們慕名前來,身臨畫前畫下,的確有一種被震撼偷襲的感覺。 威尼斯學院美術館這裡有 威尼斯 的魅力和千年的繁華,這裡的展品是 意大利 的名片,也是人類文明的記錄。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是 威尼斯 畫派的大本營,其14-18世紀的藝術成就呈現在這裡。這家美術館能有今天的收藏和規模,有拿破侖的作為。1807年拿破侖占領 威尼斯 ,終結了 威尼斯 共和 國,他占領 威尼斯 的政令之一就是將 威尼斯 畫派的大作集中於此,並沒有悉數帶回 法國 。 丁托列托 “上帝造動物“(Creation of Animals)
這裡是不可錯過 威尼斯 景點,來 威尼斯 只看 水城 ,的確是一個重大疏忽。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傳說中的名畫,瞭解到這些名畫訴說了 威尼斯 共和 國的歷史,當然還有畫家想表達的 威尼斯 獨有的情色,這裡不缺乏“豐乳肥臀”,看熱鬧的白丁或俗人也有眼福。
我們到達學院美術館時,一幅香艷的男女相親圖高懸大門之上,少女豐腴的乳房和年輕士兵愛慕的眼神“挑逗”著南來北往的游客。
化劍為犁的女巫弗朗西斯科•海耶茲的“里納爾多和阿米達”(Francesco Hayez,Rinaldo and Armida,1814) 這幅畫真是情色無邊,男士兵里納爾多的向上仰視眼球,充滿了無限的愛慕,一副“愛美人不愛 江山 ”的樣子。美女漂亮、肉感,從頭到腳的誘惑難以抵禦。這幅畫講述了下麵的故事:
阿米達(Armida)是一個巫女,穆斯林派她前去瓦解十字軍。她曾把一些十字軍戰士變成野獸。後來穆斯林首領讓她殺死十字軍中最驍勇善戰的騎士里納爾多。
但是,阿米達與里納爾多(Rinaldo)一見鐘情,她沒有殺死里納爾多,用魔法建造了一個愛情花園,她與里納爾多在這個花園裡過著幸福生活。受到巫術蠱惑的里納爾多完全忘記了自己的騎士職責。
里納爾多麾下的兩個十字軍騎士發現了他們(見全幅畫的右上角)。這兩個騎士給了里納爾多一個鑽石鏡子,里納爾多可以從鏡子里看到自己全副武裝的形象而回憶起自己的職責。里納爾多沉醉在阿米達的愛情里無法自拔。他的兩個屬下要求里納爾多履行十字軍騎士的職責。
里納爾多幡然醒悟,拿起武器。離開阿米達,重上沙場。阿米達感到非常悲憤,她組織了一支穆斯林軍隊多次攻打十字軍,但是多次戰敗,阿米達憤而準備自殺,里納爾多及時趕到並阻止她自殺,最終勸說阿米達皈依了基督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05e7430101fsqx.html )
作為一個俗人,我的感慨是:令人疼愛的女人,不僅能夠讓男人墮入愛河、行魚水之歡,也能讓騎士解甲歸田,化劍為犁。 老人與音樂回家之後,再也沒有找到這幅畫的作者和說明。這幅畫讓我駐足了更長的時間,畫的意思簡單明瞭,就是一個陶醉在自己琴聲中的老人,一幅夫復何求的神態。
這篇游記發給了旅居 加拿大 的同學,他用google找到了這幅名為“荷馬”Homer的作品,畫家是Mattia Preti,他是一位巴 洛克 藝術畫家,曾在 威尼斯 獃過兩年,他更多時間在 羅馬 生活。用同學的話說,做到“沒有遺珠之憾”。
剩下的問題是:這個荷馬是古 希腊 寫《荷馬史詩》的作者嗎?按照文藝復興的精神、畫中的老人是盲人猜測,應該是。但是,查閱關於荷馬的網站,長相還是有挺大的差異。再說,荷馬拉小提琴嗎?兩個網站如下,感興趣的自己查吧。
http://www.umich.edu/ ~homeros/many_faces_of_homer%201.htm (荷馬)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ttia_Preti (畫家) “無名”雕塑這三尊雕塑的說明沒有細看,但是發現了這個角度中的兩尊塑像,非常挑逗,微笑的裸體青年側臉看著目不斜視的淑女頭部塑像。不知道 威尼斯 人怎麼想的,如此布展,還是應有創意的。 下圖這尊塑像表現兩個年輕人的角鬥、肌肉和力量。角鬥中的人體,無論是肌肉狀態、人體部位的比例、人物的姿勢和表情、糾纏的裸體表現出的性感,還是雕塑引發的內心悸動,都是上乘。雖然不是名家之作,但只要離開 意大利 ,這尊雕塑一定被奉為上乘。 意大利 學院美術館沒有白丁!
威尼斯 ,有莎士比亞的背書,也有馬克吐溫的描述。作為文藝復興的精華之地,“藝術與貿易高於信仰”的理念使這座城市有神、更有人。這座城市有“ 歐洲 最美麗的客廳”-聖馬可廣場,也有“貢多拉”小舟不舍晝夜地將人們送往僻靜的水巷,找到自己的香艷。
沒人爭論 威尼斯 是王還是後,但她有“亞德里亞海女王”的頭銜。中文有“柔情似水”的意境,我們想看看她的水一般的香艷和風流。 第一節 電影《卡薩諾瓦》-威尼斯情聖關於 威尼斯 的文字汗牛充棟,城市的美色張貼在文明世界的角角落落。想近距離瞭解 威尼斯 ,不如看看《卡薩諾瓦》這部電影。
卡薩諾瓦是 威尼斯 人,度娘說:“賈 科莫 •卡薩諾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1725年4月2日-1798年6月4日),極富傳奇色彩的 意大利 冒險家、作家、“追尋女色的風流才子”。18世紀享譽 歐洲 的大情聖。生於 意大利 威尼斯 ,卒於波希米亞的達克斯(現 捷克 杜克卓夫)。”
維基百科說:“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 2 April 1725 – 4 June 1798) was an Italian adventurer and author from the Republic of Venice. His autobiography, Histoire de ma vie (Story of My Life),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authentic sources of the customs and norms of European social life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He has become so famous for his often complicated and elaborate affairs with women that his name is now synonymous with "womanizer"(他的名字就是好色之徒的同義詞).
He associated with European royalty, popes, and cardinals, along with luminaries such as Voltaire, Goethe, and Mozart. He spent his last years in Bohemia as a librarian in Count Waldstein's household, where he also wrote the story of his life.
這部電影說的是他的風流。電影在 威尼斯 實景拍攝,幾乎所有的 威尼斯 著名景點、小橋流水的風貌,貢多拉穿梭在各種風月無限的情景之間。我無意在此劇透,但這部電影值得你看兩遍,去 威尼斯 之前和離開 威尼斯 之後。認識 威尼斯 ,認識 威尼斯 人,一個大寫的Venetian!
此外,推薦卡薩諾瓦的自傳《我的一生》。他把自己描述成可以不吃飯但一定要戀愛的 意大利 男人,他的人生盛宴的大菜就是性。他願意盡一切肉體能力換來短暫的快樂。從高雅的公爵夫人到禁欲的修女,從娼妓到未及花季,他情趣之廣泛、之另類、口味之重,總能超出普通人的想象。例如,在書里他對自己初夜的描述,花言巧語和一對姊妹共處一室,併在天亮之前得到了她們的處女之身;他白天和伏爾泰坐而論道,晚上和三個名門閨秀共度良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6c527801012db8.html )
威尼斯 的香艷,此為一斑。
第二節 威尼斯,藝術與貿易高於信仰的城邦意大利 是文藝復興之地,文藝復興的中心在 佛羅倫薩 ,而 威尼斯 則以大寫的人字參與了文藝復興。
中學老師告訴我們,文藝復興的精彩是:以人、而不是以神看待世界。在這一點上, 威尼斯 更加將宗教卸下神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平常做買賣、看戲,周日去教堂做禮拜,日子過的“又紅又專”。
從洪荒之地到文藝之都, 威尼斯 有著千年不易。
離題的鋪墊-從野蠻到文明歐洲 的中世紀(Medieval Ages,5世紀-15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用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宗教好像一種邪教,那是一個“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不僅黑暗、無知,更加野蠻。有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勇敢的心》,說的是中世紀的故事,其中最為鞭撻的是抗爭封建領主享有女性的初夜權。初夜權的占有並不僅僅存在於中世紀的 歐洲 ,但這的確是社會黑暗與野蠻的標誌。
中世紀還有另外一件事,就是“十字軍東征”(1096-1291)。這是一場血腥的宗教戰爭,一共十次,歷時近200年,可以看作是 羅馬 天主教皇准許的宗教擴張與掠奪。 學院美術館藏品,“ 耶路撒冷 城破日”(Francesco Hayez, Destruction of Temple of Jerusalem, 1867)
有意思的是,在十字軍東征的戰爭中, 歐洲 人從東方阿拉伯人手裡取得失傳已久的古 希腊 古 羅馬 先賢的著作,這些書後來成為文藝復興的思想來源。所謂復興,就是回歸古 希腊 和古 羅馬 時代, 歐洲 於是重拾先賢們理性的思考和實證的經驗,給曾高度繁榮的西方古典文化續上香火。例如歐幾裡得、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這些先賢的著作和文藝思潮,對中世紀霸道的天主教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形象地腦補一下,拿到“羊皮書”的 歐洲 土鱉們可能會驚呼:“我靠,俺們的祖先真是牛啊,政教合一把文化摧殘成這樣,咱們得復興起來”。
從中世紀的“愚弄與迷信”走向復興時期的“信仰與真理”的過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的過程漫長複雜,期間教會的勢力還在,人們的老腦筋還在,於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既然不能明著反教會,咱們就宣稱是復 興文 藝吧。 (學院美術館藏品,墮落、地獄、人間、天堂)
長話短說, 佛羅倫薩 、 米蘭 和 威尼斯 是文藝復興發祥地,科學與藝術是文藝復興的兩大主題,藝術中的繪畫,最形象地展示了從神到人的精彩。雖然依舊敬拜神、贊美神、表現神,但擬人化,神更像人了。
(學院美術館藏品)
輪到 威尼斯 加入文藝復興,這裡的 威尼斯 畫派獨樹一幟,場面、技術、顏色、格局、構圖、敘事方式都發自人間,耶穌、門徒、信眾,無論長幼,都大膽地寬衣解帶,袒胸露臀,色彩鮮艷和敘事方式是 威尼斯 畫派標誌性特征,許多作品是 威尼斯 的標誌和 意大利 的名片。
(學院美術館藏品) 威尼斯共和國-文藝的搖籃養育 威尼斯 畫派的是 威尼斯 共和 國,一個存在了一千年的美麗而強悍的城邦國家(687-1797)。大航海之前, 威尼斯 曾在西方世界稱雄海上五百年。這個從上百個小島上升起的小小的城邦國家,曾經將三千艘貨船從那片美麗的潟胡駛出,與全世界進行貿易。 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許多城邦國家不同, 威尼斯 實行的是民主制度,總督不是世襲的。在宗教方面, 威尼斯 也是獨樹一幟的,信奉天主教卻不受 羅馬 教皇約束。 威尼斯 主教由 威尼斯 參議院提名後,由執政官通知教皇,教皇可以否決,但不能自推候選人。
(學院美術館藏品,貝利尼,“聖馬可廣場上的隊列”)
繁榮的貿易,民主的制度,很容易成為人文主義的溫床和藝術家的搖籃。在 威尼斯 ,融匯了 佛羅倫薩 畫派、拜占庭藝術和 北歐 弗蘭德斯畫派風格的色彩明朗、風格絢爛、歡快激情的 威尼斯 畫派誕生了。 第三節 再訪威尼斯-看各類美術館我們也曾經到訪,浮光掠影地飄過這裡。再訪 威尼斯 ,沒有理由不去看看 威尼斯 畫派的大作,沒有理由不去著名的“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打卡。心中秉持著“不懂看了就可以裝懂了”的信念,安排了兩天的時間,去了四家博物館:
\- 聖方濟會榮耀聖母大教堂,看提香
\- 聖馬可大會堂,看丁托列托
\-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看 威尼斯 畫派(詳細網絡資料請點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798190100rg05.html )
\- 威尼斯 古根海姆美術館,看現代藝術
美術館,是這次 威尼斯 之行的頭彩,請耐心觀看。 提香的“聖母升天圖”在 威尼斯 的聖方濟會榮耀聖母大教堂(Basilica dei Frari),祭壇之上,是提香的“聖母升天圖”(The Assumption)被譽為“ 威尼斯 文藝復興最偉大的氣勢恢宏的宗教壁畫”,據說和米開朗基羅有一比。 作為繪畫和歷史知識不足的 中國 游客怎麼看懂這幅畫,的確是個問題。套用“解構”的方法,回答:畫家是誰?作品講述了什麼故事?有什麼繪畫技術特點?作品的歷史地位?
歸納網絡資料,畫家提香名聲顯赫。他畫著迷人自信的金髮女神卻享有著國王一般地位,他是傳奇畫家提香。
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1488/1490–1576),是 意大利 文藝復興後期 威尼斯 畫派的代表畫家。10歲開始的學畫,發現和開發了他繪畫的天才。和他同時代的名家很多,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其中畫家瓦薩利曾評價說:在 意大利 ,沒有人能和提香的繪畫天才相比,無論是拉斐爾或是達 芬奇 都趕不上他。(網絡照片)
在聖方濟會榮耀聖母大教堂,提香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完成了“聖母升天圖”(1516-1518),在這裡,提香一共畫了20年,教堂內遍佈他的作品。死後,提香又葬在這裡,離他的“聖母升天圖”不遠。
這是個為畫生死的文藝復興大家。
拆開看畫的故事-上天堂“聖母升天圖”(assumption of Mary)的故事背景很簡單,主題就是死後上天堂。聖經上沒說過聖母升入天堂, 羅馬 教廷倒是有個解釋:“無原罪的天主之母,卒世童貞 瑪利亞 ,在完成她在塵世的旅程之後,靈魂肉身一起被提升進入天國的光榮里”。這是一個所有基督徒追求的境界,在世界末日,靈魂和肉體都得到救贖,去天堂見上帝。據說這是最高水平的救贖。
“聖母升天圖”要講的就是這個信理,還是有點難度。畢竟世俗對“罪sin”無法理解,對“救贖redemption”毫不在意,在人們的追求中,靈魂的安詳遠比不上肉體的歡愉,一句“你不信上帝you don’t believe in God”應該是天譴前的嚴肅提示,但只能招來世俗的恥笑。斗膽瞎問一句: 中國 講“跳出三界外、不再五行中”,聖母升天的信理應該在哪裡呢?
故事中,有上帝、聖母和信眾等三類人神,上帝在上、聖母居中,信眾自下向上仰望。這種構圖據說很生動,和 羅馬 教廷習慣的“莊嚴肅穆”有別,但不失莊嚴,算是創新。
畫的構圖-三分天下位於畫面最頂端的上帝通過鷹一般下沖的形象將升天的運動合併留存在畫面中。上帝與小天使美妙的弧度構成一個圓,而圖中的聖母頭部正好位於圓心。 畫幅中央的聖母衣袂飄飄,身軀矯健,在活潑的小天使的簇擁下扶搖直上,仿佛為一種激情所驅使,張開雙臂接受來自天國的擁抱。 畫的下部,人間的聖徒們仰首觀看聖母升天的奇跡,似乎有一股向上的力量要引領他們去追隨升天的聖母。上帝與聖徒的兩股力量使整個畫面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和理想的和諧。 看畫的話不懂西洋古典油畫和歷史,只能走馬觀花看熱鬧,上心的人會慕名看大家名作。至於畫外的理解,見仁見智。
不是信徒難以理解聖母升天式的救贖(Redemption),這是信徒的終極信仰追求,當世界末日來臨,最後的審判降臨,肉體與靈魂的救贖是何等的要命。世間主持信徒臨終禱告的牧師見多了生死,面對提香這幅畫,應該熱淚盈眶吧。
這裡的問題是:我們大伙紅塵萬丈之中,個個罪孽深重(sin,not criminal),好像克 林頓 在一次早餐會上說的:“我們都是罪人”(we are all sinners.),這如何救贖呢?阿門!(網絡資料連接: http://www.woaihuahua.com/baike/youhua/renwu/2971.html ) 提香是王即使是慕名崇拜提香也沒錯。他拒絕成為宮廷畫師,國王可以成為他家宴的座上賓,國王能為他撿起掉在地上的畫筆。只有這樣的 威尼斯 、這樣的提香,才能畫出那些充滿著絢麗色彩、異端風格、“離經叛道”的作品,才能扛起 威尼斯 畫派的大旗。他的神作《烏比諾的維納斯》中,維納斯光溜溜無一絲牽掛,活脫脫一個美麗的尤物。
提香才是 威尼斯 共和 國真正的“國王”。他年近九旬歲死於瘟疫(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稱提香天年86/88歲),據說他的葬禮莊嚴、規模空前,可比國葬。
僅僅從構圖的角度將,提香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靈感,“聖母升天圖”的構圖就是一例。儘管我們是看熱鬧的游客,對於如此名氣的大家名作,我們按照解說,駐足細細看來看去,起碼看到聖母的頭的確在圓心位置。這種精妙的構圖,對喜歡攝影的人啟發尤佳。 聖洛克大會堂-丁托列托500歲聖洛 克大會堂內的壁畫,幾乎全是丁托列托所畫。這是一座慈善和宗教聖地,原因是 威尼斯 共和 國曆史通過這裡延續至今。
聖洛 克大會堂建於1478年, 聖洛 克是瘟疫併入的主保聖人,在瘟疫流行的年代,患者來此祈求痊愈並捐贈或奉獻,後來成為富有的兄弟會所在地,並受到教皇的冊封。再後來,拿破侖占領 威尼斯 後,他頒佈法令終結了 威尼斯 共和 國,但對這座大會堂法外開恩,其建築和教堂等不動產得以保存,並將大量藝術品彙集於此。直到今天,仍有富有的三百多名兄弟會成員仍然堅守著古老的慈善使命,呵護著會堂內非凡的藝術遺產。 “ 聖洛 克大會堂”講究的正門
威尼斯 有許多“公會組織”,成員是在俗教徒,都是各行各業有錢的中產居民,不是貴族,但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貴族可以加入公會組織,但只能“打工”。藝術、信仰、工匠、民族等6大公會在 威尼斯 共和 國時代,在宗教信仰和慈善援助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中Battuti公會最為富有,承擔著主導作用,成立了“ 聖洛 克大會堂”。宗教組織神秘,好像電影《教父》第二集有所涉及,誰知道今天有多少“宗教公會”,又都在幹些什麼呢?
在不少西方電影里,可以看到自我鞭撻行為場景,這就是Battuti公會倡導的公開懺悔的方式,宗教觸及靈魂,公開的自我鞭撻則同時震撼了靈魂和肉體。這也許就是宗教救贖的世俗體現吧。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16世紀 意大利 威尼斯 畫派著名畫家。今年是他冥壽500歲的年份。看了不少資料,都說他是提香的學生,雖然他和提香相處的一般。他的畫場面大,有點磅礴的意思。他想集提香和米開朗基羅之大成,是個受到提香“嫉妒”的 威尼斯 畫派大家。
丁托列托是“土著” 威尼斯 人,畢生在 威尼斯 畫畫。一生中,在 聖洛 克大會堂(Chiesa San Rocco)畫了20年,我們覺得這裡應該稱作“丁托列托大會堂”才對。這裡沒有虧待丁先生,正在修複他兩幅技術高超的畫作,準備他冥壽500歲的紀念活動。
丁托列托,和提香一樣,“離經叛道”地將聖經的故事背景搬到人間的閨房和野外,保養優雅、皮膚細膩的貴族女性常常被他“剝光”,用來展示他驚人的畫技。畫技此外,他的畫常有宏大寬廣的場面佈置。在大場面的畫作中,丁托列托將不同時間、不同角色的人們呈現在同一空間里,賦予各種姿態、服飾和表情,讓你覺得一張照片拍攝了一臺大戲的全部。
聖洛 克大會堂是供奉瘟疫庇護神的廟堂,20年的時間,讓丁托列托在這裡留下了史詩般的作品。 聖洛克大會堂-史詩般的連環畫二樓大廳的《舊約全書》連環畫,從1575到1587,畫了十幾年。神的憐憫中,天使呼嘯而下,為瘟疫之中的 威尼斯 人送來麵包。 亞當和夏娃“連環畫”中有赤裸的亞當和夏娃,豐腴美麗的夏娃和渾身肌肉的亞當在叢林中赤身裸體,不偷嘗禁果還能幹什麼?!寬衣解帶,表達了對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欲主義極度厭惡。 耶穌受難以基督受刑為題材的畫很多,這幅場面最大。畫面中央,是剛立起的基督受刑的十字架,人們都註視著他。 瑪利亞 和使徒們撲倒在十字架下,另外兩個強盜正在做釘死基督耶穌的準備。所有的人都以十字架為軸心,運動著,而且都極生動有力。畫面上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光,而人物就在這層光的明暗裡浮現出來,極像一場大戲中的劇情高潮一幕。 耶穌割禮第一次看到耶穌割包皮的畫,是在 墨西哥 的塔斯克城,沒想到在 聖洛 克大會堂,丁托列托也有此作。依舊是場面大、人物多、戲劇性強。 無論是提香還是丁托列托,我們都是第一次遇到,從沒認真關註過。但是,當我們慕名前來,身臨畫前畫下,的確有一種被震撼偷襲的感覺。 威尼斯學院美術館這裡有 威尼斯 的魅力和千年的繁華,這裡的展品是 意大利 的名片,也是人類文明的記錄。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是 威尼斯 畫派的大本營,其14-18世紀的藝術成就呈現在這裡。這家美術館能有今天的收藏和規模,有拿破侖的作為。1807年拿破侖占領 威尼斯 ,終結了 威尼斯 共和 國,他占領 威尼斯 的政令之一就是將 威尼斯 畫派的大作集中於此,並沒有悉數帶回 法國 。 丁托列托 “上帝造動物“(Creation of Animals)
這裡是不可錯過 威尼斯 景點,來 威尼斯 只看 水城 ,的確是一個重大疏忽。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傳說中的名畫,瞭解到這些名畫訴說了 威尼斯 共和 國的歷史,當然還有畫家想表達的 威尼斯 獨有的情色,這裡不缺乏“豐乳肥臀”,看熱鬧的白丁或俗人也有眼福。
我們到達學院美術館時,一幅香艷的男女相親圖高懸大門之上,少女豐腴的乳房和年輕士兵愛慕的眼神“挑逗”著南來北往的游客。
化劍為犁的女巫弗朗西斯科•海耶茲的“里納爾多和阿米達”(Francesco Hayez,Rinaldo and Armida,1814) 這幅畫真是情色無邊,男士兵里納爾多的向上仰視眼球,充滿了無限的愛慕,一副“愛美人不愛 江山 ”的樣子。美女漂亮、肉感,從頭到腳的誘惑難以抵禦。這幅畫講述了下麵的故事:
阿米達(Armida)是一個巫女,穆斯林派她前去瓦解十字軍。她曾把一些十字軍戰士變成野獸。後來穆斯林首領讓她殺死十字軍中最驍勇善戰的騎士里納爾多。
但是,阿米達與里納爾多(Rinaldo)一見鐘情,她沒有殺死里納爾多,用魔法建造了一個愛情花園,她與里納爾多在這個花園裡過著幸福生活。受到巫術蠱惑的里納爾多完全忘記了自己的騎士職責。
里納爾多麾下的兩個十字軍騎士發現了他們(見全幅畫的右上角)。這兩個騎士給了里納爾多一個鑽石鏡子,里納爾多可以從鏡子里看到自己全副武裝的形象而回憶起自己的職責。里納爾多沉醉在阿米達的愛情里無法自拔。他的兩個屬下要求里納爾多履行十字軍騎士的職責。
里納爾多幡然醒悟,拿起武器。離開阿米達,重上沙場。阿米達感到非常悲憤,她組織了一支穆斯林軍隊多次攻打十字軍,但是多次戰敗,阿米達憤而準備自殺,里納爾多及時趕到並阻止她自殺,最終勸說阿米達皈依了基督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05e7430101fsqx.html )
作為一個俗人,我的感慨是:令人疼愛的女人,不僅能夠讓男人墮入愛河、行魚水之歡,也能讓騎士解甲歸田,化劍為犁。 老人與音樂回家之後,再也沒有找到這幅畫的作者和說明。這幅畫讓我駐足了更長的時間,畫的意思簡單明瞭,就是一個陶醉在自己琴聲中的老人,一幅夫復何求的神態。
這篇游記發給了旅居 加拿大 的同學,他用google找到了這幅名為“荷馬”Homer的作品,畫家是Mattia Preti,他是一位巴 洛克 藝術畫家,曾在 威尼斯 獃過兩年,他更多時間在 羅馬 生活。用同學的話說,做到“沒有遺珠之憾”。
剩下的問題是:這個荷馬是古 希腊 寫《荷馬史詩》的作者嗎?按照文藝復興的精神、畫中的老人是盲人猜測,應該是。但是,查閱關於荷馬的網站,長相還是有挺大的差異。再說,荷馬拉小提琴嗎?兩個網站如下,感興趣的自己查吧。
http://www.umich.edu/ ~homeros/many_faces_of_homer%201.htm (荷馬)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ttia_Preti (畫家) “無名”雕塑這三尊雕塑的說明沒有細看,但是發現了這個角度中的兩尊塑像,非常挑逗,微笑的裸體青年側臉看著目不斜視的淑女頭部塑像。不知道 威尼斯 人怎麼想的,如此布展,還是應有創意的。 下圖這尊塑像表現兩個年輕人的角鬥、肌肉和力量。角鬥中的人體,無論是肌肉狀態、人體部位的比例、人物的姿勢和表情、糾纏的裸體表現出的性感,還是雕塑引發的內心悸動,都是上乘。雖然不是名家之作,但只要離開 意大利 ,這尊雕塑一定被奉為上乘。 意大利 學院美術館沒有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