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從敦煌到蘭州














黃河 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 玉門關 。
這首詩是一幅 西北 邊疆壯美風光的畫捲,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玉門關 ,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據《漢書·地理志》, 玉門 關與另一重要關隘 陽關 ,均位於 敦煌 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公元前121年,漢軍收復 河西走廊 , 於是“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 酒泉 郡,以通 西北 國。”即修築由今 甘肅 永登 至酒泉的河西長城,這是漢長城修築的第二階段。
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110年間,再修由今 甘肅 酒泉 至 玉門關 段的長城,這是漢長城修築的第三階段。
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0年間,又修建自 玉門關 至今 新疆 羅布泊 段的長城,這是漢長城修築的第四階段。
至此,經過20多年的斷續修築,形成了一條東起遼東,西至 新疆 羅布泊 的漢代長城,總長度超過10000千米。 漢長城中, 河西走廊 段意義最為重大。西 漢中 央政府在河西長城沿線,修築了一系列烽燧亭障,重要關隘還置軍駐守,保證了古代“ 絲綢之路 ”河西段的安全通暢,大大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及文化交流。 經過2000多年的風吹雨打,漢長城之留下了那麼一點。

雅丹魔鬼城離 敦煌 比較遠,特別是路上正在修路,一路顛簸啊,顛簸啊,終於到了那裡。這裡風大天然,放眼望去寸草不生,不過正是因為風,是的這裡的石頭有了獨特的形狀。
遠處的 獅子 好像是在迎接每一位游客。





另外這裡提供吉普車包車服務,一輛車400,可以去景區大巴去不到的地方。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 無故人。
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 通道 。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 陽關 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
陽關 位於 河西走廊 的 敦煌 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為漢王朝防禦 西北 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也是 絲綢之路 上中原通往西域及 中亞 等地的重要門戶,憑水為隘,據川當險,與 玉門關 南北呼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