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誕節跟隨著耶穌的足跡—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之行
↑傑拉什
↑傑拉什 安曼城堡山離開 傑拉什 古城,我們來到了城堡山。 安曼 城堡山是整個 安曼 的制高點,這裡也有不少 羅馬 帝國統治時期的遺址。站在觀景平臺上,可以看見對面連綿不絕的
安曼 老城區。城堡區內你可以同時找到 羅馬 時期的赫拉克勒斯神廟、拜占庭時期的東正教堂和阿拉伯帝國倭馬亞時期的清真寺的古遺址。
↑城堡山
↑城堡山看完城堡山,我們驅車前往 約旦 首都 安曼 ,今晚將在此留宿。明天將去往 約旦 最期待的景點: 佩特拉 古城!
↑城堡山 心中的玫瑰之城—佩特拉從 安曼 前往 佩特拉
大概路程4-5個小時,一路上烈日炎炎荒無人煙,人類的文明為何發祥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想像不到當年耶穌、摩西等先知曾走過和居住過的土地,是如此的艱辛,或許這樣才能鍛煉出堅定的信仰吧。在車上聽著講解,瞭解一下
約旦 的風土人情。 約旦 相比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應該算比較開明的了,畢竟旁邊的 沙特阿拉伯 的嚴厲是眾所皆知。 約旦 有石油,有旅游業,在發展 中國
家裡還算比較富庶。我們的導游在 約旦 留學,阿拉伯語專業的博士,我對他選擇來這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追著他不停地問“為什麼選擇來 約旦 呢? 約旦
生活怎麼樣?以後準備留在這裡嗎?阿拉伯語是不是很難學?”
其實我是一個傾內向的人,但旅游時對不同生活的人總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導游小哥很耐心地一一解釋,跟我們講起在 約旦 的生活。他出生在 青海
,回族人,從小就信仰伊斯蘭教。他認為如果真的想要瞭解伊斯蘭教,一定要學習阿拉伯語,這樣才能看懂原文的古蘭經。於是開始學習阿拉伯語與 中東
歷史。直到上大學,才決定去阿拉伯國家繼續學業,因為只有身處阿拉伯國家才能真正地瞭解它的文化與風俗。聽到他講這些,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從7歲開始學習大提琴,學習古典音樂,到14歲不得不離家遠行,到
美國 去學習。畢竟古典音樂的發源地在西方國家,去西方國家才能更好地學習古典音樂。看來我們都是為了心中熱愛的理想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國外求學的學徒。
吃完午餐,我們終於來到 佩特拉 古城。我已經抑制不住心中的期待,曾在書中無數次讀到過的玫瑰之城,終於要呈現在眼前了! 佩特拉
古城非常的大,如果要一點點品味的話,可以預留2-3天左右。我們只有半天時間,確實有些可惜。 佩特拉
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卡茲尼宮殿,而從入口到卡茲尼宮殿步行要走很久。 佩特拉
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並很特殊,唯一的入口就是狹窄的峽谷。峽谷全長15千米,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能容一輛馬車通行。我們從入口緩緩前行,一邊聽著導游小哥的講解,一邊走向卡茲尼宮殿。
↑佩特拉佩特拉 古城由阿拉伯游牧民族之一納巴泰人所建,是當時 絲綢之路
上及其重要的紐帶。大約公元前312年,原本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的納巴特人,選擇了在這裡定居。他們開山鑿石,建立城市並稱其為“ 佩特拉
”。城市幾乎全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公元106年, 羅馬 軍隊占領了 佩特拉 ,並使之成為 羅馬 帝國最繁榮的一個省。 佩特拉 在 羅馬
人的手中繼續擴建,一直保持著東西商路重要中心的地位。但隨著南北商路逐漸被打通,貨物直接從南邊的 紅海 出入, 佩特拉
也漸漸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納巴特人也漸漸被淡忘在歷史的長河,而這裡也變成了一座死城。公元363年的大地震,更進一步摧毀 佩特拉
城,最終它被遺棄了,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之中,直到1812年為 瑞士 旅行家發現而重見天日。
↑佩特拉追溯歷史, 佩特拉 的建造者納巴泰人在現代人的眼中,始終是一個充滿了迷惑的民族。他們好像在一夜之間控制了阿拉伯半島到 地中海 間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間建立起了
佩特拉 。鼎盛時期,納巴泰王國的疆域從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 紅海 地區,但卻始終將都城定在群山環繞、易守難攻的 佩特拉 。
↑佩特拉導游小哥一路講解各類建築的來歷與用處。很多建築已經風化,早已看不出原來的用途了,考古學家們至今都還在研究探索。我們在狹窄的山峽里穿梭著,抬頭只能看見一線天。據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地方有這樣的地形,一個是這裡,一個在
美國 羚羊谷。
這樣奇特的地形,當時的納巴泰人是如何找到這裡的?每次出城都要走很遠才可以重見天日,當時住在這裡的人們過的是怎麼樣的生活呢?他們是否也在繁華的叫賣中醒來,穿梭在狹窄的山峽里,前往神殿去祭拜?
↑佩特拉每次轉角都期待看到卡茲尼神殿,就這樣在期待中繞過了一個又一個山路,忽然聽到旁邊的老外驚叫了一聲,趕緊抬起頭,神聖的那一幕出現了。卡茲尼神殿的半壁 江山
驀然顯出,在兩旁狹窄的隧道里勾勒出完美的曲線,就像一位美麗動人的阿拉伯少女,等待著人們揭開她神秘的面紗。我驚獃了,一步步地向前挪動,目光被牽引,眼睛不忍片刻移開。這位美麗的阿拉伯少女逐漸地揭開面紗,卡茲尼神殿在山裡最後的盤旋小路中慢慢地展示出她的全部。那是一副多麼動人的場景啊,當整個卡茲尼神殿出現在眼前時,心中豁然開朗,之前走了近半個小時的盤旋小路都是為了這一場景所埋下的伏筆。
↑佩特拉“寶庫”卡茲尼(Khazneh)建於紀元初年,其建築特色具有典型的古 希腊
後期建築風格。這是一座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築——其正面寬27米,高40米,入口高達8米,使得任何站在裡面的人都顯得極其渺小。卡茲尼名為“寶庫”是因為傳說這是歷代
佩特拉 國王收藏財富的地方。整個殿門分兩層,下層是 羅馬 式的 石柱
,高10餘米,門檐和橫梁都雕有精細的圖案。殿門上的約3個石龕中,分別雕有天使、聖母以及帶有翅膀的戰士的石像。宮殿中有正殿和側殿,石壁上還留有原始壁畫。
↑佩特拉導游小哥講解說這座神殿上供奉了 埃及 女神Isis,以及 羅馬 與 希腊
的眾神。在這一方面,納巴泰人是包容的。他們把當時頂尖的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集合在了一起,這不僅又讓我想到了巴哈伊信仰,宗教同源,人類一體,當時的納巴泰人也是如此吧。這樣包容的文化最後卻消失的了無痕跡,不禁讓人感到傷感。孤獨的卡茲尼神殿寂寞地站在夕陽之中,顯得格外地偉岸而荒涼。
↑佩特拉從卡茲尼神殿往後面走還有很多景點,我們沿著小路繼續前行便來到了當時古 羅馬
時期的劇院,路兩旁的山上有很多開鑿的洞穴,很多建築也已經風化,與石山融為一體,看不出原貌了。 佩特拉
古城的確非常的大,裡面甚至還有很多未開發的地方,所以如果感興趣可以多預留幾天。但因為只有一個入口,從入口到卡茲尼神殿走路就需要30-40分鐘,對體力也是很大的挑戰。
↑佩特拉前往 亞喀巴 的路上,我凝望車窗外 約旦 山谷中的暮色,依舊在回味和感嘆 佩特拉
古城的美妙。這樣的藝術是無價的,因為當時的人們付出的是心血、時間甚至生命。他們不惜一己之身,將自己的生命義無反顧地貢獻給了藝術和信仰,這樣的決心與執著我們今天還有嗎?在我們生活的今天,有了科技有了金錢,也有了效率,但我們還會花上幾百年去建造一座神殿嗎?還會不求回報地用心雕刻一件藝術品嗎?還會譜寫出震撼人心的音樂嗎?在某一方面,人類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從紅海到沙漠昨天晚上住在 亞喀巴 紅海 小鎮,今天行程不算太趕,可以有一些自由散漫的時間。 亞喀巴 是 約旦 最南邊的小鎮,我們從 約旦
最北邊一路向南,幾乎豎著貫穿了整個國家。想到上一次看到 紅海 還是在 埃及 的時候,也是住在 紅海 邊的一個小鎮,感受著當地悠閑的生活。每次看到 紅海
,都會想到摩西,想到他當年帶領著猶太人走出 埃及 ,劈開 紅海 ,逃去西奈半島。一路百年,他們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和心態呢?
↑紅海因為在 埃及 時已經出過 紅海 ,所以這一次便沒有下海,悠閑的吃完午飯,準備驅車前往瓦地倫。瓦地倫月亮谷也是行程中的一大亮點。月亮谷是 約旦
西南部的一處山谷,其名阿拉伯語意為“酒紅色山谷”,因其紅色砂地在日落時顯示出如紅酒般顏色而得名。這裡是最不像地球的一塊土地,“火星救援”以及“阿拉巴的勞倫斯”都是在此取景拍攝。 來到火星—瓦地倫月亮谷
↑瓦地倫
↑瓦地倫車上我昏昏欲睡,等到睜開眼時,立即被一種不知身處何方的震撼所籠罩。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來到了沙漠的深處,怪石嶙峋的山上屹立著孤獨的巨石。乾燥的紅沙與黃沙糾結在一起,肆意飛舞在乾旱的地球錶面。我們的車停在了路邊,今晚就露宿在沙漠的帳篷里了。在瓦地倫山谷里,有不少的帳篷酒店,但只有當地的吉普車才可以深入沙漠。朋友們如果來
約旦 強烈推薦在沙漠里住一晚,感受一下火星上的生活。
↑瓦地倫
↑瓦地倫
↑瓦地倫放下行李,我們迫不及待地乘吉普車去探索沙漠。日落時分的沙漠顯得格外蒼涼,寂靜,從容,含蓄,有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味道。這次看到沙漠讓我想起了在 埃及
時看到的 撒哈拉沙漠 ,那片讓三毛義無反顧、計不旋踵的土地。 約旦 的沙漠跟撒哈拉不太一樣, 約旦 的沙漠中屹立著更多更怪異的山頭。
↑瓦地倫
↑瓦地倫聽說古老的風將一座座山吹散,如此往複並變成了沙漠。沙漠代表著時間,代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裡,
時間在另一個維度進行著,外面的世界分分合合,沙漠卻保持著自己的世界與時間。在沙漠里,千萬年變成了一分鐘,在紛紛擾擾的世界里,沙漠不動聲色地留下了世界變遷的痕跡。
↑瓦地倫
↑瓦地倫我們走在沙漠里細膩的黃沙里,看著夕陽一點點褪去,回到了我們今晚露宿的帳篷酒店。 約旦
瓦地倫地區開發的很好,有各式各樣帳篷酒店,甚至還有火星救援里的火星營地酒店,非常的炫酷。我們住的酒店在兩座山之間,隱蔽且舒適,也可以看到很多的美景。酒店設施很齊全,裝修的很好,有洗手間有熱水。能夠在沙漠里有熱水洗澡已經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了。回到了營地,準備吃晚餐。晚餐是阿拉巴的特色餐,很大的一鍋悶雞米飯,還預備了一個開鍋儀式。隨著廚師的號召,我們一起來到野外一個土堆旁邊。廚師找來了兩個人開始挖地,不久功夫便挖到了一個巨大的鍋,上面蓋著蓋子。兩個人歡呼著將鍋從土地提起來,併在旁邊就地開蓋,裡面悶的好大一鍋米飯和雞肉,清香四溢,於是大家食指大動,免不了一陣熱鬧。開蓋結束,我們抬著戰利品回到了營地一起用餐。
↑瓦地倫吃完飯,廚師成為舞師,帶著我們跟隨著阿拉巴音樂載歌載舞,在大漠深處感受著遙遠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音樂里的那種疏離感,伴隨著偶爾出現的不和諧音層,將我帶入了古老而遙遠的夢。在夢中,回到了阿拉伯的鼎盛時期,那時他們的疆土鏈接了
歐洲 與 亞洲 ,一個個動人美好的故事在醞釀、傳說。他們的男子英勇善戰,他們的女子溫柔堅毅。面紗的背後,隱藏著美麗的靈魂。你見過沙漠里的繁星嗎?如果你曾見過,那天的繁星便已經刻在你的靈魂里,成為了你的一部分。《小王子》里曾說過一句話“我呼吸過遠洋的風,我在唇梢嘗過大海的味道。只要品嘗過那個滋味,就永遠不可能把它忘記。我熱愛的不是危險。我知道我熱愛什麼:我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