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走馬觀花游北歐 D2愛沙尼亞 塔林

愛沙尼亞 獨立鬥爭的歷史曲折漫長。1700-1721年間,彼得大帝在北方戰爭中打敗 瑞典 ,迫使 瑞典 簽訂《尼什塔特和約》,割占 愛沙尼亞 , 愛沙尼亞 遂併入俄國。
1881年, 愛沙尼亞 學生協會首先設計出現有國旗的圖案, 愛沙尼亞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1:7。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藍、黑、白三色。藍色象徵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黑色象徵財富,象徵國家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白色象徵吉祥、自由、光明和純潔。
第一面國旗是在1884年5月由Paula Hermann提議縫製的,1884年6月4日在奧特帕教堂祝聖。
1918年2月24日, 愛沙尼亞 共和 國成立,使用了這面國旗。1989年11月15日, 愛沙尼亞 最高蘇維埃宣佈1940年 愛沙尼亞 加入蘇聯的宣言無效。1990年3月30日,恢復 愛沙尼亞 共和 國。1991年8月20日, 愛沙尼亞 正式宣佈獨立。








其主保聖人 亞歷山大 ·涅夫斯基於1242年在 愛沙尼亞 邊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贏得了冰上之戰。
沙俄和蘇聯時期 愛沙尼亞 人厭惡這座教堂,因為它標志著 俄羅斯 的統治。 愛沙尼亞 當局曾計劃在1924年拆除這座教堂,但是後來沒有實施這一計劃。1991年 愛沙尼亞 脫離蘇聯獨立後,這座教堂才被仔細地恢復。







聖母主教座堂最初是一座 羅馬 天主教的主教座堂,1561年改屬路德宗,現在屬於 愛沙尼亞 路德教會。
聖母主教座堂是 愛沙尼亞 有名的圓頂教堂,因為不斷的翻修和重建,教堂展現了混合的建築風格。它的價值在於,教堂的主體建築來自14世紀,而它的巴 洛克 式塔卻是18世紀70年代末添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