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Esfahan nesf-e Jahan:伊斯法罕
"Esfahan nesf-e Jahan",
翻譯成中文是,
伊斯法罕 半天下
↑伊瑪目廣場
這是一座號稱可以看盡半個世界的城市,
在11-12世紀以及16-17世紀作為 伊朗 的首都,
也曾是 中東 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三十三孔橋
初見 伊斯法罕 是傍晚,將夜未夜。
三十三孔橋上三五成群的少年少女,
坐在橋沿吹著風,聊天、嬉笑。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
其中偶爾有人提高音調,
向我這個外國人熱情的問候一句
“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得到答案後再揮手告別。
也有突然從人群中躥出來,
禮貌而靦腆的詢問可以一起拍照嗎?
原來自拍也是全世界少年少女的共同愛好啊。
答曰當然當然。
興奮的加入他們自拍隊伍中。
↑三十三孔橋
沿著濱河步道一直走,
一路上遇見吃甜品的老爺爺團,
學中文的 伊朗 姑娘Mina,
以及簡單粗暴告訴我往前走的士兵。
↑伊斯法罕
是街頭藝人在唱歌嗎?
天色已經漸漸暗下來,
遠遠的傳來如歌劇般的歌聲。
再往前走幾步,另一座橋出現在眼前。
路人紛紛指引我來到的,
是這座有四百年曆史的郝久古橋。
↑郝久古橋
橋上的暖光從每個橋洞里散髮出來。
人們三三兩兩在橋上歇息,
遠遠望過去,
像極了一幅人物剪影長捲。
用“ 伊朗 版清明上河圖”來形容也不為過。
↑郝久古橋
順著歌聲的方向繼續走,直到橋洞下。
橋洞里坐滿了人,
一家老小帶上地毯和茶壺,
伴著此起彼伏的背景歌聲,
圍坐在橋墩上。
↑郝久古橋
一頭扎進人群堆里才發現,
是一群人在唱歌。
時而獨唱、對唱,時而合唱,
甚至分了聲部。
↑郝久古橋
“這些都是 伊斯法罕 的民間歌唱家”
一位老先生用流利的英文對我講,
“這樣的集會,從這座橋誕生時就開始,
已經延續了四百年了”。
在天氣晴朗的假日夜晚,
人們都會來這裡自發進行唱詩集會,
歌詞內容大多是 伊朗 的傳統詩歌,
關於友善與信仰。
↑郝久古橋
接著他帶我穿過人群,
讓我側耳站在橋墩某處,
他在橋墩另一頭的對著轉角說
“嗨,Peggy,你能聽見我說話嗎?”
原來人們來到這裡唱歌的原因,
還因為橋洞極好的傳聲效果。
在那一刻發現,
郝久古橋也許我見過最美的城市歌劇院。
伊斯法罕
巴黎 的音樂會是為貴族服務,
維也納 鼓勵大眾欣賞音樂藝術。
在 伊斯法罕 ,
它的音樂就是在為城市歌唱。
好像肉眼可見音符和旋律從郝久古橋的橋洞里,
穿過人群,沿著河道,
飄向城市的角角落落。
在古老的巴扎里
▽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
在街道的集市上
▽
↑伊斯法罕
而這位叫Habib的老先生,
與我成了忘年之交。
這是一位紳士又可愛的老先生,
總是熱情的和我聊天,
又不斷說“希望沒有打擾你”。
他邀請我去他家做客,
請我吃冰激凌和糖果,
帶我走遍了 伊斯法罕 。
↑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清真寺
後來和Habib的聊天中才得知,
他在伊斯蘭革命前曾在 美國 服役,
是 伊朗 的空軍上尉。
一開始騙我說是出租車司機的他,
被我一猜即中在政府部門工作。
噢,一位接受過西方教育,
卻傳統到連和我握手也不敢的可愛老先生。
與Habib合影
▽
↑伊斯法罕
離開 伊斯法罕 特意選在深夜,
為了再去向夜色里的郝久古橋道別。
一如既往的,
當我坐在橋邊,
可愛的當地人走過來輕聲說,
靠里一點,當心安全。
↑郝久古橋
在 伊斯法罕 ,
時間好像一直定格在幾百年來的某一刻。
連第四維度的時間好像也是可見的,
又何止半個世界呢。
至於 伊朗 旅行安全嗎?
動人的城市空間和可愛的市民就是我的答案。
也記得遇見無數美好的 伊朗 人對我講,
“不要因為傳言誤解我們和我們的國家,
請回去告訴你的朋友,
真實的 伊朗 是什麼樣。”
↑伊斯法罕
耳朵聽見的,甚至眼睛看到的,
不一定真實,
唯有親歷才是答案。
翻譯成中文是,
伊斯法罕 半天下

這是一座號稱可以看盡半個世界的城市,
在11-12世紀以及16-17世紀作為 伊朗 的首都,
也曾是 中東 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初見 伊斯法罕 是傍晚,將夜未夜。
三十三孔橋上三五成群的少年少女,
坐在橋沿吹著風,聊天、嬉笑。


其中偶爾有人提高音調,
向我這個外國人熱情的問候一句
“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得到答案後再揮手告別。
也有突然從人群中躥出來,
禮貌而靦腆的詢問可以一起拍照嗎?
原來自拍也是全世界少年少女的共同愛好啊。
答曰當然當然。
興奮的加入他們自拍隊伍中。

沿著濱河步道一直走,
一路上遇見吃甜品的老爺爺團,
學中文的 伊朗 姑娘Mina,
以及簡單粗暴告訴我往前走的士兵。

是街頭藝人在唱歌嗎?
天色已經漸漸暗下來,
遠遠的傳來如歌劇般的歌聲。
再往前走幾步,另一座橋出現在眼前。
路人紛紛指引我來到的,
是這座有四百年曆史的郝久古橋。

橋上的暖光從每個橋洞里散髮出來。
人們三三兩兩在橋上歇息,
遠遠望過去,
像極了一幅人物剪影長捲。
用“ 伊朗 版清明上河圖”來形容也不為過。

順著歌聲的方向繼續走,直到橋洞下。
橋洞里坐滿了人,
一家老小帶上地毯和茶壺,
伴著此起彼伏的背景歌聲,
圍坐在橋墩上。

一頭扎進人群堆里才發現,
是一群人在唱歌。
時而獨唱、對唱,時而合唱,
甚至分了聲部。

“這些都是 伊斯法罕 的民間歌唱家”
一位老先生用流利的英文對我講,
“這樣的集會,從這座橋誕生時就開始,
已經延續了四百年了”。
在天氣晴朗的假日夜晚,
人們都會來這裡自發進行唱詩集會,
歌詞內容大多是 伊朗 的傳統詩歌,
關於友善與信仰。

接著他帶我穿過人群,
讓我側耳站在橋墩某處,
他在橋墩另一頭的對著轉角說
“嗨,Peggy,你能聽見我說話嗎?”
原來人們來到這裡唱歌的原因,
還因為橋洞極好的傳聲效果。
在那一刻發現,
郝久古橋也許我見過最美的城市歌劇院。
伊斯法罕
巴黎 的音樂會是為貴族服務,
維也納 鼓勵大眾欣賞音樂藝術。
在 伊斯法罕 ,
它的音樂就是在為城市歌唱。
好像肉眼可見音符和旋律從郝久古橋的橋洞里,
穿過人群,沿著河道,
飄向城市的角角落落。
在古老的巴扎里
▽



在街道的集市上
▽

而這位叫Habib的老先生,
與我成了忘年之交。
這是一位紳士又可愛的老先生,
總是熱情的和我聊天,
又不斷說“希望沒有打擾你”。
他邀請我去他家做客,
請我吃冰激凌和糖果,
帶我走遍了 伊斯法罕 。


後來和Habib的聊天中才得知,
他在伊斯蘭革命前曾在 美國 服役,
是 伊朗 的空軍上尉。
一開始騙我說是出租車司機的他,
被我一猜即中在政府部門工作。
噢,一位接受過西方教育,
卻傳統到連和我握手也不敢的可愛老先生。
與Habib合影
▽

離開 伊斯法罕 特意選在深夜,
為了再去向夜色里的郝久古橋道別。
一如既往的,
當我坐在橋邊,
可愛的當地人走過來輕聲說,
靠里一點,當心安全。

在 伊斯法罕 ,
時間好像一直定格在幾百年來的某一刻。
連第四維度的時間好像也是可見的,
又何止半個世界呢。
至於 伊朗 旅行安全嗎?
動人的城市空間和可愛的市民就是我的答案。
也記得遇見無數美好的 伊朗 人對我講,
“不要因為傳言誤解我們和我們的國家,
請回去告訴你的朋友,
真實的 伊朗 是什麼樣。”

耳朵聽見的,甚至眼睛看到的,
不一定真實,
唯有親歷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