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蜜月——2015年希意法三國七城市的暴走之旅,5年巨制經典出爐
藝術橋上掛滿了鎖,一對對情侶前來寄托他們對愛情的美好嚮往
愛情鎖的風潮並非源自 巴黎 傳統,而是來自2006年費德里科·莫恰的一本小說《對不起,我愛你》的情節。
小說中主角將帶有名字的鎖掛在 羅馬 米歐維奧橋,並把鑰匙扔進泰伯河以代表永恆之愛。隨後,這股風潮最先在 羅馬 興起,繼而席卷整個 歐洲 ,乃至世界。 於是我倆也去路邊買了把鎖,寫上我們的名字 再把鑰匙扔進河裡(可憐的塞納河,為愛犧牲)
不過這座橋已經不堪重負了
接下來的情侶需要像一個更環保的紀念方式 藝術橋南端對著的大樓是法 蘭西 學會,曾當選法 蘭西 學術院院士的名人有作家 維克 多.雨果、作家小仲馬、作家梅里美、物理學家傅立葉等。 這天天氣有點陰,風很大,來到了 巴黎 以後,夏天的衣服就不管用了
即使剛剛9月, 巴黎 已經很冷,風也大,穿短裙都要抖三抖 下一站—— 巴黎 聖母院
現在回頭寫5年前的游記,要感慨的很多
尤其是2019年被燒毀的 巴黎 聖母院塔尖
還好我們曾目睹它的全貌 巴黎 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耗時近兩個世紀。建築總高度約超過130米,是 歐洲 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
18世紀末的 法國 大革命時期,她已經遭受過一次大規模破壞,在拿破侖時期被修複。 巴黎 聖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
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上面雕刻著奇怪的生物、小精靈,俯瞰著 巴黎 城裡人們的命運。 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巴黎 人很怕 德國 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進入教堂,主殿翼部的兩端都有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滿是13世紀時製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玻璃書。 在這裡買紀念幣 Get! 2019年4月15日傍晚,大火燒毀了這個標誌性尖頂。 拱肋與拱頂是哥特式建築(Gothic)的五大最重要特征之一。
巴黎 聖母院的內部併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屋頂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
拱肋所承受的穹頂壓力在矩形的各個角上被內部的細圓柱承受。側向推力被外面看得見的斜向拱垛承受,它們又把壓力傳到扶垛支墩上。
這樣,整個穹頂的力都集中在拱角上,牆壁減輕了負荷,從而可以在整個拱的寬度上用窗戶來代替牆。
雨果形容 巴黎 聖母院是“巨大石頭的交響樂”。
這樣高高的穹頂讓人感覺自己的渺小,但又覺得離天空更近了一些,比置身室外還覺得宏偉寬廣
從側面可以看到那個還未被大火吞噬的塔尖 它給這座建築更增添了哥特風格,敦實與不羈、 方正 與尖細形成鮮明對比,它是整座建築的點睛之筆。相信未來重建的塔尖會更經典。 從 巴黎 聖母院離開,過一座橋,就到了一個小花園
它是以 法國 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法國 總理勒內.維維亞尼的名字命名。 這是去往莎士比亞書店的必經之地。 來到 巴黎 ,一定要來這裡看一看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誕生於一戰之後, 當時在 巴黎 的海明威, 費茲傑拉德, 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書店主人西爾維亞·畢奇(Sylvia Beach)的座上客。 書店在二戰之中由於受到納粹的騷擾關閉了。
1951年, 一個叫 喬治 ·惠特曼的 美國 人在 巴黎 聖母院對面的BUCHERIE街37號開了一家賣英文書籍的書店(如今這個)。 像西爾維亞一樣, 他把書店的二層闢為圖書館, 書堆間還有床鋪, 成了文人聚會, 甚至臨時棲居地。 喬治 ·惠特曼與 美國東海岸 作家來往密切, 在50年代, 書店成了垮派作家在 巴黎 的聚點, 金斯 堡和威廉。巴勒斯都在書店前的空地上朗誦過他們的作品。
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畢奇小姐的同意下, 正式把書店更名為莎士比亞書店。
愛情鎖的風潮並非源自 巴黎 傳統,而是來自2006年費德里科·莫恰的一本小說《對不起,我愛你》的情節。
小說中主角將帶有名字的鎖掛在 羅馬 米歐維奧橋,並把鑰匙扔進泰伯河以代表永恆之愛。隨後,這股風潮最先在 羅馬 興起,繼而席卷整個 歐洲 ,乃至世界。 於是我倆也去路邊買了把鎖,寫上我們的名字 再把鑰匙扔進河裡(可憐的塞納河,為愛犧牲)
不過這座橋已經不堪重負了
接下來的情侶需要像一個更環保的紀念方式 藝術橋南端對著的大樓是法 蘭西 學會,曾當選法 蘭西 學術院院士的名人有作家 維克 多.雨果、作家小仲馬、作家梅里美、物理學家傅立葉等。 這天天氣有點陰,風很大,來到了 巴黎 以後,夏天的衣服就不管用了
即使剛剛9月, 巴黎 已經很冷,風也大,穿短裙都要抖三抖 下一站—— 巴黎 聖母院
現在回頭寫5年前的游記,要感慨的很多
尤其是2019年被燒毀的 巴黎 聖母院塔尖
還好我們曾目睹它的全貌 巴黎 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耗時近兩個世紀。建築總高度約超過130米,是 歐洲 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
18世紀末的 法國 大革命時期,她已經遭受過一次大規模破壞,在拿破侖時期被修複。 巴黎 聖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
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上面雕刻著奇怪的生物、小精靈,俯瞰著 巴黎 城裡人們的命運。 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巴黎 人很怕 德國 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進入教堂,主殿翼部的兩端都有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滿是13世紀時製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玻璃書。 在這裡買紀念幣 Get! 2019年4月15日傍晚,大火燒毀了這個標誌性尖頂。 拱肋與拱頂是哥特式建築(Gothic)的五大最重要特征之一。
巴黎 聖母院的內部併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屋頂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
拱肋所承受的穹頂壓力在矩形的各個角上被內部的細圓柱承受。側向推力被外面看得見的斜向拱垛承受,它們又把壓力傳到扶垛支墩上。
這樣,整個穹頂的力都集中在拱角上,牆壁減輕了負荷,從而可以在整個拱的寬度上用窗戶來代替牆。
雨果形容 巴黎 聖母院是“巨大石頭的交響樂”。
這樣高高的穹頂讓人感覺自己的渺小,但又覺得離天空更近了一些,比置身室外還覺得宏偉寬廣
從側面可以看到那個還未被大火吞噬的塔尖 它給這座建築更增添了哥特風格,敦實與不羈、 方正 與尖細形成鮮明對比,它是整座建築的點睛之筆。相信未來重建的塔尖會更經典。 從 巴黎 聖母院離開,過一座橋,就到了一個小花園
它是以 法國 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法國 總理勒內.維維亞尼的名字命名。 這是去往莎士比亞書店的必經之地。 來到 巴黎 ,一定要來這裡看一看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誕生於一戰之後, 當時在 巴黎 的海明威, 費茲傑拉德, 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書店主人西爾維亞·畢奇(Sylvia Beach)的座上客。 書店在二戰之中由於受到納粹的騷擾關閉了。
1951年, 一個叫 喬治 ·惠特曼的 美國 人在 巴黎 聖母院對面的BUCHERIE街37號開了一家賣英文書籍的書店(如今這個)。 像西爾維亞一樣, 他把書店的二層闢為圖書館, 書堆間還有床鋪, 成了文人聚會, 甚至臨時棲居地。 喬治 ·惠特曼與 美國東海岸 作家來往密切, 在50年代, 書店成了垮派作家在 巴黎 的聚點, 金斯 堡和威廉。巴勒斯都在書店前的空地上朗誦過他們的作品。
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畢奇小姐的同意下, 正式把書店更名為莎士比亞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