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的戰爭傷痕, 帶你看看旅游宣傳手冊上看不到的前南斯拉夫
這是一篇長長的歷史科普帖,和短短的游記。N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LZ背著相機短暫穿越了前南斯拉夫的幾個城市。幾天的游歷,巴爾幹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自不在話下,而旅途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種不期而遇,卻是在各個城市角落留下的諸多戰爭傷痕。
這個帖子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對南斯拉夫的歷史做一個相對比較詳細的概括,讓有興趣想稍微深度瞭解這個地區歷史的童鞋有個大概的概念,第二部分是LZ實地拍的一些照片,希望能從另一個視角呈現出這些國家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不常被關註的一面...
剛剛過去的第二十一屆世界杯, 克羅地亞 代表隊歷史性的打入了決賽,成為了世界杯88年曆史上僅有的第十三個進入決賽的國家。
憑藉著不知疲倦的奔跑,漂亮的攻勢打法,和鐵一般的意志, 克羅地亞 隊連續三場加時打滿120分鐘闖入決賽,雖然在決賽惜敗 法國 ,卻贏得了全世界球迷的尊重。 克羅地亞 隊長,稱得上世界上最好的中場組織者莫德里奇獲得了金球獎。 隨著 克羅地亞 在世界杯上一次次淘汰強敵, 許多之前不瞭解這個國家的人們也開始關註這人口只有四百多萬的小國。
巧的是,世界杯決賽的同一天,也是溫網公開賽的決賽, 塞爾維亞 網球選手,歷史上最好的網球運動員之一,“小德” 德約科維奇半決賽擊敗納達爾闖入決賽,並時隔三年,再奪溫網男單冠軍,拿到大滿貫。世界杯決賽前,德約科維奇公開表示支持 克羅地亞 奪冠。由於 塞爾維亞 和 克羅地亞 的緊張關係,他的話遭到本國政客的猛烈抨擊, 塞爾維亞 進步黨的一名政客公開表示:“只有蠢貨才去支持 克羅地亞 。”
德約科維奇對這些爭議做出了回應:“體育是我們共同的語言,它會抹去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超越信仰、人種、國家之間的不同。”
莫德里奇和德約科維奇惺惺相惜,“魔笛”接受採訪時也力挺小德:”諾瓦克的比賽也激勵著 克羅地亞 隊。他是 克羅地亞 隊的粉絲, 克羅地亞 隊也是他的粉絲。”
普通人也許難以想象 塞爾維亞 和 克羅地亞 國家間的世仇,還有莫得里奇和小德童年所經歷過的戰爭。他們都是從前南斯拉夫解體戰火中走出來的孩子,在他們出生的時候,兩人還同屬於那個已不復存在的國家。
莫德里奇出生在 克羅地亞 山區的小村莊,當他還是一個6歲的放羊娃時, 克羅地亞 獨立戰爭爆發,他的祖父在放牛的路上被 塞爾維亞 武裝分子扣押並槍殺,家鄉被付之一炬,父母帶著他躲避到了臨近城市 扎達爾 一座酒店棲身,而年幼的他在酒店停車場堅持踢球,被人發現他的天賦,推薦到了職業隊,從次開始了成為世界最好中場的人生旅程。
德約科維奇12歲時,北約對 貝爾格萊德 展開了不分晝夜的空襲,德約科維奇和爺爺,父母,兩個弟弟還有叔叔和姑姑,所有的人躲在了爺爺一個僅有兩居室的住宅里,那裡有一個地下室,是空襲警報響起時他們所能找到的最安全的地方。
長達兩個半月的空襲中,小德每天都會在凌晨兩點,三點左右醒來。他曾親眼驚恐的目睹 美國 的F-117戰機從頭頂上飛過,彈倉打開,投出制導導彈。然而這一切也沒有阻止他打網球,空襲開始一周後,德約科維奇便恢復了天天訓練,地點就選擇緊挨著不久前被空襲的目標,邏輯是,同一個地方不會短期內被反覆轟炸…
而魔笛和小德兩個原本屬於同一個國家,說著同一種語言的人為什麼現在分屬兩國國家間又互相仇視呢,這就要從頭說起.....
近代以前的巴爾幹半島與斯拉夫人說起南斯拉夫的歷史,怕是只能用命運多舛來形容。近代以來,巴爾幹半島戰亂頻發,乃至有了“ 歐洲 火藥桶”的稱號。
稍遠的百年前,奧匈帝國皇儲斐 迪南 德大公在 薩拉熱窩 被 塞爾維亞 青年刺殺,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更近一些年,南斯拉夫解體的一系列戰爭,讓原本的鄰居,朋友反目成仇,本來同一國家的人們瘋狂的自相攻伐,近二十萬人死亡,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為什麼近代巴爾幹半島戰亂頻仍,南斯拉夫人互相殘殺呢?這背後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
南斯拉夫,顧名思義,是指南方的斯拉夫人。因為 俄羅斯 ,斯拉夫人近來常被國人略帶調侃的稱為“戰鬥民族”,而斯拉夫人卻遠不止 俄羅斯 一支。
發源於 波蘭 東南部,斯拉夫人自一世紀起開始向外遷徙,逐漸遍佈 歐洲 中東 部,在東邊形成了今天的 俄羅斯 , 烏克蘭 , 白俄羅斯 等東斯拉夫人,西邊變成了 波蘭 , 捷克 , 斯洛伐克 等西斯拉夫人,而在南邊則形成了今天的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斯洛維尼亞, 保加利亞 , 馬其頓 等南斯拉夫人。
↑7-9世紀 歐洲 的斯拉夫人部落
當今的南斯拉夫人是在公元六至八世紀遷徙進入巴爾幹半島的。做為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乍一看仿佛巴爾幹更容易整合成統一的文明,細看則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巴爾幹半島位於 歐洲 東南端,由 東歐 陸地向南延伸入 地中海 形成,北寬南窄。與其他一些跟大陸更隔絕的半島不同,巴爾幹北邊是開闊陸地,南面是氣候環境並不惡劣,無法作為地緣屏障的 地中海 。
東北 面向 烏克蘭 方向的大草原, 西北 是多瑙河流域和 匈牙利 的平原(今天生活在巴爾幹半島上大部分種族,包括斯拉夫人,都是從上述兩條陸路之一遷入半島的),西南是僅一二百公里寬的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東面 愛琴海 和馬爾馬拉海連接著 亞洲 方向,南邊 地中海 島嶼則是通往 北非 的跳板,自古便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四戰之地。 ↑處於上圖右方的巴爾幹半島,可以看到,旁邊的 意大利 亞平寧半島北部有 阿爾卑斯山 脈作為屏障,而巴爾幹北部是開闊平原
東西南北無屏障,南斯拉夫人所在的巴爾幹半島自身卻有大量山區——實際上,“巴爾幹”這個詞本身便是突厥語系中“一連串森林山脈”的意思——巴爾幹內部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少量的山間平原被各個山脈分割開來。河流短而下切過快,不利通行。
多山的結構平面上阻礙了區域整合,讓不同人群被分隔開,形成一個個自給自足的小區域,縱向上又因海拔不同催生了多樣的生態環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農業種植/放牧/森林採摘打獵,爭奪平原肥沃土地或海岸線失敗的人群便逃到山區繼續存續),進一步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碎片化。 ↑多山的巴爾幹半島
地理上碎片化也就罷了,更不幸的是,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又正好處於各大文明和宗教交鋒的前沿陣地,數千年來仿佛就不曾平靜:古典時期,這裡是 希腊 文明和波斯文明的邊界。等 羅馬 帝國興起,這裡成了 羅馬 和哥特人,匈人,保 加爾 人,阿瓦爾人等游牧蠻族的的爭戰地。
後來西 羅馬 覆亡,東 羅馬 變為拜占庭帝國,基督教東西分裂,伊斯蘭教興起,這裡又成了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文明交鋒之地。
中世紀後伊斯蘭的奧斯曼帝國興起,地理上取代了拜占庭帝國,東正教的衣缽卻被逐漸崛起的 俄羅斯 繼承, 東北 的沙俄,西邊的奧匈帝國和 西歐 列強,與東南的奧斯曼帝國持續在巴爾幹角逐。
等一二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奧斯曼帝國滅亡,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巴爾幹又夾在了冷戰兩大陣營中間…
就這樣,複雜的地理環境,和自古以來文明間的來回征戰與撕扯,讓一千多年前進入巴爾幹半島,原本同宗同族,說著同樣語言的南斯拉夫人在歷史發展中因宗教 和政 治的原因逐漸細分為了不同的民族/區域人口,其中包括:
天主教占多數的:
斯洛文尼亞 :較早到(公元六世紀初)巴爾幹的斯拉夫人,地理上最接近 西歐 ,有點像西斯拉夫的 斯洛伐克 人,受 奧地利 ,德意志和 意大利 的影響很大,天主教占統治地位。
克羅地亞 :同 塞爾維亞 人大約同時到達巴爾幹(公元六世紀晚期和七世紀初)的斯拉夫人,在九世紀名義上接受了 西歐 的法蘭克人(查理曼大帝和他的加 洛林 王朝)統制,以信奉天主教作為交換,部落首領受封成為貴族建立封建領地,併在879年受 羅馬 教宗承認,作為獨立基督教封建國家存在了一段時間,後與 匈牙利 人組成了共主聯邦,當 匈牙利 國王無後,王位落到了 奧地利 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後來的奧匈帝國手中,近代受奧匈帝國統制。
東正教占多數的:
塞爾維亞 :同成為 克羅地亞 人的斯拉夫人在同一時期到達巴爾幹,不同的是更接近東南的拜占庭帝國和後來的東正教文化圈,部落首領受封信奉了東正教,也更多採取了拜占庭的政治體制,後逐漸與拜占庭分庭抗禮,有了獨立的 塞爾維亞 東正教會,主教為國家首領加冕,一度成為了 塞爾維亞 帝國,被信奉伊斯蘭的奧斯曼 土耳其 人征服後, 塞爾維亞 的東正教文化和民族認同保存了下來,近代從奧斯曼獨立建國。
馬其頓 :地理上為古 希腊 時代的 馬其頓 國,但今天的 馬其頓 共和 國主要是斯拉夫人,跟古代 亞歷山大 大帝的 希腊 化帝國沒有關係。近代的 馬其頓 人和 塞爾維亞 人比較接近,但地理上靠近東邊的 保加利亞 ,文化也受 保加利亞 深刻影響。
黑山 :十一至十二世紀 黑山 地區的斯拉夫人曾建立過獨立於拜占庭和 塞爾維亞 斯拉夫人的王國,十七世紀從奧斯曼帝國統制下獨立,一度建立過政教合一的東正教教主國,後變為世俗的親王國,之後一直與 塞爾維亞 分分合合。
伊斯蘭教占多數的:
波黑 :歷史上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波黑 )並不代表一個民族,而是介於 克羅地亞 和 塞爾維亞 之間的一個地區,主流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沒能在地區形成壓倒性影響, 波黑 的天主教會還一度形成了與主流基督教分開的波格米勒派天主教會,被打為異端。奧斯曼帝國征服 波黑 後, 波黑 地區大量居民轉為伊斯蘭教,今天 波黑 地區宗教人口分佈是前南斯拉夫地區中最多元化的,伊斯蘭教占大約一半,剩下三分之一為東正教,六分之一天主教。 ↑1940年納粹 德國 所統計的南斯拉夫地區民族分佈,可以看得出南斯拉夫的民族構成極為複雜
南斯拉夫王國的成立與破滅十九世紀,隨著 歐洲 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 民族主義覺醒等一系列歷史發展, 統治著南斯拉夫地區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對領地的控制力減弱,讓各族獨立運動有了操作空間。一個帝國,通過一個君主,來統治大片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宗教、和不同血統的人們,這種辦法行不通了,民族國家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已是斯拉夫人 成功 從奧斯曼帝國中獨立出來的單一民族王國。兩個國家一併在一戰中成為了勝利的協約國一方。一戰讓奧斯曼帝國覆滅,奧匈帝國解體,戰爭末年,奧匈帝國內亂不斷,帝國東南角斯拉夫民族的人民獨立,組建了“” 斯洛文尼亞 人- 克羅地亞 人- 塞爾維亞 人國”(State of Slovenes, Croats and Serbs)。
戰後作為前戰敗國地區,“ 斯洛文尼亞 人- 克羅地亞 人- 塞爾維亞 人國”擔心會被西邊一直唾涎著國內達爾馬提亞沿 海地 區的 意大利 入侵,1918年匆匆選擇了加入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組成了名為“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 斯洛文尼亞 王國”的三聯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認 塞爾維亞 國王為共主。
1929年,'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 斯洛文尼亞 王國' 這個繞口的名字被國王改成了"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國名第一次出現在了歷史上。
然而作為一戰中戰勝的一方, 塞爾維亞 國王 亞歷山大 一世某種程度上把加入王國的 克羅地亞 和斯洛維尼亞地區看作了戰利品,開始實行了大 塞爾維亞 民族主義。
他借國會中 塞爾維亞 黨派和 克羅地亞 黨派的激烈矛盾,解散了國會,實行獨裁,原本按民族劃分的行政區域被收回自治權,並被國王打散為各個小州,又整合成混合民族成分的大省。
許多本不屬於 塞爾維亞 人的 克羅地亞 人,波斯尼亞人, 黑山 人, 馬其頓 人,與 塞爾維亞 人一起,被劃分為了“ 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人”。 塞爾維亞 民族從原本只占人口百分之四十多,到統計出百分之七十多“ 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族”。國王硬生生造出了一個“主體民族”,併在政策上嚴重偏向 塞爾維亞 。
這自然激起了其他各族民族主義者的激烈反抗。1934年, 亞歷山大 一世被 馬其頓 分離主義組織刺殺,南斯拉夫國內矛盾繼續激化。二戰到來,法西斯軸心國趁南斯拉夫國內形勢動蕩入侵南斯拉夫,國王流亡海外。 德國 , 意大利 , 匈牙利 , 保加利亞 紛紛切割南斯拉夫,建立各種偽政權,第一代南斯拉夫王國就此滅亡。
與法西斯關係密切的 克羅地亞 民族主義極端組織“烏斯塔莎”和 塞爾維亞 極端保皇派“切特尼克”互相殺戮對方民族,又爭相與 德國 入侵者合作,局勢一片混亂。
鐵托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危亡之際,南斯拉夫人民的抵抗力量,逐漸團結在了南斯拉夫共產黨主席鐵托所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下。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以“民主,保障少數民族權益,保護私人財產,各民族經濟自治”四大綱領,決定戰後的南斯拉夫將成為六個平等 共和 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 斯洛文尼亞 、 黑山 、 波黑 和 馬其頓 ),並建立了以鐵托為總理的臨時政府,迅速得到了南斯拉夫各民族支持。
經過艱苦奮戰,南斯拉夫人民趕走了侵略者,打贏了二戰。戰後立憲會議罷黜君主制,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 共和 國,鐵托就任主席和總理。
一個 "七條邊境 ( 意大利 , 奧地利 , 匈牙利 , 羅馬尼亞 , 保加利亞 , 希腊 , 阿爾巴尼亞 ),六個聯邦(斯洛維尼亞, 克羅地亞 , 塞爾維亞 , 馬其頓 , 黑山 , 波黑 ),五大民族(斯洛維尼亞人, 克羅地亞 人, 塞爾維亞 人, 馬其頓 人, 黑山 人), 四種語言(斯洛維尼亞語, 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語, 馬其頓 語, 阿爾巴尼亞 語),三個宗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兩種文字(拉丁字母,西 里爾 字母),和一名'偉大領袖' (鐵托)”的第二代南斯拉夫國家就此形成。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 共和 國的各個組成 共和 國的內部疆界,從 西北 到東南依次是斯洛維尼亞, 克羅地亞 , 波黑 , 塞爾維亞 (含伏伊伏丁那和 科索沃 自治省), 馬其頓
與許多二戰中依靠蘇聯紅軍反推 德國 ,並戰後徹底被蘇聯納入勢力範圍的 東歐 社會主義國家不同,南斯拉夫復國是鐵托帶著隊伍打游擊打出來的。
"憑本事收復的失地",為什麼要聽令你蘇聯…當斯 大林 以紅色陣營的絕對領袖自居,試圖在經濟,外交,政策上指示南斯拉夫時,斯 大林 和鐵托兩個政治強人之間的矛盾迅速升溫。鐵托公開指責蘇聯”不再有革命性”,甚至一度嘗試讓南斯拉夫共產黨與 保加利亞 和 阿爾巴尼亞 的共產黨組織合併,建立一個更大的聯邦,被斯 大林 認為威脅蘇聯權威而阻止。
1948年,南斯拉夫加入共產主義大陣營的僅僅三年後,蘇共把南斯拉夫共產黨開除出了共產國際。而鐵托絲毫不懼,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最早敢對當時如日中天的蘇聯說不的領導人,帶領南斯拉夫走上了自主的道路。
南斯拉夫本身有著自身不俗的軍事實力,又處於冷戰雙 方正 中的關鍵地理位置,蘇聯不敢貿然武裝干涉。鐵托又憑藉自身在國內極高的威望,挫敗了斯 大林 一次次試圖推翻他的企圖。
相傳,斯 大林 死後,整理書信的人發現鐵托給斯 大林 寫的這樣一封信,大概意思是:“別再派刺客來殺我了,我們已經抓住你五波刺客了,上次那個拿炸彈的,還有上上次那個拿步槍的…如果你還派人來刺殺,那我也要往 莫斯科 派一個厲害的了!我確信,我只需要派一次…”,可以說是霸氣側漏了.... ↑美蘇兩極下的冷戰格局,藍色為 美國 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紅色為蘇聯治下的 華沙 條約組織,橙色南斯拉夫在冷戰前沿保持獨立
鐵托集團領導南斯拉夫三十多年,一直到1980年鐵托去世。對於一些不問政事的南斯拉夫老百姓,那段日子也許是幸福的,國家繁榮 富裕 ,大家說著相似的語言(斯洛維尼亞語和 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語之間的區別,比某些中文的方言間區別還小,互相完全能聽懂),人們不自稱 克羅地亞 人或 塞爾維亞 人,而是南斯拉夫人。《瓦爾特保衛 薩拉熱窩 》、《橋》兩部描述南斯拉夫人為祖國而戰的電影,在七八十年代的 中國 幾乎家喻戶曉,成為了老一輩國人的時代記憶之一。
然而歷史永遠不會那樣簡單美好。
如果說第一代南斯拉夫王國採取的路線是“大 塞爾維亞 ”式的試圖用單一民族壓制所有人,鐵托集團治理南斯拉夫的政策也許是多級化的另一種極端,即不讓任何一個民族占優,使各個民族相互掣肘,地方分權維持平衡。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系列政策也加速了南斯拉夫的分化。
經濟上,地方政府高度自治,以利潤為導向的企業與政府高度結合,不斷固化了地區經濟不平衡,久而久之國家失去了作為統一經濟體的基礎(貧富差距大了,就不想一起過日子了)。
軍事上,為防止像 捷克 斯洛伐克 一樣被蘇聯武裝干涉,為可能到來的戰爭早做部署,鐵托集團讓各個地方政府建立了“邊防軍”。邊防軍獨立於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的,直接聽命於其所代表的 共和 國,這導致地方政府都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一旦分家,分分鐘調轉槍口開打)。
政治上,鐵托集團用強權輪番打壓了所有主要民族的民粹主義者,然而這種靠政治手腕努力維繫的平衡,隨著鐵托這個出生在 克羅地亞 ,母親有斯洛維尼亞血統,在 波黑 打游擊,死後葬在 塞爾維亞 的南斯拉夫人精神領袖去世後,再也無法維持了。 ↑貝爾格萊德 ↑紀念鐵托的雕像,攝於 貝爾格萊德 軍事博物館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分裂與落幕八十年代末期,周邊 東歐 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倒向西方,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逐漸式微,南共對民眾已失去了以往的凝聚力,迫於1989年宣佈放棄一黨專政。各個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政黨開始迅速出現,一個比一個激進,通過煽動民族矛盾爭取政治利益,民族問題進而激化,民間衝突不斷發生。
按照鐵托死前留下的方針,南斯拉夫在他死後不設總統,而是由六個組成 共和 國和兩個自治省(有著大量 阿爾巴尼亞 裔的 科索沃 和有著大量 匈牙利 裔的伏伊伏丁那)代表各一人組成的聯邦主席團執政,八名代表輪流坐班擔任主席……
這種僅僅在各方關係融洽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運轉的辦法,在各地區黨派不斷激化的矛盾下很快陷入僵持和死結。經濟更加發達的 克羅地亞 和斯洛維尼亞的地區的政黨想甩開聯邦,提出聯邦進一步分化變為邦聯,在被塞維爾亞否決後,斯洛維尼亞和 克羅地亞 則乾脆各自搞起了獨立公投…
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宣佈獨立,紙面實力碾壓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內部就是否大規模進攻曾經是同胞的斯洛維尼亞產生了猶豫。僵持不下中,被派出控制邊境關卡的少數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被大規模動員起來的斯洛維尼亞邊防軍緊緊包圍,外圍人民軍不得不向被包圍的兵營空運補給物資。
6月27日,人民軍一架只是運送麵包的直升機被斯洛維尼亞武裝擊落,飛行員隨飛機一起墜地死亡。 諷刺的是,飛行員正是一名在人民軍中服役的斯洛維尼亞人。
事後,當時已在斯洛維尼亞地區工作生活了40多年,對南斯拉夫和斯洛維尼亞都有著深厚感情的 塞爾維亞 裔人民解放軍上校阿克森蒂耶維奇回憶:“我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斯洛維尼亞的士兵會向我們開火,我太天真了,我一直以為我們一同服役的祖國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親耳聽著直升飛機被擊中的聲音,甚至感到了直升機墜地的衝擊,那一刻,我意識到,一切都完了。”
同樣是1991年6月25日, 克羅地亞 宣佈獨立,次年1月和4月, 馬其頓 與 波黑 也各自宣佈獨立,就這樣,南斯拉夫這個命運多舛的國家在歷史上的謝幕開始了,殘酷的戰爭拉開了序幕。 ↑91年解體前南斯拉夫的民族構成,洋紅色為 塞爾維亞 族,黃色 克羅地亞 族,綠色 波黑 穆斯林,藍色斯洛維尼亞族,紫色 阿爾巴尼亞 族
時任 塞爾維亞 總統的米洛舍維奇,是一個靠著煽動 塞爾維亞 民粹情緒上位的政客。局勢動蕩下,他沒有試圖維護南斯拉夫聯邦的統一,而是趁亂擴大 塞爾維亞 的影響。
塞爾維亞 控制下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對 塞爾維亞 族不能搞事情的地區並不感興趣,經過短短10日僵持和武裝衝突,米洛舍維奇在外界調停下放走了民族最單一、最靠近 西歐 、文化上也最接近 德國 人的斯洛維尼亞獨立,並通過談判 和平 承認了關係相對友好的 馬其頓 獨立。協議下 馬其頓 治下的軍隊交出了所有重裝備,給 塞爾維亞 武裝集中精力對付 克羅地亞 和 波黑 的 克羅地亞 族和穆斯林。
在大 塞爾維亞 主義的支持下, 克羅地亞 和 波黑 境內的 塞爾維亞 族群占優勢的地區紛紛建立割據政權,獨立或要求併入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族,穆斯林,和 塞爾維亞 族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波黑 境內戰爭最初以穆、克族聯合對抗塞族展開,不久穆、克族關係破裂,彼此間也發生激戰。
殘酷慘烈的戰爭中,沒有一方是正義的。三方勢力混戰下,夾雜著民粹感情和宗教分歧的群體之間的仇恨程度已超越一般軍事衝突,族裔間互相屠殺,種族清洗,被異族攻剋的村莊男人被集中殺害,女人被強姦,釀造了異常慘烈的人間悲劇。
三方又同時向外界控訴著自己的不幸,一名聯合國官員曾回憶自己在分別訪問三方時,被三方分別展示了一組一模一樣的戰亂中死去嬰兒的照片,並三方都指責是對方所為…生活在被各方勢力互相爭奪的城市中的百姓仿佛困在了人間地獄,走在街頭就有被狙擊手射殺的風險,無數建築被摧毀,十數萬人死於非命,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小的時候聽新聞聯播,懵懵懂懂的記得那幾年新聞聯播時常播報戰亂局勢,“克族”“塞族”“穆族”武裝在某某地展開激烈交鋒,某某武裝對某某地區展開炮擊,某某武裝與某某武裝簽訂或違反停火協議…戰爭,仿佛人類自有文明那一天起便從不遙遠。
戰爭初期, 塞爾維亞 武裝力量在南斯拉夫人民軍支持下,憑藉著較高的軍事素養和相對精良的裝備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 塞爾維亞 族占領了大量 克羅地亞 與 波黑 今天的領土。然而好景不長,小國打的再好,也拗不過大的國際政治形勢。
曾幾何時,南斯拉夫與蘇聯決裂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蘇聯封鎖下的南斯拉夫成了美 歐拉 攏的對象,收到了大量來自 美國 的經濟援助。而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南斯拉夫這個冷戰雙方間中立的國家,似乎對歐美已經失去存在價值了。讓巴爾幹地區繼續存在一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大國,也許是西方勢力所不願意看到的。
在 美國 的調停下, 波黑 的克族與穆族武裝之間停火,組成統一的 波黑 軍隊,並收到大量的西方軍事援助,轉向塞族進攻。
面對壓力,米洛舍維奇認慫了,為瞭解除國際上對南斯拉夫的封鎖,米洛舍維奇出賣了境外的 塞爾維亞 勢力,斷絕了對塞族割據政權的一切援助。 克羅地亞 通過西方支持的“風暴行動”,一舉攻破境內的 塞爾維亞 勢力“克 拉伊 納塞族 共和 國”,收復了占今日國土近五分之一的領土,併進攻 波黑 地區的塞族武裝。最終 波黑 塞族武裝在北約的封鎖與空襲下節節敗退,被迫求和,與穆克兩族在 波黑 組成了鬆散的聯邦。
1995年, 克羅地亞 戰爭與 波黑 戰爭結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 共和 國就此不復存在,剩下的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制定了新憲法,組成了第三代,也是最後一代南斯拉夫國家:“南斯拉夫聯盟 共和 國”。
然而到了這時候,歐美勢力卻不打算放過米洛舍維奇和僅剩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的南聯盟了。1998年,南斯拉夫解體的一系列戰爭中的最後一幕, 科索沃 戰爭爆發。
科索沃 位於 塞爾維亞 南部,在 塞爾維亞 民族形成的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被奧斯曼攻占前, 塞爾維亞 民族在 科索沃 已生活了二三百年,留下了大量古老的 塞爾維亞 教堂和修道院。
1219年 塞爾維亞 東正教會提升至東正教最高級別的“自主教會”,放棄王位出家修道的 塞爾維亞 尼曼雅王朝王子, 塞爾維亞 正教會第一任牧首,“聖 薩瓦 ”的宗主教堂便位於 科索沃 城市 Peć。傳說中,代表著 塞爾維亞 人對侵略者堅韌的抵抗精神,1339年 科索沃 戰役與奧斯曼奮戰而死的悲情英雄拉扎爾王也長眠於此。某種程度上, 科索沃 對 塞爾維亞 人的意義仿佛 耶路撒冷 對 以色列 人一樣。
然而,時過境遷,隨著奧斯曼征服,大量 塞爾維亞 人在一波波抵抗和暴動被奧斯曼鎮壓後逃離了 科索沃 地區,留下的空間被奧斯曼遷入大量 阿爾巴尼亞 裔穆斯林。到了近代,奧斯曼帝國逐漸崩潰, 科索沃 成了分別從奧斯曼中所獨立出來的 塞爾維亞 和 阿爾巴尼亞 兩國之間爭奪影響力的地區。
雖然在後來的南斯拉夫, 科索沃 作為一個自治省還在 塞爾維亞 控制下, 阿爾巴尼亞 裔穆斯林人口占比已在當地占據多數,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上升,到八九十年代, 阿爾巴尼亞 族已達到占 科索沃 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 科索沃 在地圖中的位置,北部連接著 塞爾維亞 ,南部接壤 阿爾巴尼亞
在米洛舍維奇通過煽動 塞爾維亞 民族情緒上位的過程中,取消了 科索沃 省的自治權,而在 科索沃 占絕對多數的 阿爾巴尼亞 族與 塞爾維亞 族勢同水火,衝突事件不斷發生。
1996年起,倡導用暴力手段維護阿爾 巴尼 裔權力的極端黨派,組織了以 科索沃 獨立和最終建立“大 阿爾巴尼亞 ”為目標的“ 科索沃 解放軍”,襲擊警察,屠殺當地塞族人。到1999年,武裝起義的 科索沃 解放軍與南聯盟軍隊已進入全面戰爭,對 科索沃 各地的控制權進行爭奪。
接下來強權干涉的劇本是如此熟悉: 美國 宣佈,為了阻止 塞爾維亞 對 阿爾巴尼亞 族的“種族清洗”,“維護 東歐 的 和平 穩定”,“保衛少數民族權益”,基於“人道主義”必須介入 科索沃 形勢。原本被 美國 欽定為恐怖主義組織的 科索沃 解放軍,成了與之合作的對象。
在南聯盟拒絕了從 科索沃 撤出全部武裝力量,讓外國維和軍隊進入 科索沃 等要求後,北約未經聯合國授權,對南聯盟全境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野蠻空襲,幾天內南聯盟的重要軍事目標幾乎全部被北約摧毀。因南聯盟並未屈服,空襲隨即轉向全國的基礎設施,以摧毀南聯盟的抵抗意志。南斯拉夫的道路, 橋梁, 發電廠, 政府大樓, 自來水處理廠, 電視臺都受到轟炸。震驚國人的 中國 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便是發生在此間。
整整78天的空襲後,1999年6月,別無選擇的米洛舍維奇,最終接受了調解小組提出的條件,同意聯合國接管 科索沃 境內的軍事力量。僅僅在名義上為 塞爾維亞 自治省的 科索沃 成了實質上的獨立政體,並於2008年發佈獨立宣言,徹底脫離 塞爾維亞 ,立刻被西方國家所承認。
↑貝爾格萊德 ↑ 貝爾格萊德 軍事博物館,展示著空襲中北約使用的集束炸彈和讓電廠癱瘓的石墨炸彈的部件,和居民倒在血泊中的照片 ↑貝爾格萊德 ↑左下為被南聯盟擊落的巡航導彈碎片,相比之下,圖右上南聯盟用來擊落巡航導彈的是簡陋的火箭炮系統 ↑貝爾格萊德 ↑軍事博物館 中南 聯盟擊落的美軍F-117隱身轟炸機碎片,這是世界上唯一一次靠落後裝備 成功 擊落隱身戰機的案例,打破了美軍隱身戰機“無法被髮現和擊中”的神話 ↑貝爾格萊德 ↑北約空襲中被南聯盟擊落的F-16戰機飛行員的裝備 ↑綠色為正式承認 科索沃 獨立的國家或地區,灰色為未承認 科索沃 獨立的國家
2000年,失敗的米洛舍維奇黯然下臺,反對黨領袖金吉奇出任 塞爾維亞 總理,併在2001年下令逮捕米洛舍維奇,把他迅速移交 海牙 國際法庭,以戰爭罪行接受審判。米洛舍維奇在 海牙 數年被關押和審判過程中,一直未能被定罪,2006年於獄中突然去世。
而下令逮捕米洛舍維奇的金吉奇也未得善終,在2003年於 塞爾維亞 政府大樓前被槍殺。同年,南斯拉夫聯盟重組為“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的鬆散聯邦。2006年, 黑山 經由公投,以微弱優勢選擇脫離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聯邦,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分別獨立。就這樣,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國家,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儘管有著戰後大量重建,慘烈的戰爭在前南斯拉夫各地還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不管你是否刻意去尋找,戰爭的傷痕就在那裡,以各種形式提醒著人們這片土地所經歷的不幸,也許不經意的一個轉角,一次遠望,便是一座廢墟,一片墓碑,或這樣一個情景映入眼帘:街道一邊是漂亮的建築,熙熙攘攘的人們過著無比日常的生活,似乎戰爭從沒有發生過,滿眼是一片悠閑的景象,而一街之隔,便是一座佈滿彈痕和塗鴉的建築殘體,靜靜立在那裡,仿佛另一個世界,撕裂了時空突然出現在眼前,和周圍的生活景象那麼近,又那麼遠。 這一切看起來如此的超現實主義,而牆上的一串串彈孔,卻仿佛一道道無聲的吶喊,如此真實。
杜布羅夫尼克海灘邊的廢棄屋克羅地亞 的度假勝地 杜布羅夫尼克 的遠郊,海邊的店鋪井井有條,愜意的人們面朝海灘,對面是蔚藍的阿德里亞海: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然而一街之隔,荒草之中,是無人問津的廢墟: ↑杜布羅夫尼克 屋子的窗戶被木板釘上,而木板上和牆上滿是彈孔,不禁令人思索這裡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激烈戰鬥,曾經守在屋內的人的命運又是什麼。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離開海邊休閑的人群,走入旁邊荒無一人的矮樓房,仿佛突然就走入了另一個世界,滿目瘡痍,到處是垃圾和塗鴉: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不遠處早已被拋棄的居民樓,牆上仿佛是炮擊炸開的洞↓
這個帖子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對南斯拉夫的歷史做一個相對比較詳細的概括,讓有興趣想稍微深度瞭解這個地區歷史的童鞋有個大概的概念,第二部分是LZ實地拍的一些照片,希望能從另一個視角呈現出這些國家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不常被關註的一面...
剛剛過去的第二十一屆世界杯, 克羅地亞 代表隊歷史性的打入了決賽,成為了世界杯88年曆史上僅有的第十三個進入決賽的國家。
憑藉著不知疲倦的奔跑,漂亮的攻勢打法,和鐵一般的意志, 克羅地亞 隊連續三場加時打滿120分鐘闖入決賽,雖然在決賽惜敗 法國 ,卻贏得了全世界球迷的尊重。 克羅地亞 隊長,稱得上世界上最好的中場組織者莫德里奇獲得了金球獎。 隨著 克羅地亞 在世界杯上一次次淘汰強敵, 許多之前不瞭解這個國家的人們也開始關註這人口只有四百多萬的小國。
巧的是,世界杯決賽的同一天,也是溫網公開賽的決賽, 塞爾維亞 網球選手,歷史上最好的網球運動員之一,“小德” 德約科維奇半決賽擊敗納達爾闖入決賽,並時隔三年,再奪溫網男單冠軍,拿到大滿貫。世界杯決賽前,德約科維奇公開表示支持 克羅地亞 奪冠。由於 塞爾維亞 和 克羅地亞 的緊張關係,他的話遭到本國政客的猛烈抨擊, 塞爾維亞 進步黨的一名政客公開表示:“只有蠢貨才去支持 克羅地亞 。”
德約科維奇對這些爭議做出了回應:“體育是我們共同的語言,它會抹去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超越信仰、人種、國家之間的不同。”
莫德里奇和德約科維奇惺惺相惜,“魔笛”接受採訪時也力挺小德:”諾瓦克的比賽也激勵著 克羅地亞 隊。他是 克羅地亞 隊的粉絲, 克羅地亞 隊也是他的粉絲。”
普通人也許難以想象 塞爾維亞 和 克羅地亞 國家間的世仇,還有莫得里奇和小德童年所經歷過的戰爭。他們都是從前南斯拉夫解體戰火中走出來的孩子,在他們出生的時候,兩人還同屬於那個已不復存在的國家。
莫德里奇出生在 克羅地亞 山區的小村莊,當他還是一個6歲的放羊娃時, 克羅地亞 獨立戰爭爆發,他的祖父在放牛的路上被 塞爾維亞 武裝分子扣押並槍殺,家鄉被付之一炬,父母帶著他躲避到了臨近城市 扎達爾 一座酒店棲身,而年幼的他在酒店停車場堅持踢球,被人發現他的天賦,推薦到了職業隊,從次開始了成為世界最好中場的人生旅程。
德約科維奇12歲時,北約對 貝爾格萊德 展開了不分晝夜的空襲,德約科維奇和爺爺,父母,兩個弟弟還有叔叔和姑姑,所有的人躲在了爺爺一個僅有兩居室的住宅里,那裡有一個地下室,是空襲警報響起時他們所能找到的最安全的地方。
長達兩個半月的空襲中,小德每天都會在凌晨兩點,三點左右醒來。他曾親眼驚恐的目睹 美國 的F-117戰機從頭頂上飛過,彈倉打開,投出制導導彈。然而這一切也沒有阻止他打網球,空襲開始一周後,德約科維奇便恢復了天天訓練,地點就選擇緊挨著不久前被空襲的目標,邏輯是,同一個地方不會短期內被反覆轟炸…
而魔笛和小德兩個原本屬於同一個國家,說著同一種語言的人為什麼現在分屬兩國國家間又互相仇視呢,這就要從頭說起.....
近代以前的巴爾幹半島與斯拉夫人說起南斯拉夫的歷史,怕是只能用命運多舛來形容。近代以來,巴爾幹半島戰亂頻發,乃至有了“ 歐洲 火藥桶”的稱號。
稍遠的百年前,奧匈帝國皇儲斐 迪南 德大公在 薩拉熱窩 被 塞爾維亞 青年刺殺,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更近一些年,南斯拉夫解體的一系列戰爭,讓原本的鄰居,朋友反目成仇,本來同一國家的人們瘋狂的自相攻伐,近二十萬人死亡,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為什麼近代巴爾幹半島戰亂頻仍,南斯拉夫人互相殘殺呢?這背後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
南斯拉夫,顧名思義,是指南方的斯拉夫人。因為 俄羅斯 ,斯拉夫人近來常被國人略帶調侃的稱為“戰鬥民族”,而斯拉夫人卻遠不止 俄羅斯 一支。
發源於 波蘭 東南部,斯拉夫人自一世紀起開始向外遷徙,逐漸遍佈 歐洲 中東 部,在東邊形成了今天的 俄羅斯 , 烏克蘭 , 白俄羅斯 等東斯拉夫人,西邊變成了 波蘭 , 捷克 , 斯洛伐克 等西斯拉夫人,而在南邊則形成了今天的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斯洛維尼亞, 保加利亞 , 馬其頓 等南斯拉夫人。
↑7-9世紀 歐洲 的斯拉夫人部落
當今的南斯拉夫人是在公元六至八世紀遷徙進入巴爾幹半島的。做為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乍一看仿佛巴爾幹更容易整合成統一的文明,細看則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巴爾幹半島位於 歐洲 東南端,由 東歐 陸地向南延伸入 地中海 形成,北寬南窄。與其他一些跟大陸更隔絕的半島不同,巴爾幹北邊是開闊陸地,南面是氣候環境並不惡劣,無法作為地緣屏障的 地中海 。
東北 面向 烏克蘭 方向的大草原, 西北 是多瑙河流域和 匈牙利 的平原(今天生活在巴爾幹半島上大部分種族,包括斯拉夫人,都是從上述兩條陸路之一遷入半島的),西南是僅一二百公里寬的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東面 愛琴海 和馬爾馬拉海連接著 亞洲 方向,南邊 地中海 島嶼則是通往 北非 的跳板,自古便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四戰之地。 ↑處於上圖右方的巴爾幹半島,可以看到,旁邊的 意大利 亞平寧半島北部有 阿爾卑斯山 脈作為屏障,而巴爾幹北部是開闊平原
東西南北無屏障,南斯拉夫人所在的巴爾幹半島自身卻有大量山區——實際上,“巴爾幹”這個詞本身便是突厥語系中“一連串森林山脈”的意思——巴爾幹內部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少量的山間平原被各個山脈分割開來。河流短而下切過快,不利通行。
多山的結構平面上阻礙了區域整合,讓不同人群被分隔開,形成一個個自給自足的小區域,縱向上又因海拔不同催生了多樣的生態環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農業種植/放牧/森林採摘打獵,爭奪平原肥沃土地或海岸線失敗的人群便逃到山區繼續存續),進一步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碎片化。 ↑多山的巴爾幹半島
地理上碎片化也就罷了,更不幸的是,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又正好處於各大文明和宗教交鋒的前沿陣地,數千年來仿佛就不曾平靜:古典時期,這裡是 希腊 文明和波斯文明的邊界。等 羅馬 帝國興起,這裡成了 羅馬 和哥特人,匈人,保 加爾 人,阿瓦爾人等游牧蠻族的的爭戰地。
後來西 羅馬 覆亡,東 羅馬 變為拜占庭帝國,基督教東西分裂,伊斯蘭教興起,這裡又成了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文明交鋒之地。
中世紀後伊斯蘭的奧斯曼帝國興起,地理上取代了拜占庭帝國,東正教的衣缽卻被逐漸崛起的 俄羅斯 繼承, 東北 的沙俄,西邊的奧匈帝國和 西歐 列強,與東南的奧斯曼帝國持續在巴爾幹角逐。
等一二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奧斯曼帝國滅亡,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巴爾幹又夾在了冷戰兩大陣營中間…
就這樣,複雜的地理環境,和自古以來文明間的來回征戰與撕扯,讓一千多年前進入巴爾幹半島,原本同宗同族,說著同樣語言的南斯拉夫人在歷史發展中因宗教 和政 治的原因逐漸細分為了不同的民族/區域人口,其中包括:
天主教占多數的:
斯洛文尼亞 :較早到(公元六世紀初)巴爾幹的斯拉夫人,地理上最接近 西歐 ,有點像西斯拉夫的 斯洛伐克 人,受 奧地利 ,德意志和 意大利 的影響很大,天主教占統治地位。
克羅地亞 :同 塞爾維亞 人大約同時到達巴爾幹(公元六世紀晚期和七世紀初)的斯拉夫人,在九世紀名義上接受了 西歐 的法蘭克人(查理曼大帝和他的加 洛林 王朝)統制,以信奉天主教作為交換,部落首領受封成為貴族建立封建領地,併在879年受 羅馬 教宗承認,作為獨立基督教封建國家存在了一段時間,後與 匈牙利 人組成了共主聯邦,當 匈牙利 國王無後,王位落到了 奧地利 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後來的奧匈帝國手中,近代受奧匈帝國統制。
東正教占多數的:
塞爾維亞 :同成為 克羅地亞 人的斯拉夫人在同一時期到達巴爾幹,不同的是更接近東南的拜占庭帝國和後來的東正教文化圈,部落首領受封信奉了東正教,也更多採取了拜占庭的政治體制,後逐漸與拜占庭分庭抗禮,有了獨立的 塞爾維亞 東正教會,主教為國家首領加冕,一度成為了 塞爾維亞 帝國,被信奉伊斯蘭的奧斯曼 土耳其 人征服後, 塞爾維亞 的東正教文化和民族認同保存了下來,近代從奧斯曼獨立建國。
馬其頓 :地理上為古 希腊 時代的 馬其頓 國,但今天的 馬其頓 共和 國主要是斯拉夫人,跟古代 亞歷山大 大帝的 希腊 化帝國沒有關係。近代的 馬其頓 人和 塞爾維亞 人比較接近,但地理上靠近東邊的 保加利亞 ,文化也受 保加利亞 深刻影響。
黑山 :十一至十二世紀 黑山 地區的斯拉夫人曾建立過獨立於拜占庭和 塞爾維亞 斯拉夫人的王國,十七世紀從奧斯曼帝國統制下獨立,一度建立過政教合一的東正教教主國,後變為世俗的親王國,之後一直與 塞爾維亞 分分合合。
伊斯蘭教占多數的:
波黑 :歷史上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波黑 )並不代表一個民族,而是介於 克羅地亞 和 塞爾維亞 之間的一個地區,主流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沒能在地區形成壓倒性影響, 波黑 的天主教會還一度形成了與主流基督教分開的波格米勒派天主教會,被打為異端。奧斯曼帝國征服 波黑 後, 波黑 地區大量居民轉為伊斯蘭教,今天 波黑 地區宗教人口分佈是前南斯拉夫地區中最多元化的,伊斯蘭教占大約一半,剩下三分之一為東正教,六分之一天主教。 ↑1940年納粹 德國 所統計的南斯拉夫地區民族分佈,可以看得出南斯拉夫的民族構成極為複雜
南斯拉夫王國的成立與破滅十九世紀,隨著 歐洲 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 民族主義覺醒等一系列歷史發展, 統治著南斯拉夫地區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對領地的控制力減弱,讓各族獨立運動有了操作空間。一個帝國,通過一個君主,來統治大片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宗教、和不同血統的人們,這種辦法行不通了,民族國家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已是斯拉夫人 成功 從奧斯曼帝國中獨立出來的單一民族王國。兩個國家一併在一戰中成為了勝利的協約國一方。一戰讓奧斯曼帝國覆滅,奧匈帝國解體,戰爭末年,奧匈帝國內亂不斷,帝國東南角斯拉夫民族的人民獨立,組建了“” 斯洛文尼亞 人- 克羅地亞 人- 塞爾維亞 人國”(State of Slovenes, Croats and Serbs)。
戰後作為前戰敗國地區,“ 斯洛文尼亞 人- 克羅地亞 人- 塞爾維亞 人國”擔心會被西邊一直唾涎著國內達爾馬提亞沿 海地 區的 意大利 入侵,1918年匆匆選擇了加入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組成了名為“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 斯洛文尼亞 王國”的三聯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認 塞爾維亞 國王為共主。
1929年,'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 斯洛文尼亞 王國' 這個繞口的名字被國王改成了"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國名第一次出現在了歷史上。
然而作為一戰中戰勝的一方, 塞爾維亞 國王 亞歷山大 一世某種程度上把加入王國的 克羅地亞 和斯洛維尼亞地區看作了戰利品,開始實行了大 塞爾維亞 民族主義。
他借國會中 塞爾維亞 黨派和 克羅地亞 黨派的激烈矛盾,解散了國會,實行獨裁,原本按民族劃分的行政區域被收回自治權,並被國王打散為各個小州,又整合成混合民族成分的大省。
許多本不屬於 塞爾維亞 人的 克羅地亞 人,波斯尼亞人, 黑山 人, 馬其頓 人,與 塞爾維亞 人一起,被劃分為了“ 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人”。 塞爾維亞 民族從原本只占人口百分之四十多,到統計出百分之七十多“ 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族”。國王硬生生造出了一個“主體民族”,併在政策上嚴重偏向 塞爾維亞 。
這自然激起了其他各族民族主義者的激烈反抗。1934年, 亞歷山大 一世被 馬其頓 分離主義組織刺殺,南斯拉夫國內矛盾繼續激化。二戰到來,法西斯軸心國趁南斯拉夫國內形勢動蕩入侵南斯拉夫,國王流亡海外。 德國 , 意大利 , 匈牙利 , 保加利亞 紛紛切割南斯拉夫,建立各種偽政權,第一代南斯拉夫王國就此滅亡。
與法西斯關係密切的 克羅地亞 民族主義極端組織“烏斯塔莎”和 塞爾維亞 極端保皇派“切特尼克”互相殺戮對方民族,又爭相與 德國 入侵者合作,局勢一片混亂。
鐵托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危亡之際,南斯拉夫人民的抵抗力量,逐漸團結在了南斯拉夫共產黨主席鐵托所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下。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以“民主,保障少數民族權益,保護私人財產,各民族經濟自治”四大綱領,決定戰後的南斯拉夫將成為六個平等 共和 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 斯洛文尼亞 、 黑山 、 波黑 和 馬其頓 ),並建立了以鐵托為總理的臨時政府,迅速得到了南斯拉夫各民族支持。
經過艱苦奮戰,南斯拉夫人民趕走了侵略者,打贏了二戰。戰後立憲會議罷黜君主制,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 共和 國,鐵托就任主席和總理。
一個 "七條邊境 ( 意大利 , 奧地利 , 匈牙利 , 羅馬尼亞 , 保加利亞 , 希腊 , 阿爾巴尼亞 ),六個聯邦(斯洛維尼亞, 克羅地亞 , 塞爾維亞 , 馬其頓 , 黑山 , 波黑 ),五大民族(斯洛維尼亞人, 克羅地亞 人, 塞爾維亞 人, 馬其頓 人, 黑山 人), 四種語言(斯洛維尼亞語, 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語, 馬其頓 語, 阿爾巴尼亞 語),三個宗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兩種文字(拉丁字母,西 里爾 字母),和一名'偉大領袖' (鐵托)”的第二代南斯拉夫國家就此形成。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 共和 國的各個組成 共和 國的內部疆界,從 西北 到東南依次是斯洛維尼亞, 克羅地亞 , 波黑 , 塞爾維亞 (含伏伊伏丁那和 科索沃 自治省), 馬其頓
與許多二戰中依靠蘇聯紅軍反推 德國 ,並戰後徹底被蘇聯納入勢力範圍的 東歐 社會主義國家不同,南斯拉夫復國是鐵托帶著隊伍打游擊打出來的。
"憑本事收復的失地",為什麼要聽令你蘇聯…當斯 大林 以紅色陣營的絕對領袖自居,試圖在經濟,外交,政策上指示南斯拉夫時,斯 大林 和鐵托兩個政治強人之間的矛盾迅速升溫。鐵托公開指責蘇聯”不再有革命性”,甚至一度嘗試讓南斯拉夫共產黨與 保加利亞 和 阿爾巴尼亞 的共產黨組織合併,建立一個更大的聯邦,被斯 大林 認為威脅蘇聯權威而阻止。
1948年,南斯拉夫加入共產主義大陣營的僅僅三年後,蘇共把南斯拉夫共產黨開除出了共產國際。而鐵托絲毫不懼,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最早敢對當時如日中天的蘇聯說不的領導人,帶領南斯拉夫走上了自主的道路。
南斯拉夫本身有著自身不俗的軍事實力,又處於冷戰雙 方正 中的關鍵地理位置,蘇聯不敢貿然武裝干涉。鐵托又憑藉自身在國內極高的威望,挫敗了斯 大林 一次次試圖推翻他的企圖。
相傳,斯 大林 死後,整理書信的人發現鐵托給斯 大林 寫的這樣一封信,大概意思是:“別再派刺客來殺我了,我們已經抓住你五波刺客了,上次那個拿炸彈的,還有上上次那個拿步槍的…如果你還派人來刺殺,那我也要往 莫斯科 派一個厲害的了!我確信,我只需要派一次…”,可以說是霸氣側漏了.... ↑美蘇兩極下的冷戰格局,藍色為 美國 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紅色為蘇聯治下的 華沙 條約組織,橙色南斯拉夫在冷戰前沿保持獨立
鐵托集團領導南斯拉夫三十多年,一直到1980年鐵托去世。對於一些不問政事的南斯拉夫老百姓,那段日子也許是幸福的,國家繁榮 富裕 ,大家說著相似的語言(斯洛維尼亞語和 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語之間的區別,比某些中文的方言間區別還小,互相完全能聽懂),人們不自稱 克羅地亞 人或 塞爾維亞 人,而是南斯拉夫人。《瓦爾特保衛 薩拉熱窩 》、《橋》兩部描述南斯拉夫人為祖國而戰的電影,在七八十年代的 中國 幾乎家喻戶曉,成為了老一輩國人的時代記憶之一。
然而歷史永遠不會那樣簡單美好。
如果說第一代南斯拉夫王國採取的路線是“大 塞爾維亞 ”式的試圖用單一民族壓制所有人,鐵托集團治理南斯拉夫的政策也許是多級化的另一種極端,即不讓任何一個民族占優,使各個民族相互掣肘,地方分權維持平衡。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系列政策也加速了南斯拉夫的分化。
經濟上,地方政府高度自治,以利潤為導向的企業與政府高度結合,不斷固化了地區經濟不平衡,久而久之國家失去了作為統一經濟體的基礎(貧富差距大了,就不想一起過日子了)。
軍事上,為防止像 捷克 斯洛伐克 一樣被蘇聯武裝干涉,為可能到來的戰爭早做部署,鐵托集團讓各個地方政府建立了“邊防軍”。邊防軍獨立於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的,直接聽命於其所代表的 共和 國,這導致地方政府都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一旦分家,分分鐘調轉槍口開打)。
政治上,鐵托集團用強權輪番打壓了所有主要民族的民粹主義者,然而這種靠政治手腕努力維繫的平衡,隨著鐵托這個出生在 克羅地亞 ,母親有斯洛維尼亞血統,在 波黑 打游擊,死後葬在 塞爾維亞 的南斯拉夫人精神領袖去世後,再也無法維持了。 ↑貝爾格萊德 ↑紀念鐵托的雕像,攝於 貝爾格萊德 軍事博物館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分裂與落幕八十年代末期,周邊 東歐 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倒向西方,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逐漸式微,南共對民眾已失去了以往的凝聚力,迫於1989年宣佈放棄一黨專政。各個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政黨開始迅速出現,一個比一個激進,通過煽動民族矛盾爭取政治利益,民族問題進而激化,民間衝突不斷發生。
按照鐵托死前留下的方針,南斯拉夫在他死後不設總統,而是由六個組成 共和 國和兩個自治省(有著大量 阿爾巴尼亞 裔的 科索沃 和有著大量 匈牙利 裔的伏伊伏丁那)代表各一人組成的聯邦主席團執政,八名代表輪流坐班擔任主席……
這種僅僅在各方關係融洽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運轉的辦法,在各地區黨派不斷激化的矛盾下很快陷入僵持和死結。經濟更加發達的 克羅地亞 和斯洛維尼亞的地區的政黨想甩開聯邦,提出聯邦進一步分化變為邦聯,在被塞維爾亞否決後,斯洛維尼亞和 克羅地亞 則乾脆各自搞起了獨立公投…
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宣佈獨立,紙面實力碾壓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內部就是否大規模進攻曾經是同胞的斯洛維尼亞產生了猶豫。僵持不下中,被派出控制邊境關卡的少數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被大規模動員起來的斯洛維尼亞邊防軍緊緊包圍,外圍人民軍不得不向被包圍的兵營空運補給物資。
6月27日,人民軍一架只是運送麵包的直升機被斯洛維尼亞武裝擊落,飛行員隨飛機一起墜地死亡。 諷刺的是,飛行員正是一名在人民軍中服役的斯洛維尼亞人。
事後,當時已在斯洛維尼亞地區工作生活了40多年,對南斯拉夫和斯洛維尼亞都有著深厚感情的 塞爾維亞 裔人民解放軍上校阿克森蒂耶維奇回憶:“我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斯洛維尼亞的士兵會向我們開火,我太天真了,我一直以為我們一同服役的祖國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親耳聽著直升飛機被擊中的聲音,甚至感到了直升機墜地的衝擊,那一刻,我意識到,一切都完了。”
同樣是1991年6月25日, 克羅地亞 宣佈獨立,次年1月和4月, 馬其頓 與 波黑 也各自宣佈獨立,就這樣,南斯拉夫這個命運多舛的國家在歷史上的謝幕開始了,殘酷的戰爭拉開了序幕。 ↑91年解體前南斯拉夫的民族構成,洋紅色為 塞爾維亞 族,黃色 克羅地亞 族,綠色 波黑 穆斯林,藍色斯洛維尼亞族,紫色 阿爾巴尼亞 族
時任 塞爾維亞 總統的米洛舍維奇,是一個靠著煽動 塞爾維亞 民粹情緒上位的政客。局勢動蕩下,他沒有試圖維護南斯拉夫聯邦的統一,而是趁亂擴大 塞爾維亞 的影響。
塞爾維亞 控制下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對 塞爾維亞 族不能搞事情的地區並不感興趣,經過短短10日僵持和武裝衝突,米洛舍維奇在外界調停下放走了民族最單一、最靠近 西歐 、文化上也最接近 德國 人的斯洛維尼亞獨立,並通過談判 和平 承認了關係相對友好的 馬其頓 獨立。協議下 馬其頓 治下的軍隊交出了所有重裝備,給 塞爾維亞 武裝集中精力對付 克羅地亞 和 波黑 的 克羅地亞 族和穆斯林。
在大 塞爾維亞 主義的支持下, 克羅地亞 和 波黑 境內的 塞爾維亞 族群占優勢的地區紛紛建立割據政權,獨立或要求併入 塞爾維亞 。 克羅地亞 族,穆斯林,和 塞爾維亞 族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波黑 境內戰爭最初以穆、克族聯合對抗塞族展開,不久穆、克族關係破裂,彼此間也發生激戰。
殘酷慘烈的戰爭中,沒有一方是正義的。三方勢力混戰下,夾雜著民粹感情和宗教分歧的群體之間的仇恨程度已超越一般軍事衝突,族裔間互相屠殺,種族清洗,被異族攻剋的村莊男人被集中殺害,女人被強姦,釀造了異常慘烈的人間悲劇。
三方又同時向外界控訴著自己的不幸,一名聯合國官員曾回憶自己在分別訪問三方時,被三方分別展示了一組一模一樣的戰亂中死去嬰兒的照片,並三方都指責是對方所為…生活在被各方勢力互相爭奪的城市中的百姓仿佛困在了人間地獄,走在街頭就有被狙擊手射殺的風險,無數建築被摧毀,十數萬人死於非命,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小的時候聽新聞聯播,懵懵懂懂的記得那幾年新聞聯播時常播報戰亂局勢,“克族”“塞族”“穆族”武裝在某某地展開激烈交鋒,某某武裝對某某地區展開炮擊,某某武裝與某某武裝簽訂或違反停火協議…戰爭,仿佛人類自有文明那一天起便從不遙遠。
戰爭初期, 塞爾維亞 武裝力量在南斯拉夫人民軍支持下,憑藉著較高的軍事素養和相對精良的裝備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 塞爾維亞 族占領了大量 克羅地亞 與 波黑 今天的領土。然而好景不長,小國打的再好,也拗不過大的國際政治形勢。
曾幾何時,南斯拉夫與蘇聯決裂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蘇聯封鎖下的南斯拉夫成了美 歐拉 攏的對象,收到了大量來自 美國 的經濟援助。而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南斯拉夫這個冷戰雙方間中立的國家,似乎對歐美已經失去存在價值了。讓巴爾幹地區繼續存在一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大國,也許是西方勢力所不願意看到的。
在 美國 的調停下, 波黑 的克族與穆族武裝之間停火,組成統一的 波黑 軍隊,並收到大量的西方軍事援助,轉向塞族進攻。
面對壓力,米洛舍維奇認慫了,為瞭解除國際上對南斯拉夫的封鎖,米洛舍維奇出賣了境外的 塞爾維亞 勢力,斷絕了對塞族割據政權的一切援助。 克羅地亞 通過西方支持的“風暴行動”,一舉攻破境內的 塞爾維亞 勢力“克 拉伊 納塞族 共和 國”,收復了占今日國土近五分之一的領土,併進攻 波黑 地區的塞族武裝。最終 波黑 塞族武裝在北約的封鎖與空襲下節節敗退,被迫求和,與穆克兩族在 波黑 組成了鬆散的聯邦。
1995年, 克羅地亞 戰爭與 波黑 戰爭結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 共和 國就此不復存在,剩下的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制定了新憲法,組成了第三代,也是最後一代南斯拉夫國家:“南斯拉夫聯盟 共和 國”。
然而到了這時候,歐美勢力卻不打算放過米洛舍維奇和僅剩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的南聯盟了。1998年,南斯拉夫解體的一系列戰爭中的最後一幕, 科索沃 戰爭爆發。
科索沃 位於 塞爾維亞 南部,在 塞爾維亞 民族形成的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被奧斯曼攻占前, 塞爾維亞 民族在 科索沃 已生活了二三百年,留下了大量古老的 塞爾維亞 教堂和修道院。
1219年 塞爾維亞 東正教會提升至東正教最高級別的“自主教會”,放棄王位出家修道的 塞爾維亞 尼曼雅王朝王子, 塞爾維亞 正教會第一任牧首,“聖 薩瓦 ”的宗主教堂便位於 科索沃 城市 Peć。傳說中,代表著 塞爾維亞 人對侵略者堅韌的抵抗精神,1339年 科索沃 戰役與奧斯曼奮戰而死的悲情英雄拉扎爾王也長眠於此。某種程度上, 科索沃 對 塞爾維亞 人的意義仿佛 耶路撒冷 對 以色列 人一樣。
然而,時過境遷,隨著奧斯曼征服,大量 塞爾維亞 人在一波波抵抗和暴動被奧斯曼鎮壓後逃離了 科索沃 地區,留下的空間被奧斯曼遷入大量 阿爾巴尼亞 裔穆斯林。到了近代,奧斯曼帝國逐漸崩潰, 科索沃 成了分別從奧斯曼中所獨立出來的 塞爾維亞 和 阿爾巴尼亞 兩國之間爭奪影響力的地區。
雖然在後來的南斯拉夫, 科索沃 作為一個自治省還在 塞爾維亞 控制下, 阿爾巴尼亞 裔穆斯林人口占比已在當地占據多數,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上升,到八九十年代, 阿爾巴尼亞 族已達到占 科索沃 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 科索沃 在地圖中的位置,北部連接著 塞爾維亞 ,南部接壤 阿爾巴尼亞
在米洛舍維奇通過煽動 塞爾維亞 民族情緒上位的過程中,取消了 科索沃 省的自治權,而在 科索沃 占絕對多數的 阿爾巴尼亞 族與 塞爾維亞 族勢同水火,衝突事件不斷發生。
1996年起,倡導用暴力手段維護阿爾 巴尼 裔權力的極端黨派,組織了以 科索沃 獨立和最終建立“大 阿爾巴尼亞 ”為目標的“ 科索沃 解放軍”,襲擊警察,屠殺當地塞族人。到1999年,武裝起義的 科索沃 解放軍與南聯盟軍隊已進入全面戰爭,對 科索沃 各地的控制權進行爭奪。
接下來強權干涉的劇本是如此熟悉: 美國 宣佈,為了阻止 塞爾維亞 對 阿爾巴尼亞 族的“種族清洗”,“維護 東歐 的 和平 穩定”,“保衛少數民族權益”,基於“人道主義”必須介入 科索沃 形勢。原本被 美國 欽定為恐怖主義組織的 科索沃 解放軍,成了與之合作的對象。
在南聯盟拒絕了從 科索沃 撤出全部武裝力量,讓外國維和軍隊進入 科索沃 等要求後,北約未經聯合國授權,對南聯盟全境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野蠻空襲,幾天內南聯盟的重要軍事目標幾乎全部被北約摧毀。因南聯盟並未屈服,空襲隨即轉向全國的基礎設施,以摧毀南聯盟的抵抗意志。南斯拉夫的道路, 橋梁, 發電廠, 政府大樓, 自來水處理廠, 電視臺都受到轟炸。震驚國人的 中國 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便是發生在此間。
整整78天的空襲後,1999年6月,別無選擇的米洛舍維奇,最終接受了調解小組提出的條件,同意聯合國接管 科索沃 境內的軍事力量。僅僅在名義上為 塞爾維亞 自治省的 科索沃 成了實質上的獨立政體,並於2008年發佈獨立宣言,徹底脫離 塞爾維亞 ,立刻被西方國家所承認。
↑貝爾格萊德 ↑ 貝爾格萊德 軍事博物館,展示著空襲中北約使用的集束炸彈和讓電廠癱瘓的石墨炸彈的部件,和居民倒在血泊中的照片 ↑貝爾格萊德 ↑左下為被南聯盟擊落的巡航導彈碎片,相比之下,圖右上南聯盟用來擊落巡航導彈的是簡陋的火箭炮系統 ↑貝爾格萊德 ↑軍事博物館 中南 聯盟擊落的美軍F-117隱身轟炸機碎片,這是世界上唯一一次靠落後裝備 成功 擊落隱身戰機的案例,打破了美軍隱身戰機“無法被髮現和擊中”的神話 ↑貝爾格萊德 ↑北約空襲中被南聯盟擊落的F-16戰機飛行員的裝備 ↑綠色為正式承認 科索沃 獨立的國家或地區,灰色為未承認 科索沃 獨立的國家
2000年,失敗的米洛舍維奇黯然下臺,反對黨領袖金吉奇出任 塞爾維亞 總理,併在2001年下令逮捕米洛舍維奇,把他迅速移交 海牙 國際法庭,以戰爭罪行接受審判。米洛舍維奇在 海牙 數年被關押和審判過程中,一直未能被定罪,2006年於獄中突然去世。
而下令逮捕米洛舍維奇的金吉奇也未得善終,在2003年於 塞爾維亞 政府大樓前被槍殺。同年,南斯拉夫聯盟重組為“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的鬆散聯邦。2006年, 黑山 經由公投,以微弱優勢選擇脫離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聯邦, 塞爾維亞 和 黑山 分別獨立。就這樣,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國家,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儘管有著戰後大量重建,慘烈的戰爭在前南斯拉夫各地還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不管你是否刻意去尋找,戰爭的傷痕就在那裡,以各種形式提醒著人們這片土地所經歷的不幸,也許不經意的一個轉角,一次遠望,便是一座廢墟,一片墓碑,或這樣一個情景映入眼帘:街道一邊是漂亮的建築,熙熙攘攘的人們過著無比日常的生活,似乎戰爭從沒有發生過,滿眼是一片悠閑的景象,而一街之隔,便是一座佈滿彈痕和塗鴉的建築殘體,靜靜立在那裡,仿佛另一個世界,撕裂了時空突然出現在眼前,和周圍的生活景象那麼近,又那麼遠。 這一切看起來如此的超現實主義,而牆上的一串串彈孔,卻仿佛一道道無聲的吶喊,如此真實。
杜布羅夫尼克海灘邊的廢棄屋克羅地亞 的度假勝地 杜布羅夫尼克 的遠郊,海邊的店鋪井井有條,愜意的人們面朝海灘,對面是蔚藍的阿德里亞海: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然而一街之隔,荒草之中,是無人問津的廢墟: ↑杜布羅夫尼克 屋子的窗戶被木板釘上,而木板上和牆上滿是彈孔,不禁令人思索這裡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激烈戰鬥,曾經守在屋內的人的命運又是什麼。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離開海邊休閑的人群,走入旁邊荒無一人的矮樓房,仿佛突然就走入了另一個世界,滿目瘡痍,到處是垃圾和塗鴉: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不遠處早已被拋棄的居民樓,牆上仿佛是炮擊炸開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