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廈門·鼓浪嶼

¥:6元
好感度:















擁有8家附屬醫院,設有6個學部以及28個學院(含76個系)和14個研究院,有3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有專任教師2718人,在校學生近4000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6390人,博士研究生3229人。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 廈門 大學。 廈門 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曾任 中國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成長於鄭 成功 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 中國 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 臺灣 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1919年8月,陳嘉庚在 上海 聘任全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餘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籌備員。
1919年10月召開私立 廈門 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擬訂《 廈門 大學組織大綱》,會議推舉鄧萃英為 廈門 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1921年4月6日, 廈門 大學借集美學校舉行開校式,初創時為私立,設有師範(包括文、理科)、商學兩部。
1921年7月4日,林文慶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繼任 廈門 大學校長, 在林文慶校長掌校期間,陸續增設工學、新聞、法學、醫葯等科系,初步建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到民國19年(1930年)擴充為文、理、法、商、教育5個學院、21個系。
民國25年合併為文、理、商3個學院、9個系。學生由開始時的136人發展到300多人。

1937年07月01日,經陳嘉庚函請, 南京 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 廈門 大學改為國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博士任 廈門 大學校長。
1937年9月4日,由於日軍侵犯 廈門 ,學校遷 鼓浪嶼 ;11月間,學校定出遷汀計劃;
12月24日,開始遷移;於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達。5月間, 廈門 大學校舍被被日寇炸毀。在閩西 長汀 期間,師生剋服重重困難,堅持教學,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到抗日戰爭勝利時, 廈門 大學設置文、理、法、商4個學院、15個系,學生從3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
1945年9月1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為國立 廈門 大學校長。
1946年6月1日, 廈門 大學校本部開始遷回 廈門 , 長汀 各界在體育場舉行歡送大會,贈送大匾額一塊,上刻“南方之強”四個大字。遷回 廈門 以後,陸續增設海洋系、國際貿易系和法律系的司法組,學生增至1600多人。
1949年1月31日,前校長薩本棟在 美國 逝世,按其遺囑將骨灰安葬在 廈門 大學校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