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特產美食大盤點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 自由行咨詢@150#1213#8536
【傣族的蟲類美食】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後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酸筍煮雞】
酸筍煮雞是傣族傳統名菜, 西雙版納 大小餐廳的常見菜品。用特質的酸筍配上鮮嫩的雞肉熬成湯,再加上傣家特有的香料香茅草,酸酸辣辣,很開胃的哦。一般的傣味餐館都會製作。
當地人特別強調,酸筍是用新鮮的竹筍腌制而成,而雞一般都用傣族小土雞,酸筍煮雞味略酸,不油膩,肉嫩而甜。


【香茅草烤魚】
香茅草烤魚也是一道經典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凈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時香氣四溢,這樣烤出來的魚香味撲鼻,魚肉酥脆、味道鮮美獨特。
也有朋友說,現在本地人很少吃。因為口味較重、香料很多。不過,喜好香辣口味的人還是可以嘗試一下。


【檸檬烤魚】
相對於名聲在外的香茅草烤魚,檸檬烤魚是當地人的新寵。檸檬烤魚多數是用羅非魚做的,什麼都不加,放在火上一烤,放一點檸檬汁,烤完之後就蘸一蘸自製的特殊辣醬。做的好不好主要取決於店家的辣醬怎麼樣,辣醬做的好,就會很好吃。


【舂雞腳】
顧名思義,舂雞腳就是把雞腳放到石臼里搗碎。舂雞腳口味酸酸甜甜微辣,配上小瓶啤酒,吃起來有滋有味。


【油炸竹蟲】
這是一種熱帶雨林特有的食材,竹蟲生長在野生毛竹體內,以新鮮的竹子為食物,當地人從森林中砍回毛竹,打開竹筒就可以取出竹蟲,油炸後配上椒鹽。味道油而不膩,滿口生香。每年雨季,本地菜館都可以嘗到這道菜,你也可以從集市買回竹蟲在家烹制。


【傣族竹筒飯】
雲南 的 西雙版納 是一個遙遠而又美麗的地方,在這裡生存的傣族人世世代代與竹有緣,人們種竹吃筍,又用竹子建房蓋屋,還用竹子做成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如:竹桌、竹凳、竹湯匙、竹盆等,甚至做成竹鍋燒茶煮飯。到了 雲南 的 西雙版納 ,就不能不嘗嘗那裡傣家人特有的竹筒飯。
  只需將新鮮竹節砍下,將優質糯米裝入竹節,加水浸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或乾凈的甘蔗葉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內用文火燒烤或置於烤爐上烘烤把水煮乾,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輕敲數遍,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的米飯。融糯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竹筒飯是用新鮮的竹筒裝上大米及調味料烤熟的飯食。多用於山區野外製作或在家裡用木炭烤制。竹筒飯風味獨特,源遠流長,青翠的竹節里,米飯醬黃,香氣飄飄,口感柔韌,味道極佳。


【菠蘿飯】
原料:香米飯(蒸熟)250克,鮮菠蘿1個,雞蛋1個,熟腰果仁少許,青紅菜椒各1/2個,洋蔥半個,鮮蝦仁100克。
調味料:蚝油,油、鹽、雞精。
做法:一、將新鮮菠蘿切半,用小刀將其肉挖出,切成1CM大小的丁浸入鹽水,保留1/2個菠蘿殼做容器。二、青紅椒、切1CM大小的丁。三、鍋中熱油,待六成熱時,磕入雞蛋,抄成雞蛋碎,盛出備用;蝦仁過開水湯熟。四、鍋內留底油,待熱後依次放入洋蔥、青紅椒翻炒片刻後,加入香米飯,炒勻。五、往鍋中加入雞蛋碎、菠蘿丁、蝦仁,放入鹽、蚝油、雞精調味。六、將炒好的菠蘿飯盛入菠蘿碗中,撒上熟腰果仁即可。


【 景洪 苦筍】
苦筍是傣族人最愛吃的一種素菜。吃苦筍最講究佐料,人們稱這種佐料為“南秘”。可以用魚、蝦、螃蟹製作而成,比較簡單,最普遍的是用西紅柿製作的南秘。吃的時候只要拿燒好的苦筍蘸上“南秘”即可食用。這時的苦筍是又苦又香,又辣又酸,主味是苦,但傣族人吃筍很特殊,他們是越苦越愛吃。


【傣味酸肉】
傣族人善於腌制酸肉,所腌酸肉,又以酸牛筋和酸牛頭腳最具特色。酸牛筋以牛蹄筋為原料,先切條,煮後再淘洗,晾冷,拌以食鹽、辣椒、野花椒、蒜瓣、薑末,裝入瓦壇密封腌漬,牛筋形成純正酸味時食用。這道菜一上來,看上去筋白而凈,清清爽爽,挾一筷入口,味微酸,香辣適口,很是開胃。


【知了背肉餡】
知了,學名叫鳴蟬。把知了的腳,翅膀去掉,洗凈後,用刀劃開背部。將洗凈、剁細的豬肉蔥、蒜、辣椒及適量的醬油、鹽拌好,塞進知了體內,再把知了的背合攏,用細蔑繩捆好,放進油鍋里煎黃,盛取即可食用。其色紅光油亮、皮脆肉鬆、滋味香脆,別有風味,也是傣家人的下酒菜之一。


【馬鹿肉剁生】
用新鮮馬鹿肉,先切成片,後剁細,與切細的蔥、蒜、芫荽、大芫荽、花椒、辣椒面、鹽等作料拌攏、攪勻。再放入少量的檸檬水,調勻。然後將生豬皮刮洗乾凈,放在火炭上烤,待肉皮變成乳白色,帶點透明度,即取出切成薄片和馬鹿肉拌合,即可食用。
用剁的方法烹飪菜餚的有豬肉剁生、牛肉剁生、魚肉剁生、黃鱔剁生、青蛙肉剁生……凡是肉食都可以做剁生,其製作方法和馬鹿肉剁生一樣,作料也大致相同,因動物不同,其味道也各異。
"剁生"是傣家人的下酒名菜,香甜清脆,酸辣可口。


【蒸腦花】
將豬腦、豬舌頭刮洗乾凈,把豬腦切為小塊,豬舌頭剁碎,與切細的蔥、薑、大蕪荽、野花椒、青辣椒、蒜、香茅草等作料及適量的鹽拌均勻。分成數份,用芭蕉葉包好放進甑子里蒸熟即可。味甜嫩、質軟、呈乳白帶點灰色,據說有補腦、安神的作用。
用蒸的方法烹調菜餚的有葉包蒸豬肉、蒸豬腦、蒸筍肉、蒸條肉和蒸青苔等幾十種。


【烤竹鼠肉】
竹鼠是西版納特有的動物,竹鼠生活在竹篷下麵的洞穴里,靠吃竹根為生,一般都有四五十釐米長,很像一隻貓,但比貓還肥,一隻竹鼠,足有五六斤重,其行動緩慢。竹鼠洞穴有兩三個洞口,有時難以捕捉。有經驗的獵人採用煙熏和灌水的辦法,逼竹鼠外逃,而後捕住。
烤竹鼠肉一般是把頭去掉,洗凈,抹上食鹽,用竹板夾住,放在火炭上烤至六成熟,取下搗碎,把蔥、蒜、芫荽、青辣椒等作料切細,同竹鼠肉一起放進盆里揉拌均勻,分成數塊,捏在肉餅,用香茅草捆住,再用竹片夾好,放在火炭烘烤至熟。沐上滾燙的豬油,即可食用。
烤竹鼠肉,味道香甜、肉質軟嫩、美味可口,是 西雙版納 山珍名菜之一,富有野味特點。


【酸筍煮魚】
酸筍煮魚(雞)是 雲南 西雙版納 傣族的一道名菜。酸筍是用夏季出土的嫩竹筍去殼後切成絲,再加入鹽巴、辣子等腌成酸味備用。傣族人先將酸筍在油鍋上微炒片刻,放入適量的水做湯,水開後再加入洗凈切成塊狀的魚(雞)肉,煮熟即可食用。這道菜酸香可口,十分開胃。


【毫崩】
毫崩,為泰語,漢意為泡餅,也是屬於糯米加工成的粑粑。它的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泡十來小時後,舂細、拌上紅糖、蛋黃、芝麻繼續舂,然後捏成菜碟大小的薄餅曬乾備用。食用時將圓餅放在製作好的竹夾上面,在火炭上面烘烤,左、右手各持一竹夾互相交換翻動,直至圓餅受熱發泡至黃即可。這種泡餅香甜脆,作點心食用。


【雀肉鬆】
以各種鳥雀之內用主要原料,配以辣椒粉、苤菜、芫荽加工而成。烹飪時,將收拾乾凈的鳥雀用竹棍夾住在火塘上烘烤至香脆時,取下切塊,加薑末、糊辣椒粉、苤菜根等一起舂細成末即成肉鬆。民間常用蘿蔔野芹菜等蔬菜蘸吃。味鮮香可口。


【肉炒芭蕉花】
以一內芭蕉花和100克新鮮狗肉為原料(若無新鮮狗肉,可用豬肉代替)。烹飪時,取下芭蕉花的花瓣,洗凈切細,放少許食鹽漬製片刻生,淘洗擠捏,去除澀味。狗肉切成薄片或剁細(豬肉亦然),先將肉在油鍋內爆炒至八成熟,再加入芭蕉花與適量食鹽、味精炒熟即可。這道菜,從前多在賀新房時食用,因風味獨特,餐館內已普遍用以待客。


【傣味燒烤】
西雙版納 傣的燒烤,分為並、並窩、並雅3種。3種不同的烤法,可以獲得3種色、香、味均有差別的食物
“並”,是不加任何配料,僅用醬油、食鹽、花椒油、八角粉、豬油作為調料的凈烤方法,可用於烤制魚、雞、鴨和各種肉類。用“並”的方法烤魚,需從背部縱剖,去鱗、去鰓,掏除內臟,冼凈濾水,用食鹽和辣椒粉(不喜歡辣者,可不加辣椒),漬制10~15分鐘,凈魚體壓扁用竹夾夾住,借火塘中的炭火烘烘烤至熟,加抹少許豬油復烤片刻即下夾裝盤。這種凈烤鮮魚,外黃里嫩,味道鮮純,香甜可口。


【傣族的包燒】
包燒,是 西雙版納 傣族特殊的一種烹飪食品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鍋具,以天然綠葉——芭蕉葉或木冬葉(竹芋科植物)為烹飪工具,將欲烹飪的食物用鮮葉包裹,以火塘的炭火為熱源,將食品燒熟。包燒這種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鮮、肉食。


【鴨子稀飯】
取紫米(一般的米也可以),適量(因人而定),用清水淘洗,泡脹待用。鴨子應以飼養一年以上為佳。宰殺洗乾凈,把整隻鴨子放進鍋里,一次性加足水,同時把紫米和鴨血、鴨內臟混入鍋中,用旺火將其燒沸。取茴香適量,洗凈剁成寸長放入鍋內,把兩粒草果用炭火燒至焦黃,搗碎放進鍋里。鍋中水燒沸後改用溫火慢慢熬1小時左右,撈出鴨子,撕下鴨肉重放鍋內。投入適量的鹽、味精、豬油,再熬10分鐘。一道風味獨特的鴨子稀飯就做出來了。


【竹筒煮肉】
竹筒煮肉是以新鮮竹子為鍋具,煮豬蹄、排骨、雞、魚和其他湯菜。烹飪時,砍下一段直徑約10釐米,長約40釐米的新鮮竹節,用水沖洗乾凈,將擬煮的豬蹄、排骨、雞、魚收拾乾凈,砍成小塊,分別裝入竹筒,加水後排在火塘上慢慢煮熬至熟,加食鹽、味精煮扒爛,倒入碗內供食。用竹筒煮制的豬蹄,排骨和雞、湯色清純,肉味鮮美,帶有一股青竹清香,具有特殊的風味。用竹筒煮的南瓜尖湯,僅加點食鹽,其味便鮮美異常。


【黃螞蟻蛋】
黃螞蟻生長在樹上,蟻巢用樹葉牽連成圓球形。黃螞蟻蛋食法有3種。涼拌:螞蟻蛋用開水燙過和燒熟的番茄、蔥、蒜、香萊、辣椒剁碎食用;蒸食:螞蟻蛋和蔥、薑、蒜、青辣椒拌勻後,用芭蕉葉包好蒸熟食用;燒湯:用番茄、香菜和螞蟻蛋一起煮10分鐘即可。是當地人喜愛的名菜。


【腌牛筋】
是傣族的一道名萊。製作時,將牛頭、牛腳用開水燙過 後把毛颳去,再放到火里燒透,然後用水泡洗乾凈,砍成小 塊放進鍋里煮爛,出鍋後將骨頭剔掉切成小片,裝入盆里用 淘米水浸泡3小時後撈出來,再用冷水淘洗乾凈濾乾水,把準備好的辣子、薑、蒜、花擻、鹽等佐料倒入盆中拌勻,裝 入罐中封好,半月後即可食用。滋味酸香,質地軟嫩,清涼 爽口。


【蕉葉蒸雞】
是傣族的傳統佳餚,肉嫩鮮美,香辣可口。製作方法: 把宰好的整雞洗凈,放到砧板上用刀背輕捶,然後放上蔥、 芫荽、辣椒、野花椒、鹽等佐料,腌制半小時,再用芭蕉葉 包好,放到木甑里蒸熟即可。


【番茄南泌】
即用番茄做的醬,是傣族的一道特色萊。製作時,將番 茄放在火炭上燒熟,撕去皮,放在碗里,加上蔥、蒜、辣椒、 芫荽、鹽等佐料。用研舂搗細拌勻即可食用。其味酸辣清香 可口,用來蘸炸牛皮、薄荷、苦筍等菜,味道甚佳。


【瑤族粑粑】
瑤族粑粑,即瑤族粽子。是用糯米、豬油、肉摻拌在一起,用從山上砍來的粽子葉包成圓形,長約10公分左右的粽子,又叫做大粑粑。因用線繩或欖皮線條捆得較緊,故煮熟後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瑤族粑粑是端五節和其他節慶期間,瑤族招待客人和贈送親朋好友的食品。


購在 景洪 :

【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民別具風味的一種茶飲,也是比較講究的一種待客茶。製法有兩種,一種是採摘細嫩的一芽二、三葉,經鐵鍋殺青,揉捻,然後裝入特製的嫩甜竹筒內,在火上烘烤,這樣製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葉的醇厚茶香,又有濃郁的甜竹清香。又一種製法是將曬乾的春茶放入小飯甄里,甄子底層堆放一層用水浸透的糯米,甄心墊一塊紗布,放上毛茶,蒸約十五分鐘,待茶葉軟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氣後倒出,立即裝入準備好的竹筒內。這種方法制出的竹筒香茶,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竹筒的口徑約為6釐米,長25釐米左右,邊裝邊用木棍將竹筒內的茶葉舂壓緊,邊裝、邊烤,邊舂,直到竹筒內茶葉填滿舂緊為止,然後用甜竹葉或草紙堵住竹筒口,放在離炭火約40釐米的三腳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約五分鐘翻動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綠變為焦黃,筒內茶葉全部燒干時剖開竹筒,竹香茶即製成。飲用竹筒香茶既解渴,又解乏,令人渾身舒暢。


【傣族女子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髮輓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伙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
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姑娘們常在頭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鮮艷的 包頭 巾。有時採上幾朵鮮花戴在頭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集中在民族商業購物中心(開發區大門旁),各大景區門口,或者金鹿東街,版納的主要街道也都有民族服裝出售。


【傣族少女頭飾】
傣族姑娘戴著的花卉頭飾,在 雲南 省 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的傣族村寨,年輕的小卜哨(未婚姑娘)往往在重大節慶活動或文藝表演中戴上獨特的花卉頭飾,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傣族手工造紙】
雲南 省 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 景洪 市傣族手工造紙引起人們關註。一些外地游客對傣族手工造紙比較感興趣,一邊詢問製作方法,一邊聽工作人員介紹造紙步驟。
景洪 市傣族手工造紙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造紙原料為桑科植物構樹的樹皮,造紙工藝完整保留了造紙術發明初期的“浸泡、蒸發、搗漿、澆紙、曬紙”5步流程和11道工序。由於在造紙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造出來的紙不但紙纖維韌性好,而且久存不陳、防腐防蛀,除了作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緬寺抄寫1之用外,還廣泛用於民俗活動及日常生活,2006年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 雲南 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蜂蛹醬】
以蜜蜂蛹或野蜂蛹為主要原料。調製時,將蜂蛹擠捏取汁後,再把蜂蛹剁細,加上糊辣椒末、野花椒粉和香蓼草等佐料與蜂蛹汁摻合,加食鹽拌勻即供食用。蜂腎臟醬,味鮮而甜,民間多用生食蔬菜蘸食。


【香料】
在 景洪 這介“綠色寶庫”中,有著兩 大名 貴香王——以花香著稱的番荔科常綠喬木 依蘭 鮮花提取的香精,就是配製高級化裝品的有名香精 依蘭 香料。香莢蘭不僅用於製作高級香水,更主要用於調味。香莢蘭乾果莢在國際市場上每4千克售價60-70美元。


【南藥】
全州 3個市縣中,有一市一縣被列為 雲南 省藥材生產基地縣, 全州 的南藥種植面積已達到6000多公頃,成為小有名氣的南藥之鄉。
砂仁, 爪哇白豆,蘿芙木,此外, 西雙版納 生產的南藥,還有兒茶、檳榔、檀香、肉桂、益智仁、洋蘇木、胖大海、千年健、千張紙、丁香、蘆薈、柯子、畢撥、血竭、馬錢子、南天仙子、雅膽子等。除南藥外, 西雙版納 還有眾多的民族醫葯。據 本州 醫葯衛生部門調查公傣藥便有1208種,已收集編入《 西雙版納 傣藥志》內300多種,其中有8種已收入《 中國 藥典》、有24種收入《 雲南 藥品標準》。植物王國中的三椏苦、美登木、八角香蘭等都是具有特殊藥用價值的植物。在各個景點,還可以看到袋裝醫治腎病的腎茶和具有“南方人參”的絞股藍,任憑游人選購。


【玉石】
購買的話去大型的玉石商場購買,這樣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如:金版納翡翠( 西雙版納 熱作所花卉園旁)瑞亨達珠寶( 景洪 南站對面)。


【木雕】
木雕店主要集中在工藝品街和金鳳賓館對面。


【茶葉】
西雙版納 是 普洱 茶的故鄉, 景洪 市區內 普洱 茶店很多,最好別急於在一家購買,應貨比三家。


【咖啡】
雲南 生產小粒咖啡, 西雙版納 依然咖啡廠有大型的咖啡超市,如椰奶粉、咖啡粉、咖啡糕、餅干等(位於曼聽公園後門,東南苑旁);或者去椰子林購買(武警加油站旁)。


勐海 縣

【傣族服飾】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瞭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製。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繫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粗製樟腦】
雙版納的樟腦,又主要產於 勐海 縣。 樟樹 的分佈以 勐海 縣城所在地 勐海 壩子為中心。向勐宋、勐遮、勐混幾個壩子的邊沿和勐崗等地輻射。據 勐海 縣科委80年代末期普查,當地共有 樟樹 323499株,70%分佈於 勐海 縣壩子周圍。主要有黃樟和毛樟兩類,共十餘種。其中有的主要含樟腦,有的主要含樟油。
西雙版納 的 樟樹 ,多與茶樹混種於茶園間, 樟樹 與茶樹的比例,一般為1:5。
樟腦含有一股特殊的香氣,可結紫黑色果實。當地群眾常嚼未熟的青色果治腹疼。用 樟木 加工廠的木箱,盛裝衣物可防蟲蛀。


【南糯白毫】
南糯白毫產於 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 勐海 縣南糯山。 這裡哀牢山餘脈綿延, 瀾滄江 碧水長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繚繞,是茶樹優良的生長環境,有利於茶葉內有效物質的蓄積。因此,南糯山所產茶葉質地上佳。
南糯白毫茶條緊潔,壯實勻整,白毫密佈而耀眼,茶湯清澈,香氣馥郁,滋味醇厚,爽口潤喉。白毫密佈而耀眼,茶湯清澈,香氣馥郁,滋味醇厚,爽口潤喉。


【菠蘿紫米飯】
是具有傣族的糯制食品。製作時,首先要把紫糯米用水浸泡七至八小時,然後淘洗乾凈,與剁細的豬肉攪拌均勻,把準備好的菠蘿用刀在其頂部端切出一個蓋,然後掏去菠蘿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去的蓋蓋上,放到甑鍋里蒸熟,當散髮出誘人的香味時,即可食用。其味香甜可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


【酸筍煮雞】
是傣族一道較為典型的菜餚,其作法:將酸筍用水漂動 酸味,然後放入鍋里煮透,再把準備好的雞肉放入鍋里同煮,待雞肉煮爛後起鍋。隨後將辣椒、蔥、薑等佐料放入鍋里炒熱,再把酸筍雞湯倒入鍋里回一下鍋,即可食用,其昧酸辣爽口,味道獨特,開胃。
酸筍是用竹筍腌制的一種傣族特色萊,通常與雞肉或魚放入鍋里同煮。將辣椒、薑、蔥放入油鍋里炒熱,再把酸筍煮雞 倒入鍋里回鍋後,即可食用。這道菜的特點是酸辣可口。
很多人不能接受酸筍的味道,不習慣的人會覺得味道有點慣,但只要吃過的人大多非常喜歡,因為酸筍的加入會把油葷膩化解掉。


【毫 崩】
傣語“毫崩”,漢意為泡餅,也是屬於糯米加工成的粑粑。它的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泡10來小時後,舂細、拌上紅糖、蛋黃、芝麻繼續舂,然後捏成菜碟大小的薄餅曬乾備用。食用時將圓餅放在製作好的竹夾上面,在火炭上面烘烤,左、右手各持一竹夾互相交換翻動,直至圓餅受熱發泡至黃即可。這種泡餅香甜脆,作點心食用。


【竹筒燒肉】
是哈尼族的一道名菜。其作法是:將肉洗凈剁細,把薑、辣椒、野花椒、鹽等佐料切細與肉拌勻,然後放進預先準備的一節竹筒里,用芭蕉葉塞住筒口,放到火炭里燒熟即可食用,味道鮮美,清香適宜。


【包燒鮮魚】
是 布朗 族的傳統名萊,鮮香俱備,味美可口。其製作方法:把魚剖開洗凈,將辣椒、薑末、芫荽、野花椒、鹽等各種佐料切細拌勻後填人魚腹內,再用芭蕉葉包好,捂在火塘的炭火下麵,燒熟即可食用。


【蟬醬】
以蟬為主要原料,加以糊辣椒粉、野花椒粉、薑蒜、蕪荽等佐料調製,這道菜只能在初夏之時製作。雨水剛落地時,蟬常常於夜間在有淺水的窪地上雲集。人們趁機將蟬捕來,去羽、去腳,蒸熟剁細,拌上糊辣椒粉、薑末、蒜泥、野花椒粉、芫荽、加適量食用。味雖談不上美,但營養豐富,特色獨具。


【傣味】
特點:“酸、辣、香、脆”米類:1、香竹飯;2、毫諾索;3、毫崩;4、毫棟貴;毫吉阿肉類:從製作方法分為:烤、蒸、剁、腌、煮、炸六大類,120多種其中,以豬肉為主料,採用“碎片烤、碎肉蒸、酸肉烤”方法烹制出來的菜餚,香甜鮮美,風味獨特;以牛肉為主料,採用“烤乾巴絲、剁肉花”的方法烹制出來的菜餚,別具一格;以雞肉為主料,採用“包蒸、涼拌、碎烤”的方法烹制出來的菜餚,味道鮮美;以魚為主料,採用“蒸魚片、烤魚片”的方法烹制出來的菜餚,肉質軟,得味濃,味道更美。


【油炸蛹】
油炸蛹又分為油炸蜂蛹、油炸粽葉盧蛹多種(竹蛹、粽葉盧蛹是嫩竹和嫩粽葉內生長繁殖的一種蛹)。這道菜只需將新獲得的蛹用油煎熟即可。油炸蛹噴香撲鼻,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美而又具有豐富的營養。


【 西雙版納 小粒咖啡】
小粒咖啡是 西雙版納 的重要的咖啡品種,濃郁的香醇之中,有一種特有的回甜,是熱 非洲 出產的咖啡所不能比擬的。在版納的熱作所可以買到加工好了的小粒咖啡,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咖啡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蔗糖以及澱粉、咖啡因等物質,製成飲料後香氣濃郁、滋味可口、營養豐富,因而成了和茶葉、可可組成的世界三大飲料,並雄居榜首。 雲南 咖啡屬阿拉伯原種的變異種,經過長期的栽培馴化而成,一般稱為 雲南 小粒種咖啡,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歷史。


【版納地毯】
雲南 省版納地毯,是我國純羊毛手工紡織地毯中具有獨特地方民族風格的一種。版納地毯選用優質羊毛作原料,精心編織成的,圖案設計獨具匠心,融合各民族傳統的裝飾藝術,加以創新,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裝飾美感和藝術享受,並且編織工藝精良,產品質地緊密,富於彈性,經久耐用,成為受人歡迎的實用工藝佳品,陳設裝飾於客廳、卧室,富麗堂皇,滿室生輝。

【沱茶】
雲南 沱茶是馳名中外的傳統名茶,沱茶現由 雲南 下關茶廠生產,屬緊壓茶類, 又名“下關淪茶”。其形如倒置的碗狀,有兩種不同的規格:一種是採用 普洱 散茶作原料,精製成沱茶,有外形美觀,緊壓成團,沉實優雅。其色褐紅,湯色明亮,滋味醇和,芳香綿長。另一種是選用滇南茶區的優質青毛茶加工製成,具有色澤烏潤,湯色清澈,馥郁清香,醇濃甘甜等特點。


【香竹烤飯】
香竹烤飯,是 西雙版納 傣族的名品,以清香濃郁,軟糯潔白,形美劃一,而獨具一格。 西雙版納 傣族囪治州,是滇南糧倉。主體民族為傣族,傣族屬古代百越集團,他們臨水而居, 雲南 種植稻穀的先進民族。自古以來,他們與稻米結下了不解之緣,主食大米,向來講究。米碾出後,必須過篩,整粒的人吃,破碎的喂牲畜。香竹飯的烹制,反映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又適應了他們向 富裕 型轉變的口感要求。


【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又稱圓茶,是 雲南 的一種傳統名茶。七子餅茶屬緊壓茶,外形美觀,為圓餅形,酷似滿月。因為每七餅茶包裝為一筒,所以稱七子餅茶,以 勐海 縣所產的茶葉為原料製成的七子餅茶質量最佳。


【傣族酸肉】
傣族酸肉是指 西雙版納 的傣族人民善於腌漬酸肉,所腌酸肉,以 西雙版納 旅游食品中酸牛筋和酸牛頭腳最具特色。
西雙版納 傣族所腌酸肉,以 西雙版納 旅游食品酸牛筋和酸牛頭腳最具特色。
西雙版納 酸牛筋:以牛筋(主要為蹄筋)為原料腌制,加工 西雙版納 酸牛筋時,將牛筋上的油、肉、粘膜等雜質剔去,取純牛筋切條,將 西雙版納 傣族酸牛筋煮至可以嚼食程度,撈出用冷水淘洗、濾乾、晾冷。拌以適量食鹽、辣椒、 西雙版納 野花椒、蒜瓣、薑末,裝入瓦壇密封腌漬,使 西雙版納 牛筋形成純正酸味時食用。這道菜,筋白而凈,清清爽爽,味微酸,香辣適口,是 西雙版納 當地傣味餐館一道獨具風格的 西雙版納 旅游食品主菜。
酸腌牛頭腳:一般以一個牛頭、4只牛腳為主要原料,先用沸水燒燙牛頭、牛腳,刮盡牛毛(有不盡之毛,應用火燎燒後刮除),剔去頭骨、腳骨,僅取皮肉用淘米水浸泡,認真搓揉清洗,再用清水漂洗,煮熟晾乾,皮肉切片、牛筋切條,加食鹽、薑末、蒜末、辣椒面、桔皮、花椒葉、野花椒等佐料和少許稀飯攪拌均勻,裝入壇內或竹筒內密封腌制3-5天,使牛肉形成純正酸味時食用。腌制的牛頭腳筋肉,味略酸辛,無油膩感,清涼爽口,宜作夏日冷盤。


【 布朗 族服飾】
布朗 族居住在 雲南 省 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 勐海 縣的 布朗 山、西定、巴達,其餘分散在 臨滄 地區的 雲縣 、 鎮康 、 耿馬 、 雙江 和 思茅 地區的 瀾滄 、 景東 、 景谷 、 墨江 等縣。
布朗 族男子上穿對襟無領短衣,下穿黑色肥大長褲子。頭裹黑色或白布 包頭 , 包頭 布長五尺至一丈。年紀大的男子,還有蓄髮盤於頭頂的習慣。過去,男女老少四季都赤足,男子一般都文身,在四肢、腹部和背部刺有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
布朗 族婦女上身多穿緊身無領短衣,也有穿有領大襟上衣的。服色以黑色或藏藍色為主。上衣長至腰下,較傣衣略長,對襟或兩襟相掩。下著雙層筒裙,較傣裙要短,平時在家只著淺色內裙,出門時套上深色帶花飾的外裙,一般還要露出二三寸內裙。有的腰間系一條腰帶,小腿上綁著護腿。頭輓髮髻並纏大 包頭 , 包頭 布長約一丈。 包頭 上常以銀鏈、銀鈴等飾件夾紅絨線穗,耳垂上也要在銀圓片上綴以鮮艷奪目的紅絨線穗。在項鏈、手鐲、背包等處也多以金屬件與紅絨線穗共為裝飾。年輕姑娘喜在頭上佩戴鮮花。
布朗 族有一獨特的風俗“染齒”。他們認為只有染黑的牙齒才最堅固、最美觀。經過染齒的男女青年才有權談戀愛。


【傣族剪紙】
剪紙是 雲南 許多民族喜愛和普及範圍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傣族剪紙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傳於 德宏 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傣族剪紙最早見於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紙馬,後來在佛教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並被廣泛應用於喜慶、宗教、喪葬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在喜慶節日中剪紙多用金、紅、綠、黃色;在喪事中則多用金、藍、紫色。其剪紙內容與宗教活動及對生產生活的審美情趣密切相關。
傣族剪紙分“剪”與“鑿”兩種方法,剪無需稿樣,隨手可剪;鑿則需稿樣,按樣製作。傣族剪紙使用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鎚子,或剪或鑿,技藝很高。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點,一般可剪八層紙;鑿子和鎚子有穩、鑽、靈、活的特點,一次可鑿五十餘層紙。


【 布朗 族菜】
布朗 族有“不吃烤肉,不算嘗過肉香”的說法。所以烤食的東西多有烤山鼠肉、斑鳩肉、魚、豬肉、牛肉;另外,還有卵石鮮魚湯、螃蟹松、螃蟹肉剁生、油炸花蜘蛛、蟬醬、包燒鮮魚、酸味菜(酸肉、酸魚、酸筍)等。除以上所介紹的外,瑤族、基諾族及其它民族也有相似的烹調方法,但民族不同,煮法、炒法、烤法也就不同,風味各異。


【傣族黑陶】
黑陶是傣族民間的傳統手工製品。1995年,為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在 勐海 縣景真八角亭旁興建了工藝美術黑陶廠,生產土黑陶製品。先後開發出壇、罐、瓶、煙具、茶具、陶馬、陶牛等63個系列產品。產品造型新穎別緻,雕刻精細,圖案古樸典雅,美觀 大方 。黑陶茶具泡茶、醇香之味保持長久。黑陶花瓶插花,有較好的保鮮作用。黑陶產品很受游客喜愛。


【 勐海 竹筒雞】
勐海 竹筒雞是一道哈尼風味名菜,只有在來了高貴的客人時,熱情好客的哈尼人才會用竹筒雞招待客人,他的選料和竹筒燒肉差不多。此菜鮮香清雅,滋軟滑嫩,製作獨特,帶有一種蠻野的風味。


【喃咪】
西雙版納 境內流行的喃咪除喃咪帕外,還有“喃咪麻克滿”(番茄醬)、“喃咪阿”(芝麻醬)、“喃咪托領”(花生醬)、“喃咪麻個”(橄欖青果醬)、“喃咪巴”(魚醬)、“喃咪布哈”(螃蟹醬)、“喃咪糯”(酸筍醬)等。


【小雞煮稀飯】
小雞煮稀飯,是佤族普及面最廣、節慶或待客的最佳粥品。佤族地處 雲南 邊境山區,聚族而居,民風古樸,尊老愛幼,待客如賓。食俗粥上桌後,雞頭必須昂立粥中,由主人將雞頭獻給最尊貴的客人或年長的老人。客人應笑臉相接,不能拒絕,親日品嘗。吃此粥時,必飲低族傳統水酒,其樂融融。嘗粥,五味俱全,鮮甜滋潤,飯菜合一,滋補強身,尤宜老幼體弱者食用。有養肝、滋陰降火,增加奶汁之效。


【雲海白毫】
雲海白毫因產地終年雲霧繚繞,酷似雲海,茶葉身披白毫而得名,是 雲南 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上世紀70年代初創製的名茶。 雲海白毫產地 勐海 ,地處祖國的南端,這裡古樹參天,雲霧繚繞,氣候溫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腐殖質層深厚,是茶樹生長的理想環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優良的大葉種茶樹,是雲海白毫品質形成的優越條件。
白毫茶採摘細嫩,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半開展或初展,要求芽葉大小、長短、色澤均勻一致。芽葉採回後做到及時攤放,及時加工,保持芽葉新鮮。 雲海白毫茶為手工炒制。主要工藝分蒸青、揉捻、炒二青、理條整形、復炒、乾燥等六道工序。 蒸青:目的是利用蒸氣破壞芽葉內的酶活性。蒸青鍋鍋徑為30釐米,蒸汽溫度95℃左右,每鍋投葉量300克,歷時2.5分鐘左右,蒸好下鍋攤涼2~3分鐘。


勐臘 縣

舌尖上的 勐臘 :

【暴腌芭蕉心】
哈尼語稱為阿羅哦切。烹飪時將野芭蕉的幼嫩莖心切細,加入適量鹽巴和稀飯拌合均勻,放入瓦壇內腌漬1~2天,即供食用。這道菜,味道酸,和暴腌鹹菜相似。但具有野菜風味。


【腌牛腳筋】
腌牛腳筋是傣族傳統性的一道名菜。其原料是黃牛頭、腳,佐料有薑、蒜、紅辣椒、野花椒葉、鹽等。製作時,將牛的頭、腳、刮洗乾凈、砍成小塊,放進鍋里煮爛。將煮爛的頭、腳去骨,切成短小的條狀,用淘米水浸泡3小時後再用冷水洗乾凈,濾乾。用切細的紅辣椒、舂細的薑、蒜、加鹽、野花椒葉一起拌攏,裝入瓦罐封好。半月後即可以食用。滋味酸香,質地軟嫩,清涼爽口。


【香茅草烤雞】
把宰好的雞洗凈,放在火炭上烘烤至六成熟,然後把肉剔下來,用舂鹽棒捶軟,捶碎。把預先切好、拌攏的蔥、蒜、芫荽、青辣椒、鹽等拌合在一起,捏成拳頭大的一坨,用洗凈的香茅草捆住,用竹片夾起來,放在火炭上烘烤。肉烤熟後,再抹上豬油繼續烘烤幾分鐘,去掉香茅草就可以吃了。這種菜餚香辣可口,味道鮮美,頗受歡迎。


【蟹肉圓子】
哈尼人叫“愛開 加勒 ”。做法是:將螃蟹洗凈去硬殼、雜物,與苤菜根一齊舂細,灑上少許清水並加鹽、辣椒面拌勻,用手搓成姆指大小的肉丸子,放進沸騰的鍋內煮熟。此為宴席不可少的菜餚。


【酸螞蟻蛋】
每年三、四月是掏酸螞蟻蛋的好季節。將掏出的酸螞蟻蛋清除成形螞蟻和其他雜質後洗凈。先用豬油把辣椒、大蒜、鹽巴等配料炒黃後加水,待水燒開,倒入酸螞蟻,煮上20分鐘,盛入碗中,即可就餐。其味道鮮辣可口,並有特殊的酸甜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基諾人喜愛的佳餚。


【辣咪】
辣咪是傣語對各種醬的統稱,其種類有“南泌布”(螃蟹醬)、“南泌帕”(菜子醬)、“南泌南諾”(酸筍醬)等近10種。平時最常見是“南泌帕”(菜子醬),其做法是:把一塊地上開花結籽的青菜的棵砍下來,舂細後裝入罐內腌四五天,發酸時去渣把酸汁倒進鍋里煮 ,煮到水份基本完時,取出曬乾即成。食用時,加鹽、蔥、蒜、芫荽、味精、辣椒,舂拌均勻盛入碗內,就可蘸其他鮮菜吃,也可以用糯米飯直接蘸吃。味道酸辣,開胃下飯。


【肉粥】
哈尼族稱為“欠瑪”,主料是雞肉、大米;配料有蒜、八角、薑、辣椒面、鹽巴等。做法是:先將雞肉刮洗凈切成小塊,放進鍋里盛上適量的水, 加鹽煮,鍋里水開後放進淘洗凈的大米和適量的配料。旺火燒煮,待雞肉熟透,大米成稀稠狀即可食用。這是哈尼人接待親朋好友的必備佳餚。


【卵石鮮魚湯】
卵石鮮魚湯是 布朗 族的特色菜,魚湯鮮美味甜,而且具有燒石的乾香味。製作時,將河中卵石取來放到火塘中燒紅,又將燒紅的卵石一個接一個地放入盛有清水和鮮魚的鍋內,直至使水沸騰,然後又將燒紅的鹽塊放入,鮮魚湯便燒成了。


【毫糯索】
毫糯索是用石梓花粉和糯米粉做成的一種糯米粑粑。一般是在傣歷新年時做吃的,相當於漢族的年糕。其做法是:將石梓花曬乾、磨細,又將糯米泡軟、磨細,壓成乾漿,然後將石梓花與糯米乾漿、紅糖、芝麻、花生等拌攏,用芭蕉葉逐個包成長方形的小包,最後放在甑子里蒸熟即成。這種粑粑味道香甜,非常可口。


【番茄南咪】
番茄南咪,即用番茄做的醬,是傣族的一道特色菜。製作時,將番茄放在火炭上燒 熟,撕去皮,放在碗里,加上蔥、蒜、辣椒、芫荽、鹽等佐料。用研舂搗細拌勻 即可食用。其味酸辣清香可口,用來蘸炸牛皮、薄荷、苦筍等菜,味道甚佳。


【炸牛皮】
炸牛皮,將利洗乾凈的牛皮放進鍋里煮熟,用刀切成小條曬乾備甩,食時,把牛皮放入油鍋里炸,待牛皮發泡、變黃,即可取出。。炸牛皮香脆可口,可蘸番茄醬吃。也可放人三鮮湯里煮吃。


【香竹飯】
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飯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鐘後,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棰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力一剖兩半,香竹濃郁,飯軟而細膩。


【香茅草烤魚】
香茅草烤魚,一道傣族名菜,其作法是:把魚的鱗片去掉,從魚背剖開,去掉肚雜物,將蔥、蕪美;辣椒、鹽等作料放進魚肚里,用香茅草捆好,放風火炭上烤烘,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熟或可食用。魚肉酥脆、鮮嫩、噴香,風味獨特。


【炸竹蟲】
竹蟲,又名竹蜂、竹蛆。寄生在竹筒內,以食嫩竹為主,從竹尖逐節往下吃,最後藏於根部筒內,到11月份體肥停食,宜捕,過時則變蛹。竹蟲。不僅哈尼族喜食,壯族、布依族亦喜食善捕。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地帶,楠竹茂密,視其竹尖發黃,即可剖開竹莖採取。竹蟲經炸後色澤金黃而油亮,酥脆芳香,蛋白質含量高,是佐酒佳餚。


【油炸花蜘蛛】
油炸花蜘蛛,是 雲南 布朗 族的風味菜。花蜘蛛學名大腹圓蛛,多生長在山林間,常在樹林中結網,個兒比一般蜘蛛大,渾身長滿白花斑,故名。宜在夏秋季節捕捉。有解毒功效,可治淋巴結核、疔瘡、蜂蝎蜇傷及毒蛇咬傷。入菜煎吃,香味撲鼻,比炸蠶蛹還味香可口。


【喃泌】
喃泌的作用是增加主菜的味道,特別是吃生菜的時候,這樣的作用非常明顯,如果沒有可以提供蘸食生菜的喃泌,生菜就張口難咽,沒滋沒味。傣族愛吃愛做的喃泌有以下幾種:
  1、喃泌帕(傣語:蔬菜製作的喃泌)
  2、喃泌糯(傣語:筍子製作的喃泌)
  3、喃泌布(傣語:螃蟹製作的喃泌)
  4、喃泌巴(傣語:魚類製作的喃泌)
  5、喃泌可送(傣語:西紅柿製作的喃泌)


【期瑪】
期瑪,是句哈尼語,可漢譯為肉粥,是 西雙版納 哈尼族的風味菜餚。民間婚嫁、過佳節、賀新房等必不可少。期瑪,主要以優質糯米和新鮮豬肉為主要原料.配以八角粉、草果粉、薑末烹制。烹制時,只需將米淘洗乾凈,豬肉洗凈剁細,一起入鍋加適量肉湯煮熬。肉熟米爛時,加入適量薑末、八角粉、草果粉、食鹽、味精,攪拌熬煮片刻,即可裝碗食用。哈尼族熬制的期瑪,形呈糊狀,具有米香、肉香和草果、八角香氣,味鮮香潤口,食來別具風味。


【傣家牛撒撇】
西雙版納 傣家牛撒撇是傣族一種風味很獨特的食品,主要原料是牛肚(即牛胃,漢族叫牛百葉)。
西雙版納 傣家牛撒撇之所以特殊,在於它所用的獨特的佐料——牛胃里已和胃液混合在一起,但還沒被消化吸收的東西。聽上去似乎難以置信,然而如果沒有它,牛撒撇就不能成其為牛撒撇。由於牛撒撇具有清涼解毒的功效,常吃它的人很少生病。
西雙版納 傣家的牛撒撇就是牛苦腸。傣族人民製作的撒撇具有麻、辣、苦、涼、甘甜、可口、色澤瑩白的特點。他們對撒撇有著特別的偏好,不僅自己喜歡吃,還是招待客人們的上等食品。
要把這種東西吃進嘴裡,確實得有點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氣。當你皺著眉,苦著臉,吃下第一口傣家牛撒撇時,正象大暑天渴極了喝進一瓶冰鎮汽水那樣,一股辣味—不,應該說是一股苦味從鼻腔直衝腦門,頓覺心清氣爽,暑氣全消!


【哈尼族菜】
哈尼族菜不遜於傣菜,是與 雲南 西雙版納 的一個特色,有“其瑪”(肉粥)、白旺(涼拌菜)、腌芭蕉心(酸味)、芭蕉葉包的燒肉、豆粉肉丸湯、雀肉鬆、雀肉醬、油炸蛹、蜂蛹醬、夾棍烤魚、苤菜春螃蟹等等。


購在 勐臘 :

【 西雙版納 茶葉】
西雙版納 是 中國 最古老的茶葉發源地之一,在 勐海 有一株700餘年樹齡的古茶樹,著名的 普洱 茶六大茶山均在版納境內,早在明清時期 普洱 茶就是 中國 最古老的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並經古道遠銷 中亞 及 西亞地區 。版納的大葉種茶加工出的紅茶,色澤鮮潤,香氣馥郁;綠茶白毫顯明,湯色清綠。著名的茶葉品種有:南糯白毫、佛香茶、雲海白毫、崗綠、旋雲茶等。


【金雞納】
金雞納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綠喬木,葉子橢圓形,花淡紅色,樹皮里含有奎寧鹽、奎寧丁,具有強烈殺死瘧疾菌的功能。用此原料製成的金雞納霜(又名奎寧)藥品是醫治瘧疾的特效藥,在醫學上有很高價值。


【“活血聖藥”血竭】
版納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眾多的奇異的藥材,“活血聖藥”血竭是其中的一種。血竭古稱“麒麟竭”,主要醫治:跌打、損傷、血瘀疼痛、風濕麻木、婦科雜症等病,同時也是配製“七釐散”藥品的主要原料。 西雙版納 勐侖 植物園,採用生長在季雨林中的龍血樹,力口工成的“雨林牌”血竭是血竭中的正品,其療效優於進口原料生產的皇冠牌血竭。1992年被 雲南 省衛生廳審定為“ 雲南 優勢藥品”。1994年11月在 廣州 舉行的第六屆 中國 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被國家科委評為金獎。1995年又獲得第二屆 中國 科技精品博覽會金獎和科技創新獎。


【香茅草】
版納眾多奇異的植物中,香料植物獨樹一幟。香莢蘭是一種多年生植物,是在食品工業中珍貴的天然高級力口香原料,在世界上享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美稱,經加工後,可不經調香而直接加香利用。 依蘭 香屬蕃茄枝科的高大喬木,其花油是名貴的化妝品香料,被譽為“花中之王”。香茅草是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和葉都可以提取香料,可用於香水,亦可用於食品。


【砂仁】
雲南 西雙版納 地區盛產砂仁,特別是基諾族聚居的基諾山一帶,更是砂仁的集中產區。這是 雲南 省的科學工作者同基諾人共同努力辛勤勞動的結果。砂仁,有補肺醒脾,養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的功效。它是一種薑科植物,分春砂仁和殼砂仁兩種,以果實及花入藥。有行氣寬中、健胃消食的作用。系名貴的常用中草藥,也是常用的香砂胃丸、香砂六君子九丸,舒肝丸等中成藥的重要原料。


【易武“七子餅茶”】
麻黑村位於 雲南 省 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 勐臘 縣北部易武古鎮。易武古鎮始建於東漢 永平 十二年(公元69年),唐乾符元年(公元875年)更名為“利潤城”,1930年民國政府在易武設立鎮越縣。新 中國 成立後,於1949年在易武成立鎮越縣人民政府,1958年縣政府由易武遷至 勐臘 ,更名 勐臘 縣。易武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具有優久的產茶歷史和豐富的茶文化,是聞名中外的“ 普洱 茶”原產地中心,是“茶馬古道”之源頭。


【易武正山茶】
“正山茶”一詞,原出自“古六大茶山”中 勐臘 縣象明鄉倚邦山內曼松山一至三號茶園的“正山貢茶”,簡稱“曼松正貢”。明代“方物”中的“茶貢”和清初的“貢茶”,只限倚邦山尤其是曼松山一至三號茶園的早春茶。雍正六年,攸樂、莽枝、革登、蠻磚和倚邦其它部分片區之茶又被列入“貢茶”。乾隆三十年,易武(曼撒)山帕札河範圍的茶也被列入“貢茶”。於是,各山茶林都有被正式列為“貢茶”的片區。但是,只有原倚邦尤其是曼松一至三號茶園等範圍的茶才是正宗的“皇室專用茶”,而其它山內被劃為“貢茶”片區的茶,則是朝廷用來換馬、饋贈貴賓和官府辦公飲用等的“官茶”,但在當地民眾及碑文中也將它統稱為“貢茶”。為了區分正宗的“皇室專用茶”和“官府用茶”這兩種“貢茶”,將前者特稱為“正山貢茶”。同樣,其它各茶山也為區分被劃為“貢茶”的片區之茶和沒被劃入的另外片區之茶,又將劃定為“官茶”類“貢茶”片區生長的茶稱為各山的“正山茶”。


【易武元寶茶】
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1000多年以前“元寶茶”就已行銷各國和 東南亞 十多個國家 和地區。在清代,元寶茶是向皇帝進的“貢茶”,當地至今還保留著當年向皇帝上貢茶 葉的茶樹。據傳說,“元寶茶”是三國時期孔明率軍南征時從內地帶到易武種植的,所以,當地百姓稱孔明為茶祖,在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舉行“茶祖會”,紀念孔明。現在 曼龍鄉落水洞村後山上,還有一棵茶樹王,樹高11.7米,直徑45釐米,屬栽培型大葉白毫茶。據說當地茶農在每年採春茶前還要去祭祀,茶外形條緊直如針,色澤嫩綠,毫尖銀色,油潤光滑。泡上一杯,其味芳香鮮醇,清涼解渴。


【滇南小耳豬】
滇南小耳豬產於 雲南 省 勐臘 、 瑞麗 、 盈江 等地。其體軀短小,耳豎立或向外橫伸,背腰寬廣,全身豐滿,皮薄、毛稀,被毛以純黑為主,其次為“六白”和黑白花,還有少量棕色的, 、皮較薄、肉質好。


【門巴木碗】
門巴木碗都是圓曲線組合結構,以橘紅色為主調,明亮、華麗、造型豐富,大型木碗,呈罐形,有蓋,底座厚約1.5釐米,直徑約13釐米,罐腹圓凸,口徑有圓槽,口沿外捲,體積大但很輕巧;中型木碗碗底圓平,碗壁外展,口徑約10—12釐米,是常用的一種;小型木碗底座收分,口沿外捲,口徑約5—6釐米,小巧玲瓏。
門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豐富的竹木資源,他們特別擅長竹蔑藤條的編織工藝。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簍、竹筐等製品堅固耐用,工藝精美。特別是他們製作的傳統手工藝品——木碗,別具一格,奪目生輝,在 西藏 乃至國外享有盛譽。
關於木碗的來歷,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 藏區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門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將泥碗摔碎了。聰明的木匠臨時加工了一隻大木勺使用。後來,人們覺得這木勺輕便,耐用,逐漸也就產生了木碗併進入了人們的家庭。
   木碗是用用質地堅硬的桐樹、桑樹或樺樹的樹幹、樹節或樹疙瘩做原料,經過切削刮制而成,不變形、不褪色、不易碎,用它盛酒或酥油茶,還有一股特有的香味。精細的木碗,要經過五、六道工序,紋路清晰,厚薄均勻, 再塗上鮮紅的染料,令人愛不釋手。門隅北端的麻瑪村,是聞名的“木碗之鄉”。


【傣錦】
傣錦是 雲南 省傣族人民的民間織錦。傣族婦女人人會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傣錦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工藝品,以織工精巧、圖案別緻,色彩絢麗、美觀 大方 、堅牢耐用和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而著稱。它的圖案豐富多彩,有各種珍禽異獸的動物圖案、五穀花卉和幾何紋圖案等。每種圖案的色彩、紋樣都有具體內容,如喜歡織紅顏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收等。寓意深遠的各種圖案,顯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體現了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通巴】
通巴即挎包,以各色手線、棉線織成。包長三十餘釐米,寬二十餘釐米。包的正面、背面及側面織有花卉鳥獸或幾何圖案,包底部綴有彩穗,色澤鮮艷,做工精細,包形小巧,民族特點鮮明,是 西雙版納 深受游客喜愛的紀念性商品。


【花腰傣刺繡】
“男人看田邊,女人看花邊”,六、七歲的花腰傣女孩就能舞針弄線。刺繡,對花腰傣女子來說,已成為追求美麗、塑造自己、展露情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你走進戛灑傣族村寨,或是在村頭、或是在茂盛的大青樹下、或是在涼風徐徐的江邊沙灘上,時常能看到“小卜少”們圍坐一起,刺繡納涼、嬉戲歡笑。在歡悅的氛紛中相互交流著刺繡的技藝,把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美麗的情思”展示在自己靈巧的手指下。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西雙版納自助遊攻略

相關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