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河西走廊(2)“嘉峪雄關”------阿爺阿奶出游記(含攻略)
東瓮城名曰“朝宗”,表示過往朝庭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庭和君王…… 不得不贊嘆古人的精明和智慧,瓮城佈局簡單精巧實用,四周陡壁高牆,瓮門與內城門成九十度直角,並不直通。站在這裡,直觀上就能感受到森嚴壁壘,肅穆蕭殺之氣,會使人不由自主的聯想起“瓮中捉鱉“的成語。瓮城是內城的一道嚴密防線。 現在的城牆牆面,已被保護修繕的平整光滑,煥然一新。32年前的那種久經日曬風蝕,滿壁坑坑窪窪的痕跡蕩然無存。但阿爺似乎更喜歡那充滿滄桑,飽含穿透厚重歷史的斑斑點點的昔日城牆…… 2、光化門/光化樓進入東瓮城之後便是光化門,光化門之 上高 聳的城樓叫光化樓,樓上懸掛“天下第一雄關”的牌匾…… 光化樓雄姿…… 3、擊石燕鳴經過光化樓寬大深邃的城門洞時,可以欣賞到“門中樓”的景象奇觀…… 門洞中所看到的這個“樓”,便是西城門的柔遠樓…… 從光化門進入內城右拐,城牆拐角處有一景觀,名“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 嘉峪關 城內棲息著一對燕子,一日,兩燕出關,日暮雌燕先歸,及至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之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發誓要為出入關的人們祝福,以修來世。從此,擊牆便有“啾啾”的燕鳴聲。將士出關時,都會擊牆聽燕鳴,問吉凶禍福。說也奇怪,凡能聽到“啾啾”燕鳴之聲的人們,出關後都能逢凶化吉,平安歸來。後來游人到此,常擊牆聽燕鳴,以至牆面擊痕纍纍。為了保護城牆,現已將擊牆改為擊石…… 4、登城經過“擊石燕鳴”,我們登高 望城 。上城牆的斜坡學名叫“馬道”。馬道很陡,據介紹一是方便古代官兵騎馬上城,還有向城牆上運送物資及軍事防禦之功能。導游常戲說走馬道就會馬到 成功 。為方便游客登城,現已將馬道的一半設置了木質樓梯…… 登城後,我們圍著城牆轉了一周…… 5、俯瞰內城站在光化樓前俯瞰內城,內城並不大。周長約640米,東城牆長156米,西城牆長164米,南北城牆各長160米,西寬東窄,略呈梯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小。這恐怕是 中國 最小的“城”了。 內城中軸線大道,連接著光化門和柔遠門,長度不足200米…… 嘉峪關 城與此前去過的國內其它古城不太一樣。其他古城城內都是民居、建築滿滿,但這個“城”卻基本都是空蕩盪的。除了右手一個游擊將軍府,左手一座兵營的幾個帳篷,並無其它太多的建築。 想想也是,西域戈壁大漠上原本就是荒無人煙,因軍事需要在這裡設關建城。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占地僅2 500平米的土城。城內除了駐守的士兵,也只能有少數軍官的隨軍家屬。現在的 嘉峪關 市是建國後所建,古時頂多是個村莊,甚至連村莊都不一定有。 所以 嘉峪關 城是一個純粹的軍事防禦之“城”。作為民生“城市”, 嘉峪關 可能是國內最小的,但作為純粹的軍事防禦之“城”,它又可能是全國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 6、游擊將軍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是 嘉峪關 歷任游擊將軍辦公之處,位於內城中軸線北側。初建於明隆慶年間,是明清兩代鎮守 嘉峪關 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 嘉峪關 游擊將軍府前院為議事廳,後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場所…… 游擊將軍府是 嘉峪關 內城裡面唯一的固定建築群…… 7、兵營內城中軸線南側有幾個 蒙古 包組成的古代兵營,我們正好趕上兵營的操練和廝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