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里不看海明威,逛普拉多博物館、索非亞藝術中心、小鎮托萊多









吃過早飯,我們坐地鐵去 普拉 多博物館(Prado Museum),看看世界名畫。
普拉 多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博物館之一,主要因為繪畫。大約有8600幅大師級作品,使 普拉 多博物館躋身於世界著名博物館行列之中。
普拉 多博物館不讓拍照,所以游記中關於油畫的所有照片都是網絡搜集。


但,我們還是要遵守規矩,每個地方的要求不同,一定要遵守規則,不拍照也有好處,有更多時間觀察喜愛的作品,體驗感更好。
沒有相機、手機的時代,游客依然開心,只是我們被養成了壞習慣而已。
魯本斯《愛的花園》

拉斐爾《紅衣主教》

西班牙 王 卡洛 斯一世(1517—1556),即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廣泛搜集佛蘭德斯及 意大利 繪畫作品,非常喜歡提香,邀請體香為自己和家人畫肖像畫,還大量收入體香的作品, 普拉 多現有其作品近40幅。
提香《查理五世和狗》



希羅尼穆斯·博斯, 荷蘭 畫家,富有想象力的畫作充滿了荒唐的形式和怪異的象徵主義。
博斯在美術史上歷來被認為是個不可思議的畫家,他那充滿著奇思怪想的畫面像迷一樣難解。博斯的藝術創造和影響是超越時空的,他被譽為“現代繪畫的始祖。”

畫中人物繁雜有序,在全畫中充滿著人性、情欲以及飄忽不定的人間尋歡作樂的夢幻。
左聯是天上的伊甸園,上帝創造夏娃,背景有一片生機勃勃的風景,奇花異草,珍貴走獸,很多都是想象中生物, 比如 獨角獸。



魯本斯《美惠三女神》( The Three Graces),1639年,221x181釐米。三位女神健碩、豐滿,人物形體充滿活力,色調濃烈而流暢,充滿 富裕 歡快的氣息。


戈雅全名很長,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跟他的名字一樣長的,是他奇藝變化的畫風。
戈雅一生總在改變,從早期巴 洛克 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作品,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
戈雅最有名的畫,也是 普拉 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裸體的瑪哈》和《穿衣的瑪哈》。
《裸體的瑪哈》
瑪哈是十分普通的 西班牙 人女孩名字,18世紀逐漸成為指代勞動階層及其服飾風格的專有名詞,後來 馬德里 的貴族女性也開始流行馬哈的打扮,如簡便的褲裝等。戈雅畫中的女子就是這樣一位打扮成馬哈模樣的貴婦。
據說,畫中模特是戈雅當時的情人,阿爾巴女公爵,放蕩不羈的女公爵,讓戈雅又愛又恨,快樂伴隨著痛苦地度過了很多年。


但不少畫家提出質疑,從兩個畫的胳膊、乳房、雙腿姿勢來看,恰恰相反,戈雅是根據《穿衣的瑪哈》,想想出裸體的模樣。
有意思的是,現在阿爾巴女公爵後人依然是的貴族,而且第十八世阿爾巴女公爵,也繼承了祖先的優良傳統,任性而為。可惜已經沒有戈雅這樣的情人相伴。
《1808年5月3日》,是一幅政治題材畫。畫家往往因為這樣的繪畫得到更多推崇。
黑暗也隱去了時代背景,分成為兩個對峙的陣營,有力者的嚴整與弱者的不規整形相對比,通過視覺圖式來增強兩方強弱的反差。
強者,軍隊和士兵。軍帽、軍服、背包、軍靴、刺刀、槍,統一在抽象、堅定、有秩序的形里。
弱者,平民。死者和將死的人們形成另一方,或委頓在地,或掩面而泣,或張臂這無力反抗。

《吞噬兒子的人》

三、索菲亞王后藝術中的臺柱 格爾尼卡索非亞 王后國家藝術中心面積很大,收藏內容含蓋19世紀末到20世紀 西班牙 現代藝術風格的一系列轉變,包括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到二次戰後的前衛派等。最出名的臺柱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另外還有米羅、達利等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也值得一看。 臺柱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 巴斯 克地區的一個地名,在戰爭中遭到慘烈的轟炸, 西班牙 政府請畢加索以此為題材創作一幅作品。畢在高3.5米、長7.82米的畫布上,以黑白灰的陰暗色調再現了城市強烈的痛苦和控訴。
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
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沖向畫中心;
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
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
畫中央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
上邊右面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
薩爾瓦多·達利薩爾瓦多 ·達利(Salvador Dalí),是著名的 西班牙 加泰羅尼亞 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把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在1982年 西班牙 國王胡安· 卡洛 斯一世封他為普 波爾 侯爵,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建築、街道風格之外,我們在異鄉閑逛,伴隨著歸鄉的迫切,以及旅行之後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