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英倫(五):劍橋, 那揮不走的雲彩
從 約克 坐火車返回 倫敦 ,又是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先打個的去下榻的酒店放下行李,然後去海德公園轉轉,再逛逛有名的哈 羅茲 百貨。 倫敦 國王十字火車站附近的潘帕克斯酒店。 倫敦 切爾西區的一個教堂。從出 租車 上拍的。 網上查了一下,推薦這家在哈洛茲百貨5樓上的中餐廳,其實這是一家綜合性的餐廳,裡面除了港式中餐外,還有日式壽司和炒麵等。好像也賣 漢堡 。來用餐的人好像基本都是來逛百貨公司的客人,一壺茶按人頭算,餐點也基本上是 溫哥華 的3倍 ! 吃過午餐,我們在哈洛茲百貨逛了逛,正逢周日,商場內人山人海,我們也沒看到什麼特別想買的東西。外面天氣晴好,所以決定乾脆去海德公園走走。 倫敦 海德公園是 倫敦 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公園,位於 白金漢 宮的西側,僅一牆相隔,占地250多公頃,西接肯辛頓公園(Kensington Park),東連綠色公園(Green Park),形成寸土寸金的 倫敦 城裡一片奢侈的綠地。
公園歷史上曾經是 英國 國王的鹿場,後來又成為賽車和賽馬的場所。於16世紀後期首次向民眾開放。公園裡還有著名的皇家驛道,道路兩旁巨木參天,整條大道就像是一條綠色的“隧道”。公園中有森林、湖泊,河流、草原,綠野千頃,靜溫悠閑。
海德公園因為不設門崗,不收門票,所以是市民們周末休閑的好地方。我們到的那天,正好是周日,很多當地人攜家帶口在湖邊曬太陽和喂鳥。意外看到好多穆斯林聚集,才意識到這些年, 英國 和歐盟是真的接納了很多 中東 難民。出於害怕無意中冒犯伊斯蘭禁忌,我們一張照片都沒敢在湖邊拍,就匆匆離開了。 我們從離哈 羅茲 百貨最近的一個門進入海德公園,看到這條小溪,和在溪邊站立玩耍的小松鼠 - 自作多情覺得它好像是在歡迎我們 公園裡的秋天色彩。。。。。 在海德公園逛了2個多小時,覺得作為城市公園,它雖然比 溫哥華 的 斯坦利 公園大很多,但景色卻遜色許多。所以也沒太拍照。走出公園,看到 倫敦 市中心一如既往的堵車,有點開始想家的感覺了。。。。。 夜色降落,我們在酒店附近一個叫大三元的中餐館吃晚餐。服務員看我們是游客,把我們帶到一個氛圍很好的桌子坐下,拿來了所有的酒單和菜單。可因為我們都不餓,所以只要了餛飩湯和青菜。那個點菜的服務員,臉拉得好長 ! 結賬的時候,一副好不耐煩。。。。。故事還沒完,第二天,當我們游完 劍橋 回來,再來這裡慶祝我們圓滿結束此行,叫了葡萄酒,海鮮等各式餐點後,餐廳領班又是一臉疑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是乾什麼 。更有趣的是,這天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兩次都刷不過我的信用卡,那一副吃完付不起錢的表情就明明白白寫在臉上。我忍住沒笑,換了一張卡,讓他順利刷卡,並 大方 付了不少小費,才見他表情鬆緩了下來。我看著他的表情變化,覺得一種莫名其妙的想笑。。。。。。 走出中餐廳,我們在街上拍夜景。看到哈 羅茲 百貨燈火輝煌,不知道是不是什麼節慶。直到有個打扮得古靈精怪的小姑娘湊上來說trick or treat, 才恍然 大悟 原來那天是 英國 的Holloween. 只不過 英國 的treat不是糖果而是英胖子。遺憾我們所有的現金都交給書記保管,書記不知跑哪兒拍照去了,自己身邊沒有現錢給小姑娘,覺得挺對不起她的呢。 只能在心裡祝福小姑娘Happy Holloween !
康橋是哪座橋?在 英國 的最後一個行程,是去拜訪 劍橋 這個古老的校園城市。 劍橋 鎮是 英國 劍橋 郡首府,距 倫敦 不到100公里。大多數的游客來這裡參觀游覽都是乘坐旅游大巴或者像我們一樣坐火車。從國王十字火車站出發,1個多小時就到 劍橋 了。出了 劍橋 火車站,我們看到有一個由學校志願者專為游客設置的指路台,給了我們一張游覽地圖,也大概幫我們標註了我們感興趣的景點,讓我們一來到這個 大學城 ,就覺得很有文化氣息呢。
作為 中國 人,我們的 英國 劍橋 情節應該都來自於徐志摩的那首“再別康橋”了吧。其實, 劍橋 又名康橋,是音譯與意譯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就是 劍河 之橋的意思。這裡確有一條 劍河 ,在市內兜了一個弧形大圈向 東北 流去。河上修建了許多橋梁,所以把這個城市命名為 劍橋 。常常有人問,到底哪座橋是康橋,其實徐志摩詩中的康橋,並不是指哪一座橋,而是Cambridge這座城市。 劍橋 是 英國 劍橋 郡首府, 劍橋 大學所在地,早在兩千年前, 羅馬 人就曾在這個距 倫敦 約90公里的地方安營扎寨,屯兵駐軍。雖然如此,在漫長的歲月里, 劍橋 只是個鄉間集鎮而已。直到 劍橋 大學成立後,這個城鎮的名字才漸為人所知,今天它是座人口約10萬的小城市。 劍橋 ,雖與 牛津 齊名,都是世界著名學府, 但這裡的氣氛卻與 牛津 不同。 牛津 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 劍橋 則是“城市中有大學”。 儘管這裡保存了許多中世紀的建築,但就整個 劍橋 的外觀而言仍是明快而且現代化的。還有與城市規模不相稱的眾多劇場,美術館等設施,更使得這座 大學城 散髮出一股濃濃的文藝氣息。 劍橋 市位於 倫敦 北。地處平原, 劍河 從城市西門經市區流向 東北 ,註入烏斯河。從13世紀末創辦 劍橋 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起, 劍橋 作為一座 大學城 存在至今。 劍橋 觀光,基本上也就是沿著這條 劍河 從南往北走,或者是從北往南走。
劍橋大學的那些學院劍橋 大學是 英國 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 牛津 大學逃離出來的老師建立的。亨利三世國王在1231年授予 劍橋 教學壟斷權。 劍橋 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8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70多人是 劍橋 大學的學生。在2011年的 美國 新聞與世界報道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聯合發佈的USNEWS-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位。
看著這些意氣風發走在校園裡的 劍橋 學子們,心中在想:你們又將如何在未來主宰這個世界的沉浮呢? 劍橋 大學有35個學院,有三個女子學院,兩個專門的研究生院,各學院歷史背景不同,實行獨特的學院制,風格各異的35所學院經濟上自負盈虧; 劍橋 大學負責生源規劃和教學工作,各學院內部錄取步驟各異,每個學院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微型大學,有自己的校規校紀。 劍橋 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於1284年建立,其他的學院在14和15世紀陸續建立。其中以三一學院與國王學院最富盛名。 ↑劍橋 國王學院這座宏偉的建築,一直以來都是 劍橋 大學的地標性建築。
劍橋 大學國王學院(英語:King's College, Cambridge),又名英皇學院,始建於1441年,由 英格蘭 國王亨利六世建立。他的原始設計是節儉的,但從1445年起學院的建造目的轉變為彰顯王室的地位,因此學院的建築規模變得非常宏偉。在學院建造過程中,由一位院長和70位院士負責監督,建築占據了 劍橋 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區,使得很多街道被迫關閉。該學院擁有一系列的封建特權,而這些特權都是由國王賦予的。
學院初期只接受來自伊頓公學畢業的學生就讀,直至1865年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的學生入讀,1873年學院擁有了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畢業的院士。雖然現在兩個學院的關係減弱,但國王學院依然有一個專為伊頓公學畢業生設立的獎學金。國王學院錄取的學生大部分來自於私立學校,這使得學院經常被指責對來自公立學校的學生有歧視。從2009年1月 劍橋 的學生報紙顯示國王學院學生父母的收入遠高於 劍橋 大學其他學院的學生。
國王學院提供給本科生除教育學、土地經濟學和獸醫學以外的全部課程,但盎格魯-撒克遜語、 挪威 語、 凱爾 特語、地理學和管理學的教授來自於其他的學院。學院有一座圖書館,藏書包括學院教授的所有課程。圖書館藏書約13萬冊,包括課本、參考書、珍本和手抄本。他們都曾經是學院的學生和院士。
國王學院的不少畢業生後來成為了總統、總理、主教,作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物理學家及各類科學家。這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包括: 英國 首相羅伯特·沃 波爾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約翰· 凱恩斯 , 香港 總督楊慕琦,和讓 劍橋 在 中國 膾炙人口的徐志摩。
劍橋 大學三一學院(英語: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於1546年由 英國 國王亨利八世所建,其名稱來源於聖父、聖子、聖靈的神聖三位一體。
三一學院是 劍橋 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擁有約700名大學生,35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時,它也擁有全 劍橋 大學中最優美的建築與庭院。
三一學院在學術成就上是 劍橋 所有學院中最頂尖的,也因擁有眾多著名的畢業生而聲名顯赫。在20世紀,三一學院獲得了32個諾貝爾獎以及5個菲爾茲獎,為 劍橋 大學各個學院中最多。三一學院著名校友包括物理學家伊薩克· 牛頓 ,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詩人拜倫,六位 英國 首相,以及許多 英國 皇室成員(其中第二代 格洛斯特 和 愛丁堡 公爵威廉親王和查爾斯王子分別於1790年和1970年在這裡取得學位。 劍橋 大學的30多個學院的建築很多,我們時間不夠,沒能一一進去參觀。一路在 劍橋 城大街小巷走過,把他們都只能當景點拍下做個紀念。 劍橋 的各個學院,分散在全城各處,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完整校園。但是又可以說整個 劍橋 市都是它的校園。因為市中心幾乎被學院所包圍,好像成了 劍橋 的生活區。城市裡來來往往的,大都是芸芸學子!街上的店鋪大多是跟校園生活有關:有各種與學生衣食住行相關的服裝店,餐廳和酒館(據說是供學生們發牢騷的),宿舍和酒店,還有很多自行車店等等。雖然作為一個城市,交通有火車和公共汽車,但自行車好像還是在校學生主要的交通工具。 有名景點:三一巷 秋色滿園的學生宿舍 悠悠康河,和河上的那些有名的橋康河(River Cam),從 劍橋 西南流向 東北 ,匯入 北海 。 劍橋 人說沒有康河,就沒有 劍橋 。原本在康河上泛舟是一件很浪漫愜意的事,可現在隨著 劍橋 旅游的日漸興盛,康河泛舟也成為了 劍橋 學子們籌集學資的手段。現在只要你走近康河,就會有無數的 劍橋 學子迎上來問是否要撐船游河,價格也各不相同。
公園歷史上曾經是 英國 國王的鹿場,後來又成為賽車和賽馬的場所。於16世紀後期首次向民眾開放。公園裡還有著名的皇家驛道,道路兩旁巨木參天,整條大道就像是一條綠色的“隧道”。公園中有森林、湖泊,河流、草原,綠野千頃,靜溫悠閑。
海德公園因為不設門崗,不收門票,所以是市民們周末休閑的好地方。我們到的那天,正好是周日,很多當地人攜家帶口在湖邊曬太陽和喂鳥。意外看到好多穆斯林聚集,才意識到這些年, 英國 和歐盟是真的接納了很多 中東 難民。出於害怕無意中冒犯伊斯蘭禁忌,我們一張照片都沒敢在湖邊拍,就匆匆離開了。 我們從離哈 羅茲 百貨最近的一個門進入海德公園,看到這條小溪,和在溪邊站立玩耍的小松鼠 - 自作多情覺得它好像是在歡迎我們 公園裡的秋天色彩。。。。。 在海德公園逛了2個多小時,覺得作為城市公園,它雖然比 溫哥華 的 斯坦利 公園大很多,但景色卻遜色許多。所以也沒太拍照。走出公園,看到 倫敦 市中心一如既往的堵車,有點開始想家的感覺了。。。。。 夜色降落,我們在酒店附近一個叫大三元的中餐館吃晚餐。服務員看我們是游客,把我們帶到一個氛圍很好的桌子坐下,拿來了所有的酒單和菜單。可因為我們都不餓,所以只要了餛飩湯和青菜。那個點菜的服務員,臉拉得好長 ! 結賬的時候,一副好不耐煩。。。。。故事還沒完,第二天,當我們游完 劍橋 回來,再來這裡慶祝我們圓滿結束此行,叫了葡萄酒,海鮮等各式餐點後,餐廳領班又是一臉疑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是乾什麼 。更有趣的是,這天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兩次都刷不過我的信用卡,那一副吃完付不起錢的表情就明明白白寫在臉上。我忍住沒笑,換了一張卡,讓他順利刷卡,並 大方 付了不少小費,才見他表情鬆緩了下來。我看著他的表情變化,覺得一種莫名其妙的想笑。。。。。。 走出中餐廳,我們在街上拍夜景。看到哈 羅茲 百貨燈火輝煌,不知道是不是什麼節慶。直到有個打扮得古靈精怪的小姑娘湊上來說trick or treat, 才恍然 大悟 原來那天是 英國 的Holloween. 只不過 英國 的treat不是糖果而是英胖子。遺憾我們所有的現金都交給書記保管,書記不知跑哪兒拍照去了,自己身邊沒有現錢給小姑娘,覺得挺對不起她的呢。 只能在心裡祝福小姑娘Happy Holloween !
康橋是哪座橋?在 英國 的最後一個行程,是去拜訪 劍橋 這個古老的校園城市。 劍橋 鎮是 英國 劍橋 郡首府,距 倫敦 不到100公里。大多數的游客來這裡參觀游覽都是乘坐旅游大巴或者像我們一樣坐火車。從國王十字火車站出發,1個多小時就到 劍橋 了。出了 劍橋 火車站,我們看到有一個由學校志願者專為游客設置的指路台,給了我們一張游覽地圖,也大概幫我們標註了我們感興趣的景點,讓我們一來到這個 大學城 ,就覺得很有文化氣息呢。
作為 中國 人,我們的 英國 劍橋 情節應該都來自於徐志摩的那首“再別康橋”了吧。其實, 劍橋 又名康橋,是音譯與意譯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就是 劍河 之橋的意思。這裡確有一條 劍河 ,在市內兜了一個弧形大圈向 東北 流去。河上修建了許多橋梁,所以把這個城市命名為 劍橋 。常常有人問,到底哪座橋是康橋,其實徐志摩詩中的康橋,並不是指哪一座橋,而是Cambridge這座城市。 劍橋 是 英國 劍橋 郡首府, 劍橋 大學所在地,早在兩千年前, 羅馬 人就曾在這個距 倫敦 約90公里的地方安營扎寨,屯兵駐軍。雖然如此,在漫長的歲月里, 劍橋 只是個鄉間集鎮而已。直到 劍橋 大學成立後,這個城鎮的名字才漸為人所知,今天它是座人口約10萬的小城市。 劍橋 ,雖與 牛津 齊名,都是世界著名學府, 但這裡的氣氛卻與 牛津 不同。 牛津 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 劍橋 則是“城市中有大學”。 儘管這裡保存了許多中世紀的建築,但就整個 劍橋 的外觀而言仍是明快而且現代化的。還有與城市規模不相稱的眾多劇場,美術館等設施,更使得這座 大學城 散髮出一股濃濃的文藝氣息。 劍橋 市位於 倫敦 北。地處平原, 劍河 從城市西門經市區流向 東北 ,註入烏斯河。從13世紀末創辦 劍橋 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起, 劍橋 作為一座 大學城 存在至今。 劍橋 觀光,基本上也就是沿著這條 劍河 從南往北走,或者是從北往南走。
劍橋大學的那些學院劍橋 大學是 英國 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 牛津 大學逃離出來的老師建立的。亨利三世國王在1231年授予 劍橋 教學壟斷權。 劍橋 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8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70多人是 劍橋 大學的學生。在2011年的 美國 新聞與世界報道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聯合發佈的USNEWS-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位。
看著這些意氣風發走在校園裡的 劍橋 學子們,心中在想:你們又將如何在未來主宰這個世界的沉浮呢? 劍橋 大學有35個學院,有三個女子學院,兩個專門的研究生院,各學院歷史背景不同,實行獨特的學院制,風格各異的35所學院經濟上自負盈虧; 劍橋 大學負責生源規劃和教學工作,各學院內部錄取步驟各異,每個學院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微型大學,有自己的校規校紀。 劍橋 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於1284年建立,其他的學院在14和15世紀陸續建立。其中以三一學院與國王學院最富盛名。 ↑劍橋 國王學院這座宏偉的建築,一直以來都是 劍橋 大學的地標性建築。
劍橋 大學國王學院(英語:King's College, Cambridge),又名英皇學院,始建於1441年,由 英格蘭 國王亨利六世建立。他的原始設計是節儉的,但從1445年起學院的建造目的轉變為彰顯王室的地位,因此學院的建築規模變得非常宏偉。在學院建造過程中,由一位院長和70位院士負責監督,建築占據了 劍橋 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區,使得很多街道被迫關閉。該學院擁有一系列的封建特權,而這些特權都是由國王賦予的。
學院初期只接受來自伊頓公學畢業的學生就讀,直至1865年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的學生入讀,1873年學院擁有了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畢業的院士。雖然現在兩個學院的關係減弱,但國王學院依然有一個專為伊頓公學畢業生設立的獎學金。國王學院錄取的學生大部分來自於私立學校,這使得學院經常被指責對來自公立學校的學生有歧視。從2009年1月 劍橋 的學生報紙顯示國王學院學生父母的收入遠高於 劍橋 大學其他學院的學生。
國王學院提供給本科生除教育學、土地經濟學和獸醫學以外的全部課程,但盎格魯-撒克遜語、 挪威 語、 凱爾 特語、地理學和管理學的教授來自於其他的學院。學院有一座圖書館,藏書包括學院教授的所有課程。圖書館藏書約13萬冊,包括課本、參考書、珍本和手抄本。他們都曾經是學院的學生和院士。
國王學院的不少畢業生後來成為了總統、總理、主教,作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物理學家及各類科學家。這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包括: 英國 首相羅伯特·沃 波爾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約翰· 凱恩斯 , 香港 總督楊慕琦,和讓 劍橋 在 中國 膾炙人口的徐志摩。
劍橋 大學三一學院(英語: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於1546年由 英國 國王亨利八世所建,其名稱來源於聖父、聖子、聖靈的神聖三位一體。
三一學院是 劍橋 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擁有約700名大學生,35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時,它也擁有全 劍橋 大學中最優美的建築與庭院。
三一學院在學術成就上是 劍橋 所有學院中最頂尖的,也因擁有眾多著名的畢業生而聲名顯赫。在20世紀,三一學院獲得了32個諾貝爾獎以及5個菲爾茲獎,為 劍橋 大學各個學院中最多。三一學院著名校友包括物理學家伊薩克· 牛頓 ,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詩人拜倫,六位 英國 首相,以及許多 英國 皇室成員(其中第二代 格洛斯特 和 愛丁堡 公爵威廉親王和查爾斯王子分別於1790年和1970年在這裡取得學位。 劍橋 大學的30多個學院的建築很多,我們時間不夠,沒能一一進去參觀。一路在 劍橋 城大街小巷走過,把他們都只能當景點拍下做個紀念。 劍橋 的各個學院,分散在全城各處,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完整校園。但是又可以說整個 劍橋 市都是它的校園。因為市中心幾乎被學院所包圍,好像成了 劍橋 的生活區。城市裡來來往往的,大都是芸芸學子!街上的店鋪大多是跟校園生活有關:有各種與學生衣食住行相關的服裝店,餐廳和酒館(據說是供學生們發牢騷的),宿舍和酒店,還有很多自行車店等等。雖然作為一個城市,交通有火車和公共汽車,但自行車好像還是在校學生主要的交通工具。 有名景點:三一巷 秋色滿園的學生宿舍 悠悠康河,和河上的那些有名的橋康河(River Cam),從 劍橋 西南流向 東北 ,匯入 北海 。 劍橋 人說沒有康河,就沒有 劍橋 。原本在康河上泛舟是一件很浪漫愜意的事,可現在隨著 劍橋 旅游的日漸興盛,康河泛舟也成為了 劍橋 學子們籌集學資的手段。現在只要你走近康河,就會有無數的 劍橋 學子迎上來問是否要撐船游河,價格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