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美洲46天(之七)巴拿馬城,與運河共繁榮




在街上照照像,在一些商店隨便看看,發現這邊商店顧客進門時,有的店主會打招呼,有的不會;有的有微笑,有的沒有。忽然覺得從大街上陌生人的微笑和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可以直接反應社會的幸福指數,雖然不能說是線性關係,但絕對是正相關的。 朝鮮 是完全沒有的微笑的,人們面無表情,沒有人會和游客打招呼或幫忙; 古巴 有人會主動幫忙,可以見到微笑,但窗口人員絕對面無表情;歐州北美就很好了, 加拿大 、 北歐 、 韓國 及 臺灣 是我見到的在這方面最好的一層。 中國 如何呢?不識 廬山 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街口的廣場很寬闊,車也很多。


















早在15世紀,征服 墨西哥 的 西班牙 人瓦斯科· 科爾特 斯就提出過修建運河的想法,1523年, 西班牙 國王查理一世在瓦斯科·努涅里·巴爾博亞征服 巴拿馬 之後,明確提出了開鑿一條中美洲運河的主張。之後,運河地點定在 巴拿馬 地峽,於1883年2月由 法國 人雷賽布主持開鑿。由於對氣候估計的不足和人為的失誤,使得工程陷入了困境。經過一系列國際紛爭, 美國 最終介入,1903年11月18日, 美國 與 巴拿馬 共和 國簽訂了《 美國 與 巴拿馬 共和 國關於修建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運河的專約》,之後 巴拿馬 運河工程全面恢復。在 美國 ,下令開鑿 巴拿馬 運河的是時任總統是西奧多· 羅斯 福,這是他任內的主要功績,他的雕像也因此進入了 美國 總統山。1914年8月15日, 巴拿馬 運河完成了試航,1920年6月12日,運河正式通航。 巴拿馬 運河的修建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在幾十年的運河開鑿史上,共有近3萬人因傷病致死,其中也包括 中國 工人。 巴拿馬 運河通航後,1914年至1979年一直由 美國 控制管理,1979年開始運河的控制權轉交給 巴拿馬 運河委員會(由 美國 和 巴拿馬 共同組成的一個聯合機構),並於1999年12月31日正式將全部控制權移交給 巴拿馬 政府。近年 巴拿馬 運河又進行了拓寬工程,2016年6月26日, 巴拿馬 運河拓寬工程竣工啟用。
到 巴拿馬城 的第三天去了運河。早晨乘地鐵到來到Albrook大巴總站,這個車站很大,找了一會兒才找到去運河觀光點Miraflores的Metrobus。在那裡排隊碰到一個從 溫哥華 來的華人女士和兩個不知是哪個國家的男士游客,他們都說這個車要用Metro卡,但誰也不知道票價多少錢,周圍也找不到工作人員。我的卡裡錢很少了,可能只有1刀多一點,還有15分鐘就要開車了,怎麼辦?那個小伙子很熱心地幫我在機器上充了5刀。哈,問題解決了 !其實那個車很便宜,好像是單程0.3刀, 巴拿馬城 地鐵是單程0.35刀,他們的公交系統真是太便宜了,就像不要錢!傍晚從地鐵回來,一查卡裡還剩5.45刀,5刀白充了,明天還得想辦法退 。車上的控制方法很有意思,有一個像地鐵入口的閘門,刷一下卡過一個人,司機不用看著,下車也有閘門,不用刷卡。
Albrook大巴總站,大巴很多是大鼻子車,車身色彩靚麗,一幅熱帶風情。






從圖上看,運河全長80公里多一點,中間有一個湖,湖比兩邊海平面高,船進運河先升後降,河道上有3處船閘,上升的船閘是Gatun Locks,下降的船閘是 Pedro Miguel Locks 和 Moraflores Locks。我們所在的景區是出河口的最後一個船閘Moraflores Locks,也就是距太平洋最近的一個船閘,是向下降的。 船通過 巴拿馬 運河總共需要約9個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