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全世界在諦聽
20世紀上半葉,當瑪格麗特·米切爾用一臺老式打字機敲出那句名言:“When Atlantatalks,the world listens”( 亞特蘭大 發言,全世界諦聽), 亞特蘭大 這座城市就和《飄》這本書緊緊連在一起了。
說到 亞特蘭大 這座充滿歷史味道的 大城 市,不僅是 美國 南北戰爭發生地、更是 美國 民權運動中心,可說是 美國南部 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城市。它發始於1837年Western 和 Atlantic 鐵路交通樞紐,在1861年到1865年的 美國 內戰中被摧毀,在1865年 美國 內戰結束後,整個城市在戰爭的廢墟中又重生,在20世紀初期 亞特蘭大 迅速的發展,逐漸成為新南方大都會的代表。在這裡你察覺不到150年前的戰爭摧毀的痕跡,而是看到了一座城市從戰火中涅槃重生的活力。
1996年, 亞特蘭大 主辦了第26屆奧運會,我在家裡用21寸的純平彩色電視臺觀看了這場百年奧運盛宴。時間一晃已經23年過去了,今天我踏入了這個奧 運城 市,來這裡尋找當年的奧運光環。 我們的環美自駕游開始進入 喬治 亞州了 。那天清晨我們離開 亞拉巴馬州 的 伯明翰 市,駕車來到了 亞特蘭大 。這一刻起我們應該算是來到了 美國 的東部地區,我拿起手錶將時間調快了一個小時。
我們入住了酒店就在奧林匹克公園的附近,步行大概5分鐘, 美國 Downtown的高昂停車費,讓我心有餘悸,所以步行和出租車是最佳的選擇。別的不多說了,對於這個奧 運城 市我多少還有有點嚮往,辦理完Check in我就背上相機出發了。。。 亞特蘭大·初見亞特蘭大 是 佐治亞州 首府,同時也是 美國 南方最 大城 市, 亞特蘭大 不僅工業和商業發達,一些世界知名的因素也都能在這裡找到,例如1996年的 亞特蘭大 奧運會會址,CNN總部,可口可樂世界等。除此之外這裡的 韓國 城的美食還有特色中餐也是吸引很多 中國 游客前往體驗的一大因素,這裡本應該是一個很有意思很值得好好玩的一座城市,可因為一件事情讓我對這裡的印象直接降了好幾個檔次,那就是滿大街的黑人。由於歷史原因,特別是南北戰爭時期的影響,這裡的黑人比例占總人口的比例要在一半以上,所以說在這樣一座發達的 大城 市來說這種社會高低落差大的事實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次聽到 亞特蘭大 這個名字,還是在1996年的時候,那時 亞特蘭大 正在舉辦奧運會。今天我們一進入 亞特蘭大 ,就感到了絲絲的涼意。 然而真正帶給我們寒意的,並不是這裡的天氣,而是街上眾多的乞討者。 亞特蘭大 DOWNTOWN的規模很小。Marietta St 是這裡的主街,也就差不多一千米長的街路。不過即使就是這樣,竟然也不時的會塞車。 原本的輝煌有開始褪色的跡象,大樓的立面告訴了我們答案,它已經有一些年輪了,我在大樓林立的市區穿梭,很難發現奧運的痕跡,二十多年光陰的洗禮下,奧運光環已經暗淡了很多。 街角有個大型的吉他吸引了我的註意力了,這裡其實是一家咖啡館,那些匆匆忙忙走過的人們,偶爾也會小資一下,去咖啡屋中喝喝咖啡,聽著輕音樂,看著一頁頁從包包帶出來的雜誌,看著窗外人來人往地人們,然後故意暇想一下,他們在為著他們的平凡而在努力地爭取著不平凡。 寬敞的道公路是用水泥鋪築的,久經歲月,不少坑窪和破損。道路順著地勢而修,起伏曲折。沿途都是散在的建築物,樓層都不是很高。單看都素有年歲卻也工整,掃視感覺自然隨意各有姿態。初次行進在這遙遠的他國異鄉,沒有感覺到那種生僻的、奪人的華麗光鮮,卻覺著有一種莫名的、親切的安然自在,仿佛行駛在一段舊日的光陰里。 1964年,年僅35歲的馬丁·路德·金獲得了諾貝爾 和平 獎。不幸的是,1968年4月4日,他被一個白人青年暗殺。1974年,馬丁·路德·金的母親在 亞特蘭大 也被人謀殺。馬丁·路德·金是 美國 公眾最尊敬,尤其是大學生們最崇拜的四大偉人之一。他領導的非暴力民權運動,顛覆了 美國 建國時制定的種族歧視法律。我在Auburn大道的“馬丁·路德·金國家歷史博物館”和“金非暴力社會轉變中心”,看到了他的諾貝爾獎盃和他的墓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對 美國 社會所產生的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毋庸諱言,沒有當年的馬丁·路德·金,就沒有今天的 美國 非洲 裔總統奧 巴馬 。雖然 美國 至今仍然存在著種族不平等的現象,但至少,在 亞特蘭大 、 紐約 等城市的地鐵上, 非洲 裔人與白人可以很自然地坐在一起,這足以說明,在 美國 ,種族平等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亞特蘭大 還誕生了一位與 中國 關係密切的 美國 總統——吉米·卡特。30年前,卡特總統與 中國 政府簽訂了 和平 友好條約,標志著中美關係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1981年卡特卸任後,聯邦政府為其在 亞特蘭大 建立了一座圖書博物館,它是12座 美國 總統圖書館之一,裡面還有一間 美國 總統白宮辦公室的複製品。圖書館展出了卡特在任四年的一些圖片資料,其中不少是與 中國 交往的照片和實物。按照聯邦政府的慣例,每位卸任總統可以自己名字修建一條高速公路。但出身小農場主的卡特是 美國 最窮的總統之一,拿不出更多的錢修建高速公路,於是,在 亞特蘭大 郊縣建成一條JIMI KATER BLVD的普通公路。後來聽一位朋友說,卡特每年定期幾次在他家附近的教堂講經說道,可惜我知道得太晚,已沒有時間去親身感受這位老人的風采了。 《飄》的書名取自 美國 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詩句“隨風而去” (Gone withthe wind),講述的是發生在 美國 南北戰爭時期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作為第一部從南方女性角度來敘述 美國 內戰的小說,米切爾著重描寫了留在後方家裡的婦女飽受戰亂之苦的體驗和感受。愛情被置於戰爭的宏大背景之下。美麗的郝思嘉從未曾動搖過深藏於內心的愛情,他對衛希禮的愛支撐著她走過了最艱苦的歲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郝思嘉對他的美麗幻想漸漸地消失了,而當她認識到她的至愛是白瑞德時,愛情已經疲憊不堪。《飄》這個書名本身的含義,就帶有南方的田園情調被戰爭破壞、隨風飄逝的意味;而隨風飄逝的,還有愛情。
米切爾寫的故事大部分發生在 亞特蘭大 。在南北戰爭期間, 亞特蘭大 是南方軍的戰略要地,戰事頻仍,最後被北軍所占領和摧毀。動蕩的年代產生了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久久地流傳著,城市裡也保存著許多與內戰有關的歷史遺跡。在市東郊“石山公園”的山坡上,刻有南方軍總司令李將軍和南部邦聯總統戴 維斯 等人的大型雕像。在鬧市區陸橋下的“地下 亞特蘭大 ”,則是南北戰爭中惟一幸免破壞的一段街道,經修複後作為那場戰爭的紀念地。生於1900年的米切爾從小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這自然激發了她對那場戰爭的關切和好奇。從1926年開始,米切爾便著手了《飄》的寫作。但她並不想讓別人知道,而是在悄悄的狀態下寫作的。她總是在桌邊放一條毛巾,當有朋友突然來訪時,她馬上用毛巾把打字機蓋住。她不確定這本書是否能寫得完,也不知道會不會得到讀者的青睞。實際上她最初並沒想出版這部書,只是想寫出來留給自己。直到1935年,一位獨具慧眼的出版商說服她拿出了塵封的書稿。1936年《飄》在麥克 米倫 公司出版,半年內就銷售了100萬冊,列為當年度最暢銷的書,僅次於當時《聖經》的發行量。此後,《飄》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流行於全世界,傾倒億萬讀者,成為暢銷不衰的世界文學經典。
說到 亞特蘭大 這座充滿歷史味道的 大城 市,不僅是 美國 南北戰爭發生地、更是 美國 民權運動中心,可說是 美國南部 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城市。它發始於1837年Western 和 Atlantic 鐵路交通樞紐,在1861年到1865年的 美國 內戰中被摧毀,在1865年 美國 內戰結束後,整個城市在戰爭的廢墟中又重生,在20世紀初期 亞特蘭大 迅速的發展,逐漸成為新南方大都會的代表。在這裡你察覺不到150年前的戰爭摧毀的痕跡,而是看到了一座城市從戰火中涅槃重生的活力。
1996年, 亞特蘭大 主辦了第26屆奧運會,我在家裡用21寸的純平彩色電視臺觀看了這場百年奧運盛宴。時間一晃已經23年過去了,今天我踏入了這個奧 運城 市,來這裡尋找當年的奧運光環。 我們的環美自駕游開始進入 喬治 亞州了 。那天清晨我們離開 亞拉巴馬州 的 伯明翰 市,駕車來到了 亞特蘭大 。這一刻起我們應該算是來到了 美國 的東部地區,我拿起手錶將時間調快了一個小時。
我們入住了酒店就在奧林匹克公園的附近,步行大概5分鐘, 美國 Downtown的高昂停車費,讓我心有餘悸,所以步行和出租車是最佳的選擇。別的不多說了,對於這個奧 運城 市我多少還有有點嚮往,辦理完Check in我就背上相機出發了。。。 亞特蘭大·初見亞特蘭大 是 佐治亞州 首府,同時也是 美國 南方最 大城 市, 亞特蘭大 不僅工業和商業發達,一些世界知名的因素也都能在這裡找到,例如1996年的 亞特蘭大 奧運會會址,CNN總部,可口可樂世界等。除此之外這裡的 韓國 城的美食還有特色中餐也是吸引很多 中國 游客前往體驗的一大因素,這裡本應該是一個很有意思很值得好好玩的一座城市,可因為一件事情讓我對這裡的印象直接降了好幾個檔次,那就是滿大街的黑人。由於歷史原因,特別是南北戰爭時期的影響,這裡的黑人比例占總人口的比例要在一半以上,所以說在這樣一座發達的 大城 市來說這種社會高低落差大的事實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次聽到 亞特蘭大 這個名字,還是在1996年的時候,那時 亞特蘭大 正在舉辦奧運會。今天我們一進入 亞特蘭大 ,就感到了絲絲的涼意。 然而真正帶給我們寒意的,並不是這裡的天氣,而是街上眾多的乞討者。 亞特蘭大 DOWNTOWN的規模很小。Marietta St 是這裡的主街,也就差不多一千米長的街路。不過即使就是這樣,竟然也不時的會塞車。 原本的輝煌有開始褪色的跡象,大樓的立面告訴了我們答案,它已經有一些年輪了,我在大樓林立的市區穿梭,很難發現奧運的痕跡,二十多年光陰的洗禮下,奧運光環已經暗淡了很多。 街角有個大型的吉他吸引了我的註意力了,這裡其實是一家咖啡館,那些匆匆忙忙走過的人們,偶爾也會小資一下,去咖啡屋中喝喝咖啡,聽著輕音樂,看著一頁頁從包包帶出來的雜誌,看著窗外人來人往地人們,然後故意暇想一下,他們在為著他們的平凡而在努力地爭取著不平凡。 寬敞的道公路是用水泥鋪築的,久經歲月,不少坑窪和破損。道路順著地勢而修,起伏曲折。沿途都是散在的建築物,樓層都不是很高。單看都素有年歲卻也工整,掃視感覺自然隨意各有姿態。初次行進在這遙遠的他國異鄉,沒有感覺到那種生僻的、奪人的華麗光鮮,卻覺著有一種莫名的、親切的安然自在,仿佛行駛在一段舊日的光陰里。 1964年,年僅35歲的馬丁·路德·金獲得了諾貝爾 和平 獎。不幸的是,1968年4月4日,他被一個白人青年暗殺。1974年,馬丁·路德·金的母親在 亞特蘭大 也被人謀殺。馬丁·路德·金是 美國 公眾最尊敬,尤其是大學生們最崇拜的四大偉人之一。他領導的非暴力民權運動,顛覆了 美國 建國時制定的種族歧視法律。我在Auburn大道的“馬丁·路德·金國家歷史博物館”和“金非暴力社會轉變中心”,看到了他的諾貝爾獎盃和他的墓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對 美國 社會所產生的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毋庸諱言,沒有當年的馬丁·路德·金,就沒有今天的 美國 非洲 裔總統奧 巴馬 。雖然 美國 至今仍然存在著種族不平等的現象,但至少,在 亞特蘭大 、 紐約 等城市的地鐵上, 非洲 裔人與白人可以很自然地坐在一起,這足以說明,在 美國 ,種族平等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亞特蘭大 還誕生了一位與 中國 關係密切的 美國 總統——吉米·卡特。30年前,卡特總統與 中國 政府簽訂了 和平 友好條約,標志著中美關係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1981年卡特卸任後,聯邦政府為其在 亞特蘭大 建立了一座圖書博物館,它是12座 美國 總統圖書館之一,裡面還有一間 美國 總統白宮辦公室的複製品。圖書館展出了卡特在任四年的一些圖片資料,其中不少是與 中國 交往的照片和實物。按照聯邦政府的慣例,每位卸任總統可以自己名字修建一條高速公路。但出身小農場主的卡特是 美國 最窮的總統之一,拿不出更多的錢修建高速公路,於是,在 亞特蘭大 郊縣建成一條JIMI KATER BLVD的普通公路。後來聽一位朋友說,卡特每年定期幾次在他家附近的教堂講經說道,可惜我知道得太晚,已沒有時間去親身感受這位老人的風采了。 《飄》的書名取自 美國 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詩句“隨風而去” (Gone withthe wind),講述的是發生在 美國 南北戰爭時期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作為第一部從南方女性角度來敘述 美國 內戰的小說,米切爾著重描寫了留在後方家裡的婦女飽受戰亂之苦的體驗和感受。愛情被置於戰爭的宏大背景之下。美麗的郝思嘉從未曾動搖過深藏於內心的愛情,他對衛希禮的愛支撐著她走過了最艱苦的歲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郝思嘉對他的美麗幻想漸漸地消失了,而當她認識到她的至愛是白瑞德時,愛情已經疲憊不堪。《飄》這個書名本身的含義,就帶有南方的田園情調被戰爭破壞、隨風飄逝的意味;而隨風飄逝的,還有愛情。
米切爾寫的故事大部分發生在 亞特蘭大 。在南北戰爭期間, 亞特蘭大 是南方軍的戰略要地,戰事頻仍,最後被北軍所占領和摧毀。動蕩的年代產生了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久久地流傳著,城市裡也保存著許多與內戰有關的歷史遺跡。在市東郊“石山公園”的山坡上,刻有南方軍總司令李將軍和南部邦聯總統戴 維斯 等人的大型雕像。在鬧市區陸橋下的“地下 亞特蘭大 ”,則是南北戰爭中惟一幸免破壞的一段街道,經修複後作為那場戰爭的紀念地。生於1900年的米切爾從小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這自然激發了她對那場戰爭的關切和好奇。從1926年開始,米切爾便著手了《飄》的寫作。但她並不想讓別人知道,而是在悄悄的狀態下寫作的。她總是在桌邊放一條毛巾,當有朋友突然來訪時,她馬上用毛巾把打字機蓋住。她不確定這本書是否能寫得完,也不知道會不會得到讀者的青睞。實際上她最初並沒想出版這部書,只是想寫出來留給自己。直到1935年,一位獨具慧眼的出版商說服她拿出了塵封的書稿。1936年《飄》在麥克 米倫 公司出版,半年內就銷售了100萬冊,列為當年度最暢銷的書,僅次於當時《聖經》的發行量。此後,《飄》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流行於全世界,傾倒億萬讀者,成為暢銷不衰的世界文學經典。