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冬季武夷的丹青畫捲(暨沿途武夷山群峰甄識紀要)
↑武夷宮 出『水光石』原路返回,過『武夷春秋館』也遇鐵鎖把門。這裡原是『沖佑萬年宮』(也就是俗稱『武夷宮』)部分宮殿的遺址所在,後一度改建為『 武夷山 古代名人館』。這樣一來『武夷宮』原來的一些遺跡也看不成了。 ↑武夷宮 即將出武夷宮時偶然發現道側還有一處類似宮觀的建築,走進卻是柳永的紀念館。有意思的是正殿大堂正中尊位上並不是放的柳永塑像,而是正在彈唱的歌姬塑像;而整個園內陪伴一代風流婉約詞宗的只有一位悠閑地曬著太陽的老婆婆。
進大堂時老婆婆抬眼笑笑點點頭算是招呼,然後依然繼續著手中的針線。當時不禁想問婆婆來這裡前是否知道『柳永』,但終究沒開口。就算婆婆青春年少時不一定有過『為伊消得人憔悴』,但『針線閑拈伴伊坐』豈不是『免使年少,光陰虛過』的更好的生活? ↑武夷宮 至此九曲溪武夷宮的行程告一段落。
附:Google 地圖『九曲溪』『武夷宮』景區部分峰岩甄識標記 ↑九曲溪 ↑九曲溪 第二日(下)一線天 - 虎嘯岩 - 玉女峰2018年1月10日(下午)
從武夷宮出來後即搭乘景區小巴前往一線天景區。 ↑一線天景區 【一線天 • 左右一線天】
冬日中午時分來到 武夷山 一線天,甩開了同車的一個小團隊,來到了空無一人的『伏羲洞』前。 ↑一線天景區 按照事先計劃的路線,首先向右經『風洞』登上號稱國內最窄的『右一線天』的階梯,體驗了下這道狹縫中難得的孤寂時分。這裡是長176米的石磴路,在狹縫的最窄處(景區官方數據稱30釐米)真的必須側身通過,手中小心翼翼地端著相機,耳邊聽著羽絨外套在洞壁上沙沙摩擦的聲音;更要註意的是腳下石磴窄短濕滑,須緩慢移步。前面道路黢黑,岩頂斧劈般一線天光。幸好頭頂上沒有遇到蝙蝠賜物。 ↑一線天景區 由『右一線天』出來後向伏羲洞返回,順路游覽剛纔急於擠那條岩縫而沒有仔細觀覽的『靈岩洞』和『風洞』。照片上的這塊巨石就叫『靈岩』,長達200多米,高20-30米,靈洞、風洞和伏羲洞都是這塊巨石底部的大洞。 ↑一線天景區 洞壁上滿佈琳琅的摩崖。 ↑一線天景區 再進入『風洞』觀賞神仙們曾每天面對的洞外景色。 ↑一線天景區 游覽完『風洞』後,即向另一方向登上『左一線天』進行對比,這裡雖然比『右一線天』貌似更陡些,但果然寬鬆了許多。 ↑一線天景區 由『左一線天』出口的道路是單向下山路,要返回到山下靠近景區出口的某一點的,如果要再探索景區的其它部分就必須再重新上山回到伏羲洞口。估計了一下時間後轉身上山,來到『伏羲洞』對面的這座名為『樓閣岩』的神仙洞府前。 ↑一線天景區 沿岩壁下荒無人跡的小路前往尋找『螺絲洞』。 ↑一線天景區 路逢一處崖壁上有如簾的水珠淅淅瀝瀝地落下,摩崖題刻提醒這裡到了『濺珠岩』。 ↑一線天景區 終於來到了『螺絲洞』前,但見洞內黢黑伴隨著一片潺潺水聲。試著用手機的電筒進行照明,模模糊糊中只感到怪石嶙峋,地下泛著水光,這次是真的不敢進去了。 ↑一線天景區 沿『樓閣岩』原路返回然後往出口走,沿路都是在頭頂上一塊叫『蘭岩』的巨岩下行走,途中經過『求 天門 』。 ↑一線天景區 過『求 天門 』後的山壁上是一排的摩崖石刻,多是宋明時來游一線天的道人墨客詩作。 ↑一線天景區 由此從原入口處景區。離開時問景區工作人員關於『螺絲洞』的事,答覆說洞內前些年有坍塌,現已封閉;但現場並沒有任何說明。
【虎嘯岩】
『一線天』至『虎嘯岩』有漫步道可通,而乘景區小巴來『虎嘯岩』而不是走那段『綠野萍蹤』漫步道就是為了體驗上行登虎嘯岩的『好漢坡』。如果走漫步道過來的話到『好漢坡』就變成下坡路了。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來到『好漢坡』前,上面有幾位應該是從『一線天』過來的游客正在小心翼翼地下臺階。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一路開始向上攀登,周圍群峰漸漸低下,左手邊的這座應該就是『凌霄峰』。有人說『凌霄峰』從這個方向看上去像人臉,我目測感到更像個猴臉 ......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右手這座山峰按方位的話應該就是『三髻峰』。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好漢坡』上的關口喚作『半入雲』,這裡有平臺可以歇息。這段登山路線確實很陡,比較天游峰要更費些體力。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過『半入雲』後還有一段上山路,之後來到『集雲關』,這裡有個服務中心兼茶室。夏日過來有閑的可以坐下喝杯茶,會很舒坦的。由此往前有一個觀景台,是北望武夷風光非常好的所在,『三仰峰』和『雙乳峰』清晰在目,左側還能隱約看到在九曲漂流時熟悉了的『筆架峰』。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過觀景台不遠就是『定命橋』,橋下是一段很深的山谷。到這裡必須要回頭走了。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由『定命橋』往回,過『虎乳泉』,走到『集雲關』岔路後向右走下山的路,途中路過『賓曦洞』。這個洞應該就是原來大風吹過時發出虎嘯聲的洞了,因為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就喚作『虎嘯洞』(這個不確定,據說虎嘯岩另一條路上還有一個『駐真洞』也有風聲)。這裡原來有茶室,現在卻供奉了 菩薩 。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由『賓曦洞』往下有一段臺階路非常陡,而它的一邊又完全是絕壁,一時糾結著不明白古時候的人在這裡是怎麼走路的。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行走之間,面前突兀地涌起一座前傾的黃褐色懸崖,卻是『法雨懸河』到了。這處岩壁類似於『水簾洞』的絕壁岩穴,也是上凸下嵌。沒有植被覆蓋的陡壁呈現著丹霞地貌紅層砂礫岩的色彩。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法雨懸河』崖壁下供奉著一尊觀世音 菩薩 的塑像,這裡也就是『天成禪寺』的正殿了。這尊觀音像高10米(蓮花座高3米,因此總高13米)、深2米,最寬處5米,於1994年落成開光,據說有媽祖的形象。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在觀音 菩薩 的右側崖壁上勒刻大書『虎嘯』兩字摩崖。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離此向下有『天成禪寺』的天然 石門 ,門前對聯『門內有人人至,洞中無物物逝』。但門正面只能見右聯,左聯需轉去看左側垂直的石壁,這個佈局又可說是一段佛家公案。
進大堂時老婆婆抬眼笑笑點點頭算是招呼,然後依然繼續著手中的針線。當時不禁想問婆婆來這裡前是否知道『柳永』,但終究沒開口。就算婆婆青春年少時不一定有過『為伊消得人憔悴』,但『針線閑拈伴伊坐』豈不是『免使年少,光陰虛過』的更好的生活? ↑武夷宮 至此九曲溪武夷宮的行程告一段落。
附:Google 地圖『九曲溪』『武夷宮』景區部分峰岩甄識標記 ↑九曲溪 ↑九曲溪 第二日(下)一線天 - 虎嘯岩 - 玉女峰2018年1月10日(下午)
從武夷宮出來後即搭乘景區小巴前往一線天景區。 ↑一線天景區 【一線天 • 左右一線天】
冬日中午時分來到 武夷山 一線天,甩開了同車的一個小團隊,來到了空無一人的『伏羲洞』前。 ↑一線天景區 按照事先計劃的路線,首先向右經『風洞』登上號稱國內最窄的『右一線天』的階梯,體驗了下這道狹縫中難得的孤寂時分。這裡是長176米的石磴路,在狹縫的最窄處(景區官方數據稱30釐米)真的必須側身通過,手中小心翼翼地端著相機,耳邊聽著羽絨外套在洞壁上沙沙摩擦的聲音;更要註意的是腳下石磴窄短濕滑,須緩慢移步。前面道路黢黑,岩頂斧劈般一線天光。幸好頭頂上沒有遇到蝙蝠賜物。 ↑一線天景區 由『右一線天』出來後向伏羲洞返回,順路游覽剛纔急於擠那條岩縫而沒有仔細觀覽的『靈岩洞』和『風洞』。照片上的這塊巨石就叫『靈岩』,長達200多米,高20-30米,靈洞、風洞和伏羲洞都是這塊巨石底部的大洞。 ↑一線天景區 洞壁上滿佈琳琅的摩崖。 ↑一線天景區 再進入『風洞』觀賞神仙們曾每天面對的洞外景色。 ↑一線天景區 游覽完『風洞』後,即向另一方向登上『左一線天』進行對比,這裡雖然比『右一線天』貌似更陡些,但果然寬鬆了許多。 ↑一線天景區 由『左一線天』出口的道路是單向下山路,要返回到山下靠近景區出口的某一點的,如果要再探索景區的其它部分就必須再重新上山回到伏羲洞口。估計了一下時間後轉身上山,來到『伏羲洞』對面的這座名為『樓閣岩』的神仙洞府前。 ↑一線天景區 沿岩壁下荒無人跡的小路前往尋找『螺絲洞』。 ↑一線天景區 路逢一處崖壁上有如簾的水珠淅淅瀝瀝地落下,摩崖題刻提醒這裡到了『濺珠岩』。 ↑一線天景區 終於來到了『螺絲洞』前,但見洞內黢黑伴隨著一片潺潺水聲。試著用手機的電筒進行照明,模模糊糊中只感到怪石嶙峋,地下泛著水光,這次是真的不敢進去了。 ↑一線天景區 沿『樓閣岩』原路返回然後往出口走,沿路都是在頭頂上一塊叫『蘭岩』的巨岩下行走,途中經過『求 天門 』。 ↑一線天景區 過『求 天門 』後的山壁上是一排的摩崖石刻,多是宋明時來游一線天的道人墨客詩作。 ↑一線天景區 由此從原入口處景區。離開時問景區工作人員關於『螺絲洞』的事,答覆說洞內前些年有坍塌,現已封閉;但現場並沒有任何說明。
【虎嘯岩】
『一線天』至『虎嘯岩』有漫步道可通,而乘景區小巴來『虎嘯岩』而不是走那段『綠野萍蹤』漫步道就是為了體驗上行登虎嘯岩的『好漢坡』。如果走漫步道過來的話到『好漢坡』就變成下坡路了。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來到『好漢坡』前,上面有幾位應該是從『一線天』過來的游客正在小心翼翼地下臺階。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一路開始向上攀登,周圍群峰漸漸低下,左手邊的這座應該就是『凌霄峰』。有人說『凌霄峰』從這個方向看上去像人臉,我目測感到更像個猴臉 ......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右手這座山峰按方位的話應該就是『三髻峰』。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好漢坡』上的關口喚作『半入雲』,這裡有平臺可以歇息。這段登山路線確實很陡,比較天游峰要更費些體力。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過『半入雲』後還有一段上山路,之後來到『集雲關』,這裡有個服務中心兼茶室。夏日過來有閑的可以坐下喝杯茶,會很舒坦的。由此往前有一個觀景台,是北望武夷風光非常好的所在,『三仰峰』和『雙乳峰』清晰在目,左側還能隱約看到在九曲漂流時熟悉了的『筆架峰』。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過觀景台不遠就是『定命橋』,橋下是一段很深的山谷。到這裡必須要回頭走了。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由『定命橋』往回,過『虎乳泉』,走到『集雲關』岔路後向右走下山的路,途中路過『賓曦洞』。這個洞應該就是原來大風吹過時發出虎嘯聲的洞了,因為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就喚作『虎嘯洞』(這個不確定,據說虎嘯岩另一條路上還有一個『駐真洞』也有風聲)。這裡原來有茶室,現在卻供奉了 菩薩 。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由『賓曦洞』往下有一段臺階路非常陡,而它的一邊又完全是絕壁,一時糾結著不明白古時候的人在這裡是怎麼走路的。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行走之間,面前突兀地涌起一座前傾的黃褐色懸崖,卻是『法雨懸河』到了。這處岩壁類似於『水簾洞』的絕壁岩穴,也是上凸下嵌。沒有植被覆蓋的陡壁呈現著丹霞地貌紅層砂礫岩的色彩。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法雨懸河』崖壁下供奉著一尊觀世音 菩薩 的塑像,這裡也就是『天成禪寺』的正殿了。這尊觀音像高10米(蓮花座高3米,因此總高13米)、深2米,最寬處5米,於1994年落成開光,據說有媽祖的形象。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在觀音 菩薩 的右側崖壁上勒刻大書『虎嘯』兩字摩崖。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虎嘯岩 離此向下有『天成禪寺』的天然 石門 ,門前對聯『門內有人人至,洞中無物物逝』。但門正面只能見右聯,左聯需轉去看左側垂直的石壁,這個佈局又可說是一段佛家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