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大方的巨人
我抓住十一月的尾巴,趕在大風雪之前來到 柏林 。一踏出機場才懂得感激暖氣的發明,四周的冷空氣像瘋狗一樣向我撲來,我忍不住把臉捲在圍巾里,當起了縮頭烏龜。如果說整個 德國 在冬天是個大冰箱的話,那麼西邊的 科隆 應該位於蔬果箱,南邊的 慕尼黑 位於冷凍庫,而 柏林 介於兩者之間,算是乳製品冷藏區吧! ↑勃蘭登堡門 隔天出門,天空飄下了細雪,這時候總算能領會“白雪紛紛何所似”的意境。我迎著風雪來到布蘭登堡大門,半個世紀之前,96哩的圍牆沿著這道門的兩翼展開,劃清了東西 柏林 的界線。現在,它是 德國 統一後的最高精神象徵。這座雄偉的仿 希腊 神殿建築是菲烈德里希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於1788年為了標記 和平 和勝利所建,在他統帥的三次Silesia戰爭下,普魯士就像大門上的勝利女神驅趕著四匹快馬般,迅速擴張版圖至東邊的今日 波蘭 領土,成為十八世紀的 歐洲 強權。然而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卻不偏好他在戰馬上的英姿,而樂於拄著柺杖在花園裡悠閑散步。他稱自己為“國家的僕人”,平日喜歡做手工和農藝,宛如一個工匠或農夫。這樣平易近人的君主,自然深受人民愛戴,人們喜歡親切地稱呼他為“老Flitz”。在他統治期間還曾經頒佈一條“馬鈴薯法令”,規定人民以馬鈴薯為主食,因此在他的墓地(Potsdam的Sanssouci Schloss旁)上總是會擺上幾顆馬鈴薯來紀念他。
儘管 柏林 圍牆已經崩解成 柏林 紀念品店內的暢銷商品,但是它的存在和湮滅還是上個世紀最富戲劇性的歷史事件。1989年,我正從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過渡到苦悶的中學時代,從電視上看到群眾站在 柏林 圍牆上縱酒狂歡,由於對歷史認知的貧乏,當時的我心如止水。直到在 德國 待久了,我對這座牆的理解才逐漸跳脫教科書的框架,半個世紀前,它不只是一道無法跨越的疆界,更是美蘇雙方的核子彈頭前一條纖弱的拔河線。
德國 被大卸四塊的理由容易理解,但 柏林 也連誅受罪則顯得莫名其妙。原來最先的疆界規劃是易北河以東歸蘇聯管轄,但老大哥不滿意,因為河東沒有工業區,於是硬要西岸的 圖林根 和 萊比錫 。 美國 本是一條老狐狸,基於情報收集的考慮,要求蘇聯拿 柏林 交換,結果 柏林 也隨之肢解。1949年,美英法占領區合併成為德意志聯邦 共和 國,定都波昂(Bonn),同年蘇俄也在東德成立德意志民主 共和 國,定 都東 柏林 ,瞧瞧東德政府的名字就知道姓名學有多麼不可靠。 起初東西 柏林 之間並沒有明顯壁壘,東 柏林 人白天到西邊工作,西 柏林 人周末則到東邊採購。隨著美蘇之間的外交溫度遽降,1952年開始管制邊界,較敏感的東 柏林 人察覺到苗頭不對,紛紛向西潛逃。一直到 柏林 圍牆完工前約有250萬人出走,其中多是專業人士或技工,這不只重傷東德經濟,更叫老大哥怎麼在列寧銅像前行得起舉手禮?因此1961年,在赫魯雪夫的許可下,東德在邊界架起了鐵絲網,隨後 柏林 圍牆於1965年高高豎起,雖然東德政府宣稱這是一道“反法西斯牆”,但誰不知司馬昭之心,這道牆的目的並非為了防堵西德資本的污染,而是為了叫東德人安分地留在家裡。於是東 柏林 人選擇了更悲壯的逃離方式,有人跳樓,有人挖地道,甚至有人找替身掉包,期間共有5043人逃入西 柏林 ,3221人鋃鐺下獄,239人死亡,260人受傷。超過一半的 成功 機率,換作你,逃或不逃?
我讀著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的大幅剪報,才發現 柏林 圍牆的磚頭上寫滿了無數個斑剝的夢。歌德說:“如果扣錯了第一個鈕扣,就無法穿好整件襯衫”。 柏林 圍牆—這個荒繆的政治決定—很難說它的“第一個鈕扣”在哪裡?是 波茨坦 會議中三巨頭裁縫成的 德國 大拼布?還是一個實現不了藝術夢的 奧地利 落拓畫家,當選 德國 總理,讓整個 歐洲 在槍炮聲中顫動?又或者該說是 凡爾賽 條約的巨額賠款,讓被壓榨的 德國 子民急著找出口?又或者該說是普法戰爭時 德國 士兵對 凡爾賽 宮粗魯地糟蹋,而埋下了 法國 人仇恨的火種?再往歷史上游尋去,拿破侖、 法國 大革命、君主專政…這些字眼一一閃過我的腦海。真是緜長密麻啊,歷史的河!且不管 柏林 圍牆的“第一個鈕扣”在哪裡,1989年東德政府總算在越墮越深的歷史錯誤中做了一個正確決定:讓高牆倒下,人民出走! 今天,我只能在East side gallery(搭U-Bahn至Waschauer Str.)憑吊僅存的圍牆遺跡。感謝戈巴契夫,高牆倒下後,兩德迅速統一,全世界總算可以從冷戰的緊張中跳出來喘一口氣(雖然 美國 不久又杠 上海 珊和恐怖主義)。西德政府當初承諾十年內讓東西德毫無差異,但如今兩位數的失業率,造成另一波逐水草的大遷徙。西德人責備東德拖垮了經濟,東德人則埋怨西德沒有使勁力氣,加上近半個世紀的分離,讓兩德的百姓都正經歷著一場文化苦旅,也難怪很多 德國 人說:“雖然現實的圍牆倒榻了,但心中的圍牆依然如昔。”
穿過布蘭登堡大門後右轉, 德國 人民最高的發言堂Reichstag近在咫尺。它建於十九世紀末,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擔任總理後乾的第一件好事就是一把火燒了這棟建築,他利用這把火煽起了 德國 人民的危機感,藉以鞏固納粹黨的權力,因此現在牆壁上還殘留許多黑斑,見證他的黑色陰謀。遠遠望去,Reichstag仿佛長了一顆腦瘤,這個玻璃大覆盆吸納了太陽的能量,轉為電力供應整個建築,不過 德國 陽光少得可憐,我猜它一定還有利用其他方式偷偷發電。入內參觀雖然免費,不過得做好大排長龍的心理準備。由於是國家重地,因此嚴格把關,除了必須像機場一樣安檢之外,每次只開放二、三十人批次進入,我足足在冰天雪地里等了一個小時才進得了大門。不過它從早上八點開放到晚上十點,不妨考慮夜間前往,避開白天人潮。 從Reichstag沿著Ebertstraße南行約五百公尺,來到了 波茨坦 廣場(Potsdamplatz)。這個廣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全毀,後來的東德政府也不搭理它,一直到兩德合併後,戴姆勒集團率先砸下重金,後來新力也豎起了令人驚嘆的建築,還有儼如玻璃高塔的德鐵總部(Deutsch Bahn), 波茨坦 廣場才蛻變為一個摩登的商業中樞。舉世聞名的 柏林 愛樂(Berliner Pilhamonisches Orchester)就在廣場附近。這棟建築物長得怪裡怪氣,據說裡頭的音響效果奇佳,可惜它的票通常在好幾個月前就銷售一空,我生平第一場現場交響樂團演奏會於是獻給了位於憲兵廣場(Gendarmenmarkt)旁的Konzerthaus。
回到Unter den Linden,右手邊的 俄羅斯 大使館大得令人驚奇,繼續往前走便抵達著名的博物館島(Museumsinseln)。可能有人會納悶,既然是個“島”,那總該搭個渡輪或小艇才到的了吧?事實上博物館島只是史普利河(Spree)和其運河所圈起來的一塊靴子狀區域,若不稍加留意,你可能輕易就走出了小島。島上有許多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以及文藝復興風格的 柏林 大教堂(Berliner Dom),它的圓形屋頂讓我有身在翡冷翠的錯覺,特別的是它並非 羅馬 天主教教堂,而是一座基督教禮拜堂。
柏林 的博物館從來不小家子氣,三、四歐的門票讓人逛到兩眼發麻,兩腿發軟。雖然今年的門票稍加調漲,但是它不像義大利和 荷蘭 的博物館摳門到連學生都不給折扣。我建議買博物館三日卡(Drei-Tage-Karte),只要參觀兩個博物館就划算,而且 柏林 的博物館通常都相當集中,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拜訪了五個博物館,包括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古代博物館(Altes Museum)、 埃及 博物館(Ägyptisches Museum)、國家畫廊(Gemäldegelerie),和Berggruen博物館。其 中國 家畫廊讓我印象深刻,裡面不只有大師畫作的視覺震撼,還有許多樂器現場演奏帶來的聽覺享受。
說到瞎拼, 柏林 有三大購物商圈,一個是位於東邊的 亞歷山大 廣場(Alexanderplatz),多聚集年輕族群;一個是位於西邊的Ku-damm,其中有 柏林 最高端的百貨公司KaDeWe(即Kaufhaus des Westens的縮寫),能見識一下和 臺灣 迥異的商場文化;最後是位於中間的名店街Friedrichstraße,沿街大牌雲集,想逛的話記得多帶幾張信用卡。
德國 的食物除了豬腳之外,其他實在乏善可陳。你可能沒有像我一樣幸運能在耶誕市集吃到便宜又大碗的餐點,如果在 柏林 厭倦了單調的 德國 料理,那麼Oranienburgerstr.(在博物館島附近)上的許多異國餐廳會是你舌頭起舞的天堂。至於交通, 柏林 的地鐵和公車網非常密集,而且公車站牌上會把各站站名和行駛時間標示清楚,相當方便。一日票是最佳選擇,公車和地鐵皆通用,且期限到隔天凌晨三點。如果你要到Potsdam或KZ Sachsenhausen(參觀納粹集中營)才需要買ABC區的日票,不然持AB票逛整個 柏林 就綽綽有餘。
做為首都, 柏林 有著其他 德國 城市所沒有的開闊氣勢。它的街道大、廣場大、建築物大、博物館大,它是 巴黎 的八倍大,我在 柏林 待了三天,其實還走不完半邊。對習慣游覽小鎮的我來說, 柏林 就像一個寬碩的巨城,對世界來說,它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巨人。
儘管 柏林 圍牆已經崩解成 柏林 紀念品店內的暢銷商品,但是它的存在和湮滅還是上個世紀最富戲劇性的歷史事件。1989年,我正從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過渡到苦悶的中學時代,從電視上看到群眾站在 柏林 圍牆上縱酒狂歡,由於對歷史認知的貧乏,當時的我心如止水。直到在 德國 待久了,我對這座牆的理解才逐漸跳脫教科書的框架,半個世紀前,它不只是一道無法跨越的疆界,更是美蘇雙方的核子彈頭前一條纖弱的拔河線。
德國 被大卸四塊的理由容易理解,但 柏林 也連誅受罪則顯得莫名其妙。原來最先的疆界規劃是易北河以東歸蘇聯管轄,但老大哥不滿意,因為河東沒有工業區,於是硬要西岸的 圖林根 和 萊比錫 。 美國 本是一條老狐狸,基於情報收集的考慮,要求蘇聯拿 柏林 交換,結果 柏林 也隨之肢解。1949年,美英法占領區合併成為德意志聯邦 共和 國,定都波昂(Bonn),同年蘇俄也在東德成立德意志民主 共和 國,定 都東 柏林 ,瞧瞧東德政府的名字就知道姓名學有多麼不可靠。 起初東西 柏林 之間並沒有明顯壁壘,東 柏林 人白天到西邊工作,西 柏林 人周末則到東邊採購。隨著美蘇之間的外交溫度遽降,1952年開始管制邊界,較敏感的東 柏林 人察覺到苗頭不對,紛紛向西潛逃。一直到 柏林 圍牆完工前約有250萬人出走,其中多是專業人士或技工,這不只重傷東德經濟,更叫老大哥怎麼在列寧銅像前行得起舉手禮?因此1961年,在赫魯雪夫的許可下,東德在邊界架起了鐵絲網,隨後 柏林 圍牆於1965年高高豎起,雖然東德政府宣稱這是一道“反法西斯牆”,但誰不知司馬昭之心,這道牆的目的並非為了防堵西德資本的污染,而是為了叫東德人安分地留在家裡。於是東 柏林 人選擇了更悲壯的逃離方式,有人跳樓,有人挖地道,甚至有人找替身掉包,期間共有5043人逃入西 柏林 ,3221人鋃鐺下獄,239人死亡,260人受傷。超過一半的 成功 機率,換作你,逃或不逃?
我讀著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的大幅剪報,才發現 柏林 圍牆的磚頭上寫滿了無數個斑剝的夢。歌德說:“如果扣錯了第一個鈕扣,就無法穿好整件襯衫”。 柏林 圍牆—這個荒繆的政治決定—很難說它的“第一個鈕扣”在哪裡?是 波茨坦 會議中三巨頭裁縫成的 德國 大拼布?還是一個實現不了藝術夢的 奧地利 落拓畫家,當選 德國 總理,讓整個 歐洲 在槍炮聲中顫動?又或者該說是 凡爾賽 條約的巨額賠款,讓被壓榨的 德國 子民急著找出口?又或者該說是普法戰爭時 德國 士兵對 凡爾賽 宮粗魯地糟蹋,而埋下了 法國 人仇恨的火種?再往歷史上游尋去,拿破侖、 法國 大革命、君主專政…這些字眼一一閃過我的腦海。真是緜長密麻啊,歷史的河!且不管 柏林 圍牆的“第一個鈕扣”在哪裡,1989年東德政府總算在越墮越深的歷史錯誤中做了一個正確決定:讓高牆倒下,人民出走! 今天,我只能在East side gallery(搭U-Bahn至Waschauer Str.)憑吊僅存的圍牆遺跡。感謝戈巴契夫,高牆倒下後,兩德迅速統一,全世界總算可以從冷戰的緊張中跳出來喘一口氣(雖然 美國 不久又杠 上海 珊和恐怖主義)。西德政府當初承諾十年內讓東西德毫無差異,但如今兩位數的失業率,造成另一波逐水草的大遷徙。西德人責備東德拖垮了經濟,東德人則埋怨西德沒有使勁力氣,加上近半個世紀的分離,讓兩德的百姓都正經歷著一場文化苦旅,也難怪很多 德國 人說:“雖然現實的圍牆倒榻了,但心中的圍牆依然如昔。”
穿過布蘭登堡大門後右轉, 德國 人民最高的發言堂Reichstag近在咫尺。它建於十九世紀末,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擔任總理後乾的第一件好事就是一把火燒了這棟建築,他利用這把火煽起了 德國 人民的危機感,藉以鞏固納粹黨的權力,因此現在牆壁上還殘留許多黑斑,見證他的黑色陰謀。遠遠望去,Reichstag仿佛長了一顆腦瘤,這個玻璃大覆盆吸納了太陽的能量,轉為電力供應整個建築,不過 德國 陽光少得可憐,我猜它一定還有利用其他方式偷偷發電。入內參觀雖然免費,不過得做好大排長龍的心理準備。由於是國家重地,因此嚴格把關,除了必須像機場一樣安檢之外,每次只開放二、三十人批次進入,我足足在冰天雪地里等了一個小時才進得了大門。不過它從早上八點開放到晚上十點,不妨考慮夜間前往,避開白天人潮。 從Reichstag沿著Ebertstraße南行約五百公尺,來到了 波茨坦 廣場(Potsdamplatz)。這個廣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全毀,後來的東德政府也不搭理它,一直到兩德合併後,戴姆勒集團率先砸下重金,後來新力也豎起了令人驚嘆的建築,還有儼如玻璃高塔的德鐵總部(Deutsch Bahn), 波茨坦 廣場才蛻變為一個摩登的商業中樞。舉世聞名的 柏林 愛樂(Berliner Pilhamonisches Orchester)就在廣場附近。這棟建築物長得怪裡怪氣,據說裡頭的音響效果奇佳,可惜它的票通常在好幾個月前就銷售一空,我生平第一場現場交響樂團演奏會於是獻給了位於憲兵廣場(Gendarmenmarkt)旁的Konzerthaus。
回到Unter den Linden,右手邊的 俄羅斯 大使館大得令人驚奇,繼續往前走便抵達著名的博物館島(Museumsinseln)。可能有人會納悶,既然是個“島”,那總該搭個渡輪或小艇才到的了吧?事實上博物館島只是史普利河(Spree)和其運河所圈起來的一塊靴子狀區域,若不稍加留意,你可能輕易就走出了小島。島上有許多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以及文藝復興風格的 柏林 大教堂(Berliner Dom),它的圓形屋頂讓我有身在翡冷翠的錯覺,特別的是它並非 羅馬 天主教教堂,而是一座基督教禮拜堂。
柏林 的博物館從來不小家子氣,三、四歐的門票讓人逛到兩眼發麻,兩腿發軟。雖然今年的門票稍加調漲,但是它不像義大利和 荷蘭 的博物館摳門到連學生都不給折扣。我建議買博物館三日卡(Drei-Tage-Karte),只要參觀兩個博物館就划算,而且 柏林 的博物館通常都相當集中,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拜訪了五個博物館,包括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古代博物館(Altes Museum)、 埃及 博物館(Ägyptisches Museum)、國家畫廊(Gemäldegelerie),和Berggruen博物館。其 中國 家畫廊讓我印象深刻,裡面不只有大師畫作的視覺震撼,還有許多樂器現場演奏帶來的聽覺享受。
說到瞎拼, 柏林 有三大購物商圈,一個是位於東邊的 亞歷山大 廣場(Alexanderplatz),多聚集年輕族群;一個是位於西邊的Ku-damm,其中有 柏林 最高端的百貨公司KaDeWe(即Kaufhaus des Westens的縮寫),能見識一下和 臺灣 迥異的商場文化;最後是位於中間的名店街Friedrichstraße,沿街大牌雲集,想逛的話記得多帶幾張信用卡。
德國 的食物除了豬腳之外,其他實在乏善可陳。你可能沒有像我一樣幸運能在耶誕市集吃到便宜又大碗的餐點,如果在 柏林 厭倦了單調的 德國 料理,那麼Oranienburgerstr.(在博物館島附近)上的許多異國餐廳會是你舌頭起舞的天堂。至於交通, 柏林 的地鐵和公車網非常密集,而且公車站牌上會把各站站名和行駛時間標示清楚,相當方便。一日票是最佳選擇,公車和地鐵皆通用,且期限到隔天凌晨三點。如果你要到Potsdam或KZ Sachsenhausen(參觀納粹集中營)才需要買ABC區的日票,不然持AB票逛整個 柏林 就綽綽有餘。
做為首都, 柏林 有著其他 德國 城市所沒有的開闊氣勢。它的街道大、廣場大、建築物大、博物館大,它是 巴黎 的八倍大,我在 柏林 待了三天,其實還走不完半邊。對習慣游覽小鎮的我來說, 柏林 就像一個寬碩的巨城,對世界來說,它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