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風城——在芝加哥做個一樣又不一樣的旅者
前面的前面為什麼想要去 芝加哥 ,可能只是因為那部音樂劇吧,那種黑暗、刺激的感覺,雖知不可能在重新找到,可是就突然燃起了希望,想去這個地方看看。
對 芝加哥 的第一印象,可能要從一封郵件開始說起。
放春假的前幾天,大家都在互相說會去哪裡玩,可能是我告訴的某個人告訴了其他人我會去 芝加哥 吧,於是乎莫名地收到了一封郵件,問我周三會不會在 芝加哥 ,她有兩張交響樂團的公開排練的票子不想浪費。
我說周三會在那兒。
她把票子發給我,順便問我之前有沒有去過 芝加哥 。
我說沒有,你有什麼建議嗎。
然後就收到了至今收到的最感動的郵件吧。 英語好的人,這就是 芝加哥 本地人的建議了。
英語不好的人,要麼你看看有沒有什麼翻譯軟件,需要的話我可以發原稿給你;要麼,你就繼續看下去咯。
回到原題,這封郵件一下子讓我對於 芝加哥 人有了無限的好感。我已經可以描繪出一個樂於助人的城市了。
怎麼會有人說 芝加哥 極其危險呢。
第一次坐服務出名的好的southwest航空,從登機就開始被蒙圈。掃描好登機牌了以後就直接收掉了,我很擔心怕自己記的座位號不對,然後才發現那個號碼只是給登機用的,座位是隨便坐的。碰上了一架大飛機,兩旁都各有3個座位,3個座位的最中間那個很多都是空著的。很好,估計找不到說話的對象了。
沒有任何的驚喜,aa至少還可以選餅干還是pretzel,southwest就給peanut,幸好雜誌裡面的數獨有6道,比其他航空的翻了個倍,突然開心了。
哦對了,因為是 美國 國內飛,我是乘到midway機場。Chicago, let's go!
第一天 | 青旅 | Portillo's
真正對 芝加哥 的第一印象,來源於下飛機後乘的橙線。我帶了個大行李,過閘機的時候一下子卡住,突然就跑過來個女孩,問我要不要幫忙,然後就開始幫我拽。
果然是樂於助人的城市。
橙線不知為啥,人流極其的少,即使有了前面的兩個例子證明給我看 芝加哥 人很多都是友善的,我一個小女生,還是很警覺地觀察了四周的情況。全都是拉行李箱的,嗯,掃描完畢,危險繫數0。
橙線是輕軌,所以非常好地讓我對 芝加哥 整體的城市規劃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起初一路上看到的都是三層樓以下的平房,在Western到35th/Archer那一站的路上,突然會有個轉彎,一下子看到鋼筋水泥叢林在遠處,仿佛個海市蜃樓,但又仿佛那個才是真正的 芝加哥 城市。行至中途,又發現有別樣的景緻。房屋普遍變成了小高層,外觀的顏色統一是黃褐色的,而輕軌與房屋之間的間距一下子變得極小,甚至感覺是貼著樓穿了過去。
繼而,在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之時,到站,換紅線。
一下到紅線,就看到一個中年男子朝我看來,走過來就和我開國語,果然,經過兩年的 美國 生活,我還是只是色拉的一種配料,沒有染上大熔爐的其他食材的味道。他問我chinatown怎麼走,我為了繼承 芝加哥 人們賦予我的樂於助人的精神,硬著頭皮在踏入這個城市不到30分鐘的時候,給別人指了一次路。
放心,我保證是靠譜的。
因為只是一個人來,想著一個人住酒店反而有點嚇嚇的,就定了間青旅的女生四人房,地方很小,但該有的都有,住住到有點像高中時候住宿的感覺了。
訂這家還有個原因就是地理位置太優越了,還包括早餐,雖然只是簡單的麵包、麥片、牛奶,但原本要求也不是特別高。
↑芝加哥寫意酒店 ↑芝加哥寫意酒店
第一天安置好,已經快8點了,去旁邊還蠻出名的portillo’s隨便吃點。他據說是賣 芝加哥 式熱狗的地方,但聽說sandwich更出名就點了sandwich,牛肉加青椒裹在麵包里,嗯,盜版的肉夾饃。 ↑Portillo's Hot Dogs ↑Portillo's Hot Dogs
去trader Joe’s 買了杯酸奶,後悔一下怎麼沒早看到就在青旅對面的shake shack,逛了一下Nordstrom、Eataly,回房間想想明天的行程,和室友們打打招呼,洗漱,睡覺。
第二天|公共圖書館
第二天的開啟果不其然是由四個女生全方面占領衛生間開始的,7點30開始鬧鈴響,然後每隔5分鐘起來一個,8點我和一個 奧地利 室友一起下去吃早餐,8點半出發去第一站:Harold Washington Library。
也大概是一個習慣吧,每去到一個城市,都喜歡去公共圖書館看看是什麼樣的。波屯的是我至今最喜歡的一個,兼古典與實用於一身; 紐約 的公共圖書館感覺因為在sex and the city中的出演,一下子更傾向是個展覽性質的(我的 紐約 室友大概要反對,她在 紐約 讀中學的時候經常會在 紐約 公共圖書館查資料); 芝加哥 的公共圖書館就更偏向實用性了,原來期待能有種古典的建築風格,可是一走進去卻立馬失望了,上了幾層樓還是一樣,展覽也弄得只能說馬馬虎虎。
但有一點影響深刻。我9點的時候到圖書館,門口全都是流浪漢,我特地在門口又觀察了幾分鐘,還是都是流浪漢進去。他們已是駕輕就熟,搭上扶梯去到自己想去的樓層,坐下。
圖書館每個月也會有一些活動。 也有個media lab之類的,但要下午1點才開放,我就沒趕上。 芝加哥交響樂團我逛了逛,時間差不多,出發去交響樂廳。
對,就是上文中我同學給我的票子,我順帶便約上了高中老同學C這個稍微能聽得懂一點的人一起去裝裝高雅。
看著臺上不是正裝出席卻依舊十分專業的演奏家們,還是有了種期待感。
公開排練的曲目是第二、三、四天會正式演出,我原以為排練也就是走一遍過場,沒想到指揮(Riccardo Muti)還是有很多的地方要求樂團停下來,然後進行一番細緻的講解,所以如果是學交響樂的一定會受益匪淺。這樣的整個過程,在欣賞本身演奏的基礎上,加上了些許的有趣感,估計如果曲妖精去這樣的排練,估計就不會睡著了吧。
當天的曲目,分別是舒曼的降B大調第一交響曲“春天”,伯恩斯坦的第二交響曲“焦慮的時代”,以及瓦格納的齊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 Idyll)。基本上小白的我在看了進場前的冊子後,對於作品的背景和風格也有了大致的瞭解。
只是環顧四周,竟然全部是中老年白人,我和C竟有些格格不入。一邊感嘆小年輕們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一邊慶幸這種極為休閑的工作日早上,若不是放假,自是輪不上我來過。 中飯:Potbelly交響樂聽完,旁邊就有家potbelly, 芝加哥 的 三明 治連鎖店,想著這算是個 芝加哥 的“特產”了,又趕時間要去下一個安排,就直接亂點一通,點了個Italian的flat bread,好吃是好吃的,但性價比相較於subway可能略低了一點,或者就是我不熟悉 芝加哥 的物價吧(主要感覺稅加的好多)。 芝加哥文化中心吃得這麼趕主要就是要去Chicago Cultural Center 下午1:15的tour,會有志願者和你講解這棟樓的歷史。原來選擇周三去還有一個原因,是12:15的時候還會有一個音樂會在這棟樓里,但時間衝突就沒去成。
Chicago Cultural Center每段時間都會有不少的演出的展覽,具體可以參考網站 https://www.cityofchicago.org/city/en/depts/dca/supp_info/ccc_calendar.html 。
聽講解的時候才知道,這裡才是一開始的 芝加哥 公共圖書館,突然恍然 大悟 之前看到的圖書館為啥很朴素了,原來這個才是正主。
整個建築最主要看的應該就是兩個穹頂了。一個有文藝復興的復古感,另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彩色玻璃的Tiffany頂,然而如今的華麗只讓我贊嘆了片刻,讓我沉靜的卻是講解員口中繁複的修複過程。
(配圖為假裝思考人生)
這個頂只有中間亮的地方是因為沒有在外面再罩一層保護層,其他的外面都有防護層,就透不了很多光。 裡面的細節圖
當初修這個頂的時候,三萬多片玻璃每一片都要拆下來清理,拼回去的時候發現很多拼不回去了,於是又去找以前做這個玻璃的廠找以前的配方重新再做出一些玻璃出來。 在chicago cultural center平時也會有一些展覽可以看看。 牆上也會有 中國 的諺語。 註意看背後的細節。 實際上也是一件藝術品。
哦,對了,chicago cultural center背後有一面牆還蠻好看的,打個卡。(實際上是第二天早上經過的時候去拍的haha) 雲豆
繼而的行程總還是要去一些游客該去的地方, 比如 Chicago Cultural Center對面的豆子還有劇場,自拍兩張,給我母上大人看一下她閨女來過這了,就撤。
豆子那邊人是真的很多。
水塔與爆米花去購物。
其實來 芝加哥 前,我是沒有任何要購物的打算或者欲望的。只能說magnificent mile這條街做得太好了,地理位置+氣氛滿分,我沒忍住還是走進了無數家店去逛逛,額,別猜了,啥都沒買。
一路走走逛逛了差不多2公里吧,走到了周圍全是高樓圍著的一下子體現出時間的滄桑感的water tower。這是 芝加哥 1871年大火後剩下來的僅有的幾個建築之一,裡面會有一些攝影的展出,卻不同於一般博物館5點就關門了,它要到7點才關,點名錶揚。
對 芝加哥 的第一印象,可能要從一封郵件開始說起。
放春假的前幾天,大家都在互相說會去哪裡玩,可能是我告訴的某個人告訴了其他人我會去 芝加哥 吧,於是乎莫名地收到了一封郵件,問我周三會不會在 芝加哥 ,她有兩張交響樂團的公開排練的票子不想浪費。
我說周三會在那兒。
她把票子發給我,順便問我之前有沒有去過 芝加哥 。
我說沒有,你有什麼建議嗎。
然後就收到了至今收到的最感動的郵件吧。 英語好的人,這就是 芝加哥 本地人的建議了。
英語不好的人,要麼你看看有沒有什麼翻譯軟件,需要的話我可以發原稿給你;要麼,你就繼續看下去咯。
回到原題,這封郵件一下子讓我對於 芝加哥 人有了無限的好感。我已經可以描繪出一個樂於助人的城市了。
怎麼會有人說 芝加哥 極其危險呢。
第一次坐服務出名的好的southwest航空,從登機就開始被蒙圈。掃描好登機牌了以後就直接收掉了,我很擔心怕自己記的座位號不對,然後才發現那個號碼只是給登機用的,座位是隨便坐的。碰上了一架大飛機,兩旁都各有3個座位,3個座位的最中間那個很多都是空著的。很好,估計找不到說話的對象了。
沒有任何的驚喜,aa至少還可以選餅干還是pretzel,southwest就給peanut,幸好雜誌裡面的數獨有6道,比其他航空的翻了個倍,突然開心了。
哦對了,因為是 美國 國內飛,我是乘到midway機場。Chicago, let's go!
第一天 | 青旅 | Portillo's
真正對 芝加哥 的第一印象,來源於下飛機後乘的橙線。我帶了個大行李,過閘機的時候一下子卡住,突然就跑過來個女孩,問我要不要幫忙,然後就開始幫我拽。
果然是樂於助人的城市。
橙線不知為啥,人流極其的少,即使有了前面的兩個例子證明給我看 芝加哥 人很多都是友善的,我一個小女生,還是很警覺地觀察了四周的情況。全都是拉行李箱的,嗯,掃描完畢,危險繫數0。
橙線是輕軌,所以非常好地讓我對 芝加哥 整體的城市規劃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起初一路上看到的都是三層樓以下的平房,在Western到35th/Archer那一站的路上,突然會有個轉彎,一下子看到鋼筋水泥叢林在遠處,仿佛個海市蜃樓,但又仿佛那個才是真正的 芝加哥 城市。行至中途,又發現有別樣的景緻。房屋普遍變成了小高層,外觀的顏色統一是黃褐色的,而輕軌與房屋之間的間距一下子變得極小,甚至感覺是貼著樓穿了過去。
繼而,在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之時,到站,換紅線。
一下到紅線,就看到一個中年男子朝我看來,走過來就和我開國語,果然,經過兩年的 美國 生活,我還是只是色拉的一種配料,沒有染上大熔爐的其他食材的味道。他問我chinatown怎麼走,我為了繼承 芝加哥 人們賦予我的樂於助人的精神,硬著頭皮在踏入這個城市不到30分鐘的時候,給別人指了一次路。
放心,我保證是靠譜的。
因為只是一個人來,想著一個人住酒店反而有點嚇嚇的,就定了間青旅的女生四人房,地方很小,但該有的都有,住住到有點像高中時候住宿的感覺了。
訂這家還有個原因就是地理位置太優越了,還包括早餐,雖然只是簡單的麵包、麥片、牛奶,但原本要求也不是特別高。
↑芝加哥寫意酒店 ↑芝加哥寫意酒店
第一天安置好,已經快8點了,去旁邊還蠻出名的portillo’s隨便吃點。他據說是賣 芝加哥 式熱狗的地方,但聽說sandwich更出名就點了sandwich,牛肉加青椒裹在麵包里,嗯,盜版的肉夾饃。 ↑Portillo's Hot Dogs ↑Portillo's Hot Dogs
去trader Joe’s 買了杯酸奶,後悔一下怎麼沒早看到就在青旅對面的shake shack,逛了一下Nordstrom、Eataly,回房間想想明天的行程,和室友們打打招呼,洗漱,睡覺。
第二天|公共圖書館
第二天的開啟果不其然是由四個女生全方面占領衛生間開始的,7點30開始鬧鈴響,然後每隔5分鐘起來一個,8點我和一個 奧地利 室友一起下去吃早餐,8點半出發去第一站:Harold Washington Library。
也大概是一個習慣吧,每去到一個城市,都喜歡去公共圖書館看看是什麼樣的。波屯的是我至今最喜歡的一個,兼古典與實用於一身; 紐約 的公共圖書館感覺因為在sex and the city中的出演,一下子更傾向是個展覽性質的(我的 紐約 室友大概要反對,她在 紐約 讀中學的時候經常會在 紐約 公共圖書館查資料); 芝加哥 的公共圖書館就更偏向實用性了,原來期待能有種古典的建築風格,可是一走進去卻立馬失望了,上了幾層樓還是一樣,展覽也弄得只能說馬馬虎虎。
但有一點影響深刻。我9點的時候到圖書館,門口全都是流浪漢,我特地在門口又觀察了幾分鐘,還是都是流浪漢進去。他們已是駕輕就熟,搭上扶梯去到自己想去的樓層,坐下。
圖書館每個月也會有一些活動。 也有個media lab之類的,但要下午1點才開放,我就沒趕上。 芝加哥交響樂團我逛了逛,時間差不多,出發去交響樂廳。
對,就是上文中我同學給我的票子,我順帶便約上了高中老同學C這個稍微能聽得懂一點的人一起去裝裝高雅。
看著臺上不是正裝出席卻依舊十分專業的演奏家們,還是有了種期待感。
公開排練的曲目是第二、三、四天會正式演出,我原以為排練也就是走一遍過場,沒想到指揮(Riccardo Muti)還是有很多的地方要求樂團停下來,然後進行一番細緻的講解,所以如果是學交響樂的一定會受益匪淺。這樣的整個過程,在欣賞本身演奏的基礎上,加上了些許的有趣感,估計如果曲妖精去這樣的排練,估計就不會睡著了吧。
當天的曲目,分別是舒曼的降B大調第一交響曲“春天”,伯恩斯坦的第二交響曲“焦慮的時代”,以及瓦格納的齊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 Idyll)。基本上小白的我在看了進場前的冊子後,對於作品的背景和風格也有了大致的瞭解。
只是環顧四周,竟然全部是中老年白人,我和C竟有些格格不入。一邊感嘆小年輕們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一邊慶幸這種極為休閑的工作日早上,若不是放假,自是輪不上我來過。 中飯:Potbelly交響樂聽完,旁邊就有家potbelly, 芝加哥 的 三明 治連鎖店,想著這算是個 芝加哥 的“特產”了,又趕時間要去下一個安排,就直接亂點一通,點了個Italian的flat bread,好吃是好吃的,但性價比相較於subway可能略低了一點,或者就是我不熟悉 芝加哥 的物價吧(主要感覺稅加的好多)。 芝加哥文化中心吃得這麼趕主要就是要去Chicago Cultural Center 下午1:15的tour,會有志願者和你講解這棟樓的歷史。原來選擇周三去還有一個原因,是12:15的時候還會有一個音樂會在這棟樓里,但時間衝突就沒去成。
Chicago Cultural Center每段時間都會有不少的演出的展覽,具體可以參考網站 https://www.cityofchicago.org/city/en/depts/dca/supp_info/ccc_calendar.html 。
聽講解的時候才知道,這裡才是一開始的 芝加哥 公共圖書館,突然恍然 大悟 之前看到的圖書館為啥很朴素了,原來這個才是正主。
整個建築最主要看的應該就是兩個穹頂了。一個有文藝復興的復古感,另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彩色玻璃的Tiffany頂,然而如今的華麗只讓我贊嘆了片刻,讓我沉靜的卻是講解員口中繁複的修複過程。
(配圖為假裝思考人生)
這個頂只有中間亮的地方是因為沒有在外面再罩一層保護層,其他的外面都有防護層,就透不了很多光。 裡面的細節圖
當初修這個頂的時候,三萬多片玻璃每一片都要拆下來清理,拼回去的時候發現很多拼不回去了,於是又去找以前做這個玻璃的廠找以前的配方重新再做出一些玻璃出來。 在chicago cultural center平時也會有一些展覽可以看看。 牆上也會有 中國 的諺語。 註意看背後的細節。 實際上也是一件藝術品。
哦,對了,chicago cultural center背後有一面牆還蠻好看的,打個卡。(實際上是第二天早上經過的時候去拍的haha) 雲豆
繼而的行程總還是要去一些游客該去的地方, 比如 Chicago Cultural Center對面的豆子還有劇場,自拍兩張,給我母上大人看一下她閨女來過這了,就撤。
豆子那邊人是真的很多。
水塔與爆米花去購物。
其實來 芝加哥 前,我是沒有任何要購物的打算或者欲望的。只能說magnificent mile這條街做得太好了,地理位置+氣氛滿分,我沒忍住還是走進了無數家店去逛逛,額,別猜了,啥都沒買。
一路走走逛逛了差不多2公里吧,走到了周圍全是高樓圍著的一下子體現出時間的滄桑感的water tower。這是 芝加哥 1871年大火後剩下來的僅有的幾個建築之一,裡面會有一些攝影的展出,卻不同於一般博物館5點就關門了,它要到7點才關,點名錶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