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游走蒙古國】透過博物館看蒙古國的歷史


關於20世紀初 蒙古 獨立這段歷史,經查資料備忘如下:
1644年清朝建立,除個別部落由 俄羅斯 統治外, 蒙古 的絕大部分部落納入清朝版圖。1660年庫倫活佛作出歸附清朝的政策,影響 蒙古 政治格局數百年, 蒙古 人臣服於滿清政府。到了清末,由於俄國的不斷挑撥, 蒙古 上層最終起了反叛之心,走上分裂之路。
1911年清朝滅亡,12月, 蒙古 宣佈獨立,沙俄以 蒙古 保護者自居。
1915年6月,北洋政府與沙俄簽訂《中俄蒙協約》,勉強保住法律意義上對外蒙的主權。
1921年2月, 蒙古 人民黨在蘇俄的協助下擊潰 中國 駐軍,占領庫倫,扶植第八世哲布尊 丹巴 重新登上“ 蒙古 皇帝”寶座,成立“自治政府”。7月10日, 蒙古 君主立憲政府在庫倫成立,並宣佈獨立。第二天的7月11日,後被定為 蒙古 國慶日;解放買賣城的3月18日,定為 蒙古 人民軍建軍日。
1924年,中、蘇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外蒙仍為 中國 領土。5月,第八世哲布尊 丹巴 病死。一個月後, 蒙古 取消君主立憲,成立 蒙古 人民 共和 國。庫倫為首都,改稱 烏蘭巴托 ,意為“紅色英雄城”。
1945年8月,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華民國同意外蒙公投決定獨立。10月20日,在外蒙當局與蘇聯的監控下進行公民投票,97.8%的公民贊成獨立。
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正式承認外 蒙古 獨立。二戰前, 蒙古 國及 俄羅斯 的圖瓦 共和 國,都屬於 中國 。
1949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 共和 國和 蒙古 建立外交關係。
1952年, 臺灣 當局以蘇聯在國共內戰中援助中共,違反了中蘇友好條約,向聯合國控告蘇聯。聯合國以25票贊成,9票反對,24票棄權,通過505號決議案譴責蘇聯。
1953年,中華民國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拒絕承認 蒙古 獨立。
1955年,中華民國否決 蒙古 加入聯合國,但為阻止中華人民 共和 國加入聯合國,在 美國 等11個會員國的壓力下,停止阻擋。 蒙古 在1961年加入聯合國, 臺灣 當局投了棄權票。
1960年 蒙古 國和 中國 簽訂了《中蒙友好 互助 條約》,1962年簽訂了《邊界條約》。
博物館在這部分的內容,展品和內容相對多一點:







日本 占領 中國 東北 後,1935-1936年間屢次進犯 蒙古 邊界。在蘇聯的指示下, 蒙古 進行了鎮壓反革命分子和 日本 間諜的肅反運動,數萬人被流放和處決。
1931-1932年,因為對當時的極左政策和宗教壓迫政策不滿,多個省份爆發了叛亂。參與者多為喇嘛和原來的王公貴族。因為武器裝備落後,很快被鎮壓。
















1989 東歐 發生巨變,1991年蘇聯解體。當時 蒙古 國的學生髮動的一系列示威游行。1992年 蒙古 通過了新憲法,放棄了社會主義路線,實行多黨制,有總統的議會制。國名正式更名為“ 蒙古 國”。國旗國徽也都相應換了新的。國旗上主要是去掉了象徵社會主義的五角星,國徽變化較大,圖案更抽象一些。
博物館對這個階段的命名為“民主革新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