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龍村,滄海桑田古今情
聚龍村地處 廣州 市荔灣區芳村衝口街,這片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築群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 廣東 台山 鄺族人所興建,是一個被註入了現代生活元素和生機的古村落,同時也是一個演繹著滄海桑田今昔情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呈井字型縱橫排列的聚龍村,至今還保存著19棟結構完好的青磚大屋,這些青磚大屋的牆腳用整塊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繪有富貴吉祥圖案,分佈於錯落有致的七條街巷之中,占地約 5,300 平方米。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相傳早在光緒五年(1879年)期間, 台山 富商鄺氏打算在省城 廣州 附近物色一處交通便利、便於經商的寶地,開村定居。
鄺氏三兄弟鄺敬賀、鄺敬賡、鄺敬齎水陸兼程,來到 廣州 芳村西衝口一帶,被這裡的環境所吸引,於是重金請風水先生作最後定奪,這位名噪一時的風水先生細看之下放出豪言:“若在這裡定居,族人必有發達之日”。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風水先生昔日所指的風水寶地,正是今日衝口街 隴西 與招村之間。經歷了百年的滄桑之後,現在目光所及的村口正對一灣河水,整修過的河岸兩邊古榕蔽日,依稀還能想象出當年的田園風光。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聽從了風水先生的建議之後,鄺氏兄弟就在此購置了 200 畝土地,其中 100 畝建造房屋,100 畝用於耕地。歷經了 10 年的耕耘,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20 幢整整齊齊青磚樓房和 100 畝良田沃土便奠定了聚龍村的這片樂土。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從此之後,聚龍村果然人傑地靈,是出了名的風水寶地,幾位落戶併成長於村中的商界巨子,在清朝至民國期間的南粵商界中,都曾落下了精彩的幾筆,其中有 廣州 報刊創業先驅、清朝教育部官員鄺其照,港澳著名黃金巨子鄺衡石,知名商人鄺明覺、鄺伍臣等 。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是名副其實的聚龍匯虎之地,商賈、官宦人才濟濟,非一般市郊村落可比。昔日這些官宦富商家的子女以讀書為樂,每逢到了衝口民俗節日“生菜會”的時候,舞獅、比武、大戲紛紛聚集到村前,熱鬧非凡。若碰上某大戶人家有人過生日祝壽或者結親嫁娶,那更是舟楫縱橫、迎來送往,聚龍村中一片觥籌交錯之聲,村口水岸邊更是店鋪成行。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然而坐擁富足與顯赫,又怎麼抵擋得了頃刻間的戰亂變故?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爆發和 廣州 淪陷,聚龍村也難逃厄運,戰亂中村口沿岸商鋪盡數被焚毀,水路交通被封鎖,鄺家族人四處逃散,幾戶名流或去 香港 ,或跨洋過海遠赴 美國 ,留下空屋棟棟。捨不得生意,沒有走的,產業迅速落敗,金鋪、鞋廠、茶樓、食品加工廠倒閉的倒閉,轉手的轉手。聚龍村的風光日子,就此一去不返。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其實說起來,在聚龍村每一棟房子的背後,都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1號院是鄺氏家族鄺明覺的故居,鄺明覺是清末時期著名的商人,他在 廣州 從商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曾在太 平南 路開辦了“中美大藥房”和“穗香園”等10多家商鋪,同時還捐資修建了位於海珠區的基督教堂和明覺學堂。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21號院是富商鄺衡石於 1914 年所建,所在位置的房前屋後全是綠地,旁邊設有一個小花園。
鄺衡石擁有村中的房屋3棟和良田96畝,不僅是當時聚龍村的首富,同時也是清朝末民國初年顯赫一時的“黃金巨子”,在 香港 創辦“麗興金鋪”,併在 廣州 設立分號。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聚龍村20棟大屋的鄺氏後人中,也出過個別的敗家子孫,11號院的房東因為家道中落的原因,早在解放前就把房屋拆除,並將全部的橫梁磚瓦都拿去變賣了。而15號則在解放後一次火災中被焚毀,後來在原址上建了一座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 廣州 柴油機廠宿舍。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的青磚大屋清一色保留了嶺南建築的精髓——趟攏門,趟攏門是一種古老的“防盜門”。
第一道門是屏風門,屏風門在結構上象兩面窗扇,既遮擋住外面路人的視線,又有足夠的通風,更重要的是這道門比較輕巧,方便開關。
第二道門是最具特色的趟攏門,趟攏門看上去就像一個大的木框,中間橫架著十幾根圓木,這些粗壯的圓木客觀上彌補了屏風門防盜功能的不足,傳統上趟攏圓木的數量一定是單數,不會是雙數。由於嶺南地區天氣炎熱潮濕,住所講究通風透氣,屏風門和趟攏門正是起到這種作用。
第三道門是真正的大門,但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中式古建築多半是這種門。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的樓房內部設計 大同 小異,大廳內有三道屏風門裝飾。不少屏風的木雕,因年代久遠退去了色彩,但卻更添古樸的風雅。大廳兩側左右對稱,各側排列四間房。二樓共有五間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詩詞佳句。
鄺氏三兄弟鄺敬賀、鄺敬賡、鄺敬齎水陸兼程,來到 廣州 芳村西衝口一帶,被這裡的環境所吸引,於是重金請風水先生作最後定奪,這位名噪一時的風水先生細看之下放出豪言:“若在這裡定居,族人必有發達之日”。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風水先生昔日所指的風水寶地,正是今日衝口街 隴西 與招村之間。經歷了百年的滄桑之後,現在目光所及的村口正對一灣河水,整修過的河岸兩邊古榕蔽日,依稀還能想象出當年的田園風光。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聽從了風水先生的建議之後,鄺氏兄弟就在此購置了 200 畝土地,其中 100 畝建造房屋,100 畝用於耕地。歷經了 10 年的耕耘,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20 幢整整齊齊青磚樓房和 100 畝良田沃土便奠定了聚龍村的這片樂土。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從此之後,聚龍村果然人傑地靈,是出了名的風水寶地,幾位落戶併成長於村中的商界巨子,在清朝至民國期間的南粵商界中,都曾落下了精彩的幾筆,其中有 廣州 報刊創業先驅、清朝教育部官員鄺其照,港澳著名黃金巨子鄺衡石,知名商人鄺明覺、鄺伍臣等 。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是名副其實的聚龍匯虎之地,商賈、官宦人才濟濟,非一般市郊村落可比。昔日這些官宦富商家的子女以讀書為樂,每逢到了衝口民俗節日“生菜會”的時候,舞獅、比武、大戲紛紛聚集到村前,熱鬧非凡。若碰上某大戶人家有人過生日祝壽或者結親嫁娶,那更是舟楫縱橫、迎來送往,聚龍村中一片觥籌交錯之聲,村口水岸邊更是店鋪成行。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然而坐擁富足與顯赫,又怎麼抵擋得了頃刻間的戰亂變故?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爆發和 廣州 淪陷,聚龍村也難逃厄運,戰亂中村口沿岸商鋪盡數被焚毀,水路交通被封鎖,鄺家族人四處逃散,幾戶名流或去 香港 ,或跨洋過海遠赴 美國 ,留下空屋棟棟。捨不得生意,沒有走的,產業迅速落敗,金鋪、鞋廠、茶樓、食品加工廠倒閉的倒閉,轉手的轉手。聚龍村的風光日子,就此一去不返。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其實說起來,在聚龍村每一棟房子的背後,都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1號院是鄺氏家族鄺明覺的故居,鄺明覺是清末時期著名的商人,他在 廣州 從商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曾在太 平南 路開辦了“中美大藥房”和“穗香園”等10多家商鋪,同時還捐資修建了位於海珠區的基督教堂和明覺學堂。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21號院是富商鄺衡石於 1914 年所建,所在位置的房前屋後全是綠地,旁邊設有一個小花園。
鄺衡石擁有村中的房屋3棟和良田96畝,不僅是當時聚龍村的首富,同時也是清朝末民國初年顯赫一時的“黃金巨子”,在 香港 創辦“麗興金鋪”,併在 廣州 設立分號。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聚龍村20棟大屋的鄺氏後人中,也出過個別的敗家子孫,11號院的房東因為家道中落的原因,早在解放前就把房屋拆除,並將全部的橫梁磚瓦都拿去變賣了。而15號則在解放後一次火災中被焚毀,後來在原址上建了一座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 廣州 柴油機廠宿舍。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的青磚大屋清一色保留了嶺南建築的精髓——趟攏門,趟攏門是一種古老的“防盜門”。
第一道門是屏風門,屏風門在結構上象兩面窗扇,既遮擋住外面路人的視線,又有足夠的通風,更重要的是這道門比較輕巧,方便開關。
第二道門是最具特色的趟攏門,趟攏門看上去就像一個大的木框,中間橫架著十幾根圓木,這些粗壯的圓木客觀上彌補了屏風門防盜功能的不足,傳統上趟攏圓木的數量一定是單數,不會是雙數。由於嶺南地區天氣炎熱潮濕,住所講究通風透氣,屏風門和趟攏門正是起到這種作用。
第三道門是真正的大門,但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中式古建築多半是這種門。 ↑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 聚龍村的樓房內部設計 大同 小異,大廳內有三道屏風門裝飾。不少屏風的木雕,因年代久遠退去了色彩,但卻更添古樸的風雅。大廳兩側左右對稱,各側排列四間房。二樓共有五間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詩詞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