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蓬萊閣
蓬萊 水城 古稱登州港,早在唐代時與明州、 揚州 、 泉州 並稱為 中國 四大通商口岸。到了明洪武九年,在刀魚寨的基礎上增修了碼頭和土城牆,並增設了炮台,正式得名為 蓬萊 水城 。戚繼光等就是在這片海域操練水兵的。
天氣不好,市區建築看不清晰。
普照樓又名燈樓,位於 蓬萊 閣 東北 角的丹崖絕壁之上,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當時作為夜間行船導航用的標燈。1958年重修,為三層磚木結構。50年代田橫山航標 燈塔 啟用後,此燈樓導航功能漸失,現為 蓬萊 閣古建築群重要建築之一,它與賓日樓、呂祖殿等共同組成仙境 蓬萊 的特征性標誌。
普照樓
賓日樓建於宋代。它是八角雙層十六柱木質結構建築,面臨大海。登樓遠望,視野開闊,是觀看日出的好地方。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 北京 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大型歷史舞蹈史詩《東方紅》,曾選擇這裡作為背景,該片開頭日出的畫面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呂祖刻像
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他在遭受朝中新黨打擊迫害,謫居黃州五年後被朝廷重新起用,派到登州任知州,當年十月十五日到了 蓬萊 (登州治所)。剛到任五天,又接到聖旨,調回京城任禮部郎中。據考證,他是十一月上旬動身進京的,在這裡有二十天左右時間。
蘇公祠:這是為紀念北宋名臣蘇東坡而建的祠。
卧碑亭:卧碑亭以蘇軾的《海市詩》、《書吳道子畫後》橫幅碑刻而得名。卧碑亭內的卧碑,吸引了無數文人學者前來觀賞品味。碑的背面刻的是蘇軾的楷書《海市詩》,正面是行草《書吳道子畫後》。此卧碑是 蓬萊 閣內珍貴碑刻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資料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清朝人龔保琛題的聯語:“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勸誡人們對國家要盡忠,對父母要盡孝。
避風亭 始建於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當初建這個亭主要是為了觀看海市蜃樓,所以又叫“海市亭”。馮玉祥來 蓬萊 閣時,就下榻在 避風亭 內。
蓬萊 閣的主體建築建於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
蓬萊 閣是二層建築,游客可以登臨,只是二樓過道比較狹窄要單向魚貫而行。
八大仙人聚集一堂。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歷史上的 蓬萊 閣,是歷代文人匯萃之地,碑刻匾額琳琅滿目,後因世事變遷,絕大多數匾額楹聯毀於戰火。至建國初期, 蓬萊 閣上所存的木製牌匾楹聯已寥寥無幾,後又經歷文革浩劫,只有“ 蓬萊 閣”匾額得以保全,就此成為 蓬萊 閣古建築群中舊有僅存的唯一匾額。
“ 蓬萊 閣”匾額出自於清代書法名家鐵保之手,彌足珍貴。在文革破四舊當中,“ 蓬萊 閣”匾額的上下款識,遭到人為鏟除,如今游人所看到的 蓬萊 閣匾,其匾額上款“嘉慶九年甲子七月之吉”以及匾額下款“鐵保書”,均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補上的。
鐵保其人,字冶亭,號梅庵,滿洲正黃旗人,清中期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優於文學,長於書法,詞翰並美。與翁方綱、劉墉、永瑆並稱清代乾嘉“四大書法家”。清嘉慶八年(1804年)任 山東 巡撫,嘉慶十年升任兩江總督,對照匾額的上款年代,此匾應是於 山東 巡撫的任上時所作。
仙閣凌空
蓬萊 閣石刻。
萬壽無疆碑,在丹崖仙境坊南側,東臨彌陀寺。清朝康熙皇帝曾降旨普免田賦一年。登州官吏為頌康熙皇帝普免田賦以百姓感恩的名義,立萬壽無疆碑。並建起了萬民感德碑亭。清末民初碑亡亭毀,僅存碑座。現存石碑是1995年重立石碑,碑身正面刻“萬壽無疆”四個大字,背面刻《重立萬民感德碑記》。
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 蓬萊 閣景區內唯一的佛教寺廟。明萬曆十一年,佛教名僧憨山 德清 來魯傳教。 蓬萊 閣內的彌陀寺香火復盛。彌陀是號稱西方三聖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是供奉阿彌陀佛的寺廟。
羅漢是新塑身的,缺乏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