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一壺茶——武夷山文化之旅
茶園初印象 初嘗“大紅袍” 武夷山 茶文化精髓:
“和”,“靜”,“怡”,“真”。
今天我們學茶文化禮儀,懂“天地人和”之精妙! ↑大紅袍景區 這“大紅袍”的六棵母樹已經不再採摘。 走進茶田浸潤茶香 ↑中華武夷茶博園 東周有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 古文化, 泰山 與武夷。“一山一水一壺茶”,今天我們參觀茶博園,瞭解茶文化! 這些雕像都是與“茶”有關的,有彭祖,也有茶農 🎧🔆🎧🔆🎧🔆🎧 📖武夷山的文化武夷山 的人文氣息無處不在,一山一石,一樹一景…… ↑武夷精舍 到 武夷山 後,我才知道朱熹與 武夷山 有割不斷的淵源。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生於1130年, 1148年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 慶元 六年(1200年)卒。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中國 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 中國 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朱熹的理學不僅影響了 中國 ,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響,1999年 武夷山 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時,是朱熹使得申報順利通過。
朱熹是 徽州 婺源 人,14歲時家裡突遭不幸,父親朱松病逝,去世前將兒子托付給原 武夷山 籍的摯友劉子翚、劉勉之、胡憲教養。於是,朱熹隨母親移居到 武夷山 五夫鎮,從此定居 武夷山 近50年。
朱熹在五夫鎮的故居叫“ 紫陽 樓”,又名 紫陽 書堂、 紫陽 書屋。 紫陽 樓位於 屏山 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據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在五夫鎮居住時,不管是幼年求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都要經過一條“朱子巷”。朱子巷原長300米,現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就,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步入其中,耳邊仿佛響起朱熹求學的足音。
五夫鎮的興賢古街有一座“興賢書院”,為紀念理學先賢胡憲而建。朱熹學有所成後,曾在這裡講學授徒。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有秀”、繼往開來之意。現在書院內可以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武夷書院是朱熹於1183年建造的書院,為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一所高等學府。原名武夷精舍,地處風光優美的 武夷山 五曲隱屏峰下。當時,南方各省學子紛至沓來,迄今有名可查的就有數百名。1183年——至1190年的八年中, 朱熹在這裡主要是授徒講學和從事學術活動,這裡聚集了一大批朱熹學派的中堅力量,是朱熹學派開展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的重要基地,朱熹在此完成了《易經啟蒙》、《孝經刊誤》、《小學》、《詩經傳》等一大批論著,他的重要著作《四書集註》也是這裡完成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武夷書院是現代重修的,原址僅剩下三堵土牆,已經很好的保護起來了。書院內有朱熹塑像、楹聯、匾聯,還有一部份朱熹手跡和著作。
朱熹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飽滿、遒勁,自成一家,不失為書法珍品。同許多文人雅士一樣,朱熹也喜歡題壁摩崖,或嘔歌山水,或借景抒情,為後世留下一筆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武夷山 現存朱熹摩崖題刻有13方,共四方面內容:一是《九曲棹歌》,刻於每曲的岩壁之上;二是哲理題刻。 武夷山 表達朱熹理學思想的題刻有“逝者如斯”、“天心明月”、“忠孝”及已佚的“滄浪歌”等。“逝者如斯”四字鐫於六曲響聲岩,豎書2行。題刻四字出典於《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是紀游題刻。四是景名題刻。朱熹在 武夷山 的題景刻石不多,現存的僅“小九曲”、“茶竈”兩處。 “小九曲”3字刻於四曲溪北的金谷岩,橫書1行。“茶竈”刻於五曲溪中茶竈石上。茶竈為朱熹武夷精舍12景之一,位於武夷精舍西側溪流中,為一塊天然洲石,上有數處礫石脫落岩穴,可燃炭煮茗。朱熹經常偕友到石上煮茗論道,並有《茶竈》詩一首:“仙人遺茶竈,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
可以說, 武夷山 水哺育了朱熹,給了他營養和靈感,而朱熹又給這塊土地增輝添彩,兩者相得益彰天然渾成,使 武夷山 成為不可多得的旅游勝地。 以上內容,我製作了一個視頻《一條有文化的老街》上傳中…… 柳永紀念館也值得看看
“和”,“靜”,“怡”,“真”。
今天我們學茶文化禮儀,懂“天地人和”之精妙! ↑大紅袍景區 這“大紅袍”的六棵母樹已經不再採摘。 走進茶田浸潤茶香 ↑中華武夷茶博園 東周有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 古文化, 泰山 與武夷。“一山一水一壺茶”,今天我們參觀茶博園,瞭解茶文化! 這些雕像都是與“茶”有關的,有彭祖,也有茶農 🎧🔆🎧🔆🎧🔆🎧 📖武夷山的文化武夷山 的人文氣息無處不在,一山一石,一樹一景…… ↑武夷精舍 到 武夷山 後,我才知道朱熹與 武夷山 有割不斷的淵源。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生於1130年, 1148年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 慶元 六年(1200年)卒。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中國 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 中國 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朱熹的理學不僅影響了 中國 ,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響,1999年 武夷山 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時,是朱熹使得申報順利通過。
朱熹是 徽州 婺源 人,14歲時家裡突遭不幸,父親朱松病逝,去世前將兒子托付給原 武夷山 籍的摯友劉子翚、劉勉之、胡憲教養。於是,朱熹隨母親移居到 武夷山 五夫鎮,從此定居 武夷山 近50年。
朱熹在五夫鎮的故居叫“ 紫陽 樓”,又名 紫陽 書堂、 紫陽 書屋。 紫陽 樓位於 屏山 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據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在五夫鎮居住時,不管是幼年求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都要經過一條“朱子巷”。朱子巷原長300米,現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就,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步入其中,耳邊仿佛響起朱熹求學的足音。
五夫鎮的興賢古街有一座“興賢書院”,為紀念理學先賢胡憲而建。朱熹學有所成後,曾在這裡講學授徒。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有秀”、繼往開來之意。現在書院內可以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武夷書院是朱熹於1183年建造的書院,為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一所高等學府。原名武夷精舍,地處風光優美的 武夷山 五曲隱屏峰下。當時,南方各省學子紛至沓來,迄今有名可查的就有數百名。1183年——至1190年的八年中, 朱熹在這裡主要是授徒講學和從事學術活動,這裡聚集了一大批朱熹學派的中堅力量,是朱熹學派開展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的重要基地,朱熹在此完成了《易經啟蒙》、《孝經刊誤》、《小學》、《詩經傳》等一大批論著,他的重要著作《四書集註》也是這裡完成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武夷書院是現代重修的,原址僅剩下三堵土牆,已經很好的保護起來了。書院內有朱熹塑像、楹聯、匾聯,還有一部份朱熹手跡和著作。
朱熹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飽滿、遒勁,自成一家,不失為書法珍品。同許多文人雅士一樣,朱熹也喜歡題壁摩崖,或嘔歌山水,或借景抒情,為後世留下一筆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武夷山 現存朱熹摩崖題刻有13方,共四方面內容:一是《九曲棹歌》,刻於每曲的岩壁之上;二是哲理題刻。 武夷山 表達朱熹理學思想的題刻有“逝者如斯”、“天心明月”、“忠孝”及已佚的“滄浪歌”等。“逝者如斯”四字鐫於六曲響聲岩,豎書2行。題刻四字出典於《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是紀游題刻。四是景名題刻。朱熹在 武夷山 的題景刻石不多,現存的僅“小九曲”、“茶竈”兩處。 “小九曲”3字刻於四曲溪北的金谷岩,橫書1行。“茶竈”刻於五曲溪中茶竈石上。茶竈為朱熹武夷精舍12景之一,位於武夷精舍西側溪流中,為一塊天然洲石,上有數處礫石脫落岩穴,可燃炭煮茗。朱熹經常偕友到石上煮茗論道,並有《茶竈》詩一首:“仙人遺茶竈,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
可以說, 武夷山 水哺育了朱熹,給了他營養和靈感,而朱熹又給這塊土地增輝添彩,兩者相得益彰天然渾成,使 武夷山 成為不可多得的旅游勝地。 以上內容,我製作了一個視頻《一條有文化的老街》上傳中…… 柳永紀念館也值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