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景點集錦 千里流放之地的錦繡





被貶謫期間,蘇軾曾兩次在雷州逗留,一是被貶途中,一是赦歸途中。他在雷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構,以及寶貴的墨跡。被譽為唐代嶺南三大古剎之一的天寧寺的牌坊“萬山第一”就是蘇軾所題。在與鄉人的接觸中,蘇公無意中成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為當地的文明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的寬厚剛直的處世態度,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提升民眾思想的作用。

















但是位置稍偏,也在公交車到達的地方。
惜沒有任何游客。因為確實殘破不堪,除了北村稍微整理好了幾座祠堂。主要的是南村的精典,皆未重修繕。也沒有人居住。斷牆殘垣,荒草漫漫,芳草萋萋,不堪入目。
唯前人的輝煌,依稀浮現。我篤悠悠的兜兜二三小時,實為 雷州市 歷史自然遺址之最。
不可複製,不可多得。
如此殘破,如此未經修飾的古村,已經屈指可數了。

滿目恬靜的田園風光。青竹迎風搖擺,老榕樹綠蔭如蓋,依然生機勃勃,沒有絲毫老態。榕樹下,鋪設著供人坐卧的青石條,不知經過多長歲月,棱角都磨光了,仍然橫卧在這裡。
邦塘村分為南村和北村。
從村標記牌進入的是北村。
下圖片是眺望北村全景。


邦塘村的南村巷道開得很特別,橫向大巷不平直、縱向小巷卻是筆直的。走在邦塘南村村頭,有兩條保留得很完整的巷。巷道深深一直伸向綠樹掩映處。來邦塘村看民居,這兩條巷是非看不可的,因為它最具清代民居的特色。但是滿目瘡痍,殘破不堪,無幾完整的住宅,惟有建制規劃依舊。
巷的人口處建有閘門樓。一閘門-“中和”,一閉門-“廉讓”。清朝的-制度嚴密,建閘門體現出傳統的宗法觀念。外封閉,內開做又是那年代天下不太平的見證。從閘門走過去,就卜巷兩排的住宅。住宅順著坡勢從低向高建造,每隔一座房屋就是幾級臺階,直上須拾級而上,橫行即可進人大門。房屋的大門都臨巷排列,且很有序。大門開在堂屋的左側,俗稱“青 龍門 ”。房屋的凈高很大,據口高度都在一丈五尺以上。由於南方天氣炎熱時間較長的緣故,屋高通風好,這是前人造屋的法則。高牆深院顯得有氣勢,且住居安全。兩條巷最大的屋都是李光祖建造的。





絕對是一個藉藉無名的神。具體可以看門口的介紹。
但是,小廟很精緻,很美。
位置就在三元 塔下 ,但是在三元塔公園的圍牆外面。
與三元塔同在雷城鎮的制高點上。
從上望下,是一片雷城鎮的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