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寨尋過往——雙飛自駕黔東南(七日游)
↑地捫村 千三鼓樓
吳姓祖先在元末明初移居地捫,一部分從 天柱 遠口鎮遷居而來,一部分是從 榕江 車江遷居而來。吳氏祖先落戶地捫後,很快發展到1300多戶,因受居住條件和自然資源的限制,便開始向周圍開闢新的生存發展空間,分寨而居,分到茅貢700戶,臘洞150戶,登岑、羅大150戶,留在地捫300戶,地捫因此為“千三”的總根,至今仍稱為“千三侗寨”。
↑地捫村 ↑地捫村 飯菜要涼了幾經電話催促我們急忙往回趕。 ↑地捫村 幾個農家菜色香味俱佳,一個字:香!
“剛開張我們也不知道要多少錢,都是自家種的菜,不要錢了。”一句話說的我們暖暖的,情誼深領,籌謝是必須的。
↑地捫村 段老闆的小女兒1歲多一點,吃飯自理不用大人喂,在城市是不可能做到的。 ↑地捫村 4歲的老二帥哥一枚,專註的看動畫片。旁邊說話的人和桌上的飯菜對他似乎並不存在。
段老闆三個小孩,老大上學了,老二老三由奶奶幫助帶。段老闆哥兒五個他行三,父親在五弟1歲多就過世了,母親含辛茹苦一手把他們五兄弟拉扯大。老母親與我們老兩口年齡相仿和善寡言,當我們要離開時,老人執意要我們等一下,冒雨去不近的老屋拿來她親手織出的侗家彩帶送給我們,一片心意,倍感親切。
1點30分告辭,段老闆執意給我們帶路去5公裡外的臘洞,一家人冒雨送我們到車邊,這哪裡是商家與顧客,分明是家人與朋友。祝她們生活幸福、快 樂平 安! 臘洞村,距這裡5公里,有一條窄窄的蜿蜒水泥山路相連。“臘洞”一說為,“臘”即為臘月的臘,侗原為“凍”,意為這個地方是高寒地區。
文化景觀:居民243棟;其中百年老房1棟;禾倉114棟;花橋2座;鼓樓1座;水井11口;古樹80餘株;古墓3座,其中侗戲鼻祖吳文彩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臘洞 段老闆領路不多時車到臘洞,雨下的很緊。 ↑述洞村 風雨橋與涼亭緊鄰小路的左右兩邊 ↑臘洞 通過風雨橋進村 ↑臘洞 從涼亭往上即是參天的紅豆杉和吳文彩的墓。 ↑臘洞 ↑臘洞 ↑臘洞 紅豆杉古樹參天 ↑臘洞 吳文彩(1798-1845)清朝 貴州 省 黎平 縣茅貢鄉臘侗村人,侗戲祖師。自幼聰明,青年時代起編著侗歌,至今流傳的代表作有歷史歌《開天僻地》,《吳家祖宗》,《歷代皇帝》和勸世歌《酒色財氣》,《鄉老貪官》等。30歲時首創侗戲,〈鳳姣李旦〉,〈梅良玉〉兩部首創劇本歌詞共440餘首,長達一萬餘行。人物形象,表白語言,歌詞音韻,表演形式等全部民族化。侗戲的問世,受到侗族人民的喜愛,很快在侗族地區普及、傳唱,村村寨寨都有侗戲班。吳文彩堪稱侗戲鼻祖,又是漢侗文化交流先驅者之一。
↑臘洞 山上路很滑只能返回啦 ↑地捫村 回地捫的路上兩車交匯只能靠人工一件件搬開木料才可通過,又是15分鐘的等待。 ↑地捫村 路邊杉木取材
2點50分車再次開回地捫,段老闆執意停車,他下車後跟我們說:“村裡路窄送進去堵車還要耽誤你們的時間”,原來是不讓再送他到驛站,“你那麼遠都陪我們,這一點路算什麼”。這時他已下車任我們怎麼說,就是用手緊緊的推著車門不讓我們下車,揮手讓我們快走。多朴實的侗族漢子,無奈中我踩下油門,搖下車窗與他雨中揮手告別,“謝謝”,“再見”!此時再說什麼好像都有點蒼白。只有默默的祝福,祝他的驛站生意紅火,家人 安康 幸福。
大利村位於 榕江 縣栽麻鄉境內。村裡的建築始建於明代,民居全為木質兩層或三層結構,小青瓦覆蓋,分建於小溪兩旁,錯落有致,掛滿糯谷的穀倉點綴其中; 風雨橋橫卧於穿寨小溪上,寨中道路四通八達,青石鋪路清泉汩汩; 四周高山環抱,青巒疊障,翠竹片片,紅豆杉、楠木、等古樹名木鬱郁蒼蒼。
大利古建築群選材靈活,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築風格,建築和環境諧調共生,呈現了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 4點15分我駕車離開公路走上一條進村的岔路,寬度比地捫的要窄坡度彎度大,S彎胳臂肘彎上下起伏的山間小路讓我特別謹慎,幾公里後來到外寨門。 ↑大利村 大吉大利願2018我們都平 安順 利 ↑大利村 一個L轉彎接一段近20度的下坡來到了大利村不大的寨門。 ↑大利村 進了寨門地方很局促,放不了幾輛車,我把車停在路上進退兩難,抬頭見這家客棧先進去看看,著實不錯,女主人說可以讓自家的農用車給我讓個停車地兒,就這樣住進了林家客棧。電話:15286316872 ↑大利村 一個木梯通到二樓的客房,走在地板上咚咚作響,特別是不用金屬合頁的房門一開一關“吱-吱-扭-扭”久違的響動——特殊的噪音,聽著就怎麼那麼親切。 ↑大利村 二樓的遠端設一個不小的有淋浴衛生間供客人使用。 ↑大利村 還有兩個半小時天才黑呢,先去轉轉。照片一齣來,語言就無味兒。 ↑大利村 ↑大利村 ↑大利村 ↑大利村
吳姓祖先在元末明初移居地捫,一部分從 天柱 遠口鎮遷居而來,一部分是從 榕江 車江遷居而來。吳氏祖先落戶地捫後,很快發展到1300多戶,因受居住條件和自然資源的限制,便開始向周圍開闢新的生存發展空間,分寨而居,分到茅貢700戶,臘洞150戶,登岑、羅大150戶,留在地捫300戶,地捫因此為“千三”的總根,至今仍稱為“千三侗寨”。
↑地捫村 ↑地捫村 飯菜要涼了幾經電話催促我們急忙往回趕。 ↑地捫村 幾個農家菜色香味俱佳,一個字:香!
“剛開張我們也不知道要多少錢,都是自家種的菜,不要錢了。”一句話說的我們暖暖的,情誼深領,籌謝是必須的。
↑地捫村 段老闆的小女兒1歲多一點,吃飯自理不用大人喂,在城市是不可能做到的。 ↑地捫村 4歲的老二帥哥一枚,專註的看動畫片。旁邊說話的人和桌上的飯菜對他似乎並不存在。
段老闆三個小孩,老大上學了,老二老三由奶奶幫助帶。段老闆哥兒五個他行三,父親在五弟1歲多就過世了,母親含辛茹苦一手把他們五兄弟拉扯大。老母親與我們老兩口年齡相仿和善寡言,當我們要離開時,老人執意要我們等一下,冒雨去不近的老屋拿來她親手織出的侗家彩帶送給我們,一片心意,倍感親切。
1點30分告辭,段老闆執意給我們帶路去5公裡外的臘洞,一家人冒雨送我們到車邊,這哪裡是商家與顧客,分明是家人與朋友。祝她們生活幸福、快 樂平 安! 臘洞村,距這裡5公里,有一條窄窄的蜿蜒水泥山路相連。“臘洞”一說為,“臘”即為臘月的臘,侗原為“凍”,意為這個地方是高寒地區。
文化景觀:居民243棟;其中百年老房1棟;禾倉114棟;花橋2座;鼓樓1座;水井11口;古樹80餘株;古墓3座,其中侗戲鼻祖吳文彩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臘洞 段老闆領路不多時車到臘洞,雨下的很緊。 ↑述洞村 風雨橋與涼亭緊鄰小路的左右兩邊 ↑臘洞 通過風雨橋進村 ↑臘洞 從涼亭往上即是參天的紅豆杉和吳文彩的墓。 ↑臘洞 ↑臘洞 ↑臘洞 紅豆杉古樹參天 ↑臘洞 吳文彩(1798-1845)清朝 貴州 省 黎平 縣茅貢鄉臘侗村人,侗戲祖師。自幼聰明,青年時代起編著侗歌,至今流傳的代表作有歷史歌《開天僻地》,《吳家祖宗》,《歷代皇帝》和勸世歌《酒色財氣》,《鄉老貪官》等。30歲時首創侗戲,〈鳳姣李旦〉,〈梅良玉〉兩部首創劇本歌詞共440餘首,長達一萬餘行。人物形象,表白語言,歌詞音韻,表演形式等全部民族化。侗戲的問世,受到侗族人民的喜愛,很快在侗族地區普及、傳唱,村村寨寨都有侗戲班。吳文彩堪稱侗戲鼻祖,又是漢侗文化交流先驅者之一。
↑臘洞 山上路很滑只能返回啦 ↑地捫村 回地捫的路上兩車交匯只能靠人工一件件搬開木料才可通過,又是15分鐘的等待。 ↑地捫村 路邊杉木取材
2點50分車再次開回地捫,段老闆執意停車,他下車後跟我們說:“村裡路窄送進去堵車還要耽誤你們的時間”,原來是不讓再送他到驛站,“你那麼遠都陪我們,這一點路算什麼”。這時他已下車任我們怎麼說,就是用手緊緊的推著車門不讓我們下車,揮手讓我們快走。多朴實的侗族漢子,無奈中我踩下油門,搖下車窗與他雨中揮手告別,“謝謝”,“再見”!此時再說什麼好像都有點蒼白。只有默默的祝福,祝他的驛站生意紅火,家人 安康 幸福。
大利村位於 榕江 縣栽麻鄉境內。村裡的建築始建於明代,民居全為木質兩層或三層結構,小青瓦覆蓋,分建於小溪兩旁,錯落有致,掛滿糯谷的穀倉點綴其中; 風雨橋橫卧於穿寨小溪上,寨中道路四通八達,青石鋪路清泉汩汩; 四周高山環抱,青巒疊障,翠竹片片,紅豆杉、楠木、等古樹名木鬱郁蒼蒼。
大利古建築群選材靈活,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築風格,建築和環境諧調共生,呈現了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 4點15分我駕車離開公路走上一條進村的岔路,寬度比地捫的要窄坡度彎度大,S彎胳臂肘彎上下起伏的山間小路讓我特別謹慎,幾公里後來到外寨門。 ↑大利村 大吉大利願2018我們都平 安順 利 ↑大利村 一個L轉彎接一段近20度的下坡來到了大利村不大的寨門。 ↑大利村 進了寨門地方很局促,放不了幾輛車,我把車停在路上進退兩難,抬頭見這家客棧先進去看看,著實不錯,女主人說可以讓自家的農用車給我讓個停車地兒,就這樣住進了林家客棧。電話:15286316872 ↑大利村 一個木梯通到二樓的客房,走在地板上咚咚作響,特別是不用金屬合頁的房門一開一關“吱-吱-扭-扭”久違的響動——特殊的噪音,聽著就怎麼那麼親切。 ↑大利村 二樓的遠端設一個不小的有淋浴衛生間供客人使用。 ↑大利村 還有兩個半小時天才黑呢,先去轉轉。照片一齣來,語言就無味兒。 ↑大利村 ↑大利村 ↑大利村 ↑大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