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頓的故事
在 德國 的薩克森州,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德累斯頓 ,曾是 德國 最美的城市,被稱為“易北河畔的 佛羅倫薩 ”。
德累斯頓 位於 德國 的東南邊緣,距離 捷克 首都 布拉格 僅150公里,因此我曾在 布拉格 逗留期間到此一游。自從到過 德累斯頓 以後,除了被它精美的建築所吸引,也對它的經歷很好奇,所以也會時常關註。最近看過一些資料,記錄下來備忘。 德累斯頓 ,意譯為“河邊森林”,一條易北河橫貫城中,曾長期作為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擁有眾多的美麗建築,宮殿、教堂、劇院不計其數,被稱為“巴 洛克 式”的城市。在二戰期間這座美麗的城市被盟軍(美、英)的大轟炸夷為平地,無數精美的建築變為廢墟瓦礫, 德累斯頓 幾乎被從地圖上抹去...
這場大轟炸的時間在1945年的2月13日至2月15日及其前後。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盟軍在東西線戰場均節節勝利,已控制了 歐洲 的制空權。此時蘇軍已經攻到離只有 柏林 70公里遠的奧德河畔,英美空軍計劃對 德累斯頓 進行轟炸,理由是摧毀它的軍工業和交通樞紐地位,為配合蘇軍作戰,給予納粹 德國 最後致命一擊。 然而,在轟炸前, 德累斯頓 已經涌入大量難民,作為 德國 乃至 歐洲 重要的文化之都,大量極具價值的歷史遺跡在大轟炸中被摧毀。很多民眾和歷史家認為因為 德國 即將瓦解, 德累斯頓 大轟炸對當時的戰爭進程影響不大,而對這個充滿魅力 和美 麗的巴 洛克 式人文主義家園的毀滅,也毀掉了 德國 乃至 歐洲 的文化信仰,但盟軍也堅持認為 德累斯頓 是 德國 主要的交通樞紐,轟炸是完全合理的。因此,這次大轟炸也成為二戰中最有爭議的軍事行動。 據戰後統計,盟軍的3749噸炸彈和燃燒彈將 德累斯頓 夷為平地,大火連續燒了幾晝夜,居民住區的22萬間房屋中7.5萬間被完全摧毀,主城區除了少量房屋嚴重受損外,其餘都變為廢墟,130萬居民被炸死1/10,約35470座建築物遭到破壞,包括茨溫格爾宮、聖母教堂、塞姆佩爾美術館、歌劇院等古代建築連同這座名城一同毀滅,破壞程度僅次於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 戰後的1945年, 德累斯頓 開始重建計劃,人們意識到古建築的價值所在,因此極重視古建築的原樣修複。建築廢墟殘片構件被一點點的搜集、編號、存放,為後來的修複奠定了基礎。但當時因東德資金缺乏重建計劃陷入停頓,在1990年 德國 重新統一後,以聖母教堂為中心的重建工作正式動工, 德累斯頓 也再度成為 德國 東部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
聖母大教堂的重建可謂現代建築史上的奇跡,建築材料43%是從原教堂廢墟中挑選出來的。重建後的聖母大教堂高91.23米,寬50米,巨大的砂石穹頂外部直徑為26米,重達9000噸,是 阿爾卑斯山 以北最大的建築穹頂。 ~~~~~~~~~~
茨溫格宮是18世紀薩克森國王主持修建的一座巴 洛克 式建築,四周的宮殿建築圍起中間的花園廣場,水池噴泉和許多精美的雕塑。它在轟炸中被夷為平地,戰後重建中,建築師們儘量從廢墟中挑選原建築材料重新拼接,力求恢復茨溫格宮的原貌。 ~~~~~~~~~~
森帕歌劇院,建成於1841年,但在30年後付之一炬,又在1878年重建,隨後這座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就進入了輝煌時期,理查德.施特 勞斯 、卡爾.韋伯和理查德.瓦格納的作品都在這裡首演。1984年,前東德將被炸毀的歌劇院按照轟炸前的外形完全修複,併在被炸40周年的1985年2月13日晚上以韋伯的《魔彈射手》和理查·施特 勞斯 的《玫瑰騎士》重啟輝煌。 ~~~~~~~~~~
這面長長的浮雕牆是“ 德累斯頓 戰役”的紀念品,記錄的是1813年拿破侖軍團與第六次反法聯盟在 德累斯頓 地區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這次戰役是拿破侖指揮的最後一場大兵團作戰的勝利,也是 法國 最榮譽的時刻。幸運的是,與聖母大教堂近在咫尺的它,竟然在大轟炸中完好的保存下來。 ~~~~~~~~~~
如今,七十多年過去, 德累斯頓 從廢墟中獲得重生,易北河靜靜的流過這座城市,仿佛沒有受到過一絲驚擾,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令人驚嘆的美好遺存和溫暖 平和 的生活場景,何曾想到這個城市經歷過人間煉獄般的過往。
德累斯頓 位於 德國 的東南邊緣,距離 捷克 首都 布拉格 僅150公里,因此我曾在 布拉格 逗留期間到此一游。自從到過 德累斯頓 以後,除了被它精美的建築所吸引,也對它的經歷很好奇,所以也會時常關註。最近看過一些資料,記錄下來備忘。 德累斯頓 ,意譯為“河邊森林”,一條易北河橫貫城中,曾長期作為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擁有眾多的美麗建築,宮殿、教堂、劇院不計其數,被稱為“巴 洛克 式”的城市。在二戰期間這座美麗的城市被盟軍(美、英)的大轟炸夷為平地,無數精美的建築變為廢墟瓦礫, 德累斯頓 幾乎被從地圖上抹去...
這場大轟炸的時間在1945年的2月13日至2月15日及其前後。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盟軍在東西線戰場均節節勝利,已控制了 歐洲 的制空權。此時蘇軍已經攻到離只有 柏林 70公里遠的奧德河畔,英美空軍計劃對 德累斯頓 進行轟炸,理由是摧毀它的軍工業和交通樞紐地位,為配合蘇軍作戰,給予納粹 德國 最後致命一擊。 然而,在轟炸前, 德累斯頓 已經涌入大量難民,作為 德國 乃至 歐洲 重要的文化之都,大量極具價值的歷史遺跡在大轟炸中被摧毀。很多民眾和歷史家認為因為 德國 即將瓦解, 德累斯頓 大轟炸對當時的戰爭進程影響不大,而對這個充滿魅力 和美 麗的巴 洛克 式人文主義家園的毀滅,也毀掉了 德國 乃至 歐洲 的文化信仰,但盟軍也堅持認為 德累斯頓 是 德國 主要的交通樞紐,轟炸是完全合理的。因此,這次大轟炸也成為二戰中最有爭議的軍事行動。 據戰後統計,盟軍的3749噸炸彈和燃燒彈將 德累斯頓 夷為平地,大火連續燒了幾晝夜,居民住區的22萬間房屋中7.5萬間被完全摧毀,主城區除了少量房屋嚴重受損外,其餘都變為廢墟,130萬居民被炸死1/10,約35470座建築物遭到破壞,包括茨溫格爾宮、聖母教堂、塞姆佩爾美術館、歌劇院等古代建築連同這座名城一同毀滅,破壞程度僅次於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 戰後的1945年, 德累斯頓 開始重建計劃,人們意識到古建築的價值所在,因此極重視古建築的原樣修複。建築廢墟殘片構件被一點點的搜集、編號、存放,為後來的修複奠定了基礎。但當時因東德資金缺乏重建計劃陷入停頓,在1990年 德國 重新統一後,以聖母教堂為中心的重建工作正式動工, 德累斯頓 也再度成為 德國 東部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
聖母大教堂的重建可謂現代建築史上的奇跡,建築材料43%是從原教堂廢墟中挑選出來的。重建後的聖母大教堂高91.23米,寬50米,巨大的砂石穹頂外部直徑為26米,重達9000噸,是 阿爾卑斯山 以北最大的建築穹頂。 ~~~~~~~~~~
茨溫格宮是18世紀薩克森國王主持修建的一座巴 洛克 式建築,四周的宮殿建築圍起中間的花園廣場,水池噴泉和許多精美的雕塑。它在轟炸中被夷為平地,戰後重建中,建築師們儘量從廢墟中挑選原建築材料重新拼接,力求恢復茨溫格宮的原貌。 ~~~~~~~~~~
森帕歌劇院,建成於1841年,但在30年後付之一炬,又在1878年重建,隨後這座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就進入了輝煌時期,理查德.施特 勞斯 、卡爾.韋伯和理查德.瓦格納的作品都在這裡首演。1984年,前東德將被炸毀的歌劇院按照轟炸前的外形完全修複,併在被炸40周年的1985年2月13日晚上以韋伯的《魔彈射手》和理查·施特 勞斯 的《玫瑰騎士》重啟輝煌。 ~~~~~~~~~~
這面長長的浮雕牆是“ 德累斯頓 戰役”的紀念品,記錄的是1813年拿破侖軍團與第六次反法聯盟在 德累斯頓 地區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這次戰役是拿破侖指揮的最後一場大兵團作戰的勝利,也是 法國 最榮譽的時刻。幸運的是,與聖母大教堂近在咫尺的它,竟然在大轟炸中完好的保存下來。 ~~~~~~~~~~
如今,七十多年過去, 德累斯頓 從廢墟中獲得重生,易北河靜靜的流過這座城市,仿佛沒有受到過一絲驚擾,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令人驚嘆的美好遺存和溫暖 平和 的生活場景,何曾想到這個城市經歷過人間煉獄般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