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茅盾
↑烏鎮 中國 現代作家的文章中,我能通篇背誦的大概只有《白楊禮贊》。“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上初中時,從同學家中借到一本華師大內部使用的 中國 現代文學史參考教材,裡面有《春蠶》,印象中這便是我最早讀到的茅盾作品。小說真正吸引我的並非作者對階級鬥爭的逼真摹繪,而是作品貫穿始終的濃郁的鄉土氣息。從那時起,茅盾便成為我最願意親近的作家之一。
暮春三月,草長鶯飛,有幸參加武鋼文藝 江南 筆會,編輯部安排我們作者一行十餘人游覽 江南 水鄉六大古鎮之一的 烏鎮 。坐在從 南潯 往 烏鎮 的汽車上,我與同伴們一樣充滿期待,不同的是這期待是衝著茅盾而去的,一代文豪在這裡誕生,度過了童年、少年時代。
那天,有慵懶的陽光和慵懶的風,手裡拿著長旱煙管的“老通寶”們慵懶在木屋內外。我和同伴們一道跨過逢源雙橋,轉過財神灣,徜徉在東柵 老街 的石板街上。一路行來,我沒向任何人打聽茅盾故居還有多遠,逐漸加快的心跳告訴我,我已經觸摸到了文學巨匠的脈搏。
觀前街的盡頭橫著興華路,不知不覺東柵 老街 已經走到底了。我正詫異間,猛一抬頭看見“立志書院”的匾額,大門兩旁刻著一副大字對聯:“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我知道這便是茅盾的母校。西鄰的茅盾故居據稱是用《子夜》的稿酬所建,式樣仿 日本 住宅,在 烏鎮 大量的明清建築中顯得頗為另類。
在我至今三十餘年的讀書生涯中,《子夜》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閱讀經歷。那是 上高 中時從一位師長手中借到的,而且只答應給我一晚上時間,那夜我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讀完了這部30多萬字的小說。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本書的封面是淺藍色的,裝飾著一簇淡雅的水仙花。隨著年齡的增長,比起《子夜》這本“為了寫而去經驗人生的”小說,我更喜歡讀那些“作者經驗了人生而寫的”作品,喜歡其中的小河石橋和“赤膊船”。我以為在都市的烏煙瘴氣中生活得愈久,就愈能深刻地理解茅盾在《子夜》出版的1933年寫下的那句話,“人到了鄉下便象壓緊的彈簧驟然放鬆了似的。”
走出茅盾故居的紅漆木門,我一眼便望見了那間頗有名氣的“林家鋪子”,雖說林老闆逃走後再沒回來,這裡的生意卻依然紅火,賣的是 烏鎮 的特產三白酒、姑嫂餅和藍花布。正是在《林家鋪子》中,茅盾“第一回描寫到鄉村小鎮的人生”。
我繼續著親近茅盾的旅程,修真觀、古戲臺、翰林第、匯源當鋪,興之所致我們又乘上茅盾筆下多次寫到的“赤膊船”,在欸乃的櫓聲中穿過一幢又一幢木屋一座又一座石橋。
茅盾最終遠離了農村,我想這是他以後不再寫出偉大作品的原因所在。然而遠離農村的茅盾始終不能抹掉自己身上的泥土氣息,在他晚年的許多照片中,蓄著花白鬍子穿著中式布衣的茅盾,比他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更像一位質朴的農民,如果幫他找一頂氈帽,活脫脫一個“老通寶”在朝我們微笑。
茅盾說自己是生長在農村,在都市裡長大,愛的是鄉村的濃郁的“泥土氣息”。我和同伴們或生長在都市,或在都市裡長大,鄉村的濃郁的“泥土氣息”對於我們簡直是一種奢侈。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更多地親近茅盾,親近茅盾們筆下的鄉村。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島 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上初中時,從同學家中借到一本華師大內部使用的 中國 現代文學史參考教材,裡面有《春蠶》,印象中這便是我最早讀到的茅盾作品。小說真正吸引我的並非作者對階級鬥爭的逼真摹繪,而是作品貫穿始終的濃郁的鄉土氣息。從那時起,茅盾便成為我最願意親近的作家之一。
暮春三月,草長鶯飛,有幸參加武鋼文藝 江南 筆會,編輯部安排我們作者一行十餘人游覽 江南 水鄉六大古鎮之一的 烏鎮 。坐在從 南潯 往 烏鎮 的汽車上,我與同伴們一樣充滿期待,不同的是這期待是衝著茅盾而去的,一代文豪在這裡誕生,度過了童年、少年時代。
那天,有慵懶的陽光和慵懶的風,手裡拿著長旱煙管的“老通寶”們慵懶在木屋內外。我和同伴們一道跨過逢源雙橋,轉過財神灣,徜徉在東柵 老街 的石板街上。一路行來,我沒向任何人打聽茅盾故居還有多遠,逐漸加快的心跳告訴我,我已經觸摸到了文學巨匠的脈搏。
觀前街的盡頭橫著興華路,不知不覺東柵 老街 已經走到底了。我正詫異間,猛一抬頭看見“立志書院”的匾額,大門兩旁刻著一副大字對聯:“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我知道這便是茅盾的母校。西鄰的茅盾故居據稱是用《子夜》的稿酬所建,式樣仿 日本 住宅,在 烏鎮 大量的明清建築中顯得頗為另類。
在我至今三十餘年的讀書生涯中,《子夜》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閱讀經歷。那是 上高 中時從一位師長手中借到的,而且只答應給我一晚上時間,那夜我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讀完了這部30多萬字的小說。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本書的封面是淺藍色的,裝飾著一簇淡雅的水仙花。隨著年齡的增長,比起《子夜》這本“為了寫而去經驗人生的”小說,我更喜歡讀那些“作者經驗了人生而寫的”作品,喜歡其中的小河石橋和“赤膊船”。我以為在都市的烏煙瘴氣中生活得愈久,就愈能深刻地理解茅盾在《子夜》出版的1933年寫下的那句話,“人到了鄉下便象壓緊的彈簧驟然放鬆了似的。”
走出茅盾故居的紅漆木門,我一眼便望見了那間頗有名氣的“林家鋪子”,雖說林老闆逃走後再沒回來,這裡的生意卻依然紅火,賣的是 烏鎮 的特產三白酒、姑嫂餅和藍花布。正是在《林家鋪子》中,茅盾“第一回描寫到鄉村小鎮的人生”。
我繼續著親近茅盾的旅程,修真觀、古戲臺、翰林第、匯源當鋪,興之所致我們又乘上茅盾筆下多次寫到的“赤膊船”,在欸乃的櫓聲中穿過一幢又一幢木屋一座又一座石橋。
茅盾最終遠離了農村,我想這是他以後不再寫出偉大作品的原因所在。然而遠離農村的茅盾始終不能抹掉自己身上的泥土氣息,在他晚年的許多照片中,蓄著花白鬍子穿著中式布衣的茅盾,比他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更像一位質朴的農民,如果幫他找一頂氈帽,活脫脫一個“老通寶”在朝我們微笑。
茅盾說自己是生長在農村,在都市裡長大,愛的是鄉村的濃郁的“泥土氣息”。我和同伴們或生長在都市,或在都市裡長大,鄉村的濃郁的“泥土氣息”對於我們簡直是一種奢侈。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更多地親近茅盾,親近茅盾們筆下的鄉村。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島 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